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七上历史知识点14篇(全文)

七上历史知识点14篇(全文)

时间:2023-11-09 12:00:12 来源:网友投稿

七上历史知识点第1篇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发展客观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总结北方长期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术方法;强调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提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上历史知识点14篇,供大家参考。

七上历史知识点14篇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科学文化发展客观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

《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总结北方长期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生产技术方法;强调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改进生产技术与工具;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祖冲之的圆周率是在前人刘徽基础上创造的。

东晋,山水诗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南北朝辉煌石窟艺术反映佛教盛行,为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开凿石窟,北朝石窟艺术特点继承秦汉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佛教艺术特点。龙门石窟常与佛教、白马寺结合在一起考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2篇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衰落: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江南地区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3篇

第1课 远古人类的足迹

1、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开始有了人类。

2、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已知的最早人类。

3、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了第一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4、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5、北京人肢骨比头骨进化快的现象表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时间大约在距今200多万年到1万多年间。

第2课 原始农业与村落生活

1、距今1万年左右,原始农业渐渐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人类开始由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趋于定居,生活更加稳定,人口也开始增长。

2、我国原始农耕村落遗址的典型代表是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

3、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距今约6000年,半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和芥菜,住半地穴式房屋,饲养家畜,烧纸红陶等;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饲养家畜,烧制黑陶等。

4、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都处于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4篇

第5课 西周的封邦建国

1、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是个暴君,他好酒淫乐,不理朝政,加重赋税,用酷刑镇压百姓和对他不满的大臣,导致众叛亲离。

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的军队,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

⑴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土和殷商遗民的统治。

⑵分封的对象:宗室、功臣以及先朝贵族。

⑶分封制的内容:授民授疆土

⑷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关系:

①诸侯的权利:受封的诸侯享有再分封、设置军队官吏、收取赋税等权利。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朝觐纳贡;随从作战。

⑸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⑹分封制的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形成了对全国的控制网络,改变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使西周发展为疆域辽阔、对周边民族影响巨大的国家。

4、西周的礼乐制度

⑴目的:维系分封制的稳定

⑵内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礼器和乐器规格、数量也不同,不能随意混用

⑶特点:等级森严

⑷意义:礼乐制度是分封制的外在表征,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西周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产生深远影响。

第6课 西周的衰微

1、公元前841年发生的“国人暴动”,驱逐了周厉王,中国从此有了确切的纪年,国人暴动标志着西周的统治基础被削弱了。

2、分封制瓦解的原因:

①周王室与诸侯血缘关系的疏远;

②农业与手工业的进步(区域地区经济发展)使诸侯国实力逐渐增强;

③周王室实力的相对下降。

3、西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的进步为手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5篇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是殷墟出土(商朝时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2、甲骨文是迄今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在人类历史上,青铜器和文字都是文明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

4、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达到了高度成熟的程度,商周青铜器有工具、兵器、车马具等,最有代表性的是礼器。

5、商朝时期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礼器。

6、商周时期,一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把铜称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叫做金文。又叫做钟鼎文。甲骨文和金文让我们对商周时期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8课 大国争霸

1、东周大体上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2、春秋时期,王权衰落,为了争夺地盘,取得号令诸侯的霸权,各诸侯国展开了争霸战争。

3、春秋时期,齐桓公(第一个霸主)、宋襄公、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另一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4、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原因:

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了国力;

②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通过征战,提高了齐国的地位;

③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

5、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在争霸战争中,国家减少,民族交往增多,有利于国家最终统一。

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方位:东南西北上中下)

7、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8、公元前3世纪中叶,秦国最强。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6篇

第9课 社会经济的变动

1、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日益推广,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口增长和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各诸侯国为争夺资源、获取更大发展空间而发动争霸战争。

2、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有秦国都江堰、郑国渠和楚国的芍陂。

3、都江堰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有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的富强,20XX多年来发挥着分洪、灌溉、运输的作用。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有史以来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第一个繁荣期。商业的发展使统一的呼声更加强烈。

第10课 变法时代

1、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

原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旧制度(奴隶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强烈要求进行改革。各国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纷纷变法。

表现:魏国的李悝变法(第一个)、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

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体现了法家思想主张)

时间:公元前356年

人物:秦孝公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确立封建制度,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

①奖励耕织、垦荒;(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奖励军功;(损害旧贵族特权,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③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有利于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加赋税收入)

④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⑤统一度量衡。(促进各地经济交流)

意义:商鞅变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国力大增,后来居上,为以后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措施影响深远。(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7篇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2、概况:

(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与 东晋

(3)结 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淝水之战的影响:

(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1) 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6、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

(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

(2) 改说汉语;

(3)改穿汉服;

(4)改用汉姓;

(5)鼓励与汉族联姻;

(6)用汉制,学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他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6、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8篇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华 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评价《史记》:

(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往頻繁 。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9篇

一、东晋的兴亡(南方)

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定都建康(今南京)。

灭亡时间:420年

东晋政治表现: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堂兄王敦,形成“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未统一全国原因: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北伐缺少后援。

二、南朝的统治

南朝:420——589年期间,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这些为“南朝”。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梁武帝萧衍时,政治腐败,允许部下对地方烧杀抢掠,对经济破坏严重,使得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以前,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江南落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原因:

①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②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③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人民共同开发。

⑤统治者重视。

表现:

①农业:修水利垦荒地;水稻为主施緑肥,小麦农耕和粪肥,也在江南推广。技术上: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植;麦稻兼作;双季稻出现。

②手工业、商业大发展,南朝时,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影响: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经济文化带有民族色彩,承上启下,为隋唐繁荣奠基。)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0篇

一、淝水之战:383年,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苻坚失败原因:

①民族融合不充分,民族矛盾严重,各族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最主要原因);

②苻坚轻敌;

③内部不团结;

④指挥不当;

⑤战火烧到南方,不得人心;

⑥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原因);

⑦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影响:

(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

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治移风易俗)

北方的统一: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2)北魏统一北方:

①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②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顺应统一和民族融合趋势,巩固北魏统治(根本目的)。

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

①494年,迁都洛阳。迁都原因:原都城气候干旱,供给不足;政治保守不利汉化;位置偏北,不利融合和控制中原。

迁都目的:推进汉化改革;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促进洛阳繁荣,中原发展。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说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孝文帝汉化改革意义(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实质:是少数民族民俗汉化、社会发展封建化过程。

高潮:北魏孝文帝改革。

表现:

①生产生活:北方各族由畜牧业转向农业生产,汉人学习北方各族畜牧经验,同时,食物、服装、用具等与汉族融合;

②政治上: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

③经济文化上交流频繁;

④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隔阂与偏见减少。

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1篇

一、西晋的建立

建立者:司马炎(晋武帝)

建立时间:266年

都城:洛阳

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263年,魏灭)、魏、吴(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灭亡时间: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西晋灭亡(短命)的原因:

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

②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③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是在西晋后期。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结合课本P80页地图)

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内迁的各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简称“五胡”)。

前秦统一北方:

(1)概况: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迅速强大,统一黄河流域。

(2)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2篇

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曹胜袁败原因:

(1)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2)曹操:重用人才;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理解性记忆)

意义: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战争起因:曹操想要统一南北。

曹操失败原因: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1)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2)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影响:

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刘占两湖、川贵。

孙在长江中下游。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是222年

-三国鼎立史实结合P76地图记忆。

-三国都注意发展经济,主要目的是满足军事斗争的需要(保护自己或进攻别国)三国综合实力最强的是曹魏。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3篇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称为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2)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4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汉高祖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概括为:解甲归田、释奴为民、轻徭薄赋。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三、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七上历史知识点 第14篇

第3课 传说时代

1、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考古材料的证实。

2、炎帝(号神农氏,相传教民农耕,遍尝百草)、黄帝(号轩辕氏,相传发明车船,制衣建房)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3、黄帝和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前身),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4、《周易》的说法: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尧、舜、禹时代先后出现

5、尧、舜、禹时期,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被称为“禅让”。

第4课 夏与商的政治统治

1、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黄河流域的第一个国家夏朝,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桀实行暴政,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3、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自己的文字记载的政权。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商朝也叫“殷商”。

4、距今5000年到3000年,四川还存在“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出土了四羊方尊和人面纹方鼎。

推荐访问:知识点 历史 七上历史知识点14篇 七上历史知识点(推荐14篇) 七上历史知识点大全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