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8篇(全文完整)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8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11-22 1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第1篇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8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8篇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 第1篇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说明:

(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4)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3、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啊: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
(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 第2篇

1.辗转相除法是用于求公约数的一种方法,这种算法由欧几里得在公元前年左右首先提出,因而又叫欧几里得算法.

2.所谓辗转相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若余数不为零,则将较小的数和余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则这时的除数就是原来两个数的公约数.

3.更相减损术是一种求两数公约数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对于给定的两数,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

4.秦九韶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一元二次多项式的值的方法.

5.常用的排序方法是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6.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计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满进一”,就是k进制,进制的基数是k.

7.将进制的数化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是:先将进制数写成用各位上的数字与k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再按照十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计算出结果.

8.将十进制数化为进制数的方法是:除k取余法.即用k连续去除该十进制数或所得的商,直到商为零为止,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倒着排成一个数就是相应的进制数.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 第3篇

一、简谐运动

机械振动:机械振动是指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

回复力:回复力是指振动物体所受到的指向平衡位置的力,是由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回复力的作用效果总是将物体拉回平衡位置,从而使物体围绕平衡位置做周期性的往复运动。回复力是由振动物体所受力的合力(如弹簧振子)沿振动方向的分力(如单摆)提供的,这就是回复力的来源。

平衡位置:平衡位置是指物体在振动中所受的回复力为零的位置,此时振子未必一定处于平衡状态.比如单摆经过平衡位置时,虽然回复力为零,但合外力并不为零,还有向心力.

描述振动的物理量:

①位移总是相对于平衡位置而言的,方向总是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子所在的位置—总是背离平衡位置向外;②振幅是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描述的是振动的强弱,振幅是标量;③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④相位用来描述振子振动的步调。如果振动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反,则振动步调相反,为反相位.

简谐运动:A、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B、单摆的周期。由本身性质决定的周期叫固有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振幅(振动的总能量)无关。

简谐运动的表达式和图象:x=Asin(ωt+φ0) 简谐运动的图象描述的是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因而振动图象反映了振子的运动规律(注意:振动图象不是运动轨迹)。由振动图象还可以确定振子某时刻的振动方向.

简谐运动的能量: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振动是理想化的振动,此时系统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振动的能量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振动的能量越大。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 第4篇

1.高中数学函数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函数{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

函数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函数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函数.

(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

(7)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2.高中数学函数值域:先考虑其定义域

(1)观察法

(2)配方法

(3)代换法

3.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函数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2)画法

A、描点法:

B、图象变换法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

1)平移变换

2)伸缩变换

3)对称变换

4.高中数学函数区间的概念

(1)函数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5.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函数,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函数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函数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函数A到函数B的一个映射。记作“f(对应关系):A(原象)B(象)”

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

(1)函数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的;

(2)函数A中不同的元素,在函数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

(3)不要求函数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函数A中都有原象。

6.高中数学函数之分段函数

(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

(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复合函数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称为f、g的复合函数。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 第5篇

练习:

已知方程 表示焦点在x轴

上的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 .

(0,4)

(1,2)

练习: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2)焦点为F1(0,-3),F2(0,3),且

(3)两个焦点分别是F1(-2,0)、F2(2,0),且过P(2,3)点;

(4)经过点P(-2,0)和Q(0,-3).

小结: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步骤:

①定位:确定焦点所在的坐标轴;

②定量:求a, b的值.

例1 :将圆 = 4上的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

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一半,求所的曲线的方程,

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解:

将圆按照某个方向均匀地压缩(拉长),可以得到椭圆。

2)利用中间变量求点的轨迹方程

的方法是解析几何中常用的方法;

练习

1 椭圆上一点P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

则P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A

椭圆的焦点坐标是( )

(±5,0)? (0,±5) ?

(0,±12)? (±12,0)

C

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焦点在X轴上,

则其焦距为( )

A 2 B 2

C 2 D 2

A

,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l 是

例2已知圆A:(x+3)2+y2=100,圆A内一

定点B(3,0),圆P过B点且与圆A内切,求圆心

P的轨迹方程.

解:设|PB|

∵圆P与圆A内切,圆A的半径为

∴两圆的圆心距|PA|=10-r,

即|PA|+|PB|=10(大于|AB|).

∴点P的轨迹是以A、B两点为焦点的椭圆.

∴2a=10,

2c=|AB|=6,

∴a=5,

即点P的轨迹方程为

例3在⊿ABC中,BC=24,AC、AB边上的中线之

和为39,求⊿ABC的重心的轨迹方程.

练习

已知F1、F2是椭圆 的焦点,P为椭圆上

一点,且 ,则 的面积为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 第6篇

第一章 算法初步

算法的概念

算法的特点

(1)有限性:

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2)确定性:

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 是模棱两可.

(3)顺序性与正确性:

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 确定的 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 一 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4)不唯一性:

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

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 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 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

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

带箭头的流程线;

程序框外

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 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 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三)、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FormatImgID_0#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

顺序结构在程序框图中的体现就是用流程线将程序框自上而

下地连接起来,按顺序执行算法步骤。如在示意图中,A框和B

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

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

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 构。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 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 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

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 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

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

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1)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

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2)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

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不成立,则继续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给定的条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型循环结构 直到型循环结构

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赋值语句

(1)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2)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

(3)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的。赋值号的左右两 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4)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 算式;

(5)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注意:

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2=X是错误的。

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如“A=B”“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

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

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注意:

在IF—THEN—ELSE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语句2”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END 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后面的语句2

第二章 统计

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和样本:

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样本容量: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简单随机抽样:

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

特点:

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 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 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1)抽签法;

⑵随机数表法;

⑶计算机模拟法;

⑷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抽签法:

(1)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3)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随机数表法

系统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 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按比例分层抽样:

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

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 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 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 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平均值:

2、.样本标准差:

(1)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共同的常数,标准差不变

(2)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乘以一个共同的常数k,标准差变为原来的k倍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 (2)回归系数

回归直线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第三章 概 率

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某种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某种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3)随机事件:在某种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4)基本事件:

试验中不能再分的最简单的随机事件,其他事件可以用它们来描绘,这样 的 时间叫基本事件;

(5)基本事件空间:

所有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叫做基本事件空间,用大写希腊字母Ω表示;

(5)频数、频率:

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 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为事 件A出现的频率;

(6)概率:

在n次重复进行的试验中,时间A发生的频率m\n,当n很大时,总是在某个常 熟附近摆动,随着n的增加,摆动幅度越来越小,这时就把这个常熟叫做事件A 的概率,记作P(A),0≤P(A)≤1;

概率的基本性质

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 P(A)+ P(B);

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 P(A)+ P(B)=1,于 是有P(A)=1—P(B);

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 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2) 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 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1)事件A发生B不发生;(2) 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

古典概型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

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FormatImgID_5#

几何概型

基本概念:

(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 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

P(A)=

(3)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 第7篇

随机事件的概率

平面直角坐标系

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绝对值不等式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随机事件的概率

概率的基本性质

古典概型

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基本不等式

等差数列

简单的逻辑连接词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正弦定理

充要条件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函数y=Asin(wx+φ)的图像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等比数列

四种命题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随机数的产生》

不等式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

任意角和弧度制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 第8篇

1、直线方程形式

一般式:Ax+By+C=0(AB≠0)

斜截式:y=kx+b(k是斜率b是x轴截距)

点斜式:y-y1=k(x-x1)(直线过定点(x1,y1))

两点式:(y-y1)/(x-x1)=(y-y2)/(x-x2)(直线过定点(x1,y1),(x2,y2))

截距式:x/a+y/b=1(a是x轴截距,b是y轴截距)

做题过程中,点斜式和斜截式用的最多(两种合占90%以上),一般式属于中间过渡形态。

在与圆及圆锥曲线结合的过程中,还要用到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2、直线方程的局限性

各种不同形式的直线方程的局限性:

(1)点斜式和斜截式都不能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2)两点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

(3)截距式不能表示与坐标轴平行或过原点的直线;

(4)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中系数A、B不能同时为零。

数学直线和圆知识点

1、直线倾斜角与斜率的存在性及其取值范围;
直线方向向量的意义(或)及其直线方程的向量式((为直线的方向向量))、应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设直线方程时,一般可设直线的斜率为k,但你是否注意到直线垂直于x轴时,即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

2、知直线纵截距,常设其方程为或;
知直线横截距,常设其方程为(直线斜率k存在时,为k的倒数)或知直线过点,常设其方程为

(2)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为0、直线两截距相等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直线两截距互为相反数直线的斜率为1或直线过原点;
直线两截距绝对值相等直线的斜率为或直线过原点

(3)在解析几何中,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有可能这两条直线重合,而在立体几何中一般提到的两条直线可以理解为它们不重合

3、相交两直线的夹角和两直线间的到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夹角特指相交两直线所成的较小角,范围是。而其到角是带有方向的角,范围是

4、线性规划中几个概念:约束条件、可行解、可行域、目标函数、最优解

5、圆的方程:最简方程;
标准方程;

6、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有“函数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两种思路,等价转化求解,重要的是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等)的作用!”

(1)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

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

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

如果点在圆外,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过点两切线上两切点的“切点弦”方程

如果点在圆内,那么上述直线方程表示与圆相离且垂直于(为圆心)的直线方程,(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7、曲线与的交点坐标方程组的解;

过两圆交点的圆(公共弦)系为,当且仅当无平方项时,为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方程

推荐访问:知识点 必修 数学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8篇 数学必修三总结知识点(推荐8篇) 数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