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9篇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9篇

时间:2022-09-11 11: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9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9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9篇

篇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 年 6 月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

 (1)中国共产党自从 1921 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战斗历程。为了总结党在建国以来三十二年的经验 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2)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1911 年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无论是当时的国民党还是其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 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给人民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五十多个党员。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很快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3)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 其间经受了 1927 年和 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 1949 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党当时还比较幼稚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一万多党员。

 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

 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举行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 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

 随着斗争的发展 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 海陆丰、 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 第二、 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 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红军各个方面军曾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到陕北 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陕北红军和先期到

 达的红二十五军相会合。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先后经过长征转战到陕北。红军主力撤离后的一些南方根据地坚持了艰苦的游击战争。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 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 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

  1935 年 1 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 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党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我们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反共反人民消极抗战因而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我们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政策紧密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地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

 在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 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这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才能够坚持八年之久并同苏联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互相支援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从 1942 年开始在全党进行整风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收到了巨大的成效。在此基础上1945 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接着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政府依赖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拒绝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党在全国各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 工人运动和各阶层人民斗争的有力配合下 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合作下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消灭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4)二十八年斗争的胜利充分说明

  一、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

 中国各民族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这个事实 从而在党的周围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政治团结。

 三、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没有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四、 中国革命在各个阶段都曾得到各国革命力量的援助 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依靠中国各族人民自身的力量经历千辛万苦战胜许多艰难险阻才取得的。

  五、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我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人民革命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的胜利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 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功劳归于革命的领袖们 但也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早在 1927 年革命失败以前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这个问题上的右倾危险。

 革命失败后 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在1927 年至 1949 年的二十二年中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道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制定和领导执行了使革命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的总的战略和各项政策。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 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同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一样 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

  (6)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7)建国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一、 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它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二、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形成和发展了五十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爱国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

  三、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胜利地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四、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剥削制度消灭了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 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 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80 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 1952 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达到六亿二千万吨发电量增长四十倍达到三千多亿度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六、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国灌溉面积已由 1952 年的三亿亩扩大到现在的六亿七千多万亩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解放前我国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化肥和电力现在农用拖拉机、 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增加 用电量等于解放初全国发电量的七点五倍。1980 年同 1952 年相比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棉花增长一倍多。尽管人口增长过快现在已近十亿我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

  七、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1980 年与 1952 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商业收购商品总额由一百七十五亿元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亿元 增长十一点九倍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二百七十七亿元增加到二千一百四十亿元 增长六点七倍。

 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总额 1980年比 1952 年增长七点七倍。随着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1980 年全国城乡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比 1952 年提高近一倍。

 八、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980 年全国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二亿零四百万人比 1952 年增长二点七倍。三十二年来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近九百万专门人才。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文艺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不少运动项目取得出色的成绩。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城乡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九、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

 野战军、 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加强部队的素质和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在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解放军发挥了人民民主专...

篇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深远影响的重要文件。其起草工作从 1979 年 11 月开始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的。经长时间讨论和修改集中全党智慧形成。在 1981年 6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与指导意义作了总结和评价。

 《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 进一步指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基本内容 《决议》共分八个部分阐述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对建国 32 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了功过是非。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第三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产生背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进行了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否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十七年的一些历史问题重新评价党内和党外有些同志就对社会主义和我们党产生了一些疑惑对毛泽东的一生功绩和思想的正确性也有种种不正确的想法。所以如何看待建国以后党的历史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起草的。

 起草过程

  《决议》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的。起草小组由胡乔木负责。在《决议》的起草过程中从 1980 年 3 月到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多次谈过对决议稿的起草和修改的意见。这些意见成为起草决议的“总的原则总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三条

 第一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条对建国 30 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宜粗

 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

 邓小平认为《决议》的中心是两个问题一是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还是错误是第一位第二建国三十二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成绩是主要的还是错误是主要的是漆黑一团还是光明是主要的并且指出“决议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加以论证加以阐述加以概括。”

 《决议》的起草过程中曾经过全党高级干部四千人的讨论、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议的讨论等多次讨论和修改反复征求、吸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后最后定稿。

 中共中央通过决议

  1981 年 6 月 27 日至 29 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共分 8 个部分1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2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3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4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5文化大革命的十年6伟大的历史转折7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8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其中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部分集中表述了党的指导思想。

 《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建国 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篇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阅读报告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化大革命” 的阅读报告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是一篇重要的文献, 标志着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这篇重要文献公布后,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于研究党的历史, 尤其是建国后 32 年的历史,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对于“文化大革命” , 《历史问题决议》 予以彻底否定,

 并深刻总结和分析了产生“文革” 错误的根源, 以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所造成的巨大危害。

 如今在课上重读这个历史决议,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感触颇多。

 一、 重温《决议》 对“文革” 的论述: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对“文革” 这场全民族的浩劫是这样论述的: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 , 使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

 “实践证明, ‘文化大革命’ 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 而只是乱了 自己,

 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 达到‘天下大治’ ” 。

 “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 的政治大革命,

 既没有经济基础, 也没有政治基础。

 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

 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 破坏和倒退。

 历史已经判明, ‘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 1

  利用,

 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场所谓的“大革命” 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

 发动的原因, 《决议》 也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解释: “这个期间( 1957---1966 年) ,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 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

 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

 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

 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

 林彪、 江青、 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

 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

 ”

 《决议》 是集中了 全党的智慧作出的,

 因而其中对‘文革’ 的论述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文化大革命’ 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主要论点, 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完全是错误的, 是“左” 倾错误的理论。

 《决议》 列举这些论断后, 写道:

 “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这些‘左’ 倾错误论点, 明显的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 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东西, 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东西。

 这些主要论点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决议》 发表以后, 证明了毛泽东思想是科学原理, 谁违背了 也要犯错误, 毛泽东同志自己违背了 也要犯错误。

 《决议》 中‘文化大革命’ 章节从四个方面批评一些人的观点,用科学的有分量有分寸的, 甚至用毛泽东同志的语言, 用他的正确思想来批评他的错误。

 第一条说是没有事实根据, 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 2

  了是非。

 这个“混淆了是非” , 是毛泽东同志经常讲的话。

 一个领袖, 把是非都混淆了 , 是严重的, 但是没有用“颠倒” 是非这个话, 又是很有分寸的。

 第二条, 这种是非的混淆必然导致敌我的混淆。

 “敌我的混淆” , 也是他的语言。

 领袖混淆敌我, 确实严重, 可是并没有写成颠倒敌我, 更没有写成认敌为我, 认我为敌。

 第三条, 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

 毛泽东同志给诺斯讲, 这里是独立王国, 那里是独立王国, 只有直接诉诸群众。

 但是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 又脱离了 广大群众。

 讲的是“脱离” , 没有讲摧毁了党的组织, 打乱了 党的组织, 反对了群众, 压迫了群众。

 第四条, “文化大革命” 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这是很重很重的话, 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都说不上。

 这里没有采纳“文化大革命就是文化反革命” 的意见。

 这涉及把林彪江青等发歌名集团的罪行同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区别开来的重大问题。包括用语, 用于林彪, 江青的, 绝不滥用与毛泽东同志。

 更不用说性质不同, 他们是反革命, 毛泽东同志是“左” 倾严重错误。

 《决议》 章节中有二三百字是讲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反革命的本质, 反革命的阴谋活动。

 《决议》 掌握一条很严格的界限, 就是主要处理党内问题, 不是处理对反革命分子的批评和论断的问题。

 《决议》 肯定了 “文化大革命” 十年中我们各级领导干部, 广大群众, 一方面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 另一方面也对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不同程度的抵制。

 正因为这种斗争, 才使得我们尽 3

  管遭受了 严重的破坏, 但是这种破坏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国民经济虽遭到巨大损失, 仍然取得了紧张。

 固定资产增加一倍半,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每年平均为百分之六七。这当然决不是“文化大革命” 的成果。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 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我们终于战胜了这些反革命集团。

 党, 国家政权, 人民军队的性质, 整个社会的性质, 没有改变。

 历史再一次证明,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 顽强的生命力。

 二、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而且是持续十年之久的社会历史原因

  《决议》 的分析表明, 多种特殊的原因, 特殊的条件的综合作用, 才造成“文化大革命” 。

 这些原因和和条件消失以后, 再像 1966 年到 1976 年那样搞“文化大革命” , 起码是困难的。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毛泽东同志有那么高的威望, 他的一些主要论点又离开了 毛泽东思想的轨道, 形成那么一套“文化大革命” 的理论。

 只要我们全党和党的领导同志, 都从“文化大革命” , 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全党同志, 全国各族人民的觉悟都大大提高, 而且党和国家从制度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我们就一定可以避免重犯

 “文化大革命” 这样的严重错误。

 因此, 我们应该是有信心的。

 《决议》 的分析是多方面的, 内容十分的丰富。

 除了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错误这个直接原因以外, 《决议》 也着重分析了两个方面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一个原因提出了 几个层次的问题。

 4

  首先, 搞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 经验不多, 许多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去探索, 难免会犯错误。

 其次, 意思是毛泽东同志不愿意停步, 不断地探索, 党很难抵制他的“左” 倾错误, 很多同志反而接受了这种“左” 倾错误。

 党内多数同志, 特别是领导同志, 都是在长期阶级斗争环境中成长的, 熟悉和习惯于阶级斗争的观念, 阶级斗争的经验, 阶级斗争的方法,而对于新的情况却很不熟悉。

 所以, 在毛泽东同志探索出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道理以后, 尽管我们一时跟不上, 但是总还是想办法跟, 后来就一步一步接受了。

 再次, 我们都相信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直到“文化大革命” 期间, 还多次提倡我们读马列, 庐山会议以后讲, 庐山会议闹了大笑话, 几百个中央委员, 上了政治骗子的当。我们都认为, 毛泽东同志在马列的修养上, 水平很高, 因此相信他, 相信他对马列的解释。

 而恰恰在这些问题上, 《决议》 说从领导思想上来看, 把马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了。

 最后, 《决议》 肯定了我们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正义斗争。

 这一条任何时候都站得住。

 这场斗争是他们挑起的, 我们不能受欺负, 才被迫应战。

 第二个原因, 毛泽东同志脱离现实, 脱离群众, 骄傲, 权利过分集中一个人等等。

 这里讲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没有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的一些严重偏差给我们的消积影响。

 看一下第一国际的章程, 尽管马克思, 恩格斯表态, 他们不高兴个人崇拜, 但是那 5

  个章程中各个支部和国际的关系, 国际和领袖的关系, 是搞得很集中的。

 共产国际比那个时候更集中了, 各国党都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必须服从共产国际。

 下级服从上级这一条, 把各国党管的死死的。

 列宁很注意发扬民主, 但是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中也说, 社会主义的民主制与实行个人独裁之间, 绝无任何原则上的矛盾。

 斯大林搞得很厉害。

 所以说,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没有很好的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

 我们接受了这些东西, 对党的建设, 不能不发生影响。

 1980 年 8 月讨论邓小平同志在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的时候, 讲到对封建主义在我们政治思想上的遗毒不可低估。

 乔木同志提出, 我们党内的问题, 党内的关系, 领袖和集体的关系, 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封建主义影响这一因素, 还应该看到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这个问题历来没有解决好。

 我们受这个影响不小。

 当然, 我们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也确实不能低估。

 所以, 最后讲, 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 就造成一个条件, 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 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以预防, 难以制止“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和发展。

 三、 关于“文化大革命” 的原因再次探讨:

 恩格斯曾指出,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不能说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

 经济状况是基础, 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 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其中包括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种斗争的成果, 包括宪法, 各种法权形式的影响, 也包括政治的, 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 宗教的观点等各种方面。

 所有这 6

  些因素是相互交错起来发生作用的。

 恩格斯还指出,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 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

 ” 这就要求我们分析“文化大革命” 产生之前, 我们党内, 我们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 当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些什么。《决议》 中说的原因很扼要地提到了 是在一些什么样的条件底下, “文化大革命” 才发生, 发生之后才持续十年之久的。

 恩格斯又说: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 。

 个人有个人的意志, 各个团体有各个团体的意志, 各个单位有各个单位的意志。单个意志相互冲突,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会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 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 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 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有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的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但是, 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 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 或是一般社会性质)

 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 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 一个总的合力, 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 这些意志等于零。

 相反地,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

 恩格斯概括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现象, 对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 7

  作了 表述。

 遵照恩格斯的论述研究“文化大革命” 发生和“文化大革命” 的过程, 结果, 是很有启发, 能够使我们理解很多问题。

 “文化大革命” 的发展, 同毛泽东同志的设想已经很不同。

 拿时间来讲, 原来他希望半年, 以后说一年也可以总可以结束。

 结果没有想到, 一弄直到他离世也没有结束。

 从过去的事实“文化大革命” 中的情况来看, 他是要解决刘少奇同志的问题, 但怎么解决, 原来的想法跟后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八届十一中全会对刘少奇同志的地位做了调整, 刘少奇同志在这个会上做了 自我检查, 毛泽东同志看了 这个检查, 有一段批语, 说检查是好的。

 毛泽东同志的目的非常明确, 是要把刘少奇同志拉下来, 使他承认错误, 以后在党中央起不了多大作用。

 可是把刘少奇同志整成叛徒,内奸, 工贼, 这不是毛泽东同志一开始就设想过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 毛泽东同志的想法受到林彪, 江青他们意志的影响, 其结果就不是毛泽东同志原先预想的那样的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 但最后互相冲突的结果, 却是跟原来的想法有的完全相反, 有的很大不同。

 “文化大革命” 初期的红卫兵, 东冲西冲, 大多数人是对党的热爱, 出于对毛泽东同志的信赖。

 可是运动的发展跟原来的想法, 跟相当一大部分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于是有的变成了 逍遥派, 以至于到天安门事件, 起来悼念周总理, 声讨“四人帮” 的, 相当多的人是“文化大革命” 初期的红卫兵。

 这个行动同当初他们参加“文化大革命” 的想法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一样是斗争的复杂过程中间引起互相冲突, 引起思想的变化, 受到事实的教育才变过来的。

 毛泽东同志自己面对各种力量相互交错, 相互影响形成的这个8

 时期的合力, 那个时期的合力, 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以为解决了以后就会好了 , 没想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的问题又来了, 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他去世之前说, 一生只做了 两件事, 这后一件赞成的人少, 反对的人多。

 这同他“文化大革命” 出去的想法也是相反的。

 这就是合力造成的结果, 反映到他头脑里来, 终于认识到反对的人多。

 历...

篇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年第 9 期1981 年 6 月 27 日 , 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①(以下简称《历史决议》), 至今已经进入了第 30 个年头。30 年来的历史证明, 《历史决议》提出的论断和原则都是正确的, 为统一全党全国的思想、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本文从当代史学史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历史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国史)

 学科和研究的重要奠基和指导作用。

 正如习近平 2010 年 7 月 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

 “自 己的经验, 包括自己的失误, 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

 重要的是正视失误和曲折, 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不断学习和增长本领。

 我们党正是这样做的, 这可以从党中央作出 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中得到生动的证明。

 ”一、《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国史研究的起步和国史学科的开创新中国成立不久, 即出现了有关国史的著作。

 1954 年 11 月 ,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三年解放战争和新中国五年简史》, 第一次包含“国史”内容, 但还不是专门国史。

 1958 年 10 月 , 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即今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三年级师生集体编写的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稿》。

 该书于部国史——“大跃进”热潮中, 由 63 名 学生和 5 名 青年教师仅经 20 天便写成, 带有明显的草创色彩。

 因此, 并不能代表国史研究的起步。

 此后很长一段时期, 并没有其他国史著作问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客观上建国以来的历史已近 30 年, “三十而立”,30 年可以成为一个历史阶段; 主观上随着总结历史教训的迫切需要, 国史研究引 起了政治、经济、历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特别是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倡导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原则, 为研究建国以来的历史打开了“禁区”, 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把建国以来历史的评价提到中央议程的,是 1979 年 9 月 29 日 叶剑英代表中央对前 30年历史作初步评价的国庆重要讲话。

 在邓小平陈东林论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国史研究的奠基和指导作用作者:

 陈东林, 当代中国研究所陈云与当 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①《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发表于1981年7月 1日 《人民日 报》。

 以下所引 《历史决议》引 文均同 , 不再注明出 处。[摘要] 从当 代史学史理论的角 度分析, 1981 年中共中央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和研究有着重要的奠基和指导作用。

 主要表现为:

 《历史决议》的通过, 标志着国史研究的起步和国史学科的开创; 《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 32 年基本状况和重大事件、人物的论断, 为国史研究提供了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历史决议》研究、评价建国以来历史的科学辩证方法, 是国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历史决议》精神的指导下, 对国史研究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关键词] 《历史决议》; 国史; 党史[中图分类号] D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8273(2010)09-0053-0653--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年第 9 期等直接领导下, “讲话” 经过四个月 的起草, 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共十一届 四 中全会讨论通过。

 其意义是:

 “作为一个纲要, 我们的国史也好, 党史也好, 有了一个轮廓了。

 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充实、丰富、发展, 我们的国史就好写了, 党史也好写了。

 ”①叶剑英讲话以后, 党内 有一种强烈的呼声, 希望对建国 以来历史, 特别 是“文化大革命”作出 明 确和深入的结论。

 根据邓小平、陈云、 胡 耀邦的 意见, 由 胡 乔木、 邓力 群具体领导,1979 年 10 月 30 日 成立了 《历史决议》起草小组, 经过一年零八个月 的起草修改和四千人大讨论, 提交中共十一届 六中全会通过,对重大历史问题和人物作出 了 原则性的评价和总结, 标志着国 史研究的起步和国 史学科的开创。为什么说《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国 史研究的起步和国史学科的开创? 其原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 《历史决议》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对“建国以来”的历史作出极为重要的中央决议。

 由此,中共党史的“建国以来”部分, 成为时间上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

 以后, 又逐渐从中分离出来一部分空间和形式上区别于党史的国史研究,形成国史学科的雏形。2. 《历史决议》使党对建国以来历史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和比较完整的理论评价体系。虽然是针对 “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也是国家的重大历史问题, 事实上构筑了国史学科的理论框架。3. 通过起草、讨论和宣传《历史决议》, 一批专门研究建国后党史的学者成长起来, 他们分布在国家部门 和科研机构、大学, 成为国史研究的早期骨干。4. 1982 年 5 月 , 由 胡乔木倡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组织编写《当 代中国 》的多卷本大型丛书。

 中宣部六次发出 文件, 转发《当 代中国》丛书有关报告。

 1984 年, 新华社向全世界报道指出 :

 它的编写将为以后进一步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做好准备。5. 《历史决议》的发表掀起了 学习 宣传高潮, 一批辅助材料相继出版, 在这个基础上,20世纪 80 年代末出现了最早一批国史著作。

 如:郭彬蔚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柏福临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88)、黄文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词典》、焦春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张广信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研究》(1989)等。6. 1990 年 6 月 28 日 ,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批准杨尚昆、胡乔木、薄一波的联名报告, 同意成立以研究、编撰、宣传国史为主要任务的当代中国研究所。

 12 月 , 由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国史编纂工作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1991 年 3 月 2 日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西安研讨会纪要, 指出:

 “写出一部符合实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工作, 必须依靠全国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

 ”至此, 国史学科初步创立。二、《历史决议》的相关论断为国史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 32 年的基本状况和重大事件、人物的论断, 为国史研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这些论断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1. 建国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是主流; 我们也犯过错误, 甚至是全局性的长时期的严重错误, 但与成就相比, 只是支流。《历史决议》对建国以来 32 年作出的基本评价是:

 “总的来说, 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并将这巨大成就分为十个方面:一、 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 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二、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 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三、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胜利地进行了 保卫祖国边疆的斗① 邓力 群1979年11月 在军事学院的报告:

 《学习 叶剑英同志的国 庆讲话》。

 据笔者所见, 这是第一次出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为“国 史”的 说法。

 在此之前, “国 史”曾 被泛指包括古代史在内 的中国历史。54--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年第 9 期争。

 四、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五、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六、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 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七、 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八、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九、人民解放军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 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 的合成军队。

 十、在国际上, 始终不渝地奉行社会主义的独立自 主的外交方针, 倡导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关于成就与错误的 关系 , 《历史决议》指出 :

 “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 这本身就是错误, 而且将招致更大的错误。

 但是, 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 忽视或否认我们的成就, 忽视或否认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 同样是严重的错误。

 ”《历史决议》对建国以来 32 年的基本评价和阐述, 对成就和错误分清主流、支流的论断,是我们研究和撰写国史的基本立场。

 当前,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国史研究中的集中表现,就是如何评价共和国的前 30 年。

 一方面, 我们要坚持成就是巨大的、 是主流的基本认识, 警惕把前 30 年和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割裂和对立起来的倾向, 用充分的事实有理有据地批驳企图否定前 30 年的说法。

 另一方面, 我们要牢记《历史决议》总结共和国前 30 年所犯错误而得出 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科学发展。

 《历史决议》的这些论断, 不仅对于我们撰写国史前 30 年有着定海神针作用 , 而且对于我们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 30 年, 也有着重要保障作用。2. 必须坚持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是《历史决议》的核心问题, 因此专门有一节来论述。

 《历史决议》指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 中犯了严重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错误是第二位的。

 ”这个论断是在起草《历史决议》之前就提出 来, 并在起草、讨论中形成一致意见的。

 其中, 邓小平、陈云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 年 3 月 19 日 , 邓小平第一次找胡耀邦等人谈提纲起草, 就提出 了 三条总的原则:“第一, 确立毛泽东同 志的 历史地位,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这是最核心的一条。

 不仅今天, 而且今后, 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1](p.291)以后的起草过程证明, 邓小平确实抓帜。

 ”住了 《历史决议》“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围绕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毛泽东的评价问题, 起草工作经过了几次反复。1980 年 6 月 27 日 , 邓小平看了第一稿后找胡耀邦等谈话, 一针见血地指出 :

 “决议草稿看了一遍。

 不行, 要重新来。

 我们一开始就说,要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现在这个稿子没有很好体现原先的设想。

 ”[1](p.297)根据邓小平的意见, 第二稿采取了主要讲正确方面的写法, 大大加强了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分量, 起点得到了提高,再次修改后于 10 月 作为第三稿提交党内 四千名高级干部讨论。在讨论中, 多数人同意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也有人认为, 毛泽东“功大、过大、罪大”, “过大于功”, 有严重的个人品质问题, 和封建帝王一样; 毛泽东有很多错误, 不能不提。这些人虽然是少数, 但言词激烈。

 受其影响, 第四稿加重了写错误的分量, 调子比较低沉。

 邓小平看了后, 于 1981 年 3 月 9 日 再次重申 :

 现在稿子的调门不对头, 好像错误都是毛泽东一个人的, 别人都对。3 月 18 日 , 他再次坚定地指出 :

 这个问题写不好, 决议宁肯不写。

 这是中心, 是关键。这时, 陈云提出了把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60 年历史联系起来写的意见, 使邓小平长久思考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最终形成了成熟的第七稿。

 1981 年 5 月 19 日 和 6 月 22 日 , 邓小平总结说:

 总的来说, 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

 我们原来设想, 要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实事求是地、 恰如其分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 起到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作用。

 我想, 现在的这个稿子能够实现这样的要求。55--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 年第 9 期3. 党史、国史研究要有从党和国家最高利益、长远利益出发的政治大局观。在讨论《历史决议》时, 一些人以完全“客观”地评价历史的立场出发,提出要对建国以来党、 国家, 尤其是毛泽东的错误,“写深写够”,“不要有任何框框”。

 对此,邓小平一开始就强调说:“是漆黑一团,还是光明是主要的?”[1](p.299)“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 尤其是个政治问题, 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

 ”[1](p.298)此后, 邓小平又更加尖锐地指出 , 千万注意, 不要把三十多年的历史写成黑历史。

 如果这样, 产生的效果就会是使人们痛恨我们的党、 痛恨我们的决议、痛恨我们写决议的人。①实际上, 在如何认识历史的问题上, 从来就不存在超越人们认识和利益的纯粹客观。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 齐和英国 当 代史学家汤因比都说过: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 代史。

 ”[2](p.2)1929年, 年鉴学派在法国创刊的《经济社会史年鉴》也指出 :

 真实性应是历史的最高准则。

 但每个人对于历史真实性的理解却各不相同, 个人总是不可避免地要站在今天功利的立场上, 去评古论今或者借古讽今。

 即使就当事人而言, 所谓的历史也只不过是他们“心目 中的历史”。作为上层建筑的历史, 也从来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今天我们回顾起来, 如果不是 30 年前《历史决议》坚持科学地肯定建国以来的历史, 可以想见, 片面夸大历史错误不仅会产生不符合事实的认识混乱, 而且将导致否定党和国家、断送中国改革开放大好前程的严重后果。80 年代末期苏联对历史的自 我否定成为党和国家剧变的导火索, 就是鲜明的例证。必须指出 的是, 《历史决议》 坚持的政治大局观, 不是实用 主义政治需要, 而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

 邓小平、陈云都不是历史学家,但在中国 革命建设几十年历史中的丰富实践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高度掌握, 使他们对当代历史能有比同时代人高得多的洞察力。

 邓小平指出:

 “...

篇五: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阅读报告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化大革命” 的阅读报告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是一篇重要的文献, 标志着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这篇重要文献公布后,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于研究党的历史, 尤其是建国后 32 年的历史,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对于“文化大革命” , 《历史问题决议》 予以彻底否定,

 并深刻总结和分析了产生“文革” 错误的根源, 以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所造成的巨大危害。

 如今在课上重读这个历史决议,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感触颇多。

 一、 重温《决议》 对“文革” 的论述:

 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对“文革” 这场全民族的浩劫是这样论述的: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的‘文化大革命’ , 使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

 “实践证明, ‘文化大革命’ 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 而只是乱了 自己,

 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 达到‘天下大治’ ” 。

 “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 的政治大革命,

 既没有经济基础, 也没有政治基础。

 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

 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 破坏和倒退。

 历史已经判明, ‘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 1

  利用,

 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场所谓的“大革命” 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

 发动的原因, 《决议》 也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解释: “这个期间( 1957---1966 年) ,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 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

 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

 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

 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

 林彪、 江青、 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

 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

 ”

 《决议》 是集中了 全党的智慧作出的,

 因而其中对‘文革’ 的论述理所当然地成为研究‘文化大革命’ 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主要论点, 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完全是错误的, 是“左” 倾错误的理论。

 《决议》 列举这些论断后, 写道:

 “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这些‘左’ 倾错误论点, 明显的脱离了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轨道, 必须把它们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东西, 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东西。

 这些主要论点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决议》 发表以后, 证明了毛泽东思想是科学原理, 谁违背了 也要犯错误, 毛泽东同志自己违背了 也要犯错误。

 《决议》 中‘文化大革命’ 章节从四个方面批评一些人的观点,用科学的有分量有分寸的, 甚至用毛泽东同志的语言, 用他的正确思想来批评他的错误。

 第一条说是没有事实根据, 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上混淆 2

  了是非。

 这个“混淆了是非” , 是毛泽东同志经常讲的话。

 一个领袖, 把是非都混淆了 , 是严重的, 但是没有用“颠倒” 是非这个话, 又是很有分寸的。

 第二条, 这种是非的混淆必然导致敌我的混淆。

 “敌我的混淆” , 也是他的语言。

 领袖混淆敌我, 确实严重, 可是并没有写成颠倒敌我, 更没有写成认敌为我, 认我为敌。

 第三条, 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

 毛泽东同志给诺斯讲, 这里是独立王国, 那里是独立王国, 只有直接诉诸群众。

 但是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 又脱离了 广大群众。

 讲的是“脱离” , 没有讲摧毁了党的组织, 打乱了 党的组织, 反对了群众, 压迫了群众。

 第四条, “文化大革命” 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这是很重很重的话, 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都说不上。

 这里没有采纳“文化大革命就是文化反革命” 的意见。

 这涉及把林彪江青等发歌名集团的罪行同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区别开来的重大问题。包括用语, 用于林彪, 江青的, 绝不滥用与毛泽东同志。

 更不用说性质不同, 他们是反革命, 毛泽东同志是“左” 倾严重错误。

 《决议》 章节中有二三百字是讲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反革命的本质, 反革命的阴谋活动。

 《决议》 掌握一条很严格的界限, 就是主要处理党内问题, 不是处理对反革命分子的批评和论断的问题。

 《决议》 肯定了 “文化大革命” 十年中我们各级领导干部, 广大群众, 一方面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 另一方面也对毛泽东同志的错误进行不同程度的抵制。

 正因为这种斗争, 才使得我们尽 3

  管遭受了 严重的破坏, 但是这种破坏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国民经济虽遭到巨大损失, 仍然取得了紧张。

 固定资产增加一倍半,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每年平均为百分之六七。这当然决不是“文化大革命” 的成果。

 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 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多大的成就。

 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我们终于战胜了这些反革命集团。

 党, 国家政权, 人民军队的性质, 整个社会的性质, 没有改变。

 历史再一次证明, 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 顽强的生命力。

 二、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而且是持续十年之久的社会历史原因

  《决议》 的分析表明, 多种特殊的原因, 特殊的条件的综合作用, 才造成“文化大革命” 。

 这些原因和和条件消失以后, 再像 1966 年到 1976 年那样搞“文化大革命” , 起码是困难的。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是毛泽东同志有那么高的威望, 他的一些主要论点又离开了 毛泽东思想的轨道, 形成那么一套“文化大革命” 的理论。

 只要我们全党和党的领导同志, 都从“文化大革命” , 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全党同志, 全国各族人民的觉悟都大大提高, 而且党和国家从制度上进行一系列改革, 我们就一定可以避免重犯

 “文化大革命” 这样的严重错误。

 因此, 我们应该是有信心的。

 《决议》 的分析是多方面的, 内容十分的丰富。

 除了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错误这个直接原因以外, 《决议》 也着重分析了两个方面的社会历史原因。

 第一个原因提出了 几个层次的问题。

 4

  首先, 搞社会主义的历史不长, 经验不多, 许多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去探索, 难免会犯错误。

 其次, 意思是毛泽东同志不愿意停步, 不断地探索, 党很难抵制他的“左” 倾错误, 很多同志反而接受了这种“左” 倾错误。

 党内多数同志, 特别是领导同志, 都是在长期阶级斗争环境中成长的, 熟悉和习惯于阶级斗争的观念, 阶级斗争的经验, 阶级斗争的方法,而对于新的情况却很不熟悉。

 所以, 在毛泽东同志探索出一系列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道理以后, 尽管我们一时跟不上, 但是总还是想办法跟, 后来就一步一步接受了。

 再次, 我们都相信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直到“文化大革命” 期间, 还多次提倡我们读马列, 庐山会议以后讲, 庐山会议闹了大笑话, 几百个中央委员, 上了政治骗子的当。我们都认为, 毛泽东同志在马列的修养上, 水平很高, 因此相信他, 相信他对马列的解释。

 而恰恰在这些问题上, 《决议》 说从领导思想上来看, 把马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了。

 最后, 《决议》 肯定了我们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正义斗争。

 这一条任何时候都站得住。

 这场斗争是他们挑起的, 我们不能受欺负, 才被迫应战。

 第二个原因, 毛泽东同志脱离现实, 脱离群众, 骄傲, 权利过分集中一个人等等。

 这里讲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没有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的一些严重偏差给我们的消积影响。

 看一下第一国际的章程, 尽管马克思, 恩格斯表态, 他们不高兴个人崇拜, 但是那 5

  个章程中各个支部和国际的关系, 国际和领袖的关系, 是搞得很集中的。

 共产国际比那个时候更集中了, 各国党都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必须服从共产国际。

 下级服从上级这一条, 把各国党管的死死的。

 列宁很注意发扬民主, 但是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中也说, 社会主义的民主制与实行个人独裁之间, 绝无任何原则上的矛盾。

 斯大林搞得很厉害。

 所以说,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没有很好的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

 我们接受了这些东西, 对党的建设, 不能不发生影响。

 1980 年 8 月讨论邓小平同志在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的时候, 讲到对封建主义在我们政治思想上的遗毒不可低估。

 乔木同志提出, 我们党内的问题, 党内的关系, 领袖和集体的关系, 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封建主义影响这一因素, 还应该看到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这个问题历来没有解决好。

 我们受这个影响不小。

 当然, 我们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也确实不能低估。

 所以, 最后讲, 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 就造成一个条件, 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 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以预防, 难以制止“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和发展。

 三、 关于“文化大革命” 的原因再次探讨:

 恩格斯曾指出,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不能说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

 经济状况是基础, 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 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其中包括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种斗争的成果, 包括宪法, 各种法权形式的影响, 也包括政治的, 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 宗教的观点等各种方面。

 所有这 6

  些因素是相互交错起来发生作用的。

 恩格斯还指出,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 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

 ” 这就要求我们分析“文化大革命” 产生之前, 我们党内, 我们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 当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是些什么。《决议》 中说的原因很扼要地提到了 是在一些什么样的条件底下, “文化大革命” 才发生, 发生之后才持续十年之久的。

 恩格斯又说: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 。

 个人有个人的意志, 各个团体有各个团体的意志, 各个单位有各个单位的意志。单个意志相互冲突,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能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会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 即历史事变, 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 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 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有没有希望过的事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的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

 但是, 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 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 或是一般社会性质)

 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 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 一个总的合力, 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 这些意志等于零。

 相反地,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

 恩格斯概括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现象, 对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 7

  作了 表述。

 遵照恩格斯的论述研究“文化大革命” 发生和“文化大革命” 的过程, 结果, 是很有启发, 能够使我们理解很多问题。

 “文化大革命” 的发展, 同毛泽东同志的设想已经很不同。

 拿时间来讲, 原来他希望半年, 以后说一年也可以总可以结束。

 结果没有想到, 一弄直到他离世也没有结束。

 从过去的事实“文化大革命” 中的情况来看, 他是要解决刘少奇同志的问题, 但怎么解决, 原来的想法跟后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八届十一中全会对刘少奇同志的地位做了调整, 刘少奇同志在这个会上做了 自我检查, 毛泽东同志看了 这个检查, 有一段批语, 说检查是好的。

 毛泽东同志的目的非常明确, 是要把刘少奇同志拉下来, 使他承认错误, 以后在党中央起不了多大作用。

 可是把刘少奇同志整成叛徒,内奸, 工贼, 这不是毛泽东同志一开始就设想过的。

 后来的事实证明, 毛泽东同志的想法受到林彪, 江青他们意志的影响, 其结果就不是毛泽东同志原先预想的那样的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 但最后互相冲突的结果, 却是跟原来的想法有的完全相反, 有的很大不同。

 “文化大革命” 初期的红卫兵, 东冲西冲, 大多数人是对党的热爱, 出于对毛泽东同志的信赖。

 可是运动的发展跟原来的想法, 跟相当一大部分人的想法完全不一样, 于是有的变成了 逍遥派, 以至于到天安门事件, 起来悼念周总理, 声讨“四人帮” 的, 相当多的人是“文化大革命” 初期的红卫兵。

 这个行动同当初他们参加“文化大革命” 的想法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一样是斗争的复杂过程中间引起互相冲突, 引起思想的变化, 受到事实的教育才变过来的。

 毛泽东同志自己面对各种力量相互交错, 相互影响形成的这个8

 时期的合力, 那个时期的合力, 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 以为解决了以后就会好了 , 没想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的问题又来了, 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他去世之前说, 一生只做了 两件事, 这后一件赞成的人少, 反对的人多。

 这同他“文化大革命” 出去的想法也是相反的。

 这就是合力造成的结果, 反映到他头脑里来, 终于认识到反对的人多。

 历...

篇六: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

  (1 )

 中国共产党自从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 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战斗历程。

 为了总结党在建国以来三十二年的经验, 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2 )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 运动的影响下, 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九一一年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

 无论是当时的国民党, 还是其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 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给人民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五十多个党员。

 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很快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3 )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 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 其间经受了 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 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 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 革命的胜利。

 一九二七年, 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 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 背叛了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 勾结帝国主义, 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

 党当时还比较幼稚, 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 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 已经发展到六万多党员的党只剩下了 一万多党员。

 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周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党的“八七会议” 确定了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会后举行了 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 创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

 随着斗争的发展, 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 海陆丰、 鄂豫皖、 琼崖、 闽浙赣、 湘鄂赣、 湘赣、 左右江、 川陕、 陕甘、 湘鄂川黔等根据地, 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 第二、 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 也在艰苦的条件下, 发展了 党和其他革命组织, 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 毛泽东、 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红军各个方面军曾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败, 第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到陕北, 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陕北红军和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相会合。

 第二、 第四方面军也先后经过长征转战到陕北。

 红军主力撤离后的一些南方根据地, 坚持了艰苦的游击战争。

 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使革命根据地和白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 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 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

 一九三五年一月 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 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 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 胜利地完成长征, 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党领导了“一二· 九” 学生运动, 掀起了要求停止内战、 抗日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

 张学良、 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我们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 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 团结抗日, 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抗战期间, 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反共反人民, 消极抗战, 因而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我们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政策, 紧密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

 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 新四军迅速地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

 在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 广泛开展了 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

 这样,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才能够坚持八年之久, 并同苏联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互相支援, 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期间, 我们党从一九四二年开始在全党进行整风, 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收到了巨大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 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接着举行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总结了历史的经验, 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制定了正确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 使全党在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抗日战争结束后, 蒋介石政府依赖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 拒绝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 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党在全国各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 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 工人运动和各阶层人民斗争的有力配合下, 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合作下, 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 经过辽沈、 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 消灭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 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此,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4 )

 二十八年斗争的胜利充分说明:

 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 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

 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二、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中国各民族人民从亲身 经历中看到了这个事实, 从而在党的周围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政治团结。

  三、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 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没有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 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四、中国革命在各个阶段都曾得到各国革命力量的援助, 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中国革命的胜利, 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原则, 依靠中国各族人民自身的力量, 经历千辛万苦, 战胜许多艰难险阻才取得的。

 五、 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我国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结束了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劳动人民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人民革命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的胜利, 改变了 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也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 增强了他们前进的信心。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 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5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 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

 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功劳归于革命的领袖们, 但也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 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

 早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前, 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这个问题上的右倾危险。革命失败后, 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 在农村保存、 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

 代表。

 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二年中, 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道, 克服重重困难, 逐步制定和领导执行了 使革命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的总的战略和各项政策。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 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同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一样, 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 (6 )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 总的说来, 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7 )

 建国三十二年来, 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一、 建立和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它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二、 实现和巩固了 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

 的国家统一, 根本改变了 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

 实现和巩固了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形成和发展了五十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实现和巩固了 全国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同各爱国民主党派、 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 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 包括台湾同胞、 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

 三、 战胜了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的侵略、 破坏和武装挑衅,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胜利地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四、 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剥削制度消灭了 ,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 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 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九八○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 增长二十六倍多, 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 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 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 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 达到六亿二千万吨; 发电量增长四十倍, 达到三千多亿度; 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 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 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 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

 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 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

 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

 铁路、 公路、 水运、 空运和邮电事业, 都有很大的发展。

 六、 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 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全国灌溉面积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三亿亩扩大到现在的六亿七千多万亩, 长江、 黄河、 淮河、 海河、 珠江、 辽河、 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

 解放前我国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机械、 化肥和电力,现在农用拖拉机、 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都加, 用电量等于解放初全国发电量的七点五倍。

 一九八○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 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 棉花增长一倍多。

 尽管人口增长过快, 现在已近十亿, 我们仍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

 七、 城乡 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

 一九八○年与一九五二年相比, 全民所有制商业收购商品总额由一百七十五亿元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亿元, 增长十一点九倍;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二百七十七亿元增加到二千一百四十亿元, 增长六点七倍。

 国家进出口贸易的总

 额, 一九八○年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七点七倍。

 随着工业、 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一九八○年, 全国城乡 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 扣除物价因素, 比一九五二年提高近一倍。

 八、 教育、 科学、 文化、 卫生、 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一九八○年, 全国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二亿零四百万人, 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七倍。

 三十二年来,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近九百万专门人才。

 核技术、 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 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文艺方面创作了一大批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

 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不少运动项目取得出色的成绩。

 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 城乡 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九、 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 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得到了加强,部队的素质和技术装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在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人民解放军发挥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作用。

 十、 在国际上, 始终不渝地奉行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倡导和...

篇七: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共中央委员 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一九八一年六月 二十七日 中 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 ( 1)

 中国共产党自 从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 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光辉战斗历程。

 为了 总结党在建国以来三十二年的经验, 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

 ( 2)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是在俄国十月 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 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九一一年领导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 清王朝, 结束了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

 无论是当时的国民党, 还是其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派别, 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

 只 有中国共产党才给人民指出了 中国的出路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 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五十多个党员 。

 党发动了 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很快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领导力量。

 ( 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 经历了 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抗日 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 一九二七年和一九三四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个方面、 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 终于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 革命的胜利。

 一九二七年, 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 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 背叛了 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 勾结帝国主义, 残酷屠杀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党当时还比较幼稚, 又处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 致使革命在强大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 已经发展到了 六万多党员 的党只 剩下了 一万多党员 。

 党仍然顽强地继续战斗。

 周 恩来等同志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举行了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

 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江西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 创建了 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朱德同志领导的起义部队不久就到井冈山会师。

 随着斗争的发展, 党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 海陆丰、 鄂豫皖、琼崖、 闽浙赣、 湘鄂赣、 湘赣、 左右江、 川陕、 陕甘、 湘鄂川黔等根据地, 建立了 工农红军第一、 第二、 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

 在国民党统治下的白 区, 也在艰苦的条件下, 发展了 党和其他革命组织, 展开了 群众革命斗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 毛泽东、 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 最重要的作用。

 红军各个方面军曾 连续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由于王明 左倾冒 险主义领导造成的第五次反" 围 剿 " 的失败, 第一方面军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转战到陕北, 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陕北红军和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相会合。

 第二、 第四方面军也先后经过长征转战到陕北。

 红军主力撤离后的一些南方根据地, 坚持了 艰苦的游击战争。

 王明左倾错误造成的失败使革命根据地和白 区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极大损失, 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 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减到四万人左右。

 一九三五年一月 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 确立了 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 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 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日 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侵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决定和实行了 正确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党领导了 "一二· 九"学生运动, 掀起了 要求停止内战、 抗日 救亡的强大群众斗争。

 张学良、 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以及我们党促成的这次事变的和平解决, 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 团结抗日 , 起了 重大的历史作用。

 抗战期间, 国民党统治集团继续反共反人民,消极抗战, 因而在抗日 的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

 我们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独立自 主的政策, 紧密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建立了 许多抗日 根据地。

 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 新四军迅速地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

 东北抗日 联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

 在敌占区和国民党统治区, 广泛开展了 各种形式的抗日 斗争。

 这样, 中国人民的抗日 战争才能够坚持八年之久, 并同苏联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互相支援, 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抗日 战争期间, 我们党从一九四二年开始在全党进行整风, 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收到了 巨大的成效。

 在此基础上, 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接着举行了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总结了 历史的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制定了 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使全党在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抗日 战争结束后, 蒋介石政府依赖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 拒绝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关于实现和平民主的正义要求, 悍然发动全面内战。

 党在全国各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下, 在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 工人运动和各阶层人民斗争的有力配合下, 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合作下, 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了 三年多的解放战争, 经过辽沈、 平津、 淮海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消灭了 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 推翻了 国民党反动政府, 建立了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此,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 4)

 二十八年斗争的胜利充分说明:

 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 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

 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 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找到了 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这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二、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 是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

 中国各民族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 这个事实, 从而在党的周围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实现了 我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政治团结。

 三、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 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 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没有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 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四、 中国革命在各个阶段都曾 得到各国革命力量的援助, 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

 但是中国革命的胜利, 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 主、自 力更生的原则, 依靠中国各族人民自 身的力量,经历千辛万苦, 战胜许多艰难险阻才取得的。

 五、 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我国结束了 极少数剥削 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 结束了 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劳动人民成了 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人民革命在一个人口 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的胜利, 改变了 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也激励了 许多类似中国这样受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 增强了 他们前进的信心。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 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斗争的发展具有深刻的久远的影响。

 (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无数先烈和全党同志、 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牺牲奋斗的结果。

 我们不应该把一切功劳归于革命的领袖们, 但也不应该低估领袖们的重要作用。

 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 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

 早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前, 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这个问题上的右倾危险。革命失败后, 他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 在农村保存、 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代表。

 在一九二七年至一九四九年的二十二年中,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道, 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制定和领导执行了 使革命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的总的战略和各项政策。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多次从危机中挽救中国革命, 如果没有以他为首的党中央给全党、 全国各族人民和人民军队指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们党和人民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同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一样, 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 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 ( 6)

 中 国共产党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 总的来说, 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 7)

 建国三十二年来, 我们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一、 建立和巩固了 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它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

 二、 实现和巩固了 全国范围( 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 根本改变了 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形成和发展

  了 五十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实现和巩固了 全国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 加强和扩大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各爱国民主党派、 人民团体通力合作的, 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 包括台湾同胞、 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

 三、 战胜了 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的侵略、 破坏和武装挑衅, 维护了 国家的安全和独立, 胜利地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四、 建立和发展了 社会主义经济, 基本上完成了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上实现了 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剥削制度消灭了 ,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 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 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 逐步建立了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九八○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 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 增长二十六倍多, 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 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 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 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 达到六亿二千万吨; 发电量增长四十倍, 达到三千多亿度; 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 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 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 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

 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 兴建了 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

 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

 铁路、 公路、 水运、 空运和邮电事业, 都有很大的发展。

 六、 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 生产水平有了 很大提高。

 全国灌溉面积已由一九五二年的三亿亩扩大到现在的六亿七千多万亩, 长江、 黄河、 淮河、海河、 珠江、 辽河、 松花江等大江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控制。

 解放前我国农村几乎没有农业机械、 化肥和电力, 现在农用拖拉机、 排灌机械和化肥施用量都大大增加, 用电量等于解放初全国发电量的七点五倍。

 一九八○ 年同一九五二年相比, 全国粮食增长近一倍, 棉花增长一倍多。

 尽管人口 增长过快, 现在已近十亿, 我们仍然依靠自 己的力量基本上保证了 人民吃饭穿衣的需要。

 七、 城乡 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

 一九八○年与 一九五二年相比, 全民所有制商业收购商品总额由一百七十五亿元增加到二千二百六十三亿元,增长十一点九倍;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二百七十七亿元增加到二千一百四十亿元, 增长六点七倍。

 国家进出口 贸易的总额, 一九八○ 年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七点七倍。

 随着工业、 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比解放前有了 很大的改善。

 一九八○ 年, 全国城乡 平均每人的消费水平扣除物价因素, 比一九五二年提高近一倍。

 八、 教育、 科学、 文化、 卫生、 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

 一九八○ 年, 各国各类全日 制学校在校学生二亿零四百万人, 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二点七倍。

 三十二年来,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近九百万专门人才。

 核技术、 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方面的成就, 表现出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文艺方面创作了 一批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秀作品。

 群众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不少运动项目 取得出色的成绩。

 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 城乡 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九、 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 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

 野战军、 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得到了 加强, 部队的素质和技术装备有了 很大的提高和改进。

 在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人民解放军发挥了 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作用。

 十、 在国际...

篇八: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 1981 年 6 月 27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的一项决议。该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官方的全面总结;对这一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特别是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了官方的基本评价。最近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改革问题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关注,为此我特意关注了《决议》中的改革问题,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的贯彻改革的精神。

 在这个《决议》里面,对于文革的叙写是最长的。这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面。完完全全的一场灾难,一场由人民最信任的人一手发起的灾难,虽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悲剧。但是在他产生错误观点,并且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之后,这场悲剧早已注定了。然后在这十年里,“四人帮”、林彪集团搞风搞雨,迫害了无数的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中间还夹着个“知识分子”阶层。许多人在这场政治运动中受到残酷的迫害,有些甚至死亡。可以说,这完全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候,是国家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时候之一。党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文革那十年来看,毫无置疑。我们在认识“文革”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本质的区别:江青、林彪等人代表不了中国共产党。

 对于党的领袖毛泽东的正确评价,明确地指出毛泽东发起文革的严重错误,在文革中所犯下的一系列错误是要批评的。虽然毛泽东在晚年犯下了如此巨大的错误,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重大损失,但是他毕竟是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在国家初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毛泽东这一伟大领袖,不能把他与“四人帮”、林彪之流混为一谈。党的绝大部分领导人在长时间艰苦斗争的过程中,终于掌握了主动权,在 1976 年粉碎了“四人帮”,拨乱返正,使党终于回到正确的思想的领导下,国家再一次焕发了发展的生机。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坚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思想,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此改革成为了中国今后三十年的主基调,我们国家也开始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决议》中这样提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过去在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就是离开了我国国情,超越了实际的可能性,忽视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经济效果和各项经济计划、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的科学论证,从而造成大量的浪费和损失。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情况,认真听取各方面干部、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努力做到各经济部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我们今天来回顾这样的一段历史,或者说年轻的朋友们也可以再看一看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我们了解当代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对于文革,怎么看待文革,这个决议我觉得它所体现的,它的论述或许不够完美,但是它还是应该作为今天我们在认识的一个出发点,因为当前中国社会可以说社会矛盾很多,各种思潮蜂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

  探寻各种各样的出路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无论是探寻哪一种出路,要回到文化大革命这绝对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共中央当年所做的决议,在现在它还有很强烈的现实的意义。

篇九: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中央文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节

 选 )

  ( 1993 年 12 月 26 日 )

 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

 (27)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 中犯了 严重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 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 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 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28)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 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在一个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主要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党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同志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

 (29)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

 一、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 ,

 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 《〈共产党人〉 发刊词》 、 《新民主主义论》 、 《论联合政府》 、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

 其基本点, 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 ( 即买办资产阶级、 官僚资产阶级 )

 , 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 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 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

 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 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 实行又团结又斗争、 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在被迫同资产阶级、 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 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 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 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 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武装斗争,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

 无产阶级有可能和必要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用

 先进思想、 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提高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 建立农村根据地,长期进行革命战争, 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

 毛泽东同志指出,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 加上党本身 的建设, 就成为革命的“三个法宝” 。

 以上这些, 就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 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

 

 二、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 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 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 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毛泽东

 同志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丰富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毛泽东同志指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但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各种矛盾, 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他提出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 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 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

 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 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 个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他多次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 以农业为基础, 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 轻工业的关系,

 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 沿海和内地, 中央和地方, 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注意综合平衡。

 他还强调工人是企业的主人, 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 工人参加管理、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 工人、 干部“三结合” 。

 他提出了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等主要著作中。

 

 三、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 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 具有严格纪律的、 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 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强调实行政治、 经济、 军事三大民主, 实行官兵一致、 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 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

 他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 、 《战争和战略问题》 等军事著作中, 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 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 提出了 以人民军队为骨干,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建立农村根据地, 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他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 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

 他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 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

 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 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 战斗上的优势, 集中优势兵力、 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这些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

 在建国以后, 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 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 ( 包括海军、 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 )

 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 ( 包括用于自 卫的核武器 )

 的重要指导思想。

 

 四、 关于政策和策略。

 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必须根据政治形势、 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 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他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他指出:

 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

 强大的反动力量; 战略上要藐视敌人, 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 不要四面出击; 对敌人要区别对待、 分化瓦解, 实行利用矛盾、 争取多数、反对少数、 各个击破的策略; 在反动统治地区, 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 对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 只要他们不造反、 不捣乱, 都给以生活出路, 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 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等等。

 毛泽东同志的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 表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 特别是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 《论政策》 、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 、 《关于目 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 《不要四面出击》 、 《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等著作中。

 

 五、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 中指出:“一定的文化 (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 )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而经济是基础, 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他根据这个基本观点, 在这方面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例如: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 政治和技术的统一、 又红又专的方针; 关于发展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 实行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方针; 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 通过学习马克思列主义、 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 等等。

 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原则的问题” , 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 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文化的许多著名的著作, 例如《青年运动的方向》 、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纪念白求恩》 、 《为人民服务》 、 《愚公移山》 等,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

 六、 关于党的建设。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 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 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 这个问题。

 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反对自由主义》 、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整顿党的作风》 、 《反对党八股》 、 《学习和时局》 、 《关于健全党委制》 、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等。

 他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 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 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他指出,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他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 无情打击” 的左倾错误, 提出“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的正确方针, 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

 他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 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 毛泽东同志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艰苦奋斗的作风, 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

 (30)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 即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毛泽东同志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 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这些立场、 观点和方法,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它们不仅表现在《反对本本主义》 、 《实践论》 、 《矛盾论》 、《〈农村调查〉 的序言和跋》 、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 》 等重要著作中, 而且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全部科学著作中, 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

 一、 实事求是, 就是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

 早在一九三 ○ 年, 他就提出反对本本主义, 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他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夕指出, 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 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这些精辟论断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大解放。

 他的哲学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 从总结中...

推荐访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 标志着 决议 建国以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