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编2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编2

时间:2023-11-20 14:40:09 来源:网友投稿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第1篇字词盘点1、字(1)难读的字哉(zāi)轴(zhóu)(2)难写的字巍:注意右下“鬼”字头部是“丿”,竖弯钩里是“厶”。曝:左窄右宽,注意右下是“氺”。(3)多音字汤好曲弹仆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编2,供大家参考。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编2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篇

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哉(zāi) 轴(zhóu)

(2)难写的字

巍:注意右下“鬼”字头部是“丿”,竖弯钩里是“厶”。

曝:左窄右宽,注意右下是“氺”。

(3)多音字

汤 好 曲 弹 仆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谱写 著名 皮鞋 钢琴 幽静 断断续续

茅屋 琴声 烛光 失明 纯熟 清幽 琴键

霎时 景象 照耀 陶醉

(2)近义词

幽静~宁静 清秀~秀丽 陌生~生疏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陶醉~沉醉

著名~有名 霎时~瞬时 照耀~照射

微弱~柔弱 断断续续~陆陆续续

波涛汹涌~波浪滔天 驰骋~奔驰 尴尬~难堪

虚拟~虚构 制服~治服 无穷无尽~应有尽有

风雨不透~密不透风 不可开交~不亦乐乎

约定俗成~相沿成习

(3)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陶醉→苏醒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波涛汹涌→水平如镜 漂亮→丑陋 鲜明→模糊

虚拟→真实 传统→现代 奇特→普通

高妙→低俗 动态→静态 保留→舍弃

(4)词语归类

①AABB式词语:断断续续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安安全全

②ABAC式词语:无穷无尽

类似的词语:自生自灭 一生一世 无声无息

③描写风雨的词语:风雨不透

类似的词语:风调雨顺 狂风暴雨 风雨大作

④描写波浪的词语:波涛汹涌

类似的词语:碧波荡漾 波光粼粼 惊涛骇浪

⑤含有“然”字的词语:戛然而止

类似的词语:蔚然成风 嫣然一笑 井然有序

⑥量词:

一首钢琴曲 一根马鞭 一套方法

⑦动词:

谱写乐曲 凸显气概

⑧修饰词:

幽静的小路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微弱的烛光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 美妙的琴声 优美的姿态

⑨描写艺术高超精湛的成语:

笔走龙蛇 笔精墨妙 蚕头燕尾 龙飞凤舞 登峰造极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篇

第六单元知识点

一、易读错的字

饮(yǐn)水 初(chū)一

镜(jìng)子 银(yín)盘

挺(tǐng)好 数(shǔ )不清

海参(shēn) 划(huá)过来

鸟粪(fèn) 海滨(bīn)

胳臂(bei) 石凳(dèng)

每逢(féng) 脑(nǎo)袋

欣(xīn)赏 宿舍(shè)

膝(xī)盖 来临(lín)

二、易写错的字

楚:上边的“林”的最后一笔是“点”。

孤:右边是“瓜”,不是“爪”。

未:上横短,下横长。

遥:半包围结构,部首是“辶”,书写时注意

先写上面的部分,再写“辶”。

躺:第七笔“撇”不出头。

洁:右边的“吉”,上面是“士”。

三、会写词语

中断 楚江 孤帆 饮酒 当初 镜子 至此回未来 磨刀 遥远 银盘 群岛 丰富 优美浅绿 交错 岩石 龙虾 挺好 鼓掌 数不清宝贵 位于 南海 部分 风景 物产 厚衣服杏黄 相互 海底 海面 色彩 成群结队条纹 周身 游动堆积 肥料 祖国 事业发展 必将 更加 海滨 灰色渔民 遍地躺倒 满载 靠岸 栽树 初夏 除了 亚热带踩踏 整洁 街道 交界 云朵 来来往往帆船 远处 汽笛 船队 散发 银光闪闪打扫 脑袋 严实 挡住 视线 花坛 显得药材 松软 刮风 宝库 东北 红松 苍翠飞舞 名贵 雪花 树洞 巨大

四、多音字

抹:mǒ(抹上) mò(转弯抹角) mā(抹桌子)

磨:mó(磨刀) mò(磨面)

数:shǔ(数不清) shù(数学)

参:shēn(海参) cān(参加)

臂:bei(胳臂) bì(手臂)

笼:lǒng(笼罩) lóng(鸟笼)

兴:xīng(兴奋) xìng(高兴)

舍:shè(宿舍) shě(舍得)

五、形近字

断(中断) 饮(饮水) 遥(遥远)

所(所以) 软(软硬) 摇(摇晃)

银(银盘) 盘(盘子) 错(对错)

很(很多) 盛(盛开) 惜(可惜)

遍(一遍) 载(满载) 亚(亚热带)

迟(迟到) 栽(栽树) 业(作业)

除(除法) 线(白线) 显(明显)

涂(涂抹) 浅(深浅) 晃(摇晃)

六、近义词

瑰丽—美丽 交错—交叉 绽开—绽放

威武—威风 巨大—庞大 茂密—茂盛

欣赏—观赏 来临—到来 理睬—搭理

五光十色—五彩缤纷 各种各样—各式各样

葱葱茏茏—郁郁葱葱

七、反义词

大—微小 茂密—稀疏 盛开—凋谢

富饶—贫穷 浩瀚—微小 寂寞—喧闹

干净—肮脏 美丽—丑陋 整洁—杂乱

八、词语搭配

【形容词搭配】

(可爱)的地方 (彩色)的条纹

(茂密)的树林 (厚厚)的鸟粪

(宝贵)的肥料 (绿色)的海洋

(嫩绿)的叶子 (美丽)的大花坛

(鲜嫩)的蘑菇 (巨大)的宝库

【量词搭配】

一(簇)红缨 一(座)宝库 一(片)沙滩

一(层)鸟粪 一(顶)大伞 一(只)野兔

九、词语归类

【ABB 式词语】懒洋洋 圆溜溜

【 AABB 式词语】飘飘摇摇 祖祖辈辈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ABCC 式词语】银光闪闪 生机勃勃

【又× 又× 式词语】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含数字的词语】五光十色 一帆风顺

十、句子积累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排比句: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比喻句:(1)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2)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3)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 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4)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拟人句: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十一、考点提示

背诵:《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早发白帝城》默写:《望天门山》

学会把身边的美景写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会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望洞庭》的意思。

能够选择一两个ABB 式的词语写句子。

第六单元各课知识点

17《古诗三首》

01

我会写

断duàn(中断、断绝、一刀两断)

楚chǔ(楚国、楚歌、楚楚动人)

至zhì(至此、至今、自始至终)

孤gū(孤单、孤雁、一意孤行)

帆fān(帆船、孤帆、一帆风顺 )

饮yǐn(饮酒、畅饮、饮水思源 )

初chū(初晴、初升、大梦初醒)

镜jìng(镜子、铜镜、眼镜)

未wèi(未来、未知、素未谋面)

磨mó(磨刀、磨难、不可磨灭)

遥yáo(遥望、遥控、遥遥相对)

银yín(白银、银两、银发)

盘pán(盘子、棋盘、盘问)

02

我会认

亦yì(亦是、亦然、人云亦云)

抹mǒ(涂抹、浓妆淡抹、搽油抹粉)

宜yí(相宜、宜居、因地制宜)

03

多音字

抹mǒ(涂抹)mā(抹布)

磨mó(磨难)mò(磨盘)

04

古诗大意

《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05

问题归纳

《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

《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水、白帆和红花日,作者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描写的。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

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的。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

《望洞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又是怎么望的?

《望洞庭》作者站在远处看到了: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岛,是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看的。

《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

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06

课文主题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皎洁明月下的洞庭湖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07

教材课后习题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两岸对峙的青山渐渐出现,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2)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01

我会写

富fù(富饶、富裕、丰富多彩)

优yōu(优美、优秀、优良)

浅qiǎn(浅绿、浅色、深浅)

错cuò(错乱、交错、错误)

岩yán(岩石、岩洞、花岗岩)

虾xiā(小虾、大龙虾、 虾米)

挺tǐng(挺威武、笔挺 、挺身而出)

鼓gǔ(鼓起、鼓掌、一鼓作气)

数shǔ(数不清、数数、不可胜数)

厚hòu(厚厚、厚重、宽厚)

宝bǎo(宝贵、宝石、珠光宝气)

贵guì(珍贵、宝贵、达官显贵)

02

我会认

饶ráo(富饶、饶裕、饶有兴趣)

瑰guī(瑰丽、瑰异、瑰宝)

参shēn(海参、人参、红参)

划huá(划船、划伤、划过来)

武wǔ(威武、英武、文武双全)

粪fèn(鸟粪、粪便、视如粪土)

辈bèi(祖辈、辈分、等闲之辈)

设shè(设计、建设、设身处地)

03

多音字

参shēn(海参)cān(参加)

数shǔ (数小棍)shù (数学)

04

近义词

瑰丽一一美丽 交错一一交叉 绽开一一绽放

威武一一威风 茂密一一茂盛 宝贵一一珍贵

五光十色一一五彩缤纷 各种各样一一各式各样

05

反义词

富饶一一贫瘠 丰富一一匮乏

绽开一一合拢 茂密一一稀疏

06

理解词语

瑰丽:异常美丽。

绽开: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茂密:(草木)茂盛而繁密。

栖息:停留;休息( 多指鸟类)。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祖祖辈辈:世世代代。

07

句子解析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蓝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这一句描写了海水的各种颜色。“五光十色”指颜色多,“瑰丽”是颜色特别艳丽、好看。用“五光十色”和“瑰丽无比”说明海水的颜色很多,很漂亮。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各种各样”说明珊瑚的种类很多。绽开的花朵和分枝的鹿角是说海参的形状像花朵、像鹿角,这是一个比喻句。形象的写出了珊瑚的特点是:颜色鲜艳,样子奇特。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

“到处”一词写出了海参多,“懒洋洋”描绘出海参蠕动的样子,用词很准确,写出了海参的悠闲、自在。

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遥遥;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了西沙群岛的海里各种鱼的外形特征。

08

问题归纳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作者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西沙群岛的,把它圈出来。

课文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因为海水的色彩和海底的地形有关。海底是山崖,海水浅,颜色就淡一些;海底是峡谷,海水深,颜色就深一些。所以从海面看,就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作者在每个方面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是怎么写的?

作者描写海水是抓住颜色瑰丽来;写海底是抓住珊瑚、海参、大龙虾的形状和动作来写的和鱼的数量和形状来写的;写岛上是抓住鸟多来写的。作者每写一处都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这篇文章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来安排内容的。先总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写海水颜色瑰丽,以及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和各种海鸟;最后总写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这样写结构清晰,易于理解。

09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二部分(2-5):按照海面、海底、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物产。

第三部分(6):写西山群岛必将变的更美丽,更加富饶。

10

课文主题

通过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

11

教材课后习题

西沙群岛的海里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观察下面的图画,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写。

海洋里的鱼儿们长得千奇百怪。有的身上长着各种花纹,真象美丽的珊瑚在海里移动;有的鱼儿像一个织布的梭子,在水里灵活的窜来窜去;还有的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精灵,在你眼前闪一下就消失不见了!海洋里的鱼儿可真可爱。

19《海滨小城》

01

我会写

滨bīn(海滨、湖滨、滨海)

灰huī(灰色、灰白、灰心丧气)

渔yú(渔民、渔业、渔翁得利)

遍biàn(遍地、遍及、漫山遍野)

躺tǎng(躺在、躺倒、躺下)

载zài(满载、载货、满载而归)

靠kào(靠岸、依靠、无依无靠)

栽 zāi(栽树、栽植、栽跟头)

亚yà(亚热带、亚军、东亚)

夏 xià(初夏、立夏、夏令营)

除chú(除了、除法、删除)

踩cǎi(踩到、踩泥、踩高竿)

洁jié(整洁、洁净、冰清玉洁)

02

我会认

鸥ōu(海鸥、鸥盟、水鸥)

胳gē(胳臂、胳膊、胳臼窝)

臂bei(胳臂)

睬cǎi(理睬、睬瞅、不理不睬)

凰huáng(凤凰、金凤凰、凤凰磐涅)

榕róng(榕树、榕城、榕海)

凳dèng(石凳、凳子、坐冷板凳)

逢féng(每逢、重逢、相逢)

03

多音字

臂bei(胳臂)bì(臂膀)

笼lóng(鸟笼)lǒng (笼罩)

04

近义词

理睬一一搭理 喧闹一一热闹 整洁一一洁净

05

反义词

寂寞一一热闹 喧闹一一安静 整洁一一杂乱

06

理解词语

浩瀚:(星空、大海)广大,无边无际。

镀上: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其他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薄层。文中指太阳把机帆船等的表面涂上了金黄色。

理睬: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

寂寞:孤单冷清。

喧闹:喧哗热闹。

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整洁:整齐清洁。

密不透风: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07

句子解析

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界的水平线上,有棕色的机帆船和银白色的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跟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

这句话描写了海滨的色彩美,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了海滨的美。

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上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镀”这里指海面上的景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变得金灿灿的,像镀上一层金子,形象地表现了色彩之美。

小城的街道也美。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作者是即写了看到的的“沥青大路”,听到的“咯吱咯吱的声音,最后写了感觉到的“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动用了一切感官,围绕中心句,把小城写具体了。

08

问题归纳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作者是抓住大海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作者抓住了大海以及海上船只、军舰、海鸥的颜色来描写的。

作者是如何写沙滩美的?

贝壳的“寂寞”写出了沙滩的静态美,而船队的“喧闹”则写出了沙滩的动态美。动静结合,形成对比,写出了沙滩的美。

为什么说小城笼罩在红云中呢?

因为小城开满了凤凰花,远远看去一片红色,就像红云,作者用这个比喻句说明了花多、花美、花艳。

作者在每个地方都抓住什么来写的?如何写的?

作者描写海滨美丽景色时抓住了颜色的变化来写,写沙滩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出了它的喧闹。庭院和公园写了作者看到的景物。写街道时不光写了看到的、听到的还写了感觉到的。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安排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最后进行总结,是按照先分写后总结的结构来写的。这样写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详略得当,把小城的美丽体现得淋滴尽致。

09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海滨的美丽景象。

第二部分(4-6):写小城美丽的景色。

第三部分(7):总写海滨小城的美丽与整洁。

10

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01

我会写

脑nǎo(脑袋、电脑、呆头呆脑)

袋dài(脑袋、袋子、口袋)

严yán(严格、严厉、严严实实)

实shí(虚实、实实在在、实力)

挡dǎng(挡住、挡路、不可阻挡)

视shì(视线、电视、视而不见)

线xiàn(视线、线条、一线生机)

坛tán(花坛、天坛、酒坛 )

显xiǎn(显得、明显、大显神通)

材cái(药材、器材、大材小用)

软ruǎn(又松又软、柔软、软和)

刮guā(刮过、刮风、刮目相看)

库kù(宝库、库存、四库全书)

02

我会认

兴xīng(兴旺、小兴安岭、兴师问罪)

侧cè(侧着、侧身、侧面)

欣xīn(欣赏、欣喜、欣欣向荣)

浸jìn(浸渍、沉浸、浸透)

乳rǔ(乳汁、乳白色、乳臭未干)

剑jiàn(利剑、长剑、刻舟求剑)

梢shāo(树梢、末梢、喜上眉梢)

舍shè(宿舍、房舍、旅舍)

膝xī(膝盖、膝下、护膝)

临lín(临时、来临、临危不惧)

03

多音字

兴xīng(兴奋)xìng(高兴)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04

近义词

融化一一消融 欣赏一一观赏 苍翠一一青翠

名贵一一珍贵 诱人一一迷人

05

反义词

融化一一冻结 名贵一一低廉 巨大一一微小

06

理解词语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葱葱茏茏:形容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严严实实:食物之间结合得紧,没有空隙。

利剑:锋利的剑。

苍翠:(草木等)深绿。

珍贵:著名而且珍贵。

诱人:吸引人的。

07

句子解析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因为阳光是从严严实实的树梢穿过来的,从树梢的缝隙漏下来的,所以像利剑 一样。“利剑”一样的太阳光也写出了夏天阳光的耀眼。

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作者把小鹿活动的姿态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小鹿可爱的样子,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这一句是对落叶的动态描写, “飞舞”既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景象又表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这句话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的丰收景象,从中看到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形象说明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08

问题归纳

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作者描写春天的景色时写小鹿的活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鹿的悠闲更突现了森林、小溪的美丽和安宁。

作者选取了四季中哪些景物来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

作者选取四个季节中各具特色的景物进行了重点描述。

春天,选取“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景物来描写;

夏天,选取“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

秋天,选取“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等景物来描写;

冬天,选取“雪花”“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景物来描写。

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

09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总写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第二部分(2-5):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景物和物产。

第三部分(6):总写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

10

课文主题

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1

教材课后习题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抽出”写出了枝条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地生长的样子,生动、形象,用词准确。“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整个森林都处在浓雾里,朦胧的画面感跃然纸上。

如果有机会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我会选择夏天去。夏天,树木郁郁葱葱,各种盛开的野花把小兴安岭装扮成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3篇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饮酒(其五)》.在陶渊明《饮酒》组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 (表现心与物遇,进入物我两忘境界)意境相似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8、富含哲理,写出人生际遇实际只是人的一种感受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9、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春望》(杜甫)

写出望中之所见,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承上启下,表明诗人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无疑引发了诗人的优国和思亲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悲哀国破家亡,伤感离乱之痛,表现他爱国,念家的美好情操,诗中能够表现他忧愁而日益衰老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4篇

1、借古物兴感慨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运用议论手法诗中隐含作者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情绪以小见大,借二乔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重大影响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在《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杜牧在《赤壁》中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着笔,仅以二乔命运代表东吴命运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杜牧在《赤壁》中借物兴感,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杜牧的《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作者夸大东风‛的作用,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赤壁》中表现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抒发奇想,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的两句诗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5篇

(一)课文字词详解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

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

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

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

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

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

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

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

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

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

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

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

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

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

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

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

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

(二)重点句子翻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课文分析

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人物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

但没找到

老河兵

求之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6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重点字词

字音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
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征:征验

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7、国恒亡 恒:常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重点内容

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7篇

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重点字词

字音

棘门(jí) 彀弓弩(gòu) 弩(nǔ ) 按辔(pèi)

胄(zhòu) 嗟(jiē) 曩者(nǎng) 被甲( pī)

车骑(jì) 作揖(yī)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名词,使者、使臣

使 使人称谢 动词,派遣

军 军细柳 动词,驻军、驻扎

军 上自劳军 名词,军队、守军

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名词,军营

诏 不闻天子之诏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诏 使使持节诏将军 动词,宣告、告诉

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动词,作为、封为

为 天子为动 介词,被

之 已而之细柳军 动词,往,到……去

之 不闻天子之诏 助词,的

之 称善者久之 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介词,把

以 以备胡 介词,用来、来

以 将以下骑送迎 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以 请以军礼见 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将军亚夫持兵揖 兵(古)兵器 ;(今)士兵

将军约 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军中闻将军令 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使人称谢 谢(古)告知;(今)感谢

其将固可袭而虏 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重点句子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

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重点内容

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8篇

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

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重点字词

字音

棘门(jí) 彀弓弩(gòu) 弩(nǔ ) 按辔(pèi)

胄(zhòu) 嗟(jiē) 曩者(nǎng) 被甲( pī)

车骑(jì) 作揖(yī)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名词,使者、使臣

使 使人称谢 动词,派遣

军 军细柳 动词,驻军、驻扎

军 上自劳军 名词,军队、守军

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 名词,军营

诏 不闻天子之诏 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诏 使使持节诏将军 动词,宣告、告诉

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动词,作为、封为

为 天子为动 介词,被

之 已而之细柳军 动词,往,到……去

之 不闻天子之诏 助词,的

之 称善者久之 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介词,把

以 以备胡 介词,用来、来

以 将以下骑送迎 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以 请以军礼见 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将军亚夫持兵揖 兵(古)兵器 ;(今)士兵

将军约 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军中闻将军令 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使人称谢 谢(古)告知;(今)感谢

其将固可袭而虏 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重点句子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

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重点内容

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9篇

《富贵不能淫》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重点字词

字音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0篇

《伟大的悲剧》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等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太空一日》是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宇航员杨利伟,通过回忆记录下自己在太空中实验飞行一天的过程和感受。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天中杨利伟的惊心动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带给国人的骄傲。

《带上她的眼睛》写的是当科学家、宇航员在探索太空的时候,科幻作家把我们的想象力带进了地球的核心。人类使用地航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航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渡过余生,这是刘慈欣获奖小说《带上她的眼睛》里演绎的故事。

《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1篇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2篇

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

李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思想主旨

《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重点问题

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议论。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诗人从反面设想入手,化实为虚,评析历史,突出中心,讽喻统治者。

赏析名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环境描写。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理解性默写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3篇

一、生字词。

故障厘米联系检查责任地址脑海驱车歉意毕竟蓬松蹦跳茶杯拨开扭动信赖愈发方案淘气陪伴悬赏泄露发誓灵魂发财皇榜调集奴仆斥责购货单据索性纵身谢谢知恩图报春光明媚千恩万谢见利忘义 洁白如雪突发奇想滥杀无辜恩将仇报背信弃义肝胆相照开诚相见同舟共济 心照不宣志同道合亲密无间荣辱与共唇亡齿寒不由自主郑重起誓物美价廉

二、字词。

瞅挨近咂嘴皇榜滥杀斥责纵身绿蔓住处 调集调达泄露王妃一卷干草毕竟责任立即

三、组词。

咂(咂嘴)娇(娇嫩)蓬(蓬松)拨(拨弄)驱(驱赶)淘(淘气)

砸(砸坏)骄(骄傲)篷(帐篷)泼(活泼)躯(身躯)陶(陶器)

笼(笼罩)蔓(绿蔓) 浩(浩浩荡荡)址(地址)

(笼子)(蔓延) 造(建造)扯(拉扯)

四、词语搭配。

检验产品沙沙的落雪声温暖的鸟巢毕竟是件小事善良机智的九色鹿温暖舒适的巢穴

体格检查哗哗的流水声小鸟的鸣叫究竟想干什么神气十足的珍珠鸟无人知晓的情形

环顾四周琅琅的读书声悄悄地进发居然落到我身上深明大义的国王春光明媚的山林

支付费用隆隆的机器声拼命地挣扎竟然把我当朋友忽然探出头来 沙沙的下雨声哈哈的欢笑声喳喳的鸟叫声

五、近义词。

完全(彻底)红火(兴隆)懊悔(悔恨)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六、反义词。

熟悉(陌生)说谎(诚实)尖细(粗大)伤害(保护)危险(安全)相信(怀疑) 缩短(延长)机灵(笨拙)家喻户晓(无人知晓)

七、填量词。

两对珍珠鸟一卷干草四只笼子三盆吊兰五个球儿一声呼唤一只蜘蛛一张网 一台电脑一封信一扇门一轮圆月一弯新月

八、按要求写词。

1、表示诚实守信的成语: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2、形容气愤的成语:咬牙切齿怒发冲冠火冒三丈怒不可遏

3、描写九色鹿的成语:色彩斑斓见义勇为奋不顾身义正辞严

4、描写调达的成语: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见利忘义忘恩负义

5、我知道的民间故事有:《九色鹿》《牛郎织女》《孟姜女》《猎人海力布》

6、现代兵器:现代战车现代战斗机新型枪械现代导弹

7、含“手”的成语:手舞足蹈(形容高兴)妙手回春(医术高明)情同手足(形容亲密)心灵手巧(形容聪明)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得心应手(形容熟练)

九、一字多义。

1、印在脑海里(留下痕迹)

2、好让我把钱寄给你(便于)

3、滥杀无辜(不加节制)

4、背信弃义(违背)

5、知恩图报(计划)

6、伴随(陪伴)

7、信赖(相信)

8、粗暴(粗野)

9、探出头来(伸)

十、关于诚信的短语、名言。

1、人无信不立。

2、言必信,行必果。

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4、火心要空,人心要实。

5、黄金失去可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

6、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7、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8、一个人不诚实,就没有人相信他的话。-------伊索

十一、动物喻人。

1、铁公鸡:一毛不拔,吝惜钱财的人。

2、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3、替罪羊:代人受过,替人挨揍有人。

4、地头蛇:强横无赖,独霸一方的人。

5、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

6、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十二、造句。

1、竟然-------刚才还是艳阳高照,可现在竟然下起雨来,这个天气可真怪!

2、亲密无间--------我的小红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3、心照不宣--------此时此刻,他俩心照不宣地相互对视了一下。

4、同舟共济--------人民解放军和群众同舟共济,荣辱与共。

5、唇亡齿寒-------我们两厂关系十分密切,唇亡齿寒,我们哪能不帮你们度过难关呢?

6、开诚相见-------小红车主人与我因为能彼此开诚相见,所以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7、同舟共济-------在目前危难的情形下,我们要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克服难关。

8、置之不理------现在晋国要攻虢国,虞国不能坐视不管,置之不理啊!

十三、表示看的词。

仰望:从低处向上看。

俯视:从高处向下看。窥视:偷偷摸摸地看。

眺望:从高处向远处看。

瞻仰:恭恭敬敬地看。端详:仔仔细细地看。

环顾:前后左右地看。

打量:上上下下地看。

十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你看,珍珠鸟多可爱啊!用几句话写写的样子或是活动吧!(①样子:珍珠鸟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②活动:。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

2、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傍晚,它就在父母的两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

3、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4、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5、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6、课文《珍珠鸟》第四自然段中有不少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依次有(起先)、(随后)、(渐渐地)、(先是)、(然后)、(再)、(后来)等,这些词语,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珍珠鸟和“我”亲近是一个(逐步信赖)的过程。

7、看着这可爱的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里的“不由自主”可以用(情不自禁)替换,这里的反问句的意思是(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8、《珍珠鸟》中细致介绍文中“我”为珍珠鸟精心安排的“家”:(我把这对鸟儿放在一个用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子里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而又温暖的家。)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4篇

《陈涉世家》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史学家,文学家。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册。为国别体史书。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

《望江南》:温庭筠,唐朝诗人、词人。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学过他的《岳阳楼记》。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豪放派词人。

《武陵春》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以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等,属豪放派,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相关知识介绍(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本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世家”是记录王侯之事的,陈涉出身低微,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的。司马迁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

(4)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

在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根据他们的名字就能够猜出他们的专长。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

(5)《三国志》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6)表:古代的一种文体。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7)词的分类: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分。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5篇

第22课《愚公移山》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4、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苦: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6、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

7、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8、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9、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6篇

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重点字词

字音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7篇

伟大的悲剧

拽zhuài:拉。

坚持不懈xiè:坚决保持、维护,不松懈。

战栗lì:颤抖。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徒tú劳:无益的耗费劳力。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夺眶kuàng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精疲力竭jié: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闷mèn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怏yàng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毛骨悚sǒng然:形容十分恐惧。

扬扬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履lǚ行:实践。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姗shān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chōng忡:忧愁的样子。

吞噬shì:吞食。

语无伦lún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羸léi弱:瘦弱。(赢yínɡ)

角逐:动词,这里指竞争。

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厄,灾难、困苦。

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孀,指寡妇。

冰凌:凌,(多指块状或锥状的)冰。

海市蜃shèn楼

太空一日

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

负fù荷hè:承受的重量。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

俯fǔ瞰kàn: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无虞:不用忧虑。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耐,禁得起。

带上她的眼睛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闲暇:闲空

凸现:清楚地显现。

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

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8篇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4、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苦: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6、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

7、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8、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9、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9篇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隋唐之际,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0篇

1、诗中写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诗中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1篇

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这句话把微云比作轻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微云轻薄的特点。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这句话把琴声比作巍巍泰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钟子期对音乐的精通。

2、精彩句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段话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写了皮鞋匠仿佛看到的美丽景象,从侧面反映了贝多芬弹奏的钢琴曲的内容。

(2)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这段话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写了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从表演到亮相的具体过程,体现了京剧舞台艺术独特的魅力。

标点符号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写出句中的破折号、省略号、引号的作用。

(2)选出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选项。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2篇

1、词中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并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2、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3、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4、 李清照在《渔家傲》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用路途遥远而时光易逝来比喻理想难以实现,写出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5、李清照的《渔家傲》中“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乐观地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6、词中运用屈原《离骚》诗句典故,词中意境壮阔、想象丰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3篇

《海底两万里》导读

(一)内容简介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随“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船长尼摩及两位同伴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故事。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掉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做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进入地中海、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水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资源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尼摩船长对战俘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他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

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连接在金属梯子上的闪电挡住土著人进入“诺第留斯号”;在印度洋的采珠场,他们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和开水把底部厚10米的冰层砸薄,用潜艇的重量压碎冰块,逃到大海;在大西洋,“诺第留斯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不幸惨死;在北大西洋,“诺第留斯号”遇到一艘英国驱逐舰(这艘驱逐舰的国籍在原文中并未说明,在《神秘岛》中才说明是英国的)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所有船员个个义愤填膺,用“诺第留斯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航行线路: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海域—大西洋—北冰洋。

(二)片段赏析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在漫长的旅行中,险恶的环境不时袭来。

大海呀,流动的水面呀,这时在我们眼前看来完全不像了。对着“诺第留斯号”的冲角,展开一片崎岖不平的广大平原,夹杂了混乱不清的大冰群,再加上那种乱七八糟、凌乱无序的景象,就像在解冻前不久的时候,河面所显出来的一样,不过面积是十分巨大罢了。到处都有峭削的尖峰,像直升到二百英尺高的细针,远一点,削成尖峰的一连串悬崖,带着灰白的色泽,像一面一面的大镜,反映出一些半浸在云雾中的阳光。其次,在这凄绝荒凉的自然界中,是那野得可怕的寂静,就是那海燕和海鸭的振翅声也没有能把它打破。一切都冰冻了,连声音也冰冻了。所以,“诺第留斯号”就在冰场中间停止了它的冒险行动。

(选自下部第十三章《冰山》)

赏析:“诺第留斯号”沿着西经55度行驶,在南极海域地区遇到了冰山的阻隔。“混乱不清的大冰群”“峭削的尖峰”“连声音也冰冻了”,对所有以前的航海家来说,冰山是不可超越的障碍。尼摩船长经过观察决定从海底潜行,到达南极后再利用“诺第留斯号”厉害的冲角,沿对角线的方向向冰层直冲上去从而脱险,并登上南极大陆。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曲折紧张,瞬息万变即可改变人物的命运。其他诸如海底狩猎,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同样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丰富的海洋知识

林间空地寸草不生;丛生的灌木枝条既不攀缘匍匐,也不弯腰下垂。所有植物的枝叶全都垂直向上。每一根细茎,每一条叶带,无论多细多薄,都像铁杆一样挺拔向上。墨角藻和藤本植物,受其生长环境——海水密度的影响,都好像是沿着挺拔的垂线蓬勃向上地生长。而且,它们矗立在那里纹丝不动,我用手将它们扳开;过后,它们又迅速恢复原状。这里是垂直王国。

…………

我注意到,这里植物界的所有产物与土壤只有很肤浅的联系。它们没有根系,只要是固体,不管是沙、贝壳、介壳或卵石,都可以支撑它们。它们不需要它们提供营养,只求有个支撑点。这些植物自生自灭,其生命的源泉就是那支撑和滋养它们的海水。它们大都不长叶子,而是奇形怪状的叶带,色彩也不丰富,只有玫瑰红、胭脂红、青绿、暗绿、浅黄、灰褐等颜色。

(选自上部第十七章《海底森林》)

赏析:在描绘海底森林的自然景观时,作者着力表现其“最美丽”和奇异的特点。那里是“垂直”王国,“所有植物的枝叶全都垂直向上”“没有根系”“不长叶子”,完全不同于人们所见到的陆地植物的生长状况。另外,海底还有千奇百怪的生物,同样引人入胜。比如“蝇鱼”“囊虫鱼”等众多鱼类,还有文中其他部分描绘的“漂亮的海獭”“美丽的信天翁”、令人毛骨悚然的“角鲨”等等。作者描绘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令人感到好奇和新鲜。小说所描绘的海底世界是世人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丰富的海洋知识可见一斑。

《基地》导读

阿西莫夫一生总共写了七大册的基地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以及《第二基地》。不过阿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说当初虽有明确的故事架构,却并未刻意写成什么三部曲,而是以连载方式一篇篇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出书,三部曲的架构才首度出现。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三十年代早期的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无人敢问津这样的鸿篇巨著。刊登在三十年代流行杂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体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说形式创作的,但阿西莫夫的这部作品远超过了它。

俄裔美籍犹太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本世纪科幻文坛的超级大师,也是举世闻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阿西莫夫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挚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他经营了半个世纪的科幻史诗“基地”。

长达七巨册的“基地”系列包括四五十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阿西莫夫晚年撰写的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依照故事的先后顺序,完整的书目如下:前传《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其中三部曲由九个中、短篇组成,《迈向基地》包括四个中篇(由于阿西莫夫遽然辞世,计划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数页的跋),其他三册则是真正的长篇巨著。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分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学”是这部史诗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在三部曲中,谢顿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为主角,用两本前传详尽刻画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经过。耐人寻味的是,阿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阿西莫夫博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原型。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茁壮成长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挑战与回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无法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广,借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但若想要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则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尽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家的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物理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基地”系列的主线,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周期性危机,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实现为期千年的谢顿计划。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之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间竟发生了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的千呼万唤之下,阿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

这一变奏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划都为之颠覆!却也唯有经由这最后变奏,“基地”与“机器人”(阿西莫夫另一重要科幻系列,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才得以遥相呼应,两大系列方能融铸成浑然一体,化为一部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未来史。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导读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Hallows)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本,也是系列的最后一本。

小说主要讲述了十七岁的哈利本应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继续最后一年的学业,但为了完成已故魔法学校前任校长邓布利多留给他消灭伏地魔的任务,哈利和好友面对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围追堵截,隐形遁迹、历经艰险,最终销毁多个魂器并战胜伏地魔,取得魔法世界伟大胜利的故事。

故事从还有四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十七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开始。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 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将近十七年的地方。

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计划,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袭击。然而,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与此同时,卷土重来的伏地魔已经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了魔法部,控制了半个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

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隐形遁迹。为了完成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魂器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长老魔杖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

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相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抢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圣器之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魂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

哈利·波特虽然差点身亡,但最后神奇地死而复生,还和好朋友罗恩的妹妹金妮结婚生子,而之前传出最可能会死亡的罗恩和赫敏也逃过一劫,还幸福地走上红毯。所有的秘密都已揭晓。19年后,哈利和金妮有三个孩子,赫敏和罗恩也结婚生子。两家人重聚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送孩子们去霍格沃茨。

整部书中哈利都在奋力完成他的朋友和导师邓布利多临终前交付给他的使命。哈利一直在竭尽全力按照邓布利多的要求去做,但是完成这项使命的最大困难不是它的危险或神秘性,而是哈利疑惑于邓布利多是否真正关心过他。当哈利得知,邓布利多的母亲和妹妹与他的父母埋葬在同一个地方,他奇怪为什么邓布利多没有告诉过他。当他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的时候,他不明白邓布利多为什么没有将他完成使命所需要的信息告诉他。当哈利不断面对丽塔·斯基特所写的居心叵测的传记时,他甚至开始怀疑邓布利多是否值得他爱戴和尊重。在整个故事中,哈利是否应该信任邓布利多的内心斗争与寻找并摧毁剩下魂器的战斗一样重要。

哈利的故事表明,对死者的爱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很难相信他们是爱你的。他们不能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也不能再表达他们的爱,所以很容易陷入他们就这样离去了,不再关心或者爱护任何人的想法之中。哈利在去探望自己父母墓地的路上就被这种感觉所占据。

他来到高锥克山谷是因为他想要找到一些与自己的父母及邓布利多相关的线索,但是整个行程只让他觉得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不能再听他倾诉,给他答复了。

然而这本书里传达的关于离世的亲友的启示是非常乐观的。摘自威廉·佩恩的那段引语说,“朋友是不会被死亡分隔的”,尽管哈利直到故事结尾处才理解了这个真谛。当哈利最后平复了对于邓布利多不关爱他的担忧时,他在心里收获了一个邓布利多——他头脑中想象的邓布利多——他如此生动真实,几乎就是真的。直到那时,哈利才重新体味到自己对于邓布利多的爱。

唯一有能力设计筹谋打败伏地魔的只有邓布利多,因为只有他拥有可以推断出伏地魔的所作所为并且找到解决办法的智慧和知识。但是,邓布利多知道这项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他死后才能完成。不仅是哈利、罗恩和赫敏,斯内普、卢平、穆迪还有凤凰社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在邓布利多死后仍然忠于自己的职守,实践他的设想。在邓布利多死后仍然坚守他交代的使命对于哈利来说并不容易,对于其他人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邓布利多不是唯一一个需要生者的忠诚和爱的死者。斯内普是邓布利多忠实的追随者,但是他的忠诚和勇敢却真实体现在他对莉莉·波特忠诚的信念上——在他所爱的女人死后仍然忠于她。家养小精灵多比为了把哈利和他的朋友们从马尔福庄园救出而牺牲了,埋葬多比的过程帮助哈利更好地认清了自己的使命。多比的死毫无疑问:它是因为帮助哈利而被贝拉特里克斯杀害,死在哈利的怀中的,哈利所能做的只有怀着对它的崇敬和追思,并且努力延续这份思念。这段经历使哈利迅速理清对于邓布利多的矛盾情感,使他想起曾经对死去的朋友许下的承诺,他必须兑现这个承诺。

该书多次涉及“主宰死亡”这一主题。哈利父母墓碑上写着“最后需要战胜的敌人就是死亡”,暗示哈利:伏地魔和食死徒的最大野心就是要主宰死亡。通常认为,死亡圣器是指能使人拥有主宰死亡之力的东西。这个词用意含糊,且根据上下文的不同也有所改变。伏地魔真正想要的,也就是圣物集合在一起所赐予的,即长生不老——永远都不会死。可以杀死他人是主宰死亡的另一种方式,就像长老魔杖和阿瓦达索命咒的绿光所展示的那样。还有另外一种战胜死亡的方式就是使所爱的死者复生,就像死亡圣器故事中的二哥所做的那样,就像邓布利多试图要做的那样,就像哈利自己渴望做的那样。事实上,唯一真正主宰死亡的办法是永远敬爱、信任那些死去的人。

【练习巩固】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象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2

示例:充满异国风情的海底世界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__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__科幻小说往往也是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推理和预言。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国家)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三部曲分别是: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二部是《海底两万里》,第三部是《神秘岛》。

五、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清冷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两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深夜泊舟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故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沙(纱)

(二)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的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汉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纯粹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法,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余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蓄,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汉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心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深处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赏析: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拦(栏)

(四)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点油灯的灯芯结出的灯花。

赏析: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耳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诗人耐心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只好“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所处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蛙(洼)

【练习巩固】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4篇

《海底两万里》导读

(一)内容简介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随“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船长尼摩及两位同伴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的故事。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掉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做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进入地中海、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水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资源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尼摩船长对战俘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他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

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连接在金属梯子上的闪电挡住土著人进入“诺第留斯号”;在印度洋的采珠场,他们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和开水把底部厚10米的冰层砸薄,用潜艇的重量压碎冰块,逃到大海;在大西洋,“诺第留斯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不幸惨死;在北大西洋,“诺第留斯号”遇到一艘英国驱逐舰(这艘驱逐舰的国籍在原文中并未说明,在《神秘岛》中才说明是英国的)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所有船员个个义愤填膺,用“诺第留斯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

航行线路: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极海域—大西洋—北冰洋。

(二)片段赏析

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在漫长的旅行中,险恶的环境不时袭来。

大海呀,流动的水面呀,这时在我们眼前看来完全不像了。对着“诺第留斯号”的冲角,展开一片崎岖不平的广大平原,夹杂了混乱不清的大冰群,再加上那种乱七八糟、凌乱无序的景象,就像在解冻前不久的时候,河面所显出来的一样,不过面积是十分巨大罢了。到处都有峭削的尖峰,像直升到二百英尺高的细针,远一点,削成尖峰的一连串悬崖,带着灰白的色泽,像一面一面的大镜,反映出一些半浸在云雾中的阳光。其次,在这凄绝荒凉的自然界中,是那野得可怕的寂静,就是那海燕和海鸭的振翅声也没有能把它打破。一切都冰冻了,连声音也冰冻了。所以,“诺第留斯号”就在冰场中间停止了它的冒险行动。

(选自下部第十三章《冰山》)

赏析:“诺第留斯号”沿着西经55度行驶,在南极海域地区遇到了冰山的阻隔。“混乱不清的大冰群”“峭削的尖峰”“连声音也冰冻了”,对所有以前的航海家来说,冰山是不可超越的障碍。尼摩船长经过观察决定从海底潜行,到达南极后再利用“诺第留斯号”厉害的冲角,沿对角线的方向向冰层直冲上去从而脱险,并登上南极大陆。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曲折紧张,瞬息万变即可改变人物的命运。其他诸如海底狩猎,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搏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同样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丰富的海洋知识

林间空地寸草不生;丛生的灌木枝条既不攀缘匍匐,也不弯腰下垂。所有植物的枝叶全都垂直向上。每一根细茎,每一条叶带,无论多细多薄,都像铁杆一样挺拔向上。墨角藻和藤本植物,受其生长环境——海水密度的影响,都好像是沿着挺拔的垂线蓬勃向上地生长。而且,它们矗立在那里纹丝不动,我用手将它们扳开;过后,它们又迅速恢复原状。这里是垂直王国。

…………

我注意到,这里植物界的所有产物与土壤只有很肤浅的联系。它们没有根系,只要是固体,不管是沙、贝壳、介壳或卵石,都可以支撑它们。它们不需要它们提供营养,只求有个支撑点。这些植物自生自灭,其生命的源泉就是那支撑和滋养它们的海水。它们大都不长叶子,而是奇形怪状的叶带,色彩也不丰富,只有玫瑰红、胭脂红、青绿、暗绿、浅黄、灰褐等颜色。

(选自上部第十七章《海底森林》)

赏析:在描绘海底森林的自然景观时,作者着力表现其“最美丽”和奇异的特点。那里是“垂直”王国,“所有植物的枝叶全都垂直向上”“没有根系”“不长叶子”,完全不同于人们所见到的陆地植物的生长状况。另外,海底还有千奇百怪的生物,同样引人入胜。比如“蝇鱼”“囊虫鱼”等众多鱼类,还有文中其他部分描绘的“漂亮的海獭”“美丽的信天翁”、令人毛骨悚然的“角鲨”等等。作者描绘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令人感到好奇和新鲜。小说所描绘的海底世界是世人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丰富的海洋知识可见一斑。

《基地》导读

阿西莫夫一生总共写了七大册的基地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当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以及《第二基地》。不过阿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说当初虽有明确的故事架构,却并未刻意写成什么三部曲,而是以连载方式一篇篇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正式出书,三部曲的架构才首度出现。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三十年代早期的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无人敢问津这样的鸿篇巨著。刊登在三十年代流行杂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体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说形式创作的,但阿西莫夫的这部作品远超过了它。

俄裔美籍犹太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本世纪科幻文坛的超级大师,也是举世闻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阿西莫夫无所不写,但不论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实读者,衷心挚爱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他经营了半个世纪的科幻史诗“基地”。

长达七巨册的“基地”系列包括四五十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阿西莫夫晚年撰写的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依照故事的先后顺序,完整的书目如下:前传《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其中三部曲由九个中、短篇组成,《迈向基地》包括四个中篇(由于阿西莫夫遽然辞世,计划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数页的跋),其他三册则是真正的长篇巨著。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分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学”是这部史诗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贯穿其间最重要的一个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学”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在三部曲中,谢顿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为主角,用两本前传详尽刻画谢顿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学”与“基地”的创建经过。耐人寻味的是,阿西莫夫晚年似乎愈来愈认同这个笔下人物,而他也的确与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悲天悯人的关怀。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正是大师胸怀的最佳写照。

博学多闻、博览群书的阿西莫夫博士从不闭门造车,笔下的科学幻想多少都有原型。例如“心理史学”便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群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与“群体动力论”(历史学)的综合体;而刺激“基地”不断茁壮成长的“谢顿危机”,则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的“挑战与回应”理论。

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无法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巨观尺度下,气体必定遵循统计方法所导出的定律。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广,借着笔下不世出的天才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巨观动向的深奥科学。

透过“心理史学”的灵视,谢顿预见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国势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正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要经历三万年蛮荒、悲惨的无政府状态,另一个大一统的“第二帝国”才会出现。

倘若上述发展丝毫无法改变,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没什么戏剧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崩溃为时已晚,但若想要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在当时则尚有可为。于是谢顿开始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努力,试图将三万年的动荡岁月缩减为一千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穷尽后半生的精力,设立了两个科学家的据点:第一基地(简称“基地”,由物理科学家组成)与第二基地(隐身在银河舞台幕后,由“心理史学”家组成)。

两个基地的位置经过特别计算,分别设在“银河中两个遥相对峙的端点”(光是这句语带玄机的话,便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此后一千年间,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一环扣一环发生,以促使一个更强大、更稳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国早日实现。“基地”系列的主线,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周期性危机,激发出无穷无尽的潜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实现为期千年的谢顿计划。

不过,“奇正相生”正是大师的拿手好戏。在既定的情节中,他总有办法再写出变奏,令读者忍不住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一个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种人“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个银河;变奏之二,则是在“骡乱”成为历史之后,两个基地间竟发生了阋墙之战!

三部曲结束于第二变奏告一段落之处,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的千呼万唤之下,阿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写的续集便是第三变奏。

这一变奏令人拍案叫绝,甚至连谢顿计划都为之颠覆!却也唯有经由这最后变奏,“基地”与“机器人”(阿西莫夫另一重要科幻系列,包括四个长篇与三十几个短篇)才得以遥相呼应,两大系列方能融铸成浑然一体,化为一部俯仰两万载、纵横十万光年的银河未来史。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导读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Hallows)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本,也是系列的最后一本。

小说主要讲述了十七岁的哈利本应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继续最后一年的学业,但为了完成已故魔法学校前任校长邓布利多留给他消灭伏地魔的任务,哈利和好友面对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围追堵截,隐形遁迹、历经艰险,最终销毁多个魂器并战胜伏地魔,取得魔法世界伟大胜利的故事。

故事从还有四天,哈利就要迎来自己十七岁的生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魔法师开始。然而,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女贞路 4号,永远离开这个他曾经生活了将近十七年的地方。

凤凰社的成员精心谋划了秘密转移哈利的计划,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随者食死徒的袭击。然而,可怕的意外还是发生了。

与此同时,卷土重来的伏地魔已经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占领了魔法部,控制了半个魔法界,形势急转直下。

哈利在罗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隐形遁迹。为了完成校长邓布利多的遗命,一直在暗中寻机销毁伏地魔魂器的哈利,意外地获悉如果他们能够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长老魔杖的行动,并派出众多食死徒,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

哈利与伏地魔在魔法学校的禁林中相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抢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圣器之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偿,魂器不可能战胜纯正的灵魂。哈利赢得了这场殊死较量的最终胜利。

哈利·波特虽然差点身亡,但最后神奇地死而复生,还和好朋友罗恩的妹妹金妮结婚生子,而之前传出最可能会死亡的罗恩和赫敏也逃过一劫,还幸福地走上红毯。所有的秘密都已揭晓。19年后,哈利和金妮有三个孩子,赫敏和罗恩也结婚生子。两家人重聚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送孩子们去霍格沃茨。

整部书中哈利都在奋力完成他的朋友和导师邓布利多临终前交付给他的使命。哈利一直在竭尽全力按照邓布利多的要求去做,但是完成这项使命的最大困难不是它的危险或神秘性,而是哈利疑惑于邓布利多是否真正关心过他。当哈利得知,邓布利多的母亲和妹妹与他的父母埋葬在同一个地方,他奇怪为什么邓布利多没有告诉过他。当他不知道该如何继续的时候,他不明白邓布利多为什么没有将他完成使命所需要的信息告诉他。当哈利不断面对丽塔·斯基特所写的居心叵测的传记时,他甚至开始怀疑邓布利多是否值得他爱戴和尊重。在整个故事中,哈利是否应该信任邓布利多的内心斗争与寻找并摧毁剩下魂器的战斗一样重要。

哈利的故事表明,对死者的爱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很难相信他们是爱你的。他们不能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也不能再表达他们的爱,所以很容易陷入他们就这样离去了,不再关心或者爱护任何人的想法之中。哈利在去探望自己父母墓地的路上就被这种感觉所占据。

他来到高锥克山谷是因为他想要找到一些与自己的父母及邓布利多相关的线索,但是整个行程只让他觉得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不能再听他倾诉,给他答复了。

然而这本书里传达的关于离世的亲友的启示是非常乐观的。摘自威廉·佩恩的那段引语说,“朋友是不会被死亡分隔的”,尽管哈利直到故事结尾处才理解了这个真谛。当哈利最后平复了对于邓布利多不关爱他的担忧时,他在心里收获了一个邓布利多——他头脑中想象的邓布利多——他如此生动真实,几乎就是真的。直到那时,哈利才重新体味到自己对于邓布利多的爱。

唯一有能力设计筹谋打败伏地魔的只有邓布利多,因为只有他拥有可以推断出伏地魔的所作所为并且找到解决办法的智慧和知识。但是,邓布利多知道这项艰巨的任务只有在他死后才能完成。不仅是哈利、罗恩和赫敏,斯内普、卢平、穆迪还有凤凰社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在邓布利多死后仍然忠于自己的职守,实践他的设想。在邓布利多死后仍然坚守他交代的使命对于哈利来说并不容易,对于其他人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邓布利多不是唯一一个需要生者的忠诚和爱的死者。斯内普是邓布利多忠实的追随者,但是他的忠诚和勇敢却真实体现在他对莉莉·波特忠诚的信念上——在他所爱的女人死后仍然忠于她。家养小精灵多比为了把哈利和他的朋友们从马尔福庄园救出而牺牲了,埋葬多比的过程帮助哈利更好地认清了自己的使命。多比的死毫无疑问:它是因为帮助哈利而被贝拉特里克斯杀害,死在哈利的怀中的,哈利所能做的只有怀着对它的崇敬和追思,并且努力延续这份思念。这段经历使哈利迅速理清对于邓布利多的矛盾情感,使他想起曾经对死去的朋友许下的承诺,他必须兑现这个承诺。

该书多次涉及“主宰死亡”这一主题。哈利父母墓碑上写着“最后需要战胜的敌人就是死亡”,暗示哈利:伏地魔和食死徒的最大野心就是要主宰死亡。通常认为,死亡圣器是指能使人拥有主宰死亡之力的东西。这个词用意含糊,且根据上下文的不同也有所改变。伏地魔真正想要的,也就是圣物集合在一起所赐予的,即长生不老——永远都不会死。可以杀死他人是主宰死亡的另一种方式,就像长老魔杖和阿瓦达索命咒的绿光所展示的那样。还有另外一种战胜死亡的方式就是使所爱的死者复生,就像死亡圣器故事中的二哥所做的那样,就像邓布利多试图要做的那样,就像哈利自己渴望做的那样。事实上,唯一真正主宰死亡的办法是永远敬爱、信任那些死去的人。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25篇

(一)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清冷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两句由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了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诗人深夜泊舟秦淮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史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兴亡之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故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沙(纱)

(二)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的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汉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这两句纯粹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法,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过人之处。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高潮中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余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蓄,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汉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诗人引而不发,并未点出其原因,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浑然无迹。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心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深处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赏析: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错”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这是一个富于包孕的诗句。它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

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错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

三、四两句承接“错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山本无知,“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而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拦”一“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拦(栏)

(四)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

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点油灯的灯芯结出的灯花。

赏析:前两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耳边响。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两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诗人耐心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只好“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诗人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诗人所处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蛙(洼)


推荐访问:知识点 汇编 单元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编2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汇编25篇) 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