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社区工作目标分类5篇

社区工作目标分类5篇

时间:2022-09-15 13:30:05 来源:网友投稿

社区工作目标分类5篇社区工作目标分类 日期:2022-01-25汇报人:某某某 社区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工作目标分类5篇,供大家参考。

社区工作目标分类5篇

篇一:社区工作目标分类

:2022-01-25 汇报人:某某某

 社区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夯实基层基础,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1谱写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2完善城乡社区服务格局3增加城乡社区服务供给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谱写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是指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社会多方参与,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村(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为对象,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满足村(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为目标,以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1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党领导社区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一肩挑”比例逐步提高,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5.7%。服务供给不断扩大,城乡社区普遍能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办理、代办等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办理更加便捷,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服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区工作者433.8万人,村(居)民委员会班子成员277.6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57.3万人。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互联网+社区政务服务”、“互联网+社区商业服务”加速推进,全国50.9万个村民委员会、11.3万个居民委员会初步实现信息集中汇聚、统一管理、动态更新。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向新发展阶段迈进,服务品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科技支撑更加有力,城乡融合更加深入,社区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和条件。同时,面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基层治理新任务,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格局还不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还比较薄弱,社区工作者就业吸引力、岗位认同感、队伍稳定性有待提升。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奋力谱写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谱写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战略导向谱写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础的重大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品质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消费,不断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优先发展社区就业、养老、托育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平等享受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彰显公平正义。必须强化问题导向,补齐社区应急管理、风险防控、医疗卫生、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短板弱项。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为社区赋能减负,提升服务品质和效能。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指导思想谱写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强化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为重点,以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为目标,加快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创新服务机制,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让基层更加和谐稳定,让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4基本原则谱写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促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发挥党员服务群众带头示范作用,厚植党的执政基础。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回应群众新期待新需求,推动创造就业岗位,带动投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做到群众有需求、社区有服务。三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多方参与格局,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四是坚持城乡统筹。科学把握城乡发展差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社区服务制度城乡衔接、要素共享、互通互融,推动社区服务机制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统筹。五是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政府、市场、社会不同定位,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特点,重点突破、分层推进、分类实施,全方位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5主要目标谱写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新篇章到2025年末,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服务主体和服务业态更加丰富,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更加融合,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好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城乡社区服务格局6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压实乡镇(街道)党(工)委责任,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牵头、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党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全面健全村(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导,村(社区)居民为主体,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协同开展社区服务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党领导下的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围绕群众关心的服务事项广泛开展议事协商。全面加强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凝聚人心工作,组织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制度机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到村(社区)开展服务。推动有物业服务的社区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能力、居民委员会指导能力、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能力。健全党建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机制,乡镇(街道)党(工)委和村(社区)党组织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领导。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城乡社区服务格局7完善多方参与格局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村(社区)服务功能布局,促进服务资源高效配置和有效辐射。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支持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行动,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联动开展服务。支持引导驻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停车场地、文化体育设施、会议活动场地等资源。支持社区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开展连锁经营。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增加城乡社区服务供给8强化为民服务功能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和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村(社区)下沉。重点强化社区养老、托育、助残服务供给,做好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关爱照护,推动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着力提升基层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做好传染病、慢性病防控和儿童保健等工作,推进健康社区和村(居)民委员会下属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就业创业空间,重点为村(社区)居民中的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助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扩大文化、体育、科普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婚姻家庭文化服务。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邮政、金融、电信、供销、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服务水平。重点加强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养老、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增加城乡社区服务供给9强化便民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便利化。引导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养老等服务业态。推动物流配送、快递、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设施辐射符合条件的村(社区),鼓励发展社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相关企业在村(社区)设置服务网点,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进专业化物业服务,建立健全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双向选择机制。完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供销合作社等强化农村地区农产品收购、农资供应等服务供给。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增加城乡社区服务供给10强化安民服务功能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加强村(居)民委员会下属治安保卫委员会建设,健全完善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提升村(社区)平安建设能力水平。加强村(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交通安全宣传劝导,做好用气、用电、用火以及地震、洪灾等防灾监测、预警发布和应急避险安全防护工作,对噪声扰民行为及时劝阻、调解。完善村(社区)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预案,强化应急和风险防范物资储备保障,健全应急广播体系,拓展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加强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完善微型消防站(点),引导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参与应急处置。巩固充实村(居)民委员会下属人民调解委员会,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村(社区)普法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服务全覆盖。加强村(社区)反邪教工作能力建设。强化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刑满释放人员帮扶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居民提供应急庇护救助服务。建立健全发现报告和家庭监护监督制度,加强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支持各类专业组织、机构在村(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完善疏导机制,强化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服务。推进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期:2022-01-25 汇报人:某某某

 心得体会1近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通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助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关系千万家庭幸福,关系财富创造、高质量发展,而城乡社区作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放飞梦想的大舞台,也是育新机开新局的“试验田”,为青年人乘风破浪,唱响青春赞歌提供了时代机遇。到城乡社区去,这将成为广大毕业生挥洒青春汗水的又一“主战场”,这也需要其打好思想行囊,迈出实干步伐,把青春的道路走稳走实。基层不是“打卡地”而是“根据地”。基层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底盘”,既是服务群众的窗口,也是厚植为民情怀的沃土。随着近年来,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逐步向城乡社区下沉,其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城乡社区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应对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同时,人们头脑中长期形成的“人往高处走”的观念,让基层成为个别毕业生为了找到更好工作而“曲线就业”的“跳板”,城乡社区成为了“打卡地”,并没有把心思沉下来,身子扎进去。这样既浪费了招聘成本,也浪费了时间成本。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毕业生既然选择了基层,就要抱着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把基层当作成长进步的“根据地”,增强工作能力和实干才能,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业绩。青春不是“收获期”而是“灌浆期”。青年恰处于一生中价值观养成、理想扬帆、事业起步的关键阶段,就好比小麦“灌浆期”,颗粒尚未饱满,既需要阳光养分的滋养,同时也需要接受风吹雨打的历练。毕业生经过“寒窗苦读”进入社会,对未来有着憧憬,期待着大展“鸿鹄之志”,然而,其身上存在着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想法缺办法等短板,有时候将理想和现实混在一起,到了基层认为有着学历的“光环”,就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甚至认为有了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享受“闲云野鹤”的生活。而贪图安逸、心浮气躁最后只能让自己耽搁了人生最宝贵的“当打之年”。因此,毕业生在“灌浆期”就应当打下坚实的基础,主动到条件差、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墩墩苗、扎扎根,在...

篇二:社区工作目标分类

dash; 1 —福建省“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福建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对于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〇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 2 —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十三五”时期,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福州市军门社区时提出的“三个如何”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三个如何”在城乡社区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一)

 党建引领机制不断健全。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加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份政策文件,对社区服务作出部署;社区服务纳入民主法治领域改革、综治和文明城市创建考评的重点任务;大力推行近邻党建,推动“党组织建在居民小区上”,建立小区党支部 9002 个,广泛动员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小区党组织报到,累计报到服务 145.3 万人次。(二 )

 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每年招募 300 名、服务期 2 年;每 3 年开展 1 次优秀社区(村)“两委”负责人考录街道(乡镇)机关公务员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纳入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7 万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年投入 1.7

 — 3 —亿元、支持 170 多个项目建设;采取“三岗十八级”等方式,完善社区工作者岗位及薪酬等级序列。(三)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覆盖率 75%,民主议事厅覆盖率 81%;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662 所,实现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新建农村幸福院 5040 所,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 72.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663 个、乡镇卫生院 882 个,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基本形成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为支撑、其他服务机构和设施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格局。(四)

 )

 供给功能不断完善。

 。政府公共服务在社区 100%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实现事务办理、家政养老、文体娱乐等服务集中供给;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统筹推进各部门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数据在社区集成运用,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表 1 “十三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进展指标名称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长城市社区服务中心 227 个 286 个 5.2%城市社区服务站 2377 个 3433 个 8.9%城乡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 / 1.4 万个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92% 100% 1.6 个百分点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28% 75% 9.4 个百分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528 个 706 个 5.98%城乡社区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 1122 个功能整合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社区工作者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水平证书人数2174 人 5464 人 30.3%

 — 4 —第二节 面向“十四五”社区服务存在差距和不足“十四五”时期,我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处在工业化提升期、数字化融合期、城市化转型期、市场化深化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质期,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发展路径愈加清晰。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夯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的重要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生活品质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面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基层治理新任务,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有:城乡社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服务群众能力、范围有待进一步提升;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功能配置和服务效能有待提升,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不高;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格局还不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供给还不丰富不均衡;城乡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比较薄弱,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不足,社区工作者队伍稳定性和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难以满足居民群众更加多元、更高品质的服务需求。

 —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强化为民、便民、安民功能为着力点,以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加快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供给,补齐服务短板,创新服务机制,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让基层更加和谐稳定,让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 )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城乡社区服务工作的根本遵循,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社区服务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 6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回应群众新期待新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将党和政府的强民惠民政策精准送到群众身边,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做到群众有需求、社区有服务。(三 )

 坚持新发展理念 。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导市场力量,构建多方参与格局,实现社区服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四 )

 坚持城乡统筹 。科学把握城乡发展差异,推进城乡社区服务制度衔接、要素共享、互通互融,推动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统筹联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 )

 坚持分类指导 。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政府、市场、社会不同定位,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乡社区特点,整合资金、资产和资源,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重点突破、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全方位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 2025 年末,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服务主

 — 7 —体和服务业态更加丰富,线上线下服务机制更加融合,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社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更好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表 2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序号 指 标2020 年基期值2025 年目标值指标属性1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75% 100% 预期性2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3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10% 预期性4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26.7 平方米 ≥30 平方米 预期性5居民活动区域面积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比例- ≥60% 约束性6 城市社区政务通用自助服务覆盖率 - 100% 预期性7 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 14 人 18 人 预期性第三章 重点任务第一节 健全党建引领机制(一 )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全面推

 — 8 —行近邻党建工作,定期研究并组织开展社区、小区服务。完善街道(乡镇)、社区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机制,落实街道(乡镇)、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小区党支部“两议两评两公开”议事协调机制,深化在职党员到社区、小区党组织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完善社区党建带群建、协商议事、契约共建、双向考核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城乡社区延伸,切实解决居民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二 )

 积极打造基层党建服务阵地 。提倡场所“一室多用”,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建成“一站式”服务阵地。推动各级各部门民生类高频事项下放到中心、就近办理,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利服务。采取资源整合、自筹自建、上级党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好物业服务用房、公共活动区域等空间,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建设小区党群活动场所。结合“数字福建”建设,通过开发手机 APP、建立微信公众服务号等举措,打造党建大数据服务平台。(三 )

 不断丰富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内容形式 。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增加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全覆盖,增强城乡社区协助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能力,提升整体供给水平,让城乡社区居民能够就近就便办理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在社区内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文体、应急安全服务有保障。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主导的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围绕群众

 — 9 —关心事项广泛开展议事协商。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组织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全面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强化社区、小区党组织对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第二节 增加城乡社区服务供给(一)强化社区为民服务功能1. 扩大社区养老扶残服务供给 。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能力提升,支持多个公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组网建设运营,单个机构建设(含新建、改扩建)不少于 30 张护理型床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支持连锁化、综合化、品牌化运营,提供失能照护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等服务。统筹规划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格化布局、标准化建设,在街道层面建设居家社区养老和重度残疾人照护照料服务中心,在社区层面建设小型居家养老和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站点。大力推进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按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和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设施,配建设施达标率达到 100%。推进老旧城区和已建居住(小)区补齐社区养老和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管理,支持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低偿或无偿用于普惠型养老服务。2. 发展托育和儿童福利事业 。建设儿童友好社区,推进普惠

 — 10 —托育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支持公办机构发展普惠托育服务,鼓励依托社区、幼儿园等新建和改扩建托育服务设施,单个机构建设托位规模在150 个以内。托育服务设施支持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建设运营。发展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到 2025 年,每千名人口拥有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3 个。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网格化,设立社区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每年至少组织 2 次家庭教育指导和 2 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到 2025 年,城市社区建校(站)率达到 90%,农村社区建校(站)率达到 80%。推进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关爱服务网络,着力提升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关爱服务品质。3. 健全社区教育服务功能 。加快面向基层特别是面向社区和农村的老年教育供给,完善“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等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体系建设。依托福建省终身教育服务中心组织征集、开发一批全媒体课程资源。定期开展“百姓学习之星”“终身教育学习品牌”征集活动。开展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区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到 2025 年,培育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制作 100 个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智能技术应用视频,组织推介“智慧助老”专题优质工作案例 30 个、课程资源

 — 11 —80 门。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加强实体科技馆建设,遴选建设优秀科普教育基地,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普场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创新举办全国科普日、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科普大讲坛、科普微展览等科普惠民活动,推进科普微视频等融媒体传播。4. 强化社区健康服务功能 。健全城乡社区卫生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村(居)民委员会下设公共卫生委员会。完善城市社区 15 分钟医疗卫生圈和体育健身圈,推动实现公共卫生、体育健身、便民药房等基础设施“村村有”,基本医疗、医保、医药等健康服务“村村通”。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医体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康复体系建设。5. 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水平。

 。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戏台、村史馆、农民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等主题功能空间,创新...

篇三:社区工作目标分类

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21—2025 年)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我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根据《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 年)》精神,结合全市城乡社区服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工作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实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中关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改善民生、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全面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区服务信息化覆盖面显著扩大,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更加丰富,城乡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市级层面出台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和社区减负增效、四社联动等专项政策,各区(市)积极研究制定相关贯彻落实文件,初步建成了系统完备、上下衔接配套的城乡社区服务制度体系。

 ——服务设施全部覆盖。组织开展城市社区工作服务用房三年行动计划,2018 年,全市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 2 —

 达到 100%。2016-2018 年,大力推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农村现有公共设施,通过改建、扩建、置换等多种形式,加强社区服务设施整合共享,建成面积达标、功能完善、运转正常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605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2217处,实现全覆盖。

 ——服务队伍日趋壮大。市级层面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了每 300-400 户配备 1 人、每个社区不少于 5 人的社区工作者总量管理制度和“3 岗 18 级”薪酬体系,2020 年底全市中心城区城市社区全部按标准落实到位。农村社区采取以“两委”成员为主,镇街下派、公开招募、公益性岗位开发等为辅的方式,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并根据有关规定保障合理待遇。截至 2020 年底,全市共有城市社区工作者 1394 人,村“两委”及其他农村专职工作人员 10830 人。

 ——服务功能持续增强。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将社会救助、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文体教育、环境保洁、治安防范、法律服务、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到城乡社区。大力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2020 年底城市社区实施率达到 90%。推广“四点半”工程、日间照料、康复照料、“一刻钟服务”、慈善超市等特色服务,形成了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互助服务相互衔接配套的社区服务网络。

 ——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各区(市)以培育社区治理和服务多方主体为着力点,深化“四社联动”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社会组织的载体作用、社会工作的支撑作用、

 社区志愿服务的补充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联通、组织联建、服务联办等制度,全市 5418 个社区社会组织、733名专业社会工作者、21 万名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呈现出“四社”协同运转的良好局面。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将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全部纳入全市政务平台建设体系,加强村(社区)服务站点建设,网上政务服务惠及更多基层群众。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建设,首批打造 20 个智慧社区,打通数字社会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小程序,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居民提供摸排登记、防疫宣传、远程诊疗、心理咨询等线上服务。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关键时期。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等有利于城乡社区服务持续健康发展,但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也给城乡社区服务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并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总的来看,城乡社区服务现状与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

 — 4 —

 在:

 ——服务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区位条件、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城乡社区之间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社区服务信息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整体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农村社区,尽管解决了“有地方办事”的问题,但仍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资金投入偏少、服务力量不足、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服务水平不够高。各级各部门的统筹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各类服务资源向城乡社区下放不够精准。居民亟需的养老、托育、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社区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城乡社区公益性组织培育发展不够,承接社区服务水平有限,专业社会工作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居民参加社区服务意愿不够高。

 ——服务队伍有待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部分地区社区工作者配备数量不足,落实“3 岗 18 级”薪酬体系不到位。社区公共服务主体较为单一,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不够壮大,社会力量参与明显不足,社区工作服务浅层化和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以更好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为目标,以加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健全完善多方参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队伍健全、服务专业、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发挥社区(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居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引导社区居民参与议事协商、服务供给和绩效评估,促进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精准对接,努力做到群众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推动城乡社区服务制度衔接、要素共享、互通互融,促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在巩固、发展社区服务现有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上,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手段,推动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提高社区服务供给

 — 6 —

 能力和水平,更好适应居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三)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城乡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有效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使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

 党建引领社区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主导、各类服务主体共同参与的城乡社区服务机制。

 ——。

 社区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的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布局。

 ——。

 社区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高质量全覆盖,城市社区便民利民和志愿互助服务充分发展,农村社区在推进便民利民和志愿互助服务方面取得新突破。

 —— 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普遍运用,网络联通、应用融合、信息共享、响应迅速的城乡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

 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持续强化。打造一支以社区“两委”成员和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为骨干、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

 社区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深化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机制,健全完善全科服务、减负增效等机制,推进城乡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发展指标

 指

 标

 5 2025 年

 属性

 平均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 >30 平方米 约束性 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 18 人 预期性 政务通用自助服务一体机覆盖率 100% 预期性 城市社区社会组织数量 12 个 预期性 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数量 6 个 预期性 城市社区工作者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 水平证书人数 30% 预期性 三、完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打造高质量服务平台 1. 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将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已建成城市社区不低于 300 平方米、新建城市社区不低于500平方米、农村社区不低于500平方米,且每百户居民不低于 30 平方米的标准,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选址布局、建设方式、功能划分。以方便居民办事和活动为导向,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与功能配套。倡导资源整合、一室多用,提高社区服务设施和场地的使用效益。制定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规范,健全综合服务设施运行

 — 8 —

 管理制度,落实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供暖、水电、燃气价格优惠政策。

 专栏 1 1 :

 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功能提升工程

 —— 推进城市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到 2025 年,全市打造 20 个左右集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家政、健身、文化、公益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其他生活服务”的社区综合体功能业态体系,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群众生活更加方便,居民消费有效扩大。

 —— 提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使用效率 。整合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现有场地、设施和资源,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向农村覆盖,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满足农村群众多样化需求。

 —— 创新社区 综合服务设施运作机制。通过居民群众协商管理、委托社会组织运营等方式,逐步引导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设施管理与维护。

 2. 加强社区专项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居住区“四同步”工作机制,确保新建小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 20 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既有小区通过新建、改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确保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 100%。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设施,2025年底前,实现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幸福院分类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养老周转房,打造兼备集中居住和养老服务功能的新型农村幸福院。加快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在新建居住区,遵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标准、规范建设托育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不能满足托育服务需求的,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分期分批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以多

 种形式参与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或改扩建。落实新建小区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政策,严格验收程序,保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以社区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2025 年设置率达到 100%。

 3.。

 强化社区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优化社区便民商业服务场所布局,合理设置邮政、金融、电信、供销、燃气、自来水、电力、公交、产品质量监督等公用事业服务线下网点。落实《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GB/T37915-2019)等国家规范标准规定的设置规模、功能要求、配置标准、业态组合等。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居民步行 15 分钟可达范围内,丰富便利店、菜市场、早餐店、维修店、家政服务点以及文化、娱乐、健身、康养等便民商业网点,一站式满足居民生活和服务消费需求。在农村社区加强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金融通讯、快递物流等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区市场化服务供给能力。

 四、丰富城乡社区服务内容,扩大服务有效供给 4. 发展社区 养老托育服务。鼓励以医养结合机构为主体,托管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连锁运营辖区日间照料设施和“家庭养老床位”,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打造“15 分钟养老圈”。完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管理、技术等规范,明确上门照护服务标准,规范合同范本,让居家老年人享受连续、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物业企业等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按照就近便利、安全优质、价格合

 — 10 —

 理的原则,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积极推进社区(村)助老食堂或老年助餐点建设,为老年人就餐提供优惠和便利。综合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站)及社区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之家等公共服务资源,拓展托育服务功能。探索通过提供场地、减...

篇四:社区工作目标分类

章 社区工作方法(初级)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含义、特点与目标

 • 一、社区与社区工作 • (一)什么是社区 • (二)什么是社区工作 • 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考点)

 • (一)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 • (二)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一、社区与社区工作 • (一)什么是社区 • 社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理区域,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动及服务体系的一个人群。

 • (二)什么是社区工作 • 社区工作是 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具体而言,它通过组织社区成员 参与集体行动去界定社区的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参与的过程中让社区成员建立对社区的 归属感,培养 自助、 互助与 自决的精神,加强他们在社区参与及 影响决策方面的 能力和 意识,发挥其 潜能,以形成更有能力、更和谐的社区。

 • 上述定义包括的要素:

 • ①服务对象:社区 • ②服务方式:组织社区成员集体参与 • ③服务目标:

 • 社区角度─界定社区的需要,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形成和谐社区

 • 社区成员角度─归属感,自助、互助、自决,社区参与及影响决策,潜能

 二、社区工作的特点 • 分析问题的视角注重结构取向(而非个人取向)

 • 介入问题的层面更为宏观

 • 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 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三、社区工作的目标(考点)

 (一)社区工作目标的分类 1、 任务目标 :

 解决一些 具体 的社会问题。如修桥铺路、安置无家可归者、解决社区环境污染问题等。

 2、 过程目标 :

 促进社区居民的一般能力。如能力、信心和技巧等。

 1.在社区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区居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了解,提升居民解决社区问题的信心,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这反映了社区工作中的(

 )。

  A.过程目标

  B.任务目标

  C.伦理目标

  D.评估目标

 (二)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1 1 、 推动社区居民参与

 2 2 、 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意识 (权利、义务意识;对问题的看法)

 3 3 、 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4 4 、 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考点

 ★ )

 • 一、地区发展模式 • (一)

 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考点)

 • (二)

 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考点)

 • (三)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二、社会策划模式 • (一)

 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考点)

 • (二)

 社会策划模式的实施策略(考点)

 • (三)社会策划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三、社区照顾模式 • (一)

 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考点)

 • (二)

 社区照顾模式的实施策略(考点)

 • (三)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

 一、地区发展模式 • 概念界定:

 地区发展模式强调社区成员通过参与和合作,以集体的形式来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一)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考点)

 1、较多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注意通过培养 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3、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4、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 2、社会工作者小陶打算利用地区发展模式在一个新建小区开展社区工作。小陶在接触居民时,了解到有些居民反映小区的交通不便,希望有公交线路经过小区。小陶对此也深有体会。小陶的下列做法中,体现地区发展模式特点的是( )。

 • A 让居民通过充分的讨论来分析交通不便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B 联系公交公司和有关政府部门 重新规划本地区的公交线路 • C 代表居民向公交公司和有关政府部门反映问题 • D 告知居民该问题难以得到迅速解决并提出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二)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考点)

 1、促进居民的个人发展

 2、团结邻里

 3、社区教育 这一策略主要解决的是 居民对社区资源不熟悉 、社区认同感不强的问题。

 4、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

 这一策略主要针对的是社区服务和社区资源缺乏的问题。

 5、社区参与 这一策略主要是处理 社区面对的部分共同问题。

 • 3、社会工作者老金在某外来人员聚居的社区开展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接触,老金发现大部分居民对社区内部和周边的服务资源很不熟悉。如果运用地区发展模式,老金宜采取的实施策略是( )。

 • A 促进居民成长 • B 团结邻里 • C 社区教育 • D 社会参与

 (三)地区发展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1、使能者

 协助居民表达对社区问题的诉求和意见,鼓励和协助居民组织起来,促成共同目标的产生与实现 2、教育者

 帮助居民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组织技巧,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

 3、中介者 4、协调者

 二、社会策划模式 • 概念界定:

 社会策划模式是在了解社区问题的基础上,依靠专家的意见和知识,通过理性、客观和系统化的分析,对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计划的工作模式。

 (一)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考点)

 1、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

 2、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

 3、体现的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改变

 4、指导着社区未来

 4.社区工作的社会策划模式注重自上而下的改变,其特征包括( )。

 A.居民在收集资料和分析社区问题时起主导作用——社工或专家

 B.社会工作者在决定方案时起主导作用

 C.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推动社区改变

 D.社会工作者无须考虑居民的意见和看法

 (二)社会策划模式的实施策略(考点)

 1、了解组织(机构)的使命和目标 2、分析环境和形势 3、自我评估(即评估所在机构的优点和不足)

 4、界定和分析问题 5、确定需要 • 评估需要的四种方法:一是参与性方法;二是社会指标方法;三是服务使用情况方法;四是社区调查方法

 • 6、确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 • 7、寻找、比较并选择好的方案 • 8、测试方案 • 9、执行方案 • 10、进行评估(结果和过程)

 需求评估的方法:

 参与性——服务对象参与 社会指标方法 服务使用情况方法 社区调查方法

 (三)社会策划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 1、技术专家 • 其工作包括:收集社区资料,进行社区分析、社区诊断、社会调查,对服务进行策划,组织运作和评估等。

 • 2、方案实施者 • 其工作包括:

 执行有关方案;与有关机构、团体保持良好关系,推动方案的实施。

 总结提炼内容:

 1.关于目标——原则和标准(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均涉及)

 (1)清楚具体可测量 (2)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 (3)有一定时间限制

 (4)与机构、社工、案主的能力、资源、责任相匹配

 (5)目标表述尽量用正面的肯定性语言或词语 (6)服务对象参与目标制定 (7)社工、机构、服务对象共同认可的目标

 三、社区照顾模式 • 社区状况(适用背景):

  社区中存在着需要被照顾的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精神病人、孤儿、残障者等。

 “ 去机构化”。

 • 概念界定(一般含义):

  社区照顾是社区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规支援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援服务与设施,让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过正常的生活。

 (一)社区照顾模式的特点(考点)

 1、协助服务对象正常地融入社区

 2、强调社区责任

  责任分担,社区也要承担责任 3、非正规照顾是重要因素 4、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过程目标

 5.某社会工作机构运用社区照顾模式为某社区内精神障碍康复者提供服务。下列做法中,充分体现社区照顾模式特点的是(

 )。

 •

 A.呼吁建设精神障碍康复者集中供养机构 •

 B.动员邻居和志愿者帮助精神障碍康复者 •

 C.倡导制定精神障碍康复机构的服务标准 •

 D.强调政府应承担照顾精神障碍康复者的主要责任

 (二)社区照顾模式的实施策略(考点)

 1、在社区(内接受)照顾 强调社区照顾的 地点 ,指将一些服务对象留在 社区内并向其提供服务。具体地点包括社区内的小型照顾机构及被照顾者的家庭。

 →“在社区照顾”的核心是强调服务的“非机构化”。

 具体服务形式主要有三类:

 ①让被照顾者回到家庭生活; ②将社区里的大型机构改造为更接近社区的小型机构; ③将远离市区的大型机构迁回社区内。

 6、社会工作者小傅拟运用社区照顾模式为本社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下列服务项目中,最能体现“在社区照顾”实施策略的是( )。

 A 由家庭成员、邻里和志愿者等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 B 在社区为这些失能失智老人建立小型护理中心 C 帮助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成员组成互助小组 D 社会工作者定期走访慰问失能失智老人的家庭

 2、由社区照顾 强调社区照顾的 照顾资源来源,指由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顾和服务。

 →“由社区照顾”的核心是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主要是发动 社区里的 非正规照顾系统来提供照顾。

 具体的服务网络(指照顾来源)主要有三类:

 ①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

 ②服务对象自身的互助网络;

 ③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7.某社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组织一些有闲暇时间、身体健康的居民成立了居家养老互助合作社,无偿或低偿帮助社区内的高龄老人。从社区照顾模式的实际策略角度看,上述做法旨在建立( )。

  A.直接服务网络

  B.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C.间接服务网络

  D.服务对象自助网络

 3、对社区照顾

 英国学者 沃克提出了“对社区照顾”这方面的内容。

  指的是社区内的正式照顾资源,如日间医院、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康复护士等等。只有在这些社区正式资源的充分帮助下,社区才能完成对被照顾者的照顾和服务,才能将这些人留在社区里生活。

 “对社区照顾”更加明确地指出了 正式照顾和非正式照顾相互整合的重要性。

 4、整合式社区照顾

 侧重于正式照顾与非正式照顾的结合,从而形成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将传统的家庭照顾升级为社区照顾,对正式照顾资源以及家庭之外的非正式照顾资源的引入同样重要。

 • (三)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照顾中的角色 • 在社区照顾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有两类:一是传统的服务对象,二是家庭中照顾服务对象的照顾者。社工主要扮演如下几个角色:

 • 1、治疗者:(行为、心理治疗)

 • 2、辅导者和教育者:(针对照顾者)

 • 3、经纪人:(为照顾对象寻找有关服务)

 • 4、倡议者:(倡议争取合适的服务)

 • 5、顾问:(就服务对象的情况向有关服务机构提出意见)

 8,在社区照顾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突破了传统意义的服务对象范畴。下列群体中,属于非传统意义服务对象的是(

 )。

  A.精神病人B.残障少年儿童C.失能老人D.智障儿童家长

 第三节

 社区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考点

 ★ )

 一、进入社区

 进入社区的方式:

 1 1 、积极参与社区重要活动

 2 2 、主办社区活动

 3 3 、积极介入社区事务

 4 4 、经常出现在居民中

 5 5 、报道社区活动

 二、认识社区

 1、社区基本情况分析 (1)社区的地理环境 (2)社区内的人口状况 (3)社区内的资源 (4)社区内的权力结构 (5)社区的文化特色

 2、社区问题分析 (1)描述问题:弄清问题的表现货症状 (2)界定问题:明确问题的性质,为问题解决提供方向 (3)明确问题的范围 (4)问题的原因和动力因素分析

 3、社区需求分析

 英国学者 布赖德肖总结出了需求的四种类型:

 (1)规范性需求-专业人员、行政人员或专家学者依据 专业知识和现有的规定或规范,指出在特定情况下所需的标准。

 (2)感觉性需要-说出来的 (3)表达性需要-行动 (4)比较性需要-需要的产生是基于与某种事物所作的比较(与其他个人或社区的比较)

 。

 三、组织社区

 即是手段也是目标

 (一)建立社区组织

 (二)管理社区组织 —— 目的是实现社区组织的自我管理

 1、建立社区组织 建立社区组织的程序:

 (1)招收成员 (2)订立组织规则 (3)推选领导者 (4)建立工作小组 (5)筹措经费

 2、管理社区组织 (1)服务规划(长短期规划)

 (2)行销管理(产品、社会、观念、组织)

 (3)财务管理(经费、预算、总务与会计)

 (4)人力资源管理(专职、志愿者)

 (5)研究与发展(服务方案评估、开发、评估、变迁)

 四、制订计划 1、明确目标 2、制订策略 (1)提出策略 (2)评估策略 (3)筛选策略 3、设计方案

 评估策略——评估策略的三个指标:

 符合性:符合机构的宗旨和目标 可接受性:是否为社区成员所接受 可行性:资源能否满足需要

 五、实施计划 1、管理社区资源 (1)资源分析:

 (2)资源开发:志愿者招募、活动经费筹措 (3)资源连接:

 (4)资源维系(合理规划;多方寻求;公开透明;稳定关系;统筹协调)

 2、执行工作计划:

 (1)筹备阶段:确认工作中的所有环节,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2)开展阶段:注意推进的策略、方法和节奏;经费的控制;根据情况的变化机动处理 (3)结束阶段:详细记录工作过程和结果;建立工作档案;结算经费;撰写工作总结

 六、工作评估(个案、小组、社区同理)

 1 1 、评估的分类

 过程评估:针对工作过程的质与量的评估,使我们了解整个工作的进程和实施情况,有助于发现和改善工作过程中的问题 结果(成果)评估:目标实现程度、改变对象的程度 效益评估: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

 2、评估的步骤 (1)明确评估目标 这里,应该注意这样几点问题:

 ①评估目标应该与工作计划设定的目标相联系。

 ②必须清楚的界定目标的对象。

 ③对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晰具体 ④各方应在评估目标上达成共识

 (2)建立测评标准:抽象→具体 (3)设计评估研究方案:

 ①测评时应包括哪些要素? ②是否设置对照组? ③什么时候测评? ④进行几次测评?

 目

 标

 测量指标

 社区中心开展各项活动

 社区中心开展了哪些方面的活动

 有多少村民参与到社区中心开展的活动中

 社区中心通过哪些方式有效地鼓励村民参与

 社区中心为村民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什么样的平台

 促进村民之...

篇五:社区工作目标分类

矫正监管安全专项活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三级安全稳定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工作部署,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工作,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区矫正监管安全专项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社区矫正监管安全专项活动,严格制度执行,将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工作落到实处。牢固树立监管安全首位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厌战情绪,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职,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不发生重大恶性事件,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群体性事件和其他重大安全问题,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安全稳定。

 二、专项活动内容

 (一)严格社区矫正工作制度执行。要进一步加强刑罚执行刚性意识,提高对社区矫正制度措施的敬畏感,准确把握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和执法标准,不断提高制度执行能力。要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坚决杜绝落实制度打折

 扣,得过且过、执法不严的现象。要严格落实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外出审批制度、报告走访制度、社区学习社区服务制度、居住地变更审批制度、严格奖惩规定、禁止会见特定人员,进入特定场所等制度和规定。切实将各项制度执行和落实到位。

 (二)严格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持问题导向,迅速开展一次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日常监管教育不扎实、不规范、形式化问题:在工作中是否存在请假外出审批不严、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问题,服刑人员是否存在不假外出问题;要严格请销假制度,严格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报告、外出、居住地变更等监管措施,无特殊情况不准外出,防止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是否存在日常不报告问题;是否存在日常走访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记录不真实问题;是否存在社区服刑人员符合撤销缓刑、假释情形或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没有提请裁定、决定收监问题;是否存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执法中有徇私舞弊、失职渎职问题;是否存在电子定位监控执行流于形式问题。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要查准、查实、查细,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问题隐患逐一梳理、列出清单,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清单。

 (三)严格重点社区服刑人员管控。对辖区所有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摸排,对重点管理人员进行重新确认,要把

 情况搞实,把人员摸准,建立重点管理人员名册,实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将名单上报县社区矫正中心。当前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类社区服刑人员:一是涉及情感纠纷的;二是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的;三是涉恶、涉黑、涉毒人员;四是有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五是有盗窃、诈骗前科的;六是其他重点服刑人员。对不同类别重点人员分类制定矫正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日常监管要加大日常走访、报告频率,及时掌握其思想表现和行为动态。发挥矫正小组及村社区政法委员作用,发现反常表现及时报告、处理。对态度不认真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给予谈话训诫或警告处罚,同时在集中教育过程中重点讲解与其所犯罪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提高教育矫正质量。

 (四)严格落实包案制度。严格落实局领导联系所和县社区矫正中心人员包片制度。对社区矫正中重点不稳定因素和问题隐患实行领导包案。各所将梳理出的重点、特殊人员及时上报县局,县局将组织有关人员实行“一案一包”。明确专人、明确职责、明确任务、压实责任。要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加强同综治、派出所、民政、人社、工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的协作。要充分调动村居司法行政联络员的积极性,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综治考核和综治例会月报告内容。实现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常态化监管全覆盖。

 (五)严格管理增强合力。充分发挥挂职民警作用,做好矫正教育、监管点验、违规调查、执行收监、应急处置等重点监管环节工作。加强科技监控手段应用,提高监管工作的时效性和便捷性,加强与公、检、法、综治等部门联动,利用相关情报信息,对有违法犯罪苗头及违反监管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进行训诫,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直至收监执行,有效化解安全风险。

 (六)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要认真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舆情管控工作,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对发生社区服刑人员严重刑事犯罪等严重社会影响案件、事件时,各所必须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向县局报告。

 三、实施步骤

 根据我县实际,自 2021 年 4 月 23 日至 6 月 30 日,在全县开展社区矫正监管安全专项活动。

 (一)动员部署阶段(4 月 23 日——5 月 7 日)

 司法所要制定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召开有关会议,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工作责任、整改期限,确保监管安全专项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组织实施阶段(5 月 11 日——6 月 19 日)

 各司法所要认真对照专项活动内容,认真细致开展隐患排查,全面消除安全隐患,针对摸排出的制度执行及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自查自纠,拟定问题清单,深入分析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清单,逐一销号处理,切实把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应性帮扶的各项制度要求落实到实处。

 县司法局将组成工作组适时开展督查,对工作开展不力,问题整改不明显的所实行领导督办和问责。

 (三)总结提升阶段(6 月 19 日——6 月 30 日)

 对专项活动认真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专项工作取得实效。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维护社区矫正安全稳定是社区矫正工作第一要务和政治责任,要牢固树立“治本安全观”意识,要把专项活动作为今年社区矫正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要结

 合实际,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不搞形式主义,切忌走过场,实实在在把专项活动抓出成效。

 (二)落实责任,防控安全。突出监管安全是社区矫正“重中之重”责任意识,强化安全防范,狠抓节日重点时段监管工作。加大走访力度,特别是涉黑涉恶等重点人员,以及社区服刑人员本人及家庭有矛盾纠纷的,及时进行化解稳控。

 (三)完善制度,推进工作。各所要以这次社区矫正监管安全专项活动为契机,切实消除当前影响社区矫正安全稳定的突出隐患,落实治本之策,建立维护社区矫正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推荐访问:社区工作目标分类 目标 工作 分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