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7篇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7篇

时间:2022-09-27 14:00:02 来源:网友投稿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7篇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52025年)》 为加快推动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印发〈法治社会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7篇,供大家参考。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7篇

篇一: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2021 —5 2025 年)》

  为加快推动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河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权利,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我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筑牢坚实法治基础。

 (二)主要原则。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坚持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总体目标。到 2025 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符合国情省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为 2035 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增强法治宣

 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原则。

 (四)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涵盖广泛的宏大工程。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确保法治社会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五)维护宪法权威。深入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意识,推动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聚焦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宪法列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国家工作人员原原本本、逐章逐条学习宪法。将宪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课程。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宪法宣誓。抓住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把宪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持续开展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推进宪法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推动“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集中宣传活动制度化,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六)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广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人民群众自觉尊崇、信仰和遵守法律。组织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进入千家万户。开展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法规经常性宣传,积极组织疫病防治、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尊重司法裁判,维护司法权威。加大党内法规宣传力度,提高

 党内法规的普及度和知晓率。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对全社会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查,落实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制度,不断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中小学设置法治知识课程,办好“卓越杯”大学生法治辩论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教师法治教育培训,配齐配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深入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到 2022年为每个行政村培养 5—8 名“法律明白人”。突出对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农民工等群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增强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的法治观念。加强社会热点案(事)件的法治解读评论,创新法治宣传载体平台,建设法治宣传教育中心、普法宣传教育网站,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智慧普法。

 (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引领、熏陶作用,培育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宣传栏等阵地全面覆盖、提档升级。围绕长征、长城、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和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建设,打造法治文化阵地。提升“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水平,打造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普法品牌。依托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和农贸会、庙会、各类集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组织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艺团体开展“法治为青春梦想护航”、法治文化基层行等活动。

 (八)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推进“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实现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全覆盖。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对诉讼参与人、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引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地方立法,加强对新出台法律法规规章的解读,把立法过程变为宣传法律法规规章的过程。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引导报社、

 电台、电视台、网站、融媒体中心等媒体自觉履行普法责任。培育壮大普法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动员各类企业、社会服务机构、民间团体开展公益普法宣传,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法活动的实践格局。

 三、健全社会领域制度规范 建立健全社会领域法规制度,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社会规范,强化道德规范建设,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以良法促进社会建设、保障社会善治。

 (九)完善社会重要领域立法。完善教育、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物安全、污染防治、城乡建设管理、道路交通、扶贫、慈善、社会救助等领域和退役军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正当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地方立法,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疫情防控地方立法,全面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建设。健全社会组织、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等方面地方立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见义勇为、尊崇英烈、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方面地方立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时启动我省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立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十)促进社会规范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规范在协调社会关系、约束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等社会规范建设,推动社会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深化行风建设,规范行业行为。坚持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入章,指导社会组织以章程为核心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注重对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示范带动,确保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加强对社会规范制订和实施情况的监督,建立行业协会商会章程备案机制,制订完善我省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示范文本,指导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十一)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支撑法治文化。实施精神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

 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学习宣传,用好“出彩河南人”楷模发布厅平台,倡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美德善行。强化道德规范的教育、评价、监督等功能,通过发动社会捐助、协调慈善救助、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完善褒扬奖励先进模范制度机制。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高空抛物、酒后驾驶、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道德失范的违法行为,大力整治突破道德底线、丧失道德良知的现象,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遏制索要大额彩礼的不良风俗,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增强公民公共卫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识,倡导分餐制餐饮方式。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及时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融入法治建设,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

 (十二)推进信用河南建设。完善综合性制度规范、行业性制度规范、信用地方标准规范等配套制度,逐步形成以《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为主体的“1+N”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实施信用体系数字化应用工程,持续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开放、共享、应用、服务、支撑能力。实施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监管示范工程,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监管和信用激励、惩戒、修复等机制。实施“信易+”守信激励创新工程,拓展“信用+金融”“信用+民生”“信用+政务”等应用场景,助推信用惠民便企。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诚信建设,完善诚信管理和诚信自律机制,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企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组织诚信主题实践活动,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自发自愿、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权利保护 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有效维护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社会主体要履行法定义务和承担社会责任。

 (十三)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制定重大公共决策事项目录,畅通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的渠道。制定与人民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社会政策和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要注重与利害关系人进行充分沟通,通过听证会、实地走访等,广泛听取群众意

 见。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依据,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在重大公共决策中,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积极作用。健全涉企地方立法及政策制定参与机制,对关系企业、职工切身利益,专业性较强的涉企专项政策,可吸收企业家代表、职工代表、相关领域专家、行业协会商会等共同参与起草。

 (十四)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促进严格执法。创新执法方式,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推进基层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人民群众监督评价工作,促进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不断提高。探索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基层联系点制度。强化产权保护统筹协调工作,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有效执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和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实施《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步推进统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许可决定、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强制决定、行政征收决定等,依法予以公开。

 (十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依法平等全面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加大涉民生案件的查办力度,严厉打击涉民生领域犯罪。探索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集体诉讼制度。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严格落实诉讼参与人权利保障制度,努力实现以程序正义促进实体正义。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对非法取证行为的源头预防,严格执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健全案件纠错机制,有效防范和纠正冤假错案。坚持依法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执行相结合。加强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司法公正。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监督司法。扩大军人军属法律援助范围,为军人军属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完善“互

 联网+诉讼”模式,加强一站式诉讼服务设施建...

篇二: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日期:2021 -09 -2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AZS015)。作者简介:王星光(1957—),男,河南获嘉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史、生态环境史。中原学之本:厚重博大的中原历史文化王星光(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摘要: 中原学是以中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原学以中原文化为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意在构建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风貌的“中原学”学科。“中原学”实以中原历史文化为其核心构成和立学之本。中华文化主要发祥于中原大地,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历史文化绝不是一般的区域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和主干,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文化、主流文化、正统文化,中原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即可彰显其重要地位。植根于深厚广博的中原历史文化之上的“中原学”,研究领域之广阔、研究成果之典型、研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般的区域文化所媲迹,值得学界同仁深耕细耘, 力探究。关键词: 中原学;中原文化;中原历史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 -790X(2021)10 -0012 -06DOI:10. 19576/j. issn. 2096 -790X. 2021. 10. 003The Origin of Central Plain Studies:Profound and Extensive History andCulture of Central PlainWang Xingguang(School of History,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City,Henan Province,450001)Abstract:Central Plain studies is a discipline which takes the Central Plain as its research object. CentralPlain culture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study of Central Plain,which aims to construct the discipline of“CentralPlain studies”with the characteristics,style and features of Central Plain. The Central Plain studies takes the historyand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 as its core composition and foundation of its study. Chinese culture originated mainlyin the Central Plain,and the Central Plain culture,especially the historic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is by no meansthe ordinary regional culture. It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or backbone for Chinese culture,also called the root cul-ture,mainstream culture and orthodox culture for Chinese cultur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 ishighlighted as the hometown of“Chinese four great inventions”.“Central Plain studies”,which is rooted in the pro-found and extensive historic culture of the Central Plain,has so broad fields for its research,so many typical resultsand so far-reaching influence,that it is not anything ordinary regional cultures could be matched with. It is worthy of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by academic colleagues.Key words:Central Plain studies;Central Plain culture;the historic culture of Central Plain中原学是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这一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1] 。提出建设“中原学”,“意在整合各学科中的中原文化研究力量,引导中原文化研究方向,将多学科方法集中于中原文化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中,从而拓展中原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而言之,所谓“中原学”,即在地域上以河南为中心,同时辐射广义的中原地区,以中原文化为研究内容,以河南乃至全国的中原文化专家第 23 卷 第 10 期Vol. 23 No. 10黄河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NGHE S&T COLLEGE2021 年 10 月Oct. 2021

 为研究主体,将当前以各自的学科方法研究中原文化的专家整合为一个“中原学”研究群体,形成研究中原文化的高端团队,以继承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现代中国文化为指向,以凝练中原文化精神、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直接目标,以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追求,构建具有中原特色、时代风貌的“中原学”[2] 。从以上论述“中原学”的学科定义时连续出现 10 个“中原文化”的名词可知,“中原学”的首倡者是“以中原文化为研究内容”,并以此来划分中原文化研究方向,形成中原文化研究团队和高地,构建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风貌的“中原学”。由此不难看出,“中原文化”是中原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和主旨所在。需要指出的是,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历史文化绝不是一般的区域文化,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和主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主要发祥于中原大地,并且中原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不断孕育、繁荣和发展的沃土。一、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南召猿人就活动在豫西南的南阳盆地。在许昌灵井发现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距今已有 10 万 ~ 8 万年,对研究东亚古代人类进化和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从而表明河南是中国现代人形成的中心区域之所在。在安阳小南海洞穴发现的距今 2. 2 万 ~1. 1 万年的精制石器,则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标本,预示着中国史前历史将要迈入新的时代。发现于郑州新密的李家沟文化遗址,距今10500 ~ 8600 年,是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重要遗址,揭开了中原新石器时代和农耕文明的崭新一页[3] 。新郑裴李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遗址。裴李岗文化距今有 9000 ~7000 年,分布在河南省内的广大地区,出土的彩陶双耳壶、陶塑人头像、椭圆形石磨盘、圆柱形石磨棒、舌状石铲、锯齿石镰,表明了裴李岗文化的高度繁荣。在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有五孔、六孔、八孔、两孔和七孔,至今仍可吹奏,是当今世界上最早具备七声音阶结构的乐器实物;发现的炭化稻米,将中原种植稻米的时间提到 8000年以前。与周围其他省区的新石器文化如山东地区的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陕西地区的老官台文化、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湖北地区的城背溪文化等相比,裴李岗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分布范围,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已开始显现出领先的态势。接续而来的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以在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命名,河南作为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磨制石器种类繁多,彩陶器皿异彩纷呈。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也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至今已迎来百年华诞。郑州大河村陶器上绘制有天文图案,濮阳西水坡遗址更出现了蚌塑龙虎图。灵宝北阳平遗址现存面积达 90 万平方米,为豫西地区最大的仰韶文化聚落群遗址。在巩义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双槐树大型聚落遗址,遗迹面积达 117 万平方米,因其居于河洛交会的中心区域,被专家称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期三重大型环壕,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大型中心居址位于内环壕北部正中,并在东南端发现具有瓮城结构的布局;加之融合北斗九星的大型遗迹的相关建筑,表明先民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天地之中”宇宙观萌芽;骨质蚕雕艺术品的出现,与青台、汪沟村等同时期丝织物遗存的发现,证实 5300 年前中原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与繁荣的农业技术共同创造出领先于世的农桑文明[4] 。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彩陶以花瓣纹为显著特征,体现了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关系,为研究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证。郑州西山古城距今 5300 ~4800 年,是黄河流域最早发现的夯筑城池;而登封王城岗发现的龙山城墙遗迹,为“禹都阳城”提供了有力证据,从此,掀开了中华文明史上崭新的一页。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建立的国家。在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面积达 3 平方公里,遗址中的宫殿由主体殿堂、廊庑、庭院和大门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加之青铜工具、兵器,尤其是铜鼎、铜爵及镶绿松石兽面铜牌饰的发现,证明二里头遗址应是夏王朝的都城之所在。夏王朝曾绵延长达 400 多年,国都也屡有迁徙,如果说登封王城岗是夏代早期都城,那么偃师二里头则为夏代中晚期的王都。商代是我国上古时期的繁盛时代。尽管对商代早期都城的地望究竟是在郑州还是在偃师尸乡沟仍有争论,但这两处商城都在河南则是不争的事实。郑州商城由宫城、内城、郭城和护城河组成,内城中有宫城墙、壕沟、蓄水池、排水沟、祭祀坑等大型建筑,周长约为 7 公里。在城中还发现有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尤其是出土的高 100 厘米、长 62. 5 厘米、宽 60. 8 厘米、重 86. 4 公斤的杜岭方鼎,是我国最早装饰饕餮纹和乳钉纹的青铜礼器,也3 1王星光:中原学之本:厚重博大的中原历史文化

 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积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郑州商城的规划布局、宫殿建筑、青铜铸造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青铜时代的最高水平。正是有鉴于此,郑州才有资格被列入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殷墟遗址东西长6 公里、南北宽 4 公里,面积达 24 平方公里。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和铸铜、制玉、制骨作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1939 年春挖出的高 133 厘米、口长110 厘米、口宽 78 厘米,重达 832. 84 公斤的后(司)母戊铜鼎,庄重浑厚,铸造精美,含铜 84. 77%、锡11. 64%、铅 2. 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是存世的体量最大、重量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是世界青铜史上的典范。在发现的十多万片甲骨中,已考释出 1000 多字,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也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安阳殷墟毫无争议地被评为 20 世纪中国100 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安阳还被确定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并于 200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 。当武王伐纣大获全胜、终以小邦周取代大国殷之时,头脑清醒的周公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派出天文官员在今嵩山脚下的河南登封进行天文测量以定天下之中,至今周公测景台还在那里巍然耸立。于是周公随即在远离国都所在地———陕西关中镐京东部的洛阳营建成周,这样,西周实行的是东、西二都制,洛阳实际上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中心之所在。从此,“得中原者得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难以割舍的情结。从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在河南的发现到新石器时代李家沟、裴李岗、仰韶、龙山文化的繁荣,从中国早期王朝夏商立国在中原到洛阳成周都城的营建,都充分证明河南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源头和立国的根基。二、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华历史文化的主干公元前 770 年,以周平王东迁中原的洛邑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也就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卫国、宋国、郑国、许国、蔡国、陈国等曾是雄踞一方的诸侯强国。到了战国时期,这里成了韩、赵、魏、齐、楚、秦、燕七雄逐鹿中原的主战场。北制之战、晋灭虢虞之战、城濮之战、崤之战、伊阙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中原大地也是政治家、思想家活动的舞台。道家鼻祖老子为今河南鹿邑人,所著《道德经》阐述了“无为自化、清净自正”、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6] 。其追随者庄周是今商丘人,所著《庄子》一书阐扬了老子的学说。《老子》和《庄子》同为中华元典中的精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祖籍为宋国(今商丘一带),他周游列国的范围在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并长期在卫国居住。这些地方多为中原诸侯国家,晚年的孔子才回到鲁国整理文献,可以说其思想学说是在中原大地游说讲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今濮阳)人,是法家一派中以法为主的代表性人物。《商君书》记载了商鞅的思想和言论,主张制定法律要因时而异,不能尊古不变。郑国人申不害、韩国人韩非为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尤其是韩非将法、术、势三大法治要素结为一体,主张“抱法处势则治”[7] ,为秦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深深扎根于中原沃土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时期,洛阳的地位仅次于都城长安,河南郡的地位仅次于关中的京兆邑。汉武帝曾指出:“洛阳有武库、敖仓,当关口,天下咽喉。”[8] 东汉定都洛阳,河南又成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洛阳城长约九里,宽约六里,古称“九六城”,南宫殿堂巍峨壮观,北宫寝殿豪华气派。在国家体制方面,东汉在中朝设立尚书台,加强皇权。在地方上设立州、郡、县三级机构;撤销郡都尉,并其职于太守,加强国家对军队的控制。东汉重视儒学和教育。洛阳城南的太学为国立最高学府,曾动用十万二千人修建校舍,“凡所建构二百四十序,千八百五十室”[9] 。最多时,学校可容纳学生 30000 人。太学门前耸立着46 通高大的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由文学家蔡邕(今杞县人)书写的《尚书》《诗经》《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六经,它们是上万名太学生的必读教材和六经的标准文本。洛阳太学应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班固在洛阳编著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许慎(今郾城人)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南阳人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由此可见东汉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教育的发达、科技文化的兴盛。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仍以洛阳为都。北魏洛阳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比汉魏洛阳故城大一4 1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倍多,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洛阳伽蓝记》描绘北...

篇三: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一线法制进程

  贴近基层百姓心声 ——长治电视台教育频道《法治第一线》 “一线记者走基层”活动策划方案

 为响应中宣部号召扎实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服务教育频道《法治第一线》特推出“一线记者走基层” 活动 旨在反映我市基层法制建设进程关注基层法制人物贴近基层群众心声将《法治第一线》打造成为法制建设中的一面明镜和群众声音的传声筒。活动策划如下 一、 活动主题 关注一线法制进程

  贴近基层百姓心声 二、 活动时间 2011 年 11 月 1 日-30 日 三、 活动内容 1、 基层法制人物专访 2、 基层法制集体专访 3、 基层法制事件专访 通过对派出所、司法所、检察院等基层单位的蹲点式采访将服务于我市法制第一线的广大公安干警、民事协调人员的先进事迹和感人行为记录下来以基层先进人物、优秀集体和重大事件专访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报道。

 四、 采访活动

 结合日常安排与任务派出记者驻基层单位进行采访并将这些单位列为我栏目的“走基层”活动联系点具体人员安排如下 1、 八一路派出所

 程莲 2、 太东派出所

 魏瑶 3、 南街派出所

 雨珊 4、 城区司法局

 维杰 5、 屯留检察院

 刘楠 6、 政法委系统

 嘉伟 要求每位驻地记者要深入单位了解情况同时要走进群众多听听群众的声音挑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选取独特新颖的角度对所采访内容进行加工感情真挚、事件感人并能反映真实情况至少完成两篇以上的专访。

 五、 播出安排 1、 节目于 11 月 2 日开设“一线记者走基层”专栏发开栏语 2、 在每周一、三、五的节目中安排该专栏时间在3-5 分钟 3、 每周六的回顾中选择至少一条 “走基层” 稿件播发

 长治电视台教育频道《法治第一线》栏目 2011 年 10 月

篇四: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省社科联 2022 年度调研课题指南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2 年 2 月

 说

  明

 一、《河南省社科联 2022 年度调研课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重大战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着力进行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研究,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力争推出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精品力作,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切实有效的智力支持。

 二、课题指南中的选题原则上按原题申报;申报人也可在指南选题方向下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自拟题目,题目拟定要科学、严谨、规范、简明。

 三、课题申报流程

 2022 年度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实行网络申报。申请人需登陆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管理系统 http:∥(中原人文社科网),通过申报系统上传申请书。项目申报系统于 2022 年 4 月 6 日 8 时至 4 月 20 日 24 时开放,逾期系统自动关闭,不再受理申报。有关申报系统流程及技术问题请咨询,电子信箱。

 四、课题验收

 申报课题获准立项后,课题主持人、参与人不得更换。主持人应按照《立项通知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题调研与报告撰写任务,于 2023年 4 月,按照要求将课题报告电子文档提交至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管理系统。经专家组评审后,在课题结项的基础上,另评出一定数量的等级奖。对验收合格和获奖的课题成果,向课题组成员分别颁发结项证书和奖励证书。

 联系地址:科联学会处

  邮 编:450002 网

 址:http:∥(中原人文社科网)

 电子信箱:

  电 话:0371—

 河南省社科联 2022 年度调研课题指南

 参考选题 (185 项)

 )

 马列·科社 1.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2.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研究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生动实践研究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内涵及规律研究 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研究 8.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 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创新研究 10.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研究

 党史·党建 11.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 12.“两个确立”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研究 13.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文化底蕴研究 1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研究 15.百年河南革命传统和精神谱系研究 16.红色资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研究

 17.新业态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18.社区党建引领机制建设研究 19.有效推进社会组织党建的路径研究 20.重大项目建设中党建与实际工作融合研究 21.信息化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研究 22.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对策研究 23.中青年干部增强斗争本领和党性修养研究 24.农村“一肩挑”干部队伍职业化管理路径研究 25.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农村基层带头人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6.“清廉河南”建设的目标取向与实现路径研究 27.“蹲苗育苗”计划实施效果与完善路径研究

 哲学 2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29.共同富裕的哲学研究 30.社会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哲学研究 31.人工智能伦理研究 32.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研究 33.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和现代转化研究

 政治学 3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研究

 3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政治文明新形态研究 36.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途径和机制研究 37.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研究 38.推进共同富裕的政府机制和公共政策研究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传统文化基因研究 40.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研究

 法学 41.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 42.法治政府建设标准和措施研究 4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典的价值体系研究 44.民法典实施中的重大疑难问题研究 45.共同富裕背景下数据收益分配法律机制研究 46.第三次分配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47.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法体系化研究 48.个人信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研究

 49.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法治化保障研究 50.网络直播营销的行政法规制研究 51.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大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研究 52.算法自动化决策中多元风险的法律治理研究

 53.“数字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54.EPC 工程总承包业务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社会学 55.绿色低碳社会生活方式研究 56.技术创新与社会生活方式转型研究 57.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研究 58.社区文化功能建设发展研究 59.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新职业群体研究 60.新业态经济与劳动者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61.灵活就业工作对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62.教育“双减”的家庭反应与影响研究 63.河南留守人口变化趋势研究 64.河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

 65.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66.河南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教育学 67.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68.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 69.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70.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71.思政课教学中社会思潮辨析引导研究 72.“互联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机制研究 73.促进河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 74.协同创新视角下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75.河南高校新文科建设发展研究 76.“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重大问题研究 77.新发展阶段“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分专题分领域)

 文学·语言学 78.新时期以来中国重要文艺思潮发生机制研究 79.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80.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的理论化研究 81.当代网络文学的 IP 化(影视改编)研究 82.网络语言的规范化研究 83.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心理研究 84.城市新社会阶层的语言使用和身份认同研究

 新闻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 85.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研究 86.新时代红色文化价值传播研究 87.非公资本进入新媒体领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88.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治理研究 89.智能算法与传播秩序研究 90.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研究 91.大数据疫情防控时代的隐私焦虑与媒体报道边界研究 92.“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研究 93.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 94.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空间重塑与创新研究 95.数智时代图书馆数据治理研究 96.数智驱动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经济学 97.十个河南研究(围绕技能河南、设计河南、信用河南、标准河南、体育河南、书香河南、法治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清廉河南分领域进行研究)

 98.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99.优势再造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0.数字化转型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1.换道领跑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2.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3.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4.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5.绿色低碳转型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6.制度型开放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7.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重点任务研究 108.南水北调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109.河南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优化研究 110.加快河南航空枢纽经济发展与战略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111.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实施路径研究 112.河南加快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研究 113.河南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研究 114.新发展阶段河南产业链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115.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16.河南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制约与突破研究 117.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及对策研究 118.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河南产业的调整与升级研究 119.“双碳”目标下河南能源结构优化研究 120.河南构建区块链技术体系研究 121.新发展格局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 122.新发展阶段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123.新发展阶段下规模性返贫的防范与治理机制研究 124.河南县域治理现代化研究 125.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县域经济成高原研究 126.河南创新土地托管模式研究 127.新发展格局下河南土地流转的现状调查研究

 128.河南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成效评估研究 129.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实践及对策研究

 130.新发展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投融资体制机制研究 131.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政策研究 132.河南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33.河南打造种业强省的路径研究 134.河南食品产业优势升级再造战略实施机制研究 135.“碳达峰”背景下河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136.河南小规模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现状与问题研究 137.河南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研究 138.双循环背景下河南创新型企业发展策略研究 139.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河南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研究 140.河南小微企业重焕活力研究 141.河南中小企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研究 142.碳中和背景下河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143.基于共同富裕的河南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研究 144.新发展格局下中原城市群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45.提高河南城市能级研究 146.河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147.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148.“1+8”郑州都市圈研究

 149.以郑洛宛协同发展优化河南发展新格局研究 150.加快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151.本质安全理念下河南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152.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研究 153.河南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难点研究 154.河南发展科技金融研究 15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156.新时代河南智慧旅游发展研究 157.基于乡村振兴的河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158.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

 159.河南中医药创新发展研究 160.促进河南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研究 161.“双循环”新格局下河南消费提振策略研究

 河南文化工程专项研究 162.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演进、分期及特质研究 163.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 164.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研究 165.古代国家礼制与中华礼仪文明延续性研究 166.中原史前文化口述史研究 167.中原学的理论基础、基本范畴与学科体系研究(分专题分领域,如中原经济学、中原伦理学)

 168.仰韶文化研究 169.夏文化研究 170.殷商文化与中原殷商学研究 171.河洛文化与河洛学研究 172.春秋文化研究 173.汉文化研究 174.炎黄学研究 175.新宋学研究 176.冯友兰新理学研究 177.新时代黄河学研究 178.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品牌研究 179.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基因解码与应用推广研究 180.河南打造中华美学策源地路径研究 181.黄河文化“根”与“魂”的河南体现研究 182.构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研究 183.新时代河南文化强省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 184.河南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设计与塑造研究 185.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对外传播研究

篇五: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17日20时-7月20日20时,郑州这三天的过程降雨量达到了617.1mm,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在城市街道,在地铁,在医院等公共场所,受灾者被困的画面在网上流传,让所有看到的人感到揪心

 据26日下午河南省政府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通报,截至26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558个乡镇1290.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1人。全省目前紧急避险转移67.55万人(累计避险转移93.38万人),目前紧急转移安置87.29万人(累计转移安置147.0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72.1千公顷,成灾面积419.9千公顷,绝收面积108.9千公顷;倒塌房屋13943户38643间,严重损坏房屋32279户115687间。

 地铁停运、工厂爆炸、列车停运、高速封路、航班停运、山体滑坡

 经过多家部门和国内救援机构连续5天的不懈努力,共从三处隧道内拖移安置各类车辆247辆。令人痛心的是,截至目前,现场排查发现6名遇难者,5男1女。我们向逝者表示沉痛哀悼!目前,相关善后工作正在进行。

 据27日的新闻发布会介绍,郑州地铁全线网停运,24个地铁车站正在抽水,147个地铁车站正在清淤,134个地铁车站完成送电,还有26名失踪人没有找到,沙涛等失踪家属继续寻人郑州地铁5号线失联者邹德强确认遇难。7月26日,郑州地铁5号线失联乘客沙涛的家属也在微博发布消息称,沙涛已经遇难。

 2021年7月20日,针对河南省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国家防总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7月21日,根据《河南省防汛应急预案》有关规定,经会商研判并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长批准,省防指决定凌晨3时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提升为Ⅰ级 。7月21日3时,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国家防总决定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针对河南省郑州市连降暴雨引发险情,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启动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预案,连夜调派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7省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1800名指战员、250艘舟艇、7套“龙吸水”大功率排涝车、11套远程供水系统、1.85万余件(套)抗洪抢险救援装备紧急驰援河南防汛抢险救灾

 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时间启动工会系统救灾程序,向河南省总工会紧急下拨200万元,用于慰问河南特大自然灾害中的受灾职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向河南省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6000万元,支持地方开展抗洪抢险救援工作;财政部下达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4000万元,支持灾区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水毁水利工程设施修复等工作。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给河南省划拨专项资金2000万元,强调这笔党费要及时拨付给基层,做到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慰问奋战在防汛救灾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慰问因受灾严重而遇到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河南省委组织部从代省委管理党费中紧急划拨专项党费5000万元,用于支持防汛救灾工作。河南省委组织部要求要求各省辖市要根据实际从本级管理党费中落实配套资金,及时下拨给基层,投入防汛救灾,做到专款专用2021年7月21日,百度基金会紧急捐赠9000万元人民币驰援河南抗险救灾。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紧急启动“天使之旅—驰援河南洪灾行动”,先期支援河南省5000只赈济家庭箱,每只赈济家庭箱可保障一户三至五口人一周的应急生活基本需求。

 1.2021年7月20日,一名路人将掉进深水坑的一位母亲,两名孩子拉出。2. 2021年7月20日晚,郑州图书馆为附近来避雨的市民提供免费食宿。副馆长说图书馆外边的灯全打开了,让大家更安心。3. 2021年7月20日晚,郑州一家电影院几个影厅都开放,上千名群众在此过夜。影院经理说能为社会出份力很有价值。4. 郑州铲车司机暴雨中救援群众,偶遇消防车被困,铲车司机救出被困消防车。5. 2021年7月21日,山东一饭店老板贴出告示,称要去河南抗洪,暂停营业一天。6. 2021年7月20日晚,在解放路坚守岗位的郑州公交900路车长李滨不断收容回不到家的行人在车厢内过夜。7. 2021年7月21日,一名合肥网友发微博称,帮她剪了六年头发的发型师去河南救援了。8. 郑州一旅游大巴50多人被困高架桥下,十余小时未吃喝。山东小伙董月磊救援途中遇到他们,把车上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分给群众。9. 2021年7月21日,河南周口暴雨过后,一个小男孩在下水道旁徒手清淤泥。

 6c000f40feb2ddcde7558353240dd383.mp4

 从2021年7月21日2时至18时,郑州市红十字会接受抗击暴雨灾情捐款382353笔,共计2.0921亿元 。2021年7月21日,河南省慈善总会开通绿色捐款通道,截至22日8时,已经接收抗洪救灾捐款6.23亿元。除此之外,河南其他部门也在不断接收捐款。记者根据公开报道不完全统计,截至22日中午12点,全国各地款增额已经将近20亿元 。根据河南慈善总会显示:已筹款:

 ¥1982750878.73元,已使用:

 ¥1798000000.00元,余额:

 ¥184750878.73元

 2021年7月21日,百度基金会紧急捐赠9000万元人民币驰援河南抗险救灾,百度App、百度贴吧、百度健康医典、好看视频、百度地图等百度旗下产品,上线暴雨互助通道等功能 。同日,度小满金融紧急通过河南省慈善总会捐款1000万元。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紧急宣布首批捐款1亿元,联合前线的救援机构与慈善组织,用于保障当地群众人身安全和紧急采购救灾物资 。2021年7月21日,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表示,将追加捐助人民币1亿元,马云公益基金会将捐助人民币5000万元,配合河南省政府指挥,用于救灾紧急举措和灾后恢复工作。2021年7月21日中午,京东首批20余辆车的捐赠物资抵达中牟县。河南发生汛情后,京东快速组织力量,从距离最近的郑州亚一智能仓库紧急调拨大批铁锨、救生衣、雨衣、胶鞋等防汛物资以及矿泉水、方便面、火腿肠等生活物资,由京东物流紧急驰援受灾地区‘。2021年7月21日,蚂蚁集团通过支付宝公益基金会捐款1亿元人民币。蚂蚁集团称正在联合公益机构,将善款用于应急救援、灾区防疫、受灾群众生活及心理保障以及灾后重建工作。

 2021年7月21日,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宣布捐赠1亿元人民币,联合公益机构,优先为受灾地区儿童的安全保障和生活学习提供服务,救助对象包括儿童救助站、孤儿院、安置点等地的儿童。2021年7月21日,360集团表示,360集团及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将捐赠2000万,360数科宣布捐赠2000万,并通过360公益基金会联合当地救援机构和慈善组织,紧急筹措相关救灾物资,投入一线救灾工作。与此同时,360集团还透露,360集团已经紧急组织河南当地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救援行动,并将调动各类技术和产品资源,助力当地政府和社会救灾工作,做好网络安全防护。2021年7月21日,喜茶发布捐赠公告称,已向郑州慈善总会捐款500万元。2021年7月21日,工业富联称代表富士康集团,宣布捐款一亿元,用于河南当地的救灾工作和灾后重建。顺丰公益基金会、顺丰各地分公司已紧急联络防汛物资生产厂家,目前协调到30000个编织袋正在抓紧运往前线。顺丰公益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2021年7月21日,高途宣布创始人陈向东捐赠2000万元驰援河南,用于灾区学校的重建。

 2021年7月21日,美团公益基金会宣布捐赠1亿元人民币7月21日,网易公司宣布向河南捐赠5000万元。7月21日,滴滴宣布滴滴公益基金会首批捐款1亿元驰援河南,联合前线的救援机构与慈善组织,用于保障当地群众人身安全、紧急采购救灾物资以及灾后重建。7月21日,牧原股份公告,拟捐赠1亿元用于郑州等地区防汛救灾等工作。7月21日,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局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迅速联系河南省慈善总会捐赠现金1亿元人民币和价值1亿元的应急救援物资。7月23日消息,为支持河南省防汛救灾工作,根据河仁慈善基金会捐助人、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提议,经河仁慈善基金会理事会决定,向河南省人民政府捐赠1亿元人民币。

 鸿星尔克实业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6月,总部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目前已发展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员工近3万人的大型运动服饰企业。2021年7月,鸿星尔克为河南灾情捐了5000万物资。去年还亏损了2.2亿。2021年一季度负6000多万,由于财务问题,鸿星尔克的股票停止交易至今。网友表示直呼心酸。

 主播:理性消费!顾客:别管闲事。鸿星尔克梗背后是中国人的温情主播说:“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不合适的可以换。”网友说:“没有不合适,不合适的我去医院修脚!”主播说:“大家一定要理性消费,不要盲目选货。”网友说:“还有没有更贵的?”主播说:“我吃颗润喉糖,再给大家看下一款。”网友说:“你就坐那吧,我们自己买。”

 主播:大家一定理性消费,喜欢才买网友:我不听,我就要买主播:我给大家展示细节,大家看清楚网友:别说了,上链接,管它细节不细节主播:我们老板也希望大家理性消费网友:野性消费主播:这个没有了网友:把吊牌寄来就行了,我自己缝一件主播:老板也希望大家是需要才买网友:叫你老板不要多管闲事主播:要是您裤子码不合适可以免费退货网友:码不合适我可以截肢,退货绝对不可能。

 特大暴雨突袭,城市停水、停电、断网——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不少郑州人在风雨交加中开始了一段无网的生活。在20日晚间失去网络信号之前,李柚茶在微博刷到的最后一批信息是“地铁5号线有人被困,微博上说郑大一附院被困一万多人”,“但我没办法核实。当时灯闪了几下,很吓人,紧接着就断网了。”当李柚茶的储备粮食吃完想要补充的时候,已无法叫到外卖;超市里平日满满的货架已空空如也,更大的麻烦在于:因为无网,没有办法扫码支付。李柚茶翻遍了家只有十几块零钱,老板拿出一个本子说“把微信号登记一下,有网了再付”。有居民表示,为了一辆共享单车,他足足尝试了一个小时,直到另一位前来用车的市民开启热点,才解了燃眉之急。21日傍晚6时许,王荣在和外界失联20小时后,终于更新了朋友圈。“从有信号的那一刻开始,微信持续震动了不知多久,收到了6119条消息。”王荣心有余悸,“信号依然很弱,但总算连上网了,那段时间我如饥似渴一直在看各种消息。竟然发生了这么多可怕的事情。”

 显灵的黑科技——空中基站来了,翼龙无人机“出圈”“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祝平安。”这是7月21日晚,长时间通讯中断的米河镇居民收到了一条关键的信息。截至21日晚11时20分,在米河镇执行任务的翼龙无人机,累计接通用户3572个,产生流量2089.89M,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7月22日,郑州市中牟县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院区附近基站全部断电,同时由于道路积水严重,应急通信车救援受阻。翼龙无人机再次起飞,18时许,抵达医院,为受困群众提供网络保障。从贵州安顺飞到河南郑州,滞空5小时,再飞回安顺,翼龙无人机火速“出圈”,被网友点赞“真正的硬核黑科技”!“以后再也不用像汶川那样,派空降兵冒死跳伞了。”有网友说。

 经请示中部战区批准,已调派解放军指战员730人,武警官兵1159人、车辆60余辆,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6760人次、1383车次,民兵690人,冲锋舟35艘,其它各类抢险装备25784套参与抢险救援。目前,救援工作仍在进行当中。

 1、近些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没有遵循自然规律,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对自然一味地索取,破坏了生态平衡,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2、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角色不同,责任不同。3、只有人人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构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人人具有责任心,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我们才能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4、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狂风暴雨摧不垮!面对灾害,河南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抢险救援,党员干部冲锋在一线。风雨同舟,群众自发守望相助。八方来援,成为抢险救灾的坚强后盾。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河南人挺住了!中原大地,正逐步走出暴雨的阴霾。中国共产党冲锋在一线,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中国共产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坚持为人民服务③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④中国共产党参加国家政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月20日,河南中牟,黄河支流决口。武警河南总队机动支队官兵迅速出动。党员先锋队突击在前。昼夜不停连续奋战12个小时,官兵们脚泡到起皱发白。短暂休整时,他们席地而睡,甚至在睡觉时都手握工兵铲,时刻保持“战斗姿势”。武警官兵行动说明他们( )①爱岗敬业②无私奉献③忠于祖国,忠于人民④团结协作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月20日19时左右,新密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俊杰和同事一行4人前往当地灾区查看灾情,途中遭遇洪水,4人被冲散。23时左右,王俊杰在新密市大隗镇香樟河畔附近失联。22日下午5点,王俊杰被找到,但已无生命体征。47岁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在滚滚洪水中……王俊杰以实际行动践行( )①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③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④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众人街头抱团喊口号过马路;群众奋不顾身营救被困车中母子三人;乐团滞留高铁站,黑夜中为众人演奏;医护人员点亮烛光照看患者;京广隧道内,“猴哥”呐喊二十多分钟,提醒群众弃车逃离……这些群众的自发行为传递了( )传统美德A爱岗敬业B友善C热爱祖国D团结协作

 截至21日晚11时20分,在米河镇执行任务的国产翼龙无人机,累计接通用户3572个,产生流量2089.89M,单次最大接入用...

篇六: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教育2022.06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背景下,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学科的结合点,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功能, 引导学生在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文化素养,提升心理品质,开发智能,激发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及具体执行情况在研究准备阶段,我们确定课题,建立科研小组,培训实验教师;讨论研究方法,制订实验方案;以课标为指导,分部分、分单元、分框题, 利用网络和其他方式收集各种传统文化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工作。在初步实践阶段, 我们将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料分年级汇编成册; 实施课题教学实验,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或阶段交流会,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并根据教师的研究实验,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接着,举行开题报告会,这意味着课题研究全面开始。

 课题组邀请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管仲杰、河南省特级教师王金明、濮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曹洪彪参加开题报告会,本课题成员全部参加。

 会议肯定了课题的方案有效性与研究意义, 研讨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途径,并再一次强调了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在全面开展阶段, 课题组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关系的正确认知, 传统文化素养及教学技能有待提升等。

 以此为问题依据和现实基础, 我们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文化溯源,通过教师修养的文化感染、课堂教学的文化熏陶、教学评价的文化启迪、课外活动的文化引航、 网络平台的文化传播等多种途径,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后,我们举行了课题中期报告总结会。专家们听了课题组这一阶段进行的各项工作的报告,对课题组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如下建议:

 1. 继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努力探索立体有效的文化渗透教育模式。

 2. 充分发挥学科组优势, 及时总结、 整理阶段性研究成果。

 3. 加强资料的收集,把课题申报评审表、课题实验方案、分阶段实施计划及阶段性实践工作小结认真整理、归档。

 4. 课题组成员可以采取录课的形式了解课堂的各种细节, 以便下一次的优化完善。最后是研究总结阶段。

 我们完善研究工作,整理、分析实验材料,总结特色经验,撰写科研论文和结题报告, 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和结题评估; 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调查报告、研究个案、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濮阳市教育信息中心 刘 霞课题研讨45DOI:10.16586/j.cnki.41-1033/g4.2022.06.048

 教师教育 2022.06传统文化视频资料汇编成集, 接受省市专家的评估验收, 为开展成果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课题组建立了严格的课题运行管理制度, 每月至少开展 1 次集中研讨交流活动,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课题成果概述第一,我们提出“道德教育需要文化溯源, 道德与法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高度的价值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都具有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第二, 我们论证和揭示了道德与法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

 道德与法治教育置于丰富的文化环境中,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等各个要素都烙有文化印记,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第三, 我们明确提出了道德与法治的价值追求。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弘扬中华文化基本精神,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道德修养,实现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第四, 我们梳理了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遵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核心内容要求,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契合点,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第五, 我们构建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教育途径,营造多元立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文化环境。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首先,学生通过课堂渗透、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文化对于民族的重要性和“文化异化”,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大事”记在心里。

 学生增强了学习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促进了对社会现象的文化审视与深度思考, 增强了文化自信与道德自觉。

 学生自觉践行传统文化,了解“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知识,这也成为我们课题组德育工作的创新点。其次,课题组通过撰写课题论文、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活动方案等方式,自觉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在师生共同研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改变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

 我们还自觉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在校内教研组、校内大教研、学科教研联盟中不断传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文化担当与渗透模式。

 这不仅提升了教研组成员的专业素质,还在全体教师队伍中传播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以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再次,课题组研究成果在成员所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德育工作、教师培养等多方面渗透,推动了学校的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同时,它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最后,发挥传承传统文化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课题组教师撰写的相关论文有 8 篇在 CN 刊物发表,依托课题研究成果的教学设计和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在省市参评,获得好评、引起反响,在传统文化浸润下的课题组成员获得诸多荣誉,围绕传统文化开展的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也收获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 年度一般课题“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的部分成果。

 课题编号:

 2019-JKGHYB-1103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课题研讨46

篇七: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论坛 幸福生活指南 55幸福生活指南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探究 许璐楠 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中学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已有数千年历史,其中不仅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又将中华文化中的广博知识纳于其中。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挖掘中华国粹的教育价值,深刻认知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枷锁,革新教学内容,真正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视角,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同时,强化爱国情怀,为推动学生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教学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内容充分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性知识引导学生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质朴的道德操守,真正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价值最大化。

 一、科学运用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科学运用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领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国学经典中的核心部分,并将其有效运用,为学生营造出灵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中学序曲》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兴趣引导法”。在课前,教师可将“为人之学”相关论语内容进行收集,如:“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修己以安百姓”等等。在课上,教师可先将该国学内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猜想该经典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聆听,但对学生的实际讨论内容和具体探究方式不进行过分干涉。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述最终结论,并将其中的偏差部分进行整理,规划成班级统一性问题结合课本核心内容二次剖析。教师在带领学生剖析论语内容后,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学习和探索”与自身成长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身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在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该堂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为线索挖掘国学经典中的其他优秀文化,并将其以书面记录的形式分享给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以此共同探究其中的重要部分和精华部分。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切实形成情感沟通的桥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能够以国学经典内容为载体,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有探索国学经典内容的兴趣,最终形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德育教育实效二、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德育教育实效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就要牢牢抓住学生这一特性,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多元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得以有效性提升。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学会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前,教师可先将论语中“知行合一”的相关内容发布给学生,引导学生对“知行合一”的具体含义进行挖掘,同时让学生找出符合该含义的论语词句,并将其具体意义与相关故事进行整理。在课上,教师可就此开展“国学经典知识分享竞赛”,教师可邀请某一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新鲜资讯或相关知识,在该同学展示过程中,其余同学可就此提出疑问,展示同学根据问题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教师在一旁做好裁判和辅助解释工作,必要时帮助学生分析和讲解。在该同学展示完成后,教师再随机引导第二名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展示相关内容。接着,其余同学作为大众评审在两名同学分别展示完成后,根据展示内容的准确度和表达效果为其投票,票数最多的同学则接受第三名同学的挑战,并以此类推。在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要将班级中学生收集的国学经典内容以树状图的形式进行归纳,并根据其中的核心含义,结合该堂课程的主要内容,展开该堂课程内容的最后总结。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迅速形成学习共同体,并能够在良性竞争中不断革新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不断丰富经典国学内容,同时也能够使课堂的德育实效性提升。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能够迅速发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化课堂的目的。

 三、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推动正确观念形成三、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推动正确观念形成

 道德与法治的最终效果无法通过书面成绩进行评定,因此教师要将书本中的内容进行外化,使学生将书本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力求传统文化经典中所提到的“修身养性”,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自主学习发展、服务社会,从而引领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发展本质、参与社会实践生活。

 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认识自己》相关内容时,就可应用“实践教学法”。在课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见贤思齐”的具体精神,并让学生根据国学经典中的内容建立起自己的道德体系。接着,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随机分配不同的实践活动主题,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探究方式挖掘“发现更好自我”的具体措施。如:“开展主题调研”、“参加公益活动”、“制作宣传板报”等等。在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以消极负面的态度评判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各个小组成员将最终的实验报告进行整理和分享,并阐述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成长。最后,教师要根据各个小组的不同实践方式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建议,并提出真诚的帮助,让学生完善实践活动,从而让各个小组成员真正地发现自我、展示出更好的自我,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最终的实践结果以书面的形式生成报告,并将其留置于班级中,使班级中的学生都能够时时受其影响,从而真正了解“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具体措施,真正做到“见贤思齐”。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更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经典中“吾日三省吾身”的真正含义,进而将文字性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加强道德与法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真善美的种子,树立文化自信,形成人文素养,传递正能量。同时,道德与法治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合,也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受到良好的影响。

 总之,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时,要科学、有效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德育发展。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灵魂之中。这不但能够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开端,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真正使道德与法治理课堂散发出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云设.道德渗透法治精神——关于新课改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几点看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1):166,168. [2]王亚琴.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学课程资源,2020(12):15-16+46. [3]梁国珠.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J]祖国,2019(24):77-78. [4]林官鸣.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8(13):42-43+29. [5]邱乙林.情景体验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18):150.

推荐访问: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文化中原栏目 中原 河南 法治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