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4篇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4篇

时间:2022-09-27 18: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4篇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XX市乡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4篇,供大家参考。

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4篇

篇一: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市 乡镇党 建引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体系 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服务群众水平,市委编办积极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结合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深入 XX 县、XX 等地,采取集中座谈、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实地走访的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关于强化基层党的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提出的矛盾问题和意见建议,在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和服务水平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认真思考。

 一、当前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有效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一方面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市 196个乡镇统一建立了党建工作办公室,通过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机构,配强党务工作力量,落实经费、场所等基本保障,强化了乡镇和街道党(工)委领导核心作用和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另一方面是推行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机关党组织和机关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推行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结对共建村(社区)报到、到需要解决问题的村(社区)报到活动,提高了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深入群众、服务社区的能力。

 (二)充分赋予了基层治理与服务权限。各县(市、区)按照“重心下移、依法下放、权责一致”的原则,采取“菜单式”赋权方式,将部分县级管理权限赋予乡镇和街道,重点下放了对派驻机构综合执法的指挥调度权,多部门协同解决的综合性事项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职能部门派驻乡镇和街道机构负责人任免前征求意见权和工作情况考核评价参与权,下沉资金、人员的统筹管理和自主支配权等。同时,根据街道的职能定位,赋予街道对辖区设施规划编制、建设和验收参与权,涉及街道辖区范围内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的建议权。除上述放权事项外,参照河南省赋予经济发达镇 185 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指导目录,各县(市、区)统筹考虑乡镇

 经济规模、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发展前景等因素,突出乡镇农业比重、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常住人口、产业结构等差异化特点及街道职能定位等实际需求,有差别地配置职能、赋权放权。目前,各县(市、区)为每个乡镇和街道平均赋权 94 项。

 (三)扎实搭建了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机构框架。为做好改革顶层设计,市委编办认真学习了浙江、山东、湖北等省先进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订并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化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指导意见》(X 办〔XX〕79 号),对乡镇和街道突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快职能转变、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务实高效用编用人制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印发了改革方案和乡镇和街道“三定”规定,并完成了机构挂牌和人员调整工作。全市乡镇和街道机构限额均为 12 个,各乡镇和街道相对统一设置了党政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综合指挥中心(应急管理中心)、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办公室(综合执法大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经济发展办公室、退役军人服务站等机构。乡镇和涉农街道特别设置了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办公室),着重突出服务“三农”、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职能;城市化程度较高的街道特别设

 置了社区建设服务中心,着重突出民生保障等职能。其他机构在体现特色的同时由县(市、区)相对统一设置。

 (四)切实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人员力量。坚持将编制资源向乡镇和街道倾斜,例如,县(市、区)直部门职责调整、权限下放后人员编制同步下沉,简政放权、机构改革等调整出的编制优先分配给了乡镇和街道,乡镇和街道的进人编制计划审批权限下放至县级机构编制部门,并要求不得挤占或变相占用乡镇和街道编制。这次改革,还明确要求采取“减县补乡”的政策,向全市 X 个乡镇和街道调剂增加X 名事业编制,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所辖乡镇(街道)共调剂增加了 25 名行政编制,切实充实了基层工作力量,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了编制保障。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改革的认识还不透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讨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提出了需要坚持和完善的十三个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等重大论断。但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基层干部对改革的认识还停在文件中、局限于纸面上,对于未来乡镇打造成什么样子还不清楚;还有的基层干部对如何推进改革、如何建

 成用好现有的机构和平台还欠缺思考,缺乏开展工作的方法路子。

 二是党建引领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有的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还不强;有的党建新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存在就“党建”说“党建”的现象;部分基层干部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有限,影响着党建工作水平。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还不扎实。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在便民服务方面,一些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的网络没有完全联通,办事人员的专业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便民服务还无法完全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在综合治理方面,基层治理的“条块”关系还不够畅通,基层治理“缺位”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将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的能力还不强。在基层执法方面,现有执法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运用能力较为欠缺,专业执法人员缺乏,影响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在应急管理方面,一些基层社区、乡村的应急预案仍然不够完善,应急演练开展得不够,相关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是基层的人员编制配置与形势需要还不适应。一方面,基层工作环境苦、任务重、待遇低,基层工作人员存在身兼数职、一人多用的情况,且缺乏晋升通道,影响干部扎根基层、务实作为的积极性,导致基层所需的法律、农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成为制约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的痛点。另一方面,基层干部结构失衡,乡镇(街道)行政编制人员中年轻干部占比较小,一些老干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较为薄弱,能力水平不能完全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要求。

 三、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建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们要充分借鉴先进省市开展基层治理的成熟经验,立足XX 实际,围绕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坚持以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引领,积极探索构建权责清晰、功能集成、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党建+一中心四平台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的能力,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坚持把加强党建引领作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深化“党建+”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广泛推行党员“双报到”工作机制,在全市建立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结对共建村(社区)报到、到需要解决问题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报到活动。充分利用“三·五”基层工作日,扩大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围绕乡村建设、居民需求等创造性开展服务活动,深入落实“马上办抓落实”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深入群众、服务社区的能力,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工作推进在基层,推动党建和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优势,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是围绕“ 一中心四平台” 搭建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一是建成用好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建设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行实体化运作,对各平台进行统一调度和事项分类督办,形成社会治理“一张网”格局。市级主要负责统一规划、标准制定、工作考核、督查督办等工作,统筹全市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和基层治理全科网格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县、乡两级整合诉讼服务、司法服务、劳动仲裁、联合接访、信访调处等事项,统一受理群众提出的各类纠纷、信访、诉求和举报事项,实现群众信访和纠纷化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二是建成用好便民服务平台。本着“便民、

 利民、高效、实用”的原则,依托 XX 政务服务平台,将便民服务延伸到乡镇和街道、村(社区),加强乡镇和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打造“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将基层所有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乡镇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开展上门办理、免费代办等便民服务,进一步提高乡镇和街道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建成用好综合执法平台。深入落实中央及省关于深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 5 个领域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对乡镇(街道)的要求,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力量向乡镇(街道)延伸、下沉。整合乡镇和街道执法力量和资源,打造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统一指挥协调工作机制,以乡镇(街道)名义开展行政执法活动,逐步实现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四是建成用好综治工作平台。充分吸收借鉴北京、江苏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探索 XX 版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吹响“一个哨子”抓治理,着力破解条块关系不畅、基层治理缺位、推诿现象时有发生的难题。依托基层综治工作中心,整合乡镇(街道)派出所、检察室、法庭、司法所、民政所、人武部和信访等工作力量,形成统一的乡镇(街道)社会治

 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对辖区内矛盾纠纷联动受理、处理、督办、反馈,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五是建成用好应急管理平合。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做好辖区内灾情核查、损失评估、救灾捐赠、应急物资储备使用等灾害救助工作,履行防灾减灾救灾职责。建立健全辖区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各类救援力量实施本辖区内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等工作,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四是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与服务的配套保障。一是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一张网”建设。以自然村、居民小区为基本单元,科学合理划分网格,构建全市统一的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体系,推动建立基层党建、便民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等领域统一的全科网格。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制度、规范和标准,梳理编制各平台的网格事项清单,明确网格事务处置职能部门,严格落实网格事务准入制。进一步整合社区力量和综治、城管、公安、民政等部门现有社区协管力量,建立健全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社会公众监督员队伍,明确网格员职责,实现多元合一、一员多用。二是优化提升“12345”马上办便民服务热线。建设完善覆

 盖党务热线、政务热线、便民服务热线和企业服务热线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12345”马上办便民服务热线平台。建立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轮值热线接听制度,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提高办结率、办理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建立完善“接诉即办”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推动热线平台与“行风热线”、基层社会治理平台融合互动,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群众诉求反馈与基层治理工作无缝衔接。三是构建互联互通信息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推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信息融合和数据资源共享,推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平台、综合执法平台、综治工作平台、应急管理平台和“12345”马上办便民服务热线的互联互通,切实做到基层治理信息“一个端口进、一个端口出”。升级完善 XX 便民网 APP“随手拍”功能,充分发动干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全民参与的大联动工作格局。

 五是健全选人用人和激励保障机制。聚焦基层干部痛点、难点,积极建立健全符合乡镇和街道工作特点的干部管理制度,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机制。从“需”招才,坚持并不断完善公开招聘制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业、法律等基层治理急需的专业人才,充实乡镇和街道干部队伍力量;从“实”育才,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常态化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全覆盖轮训基层干部,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业发展、

 精准脱贫、财政金融、业务应用、技术体系等专题培训,切实提升基层干部业务能力;从“优”配才,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编制配备标准,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街道)倾斜力度,将调剂出来的编制充实到基层乡镇(街道),全面提高编制使用效益;从“底”选才,加大从一线、从基层选拔干部力度,注重从乡镇和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优秀村干部中选拔领导干部,激励基层干部实干作为,让基层党组织人才“来得了”“留得住”。

篇二: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202X 年 年 X XX 县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X 年全县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按照年初计划,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深刻践行“XXXXXX”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基层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赴 XXX 考察学习,并走访 XXX 等部门(镇村),就我县“四治融合“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召开由组织部、 政法委、民政局等 X 个部门参加的协商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细致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就 XX 县新型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总体情况 近年来,XX 县坚持把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重要窗口的重要抓手,出台《关于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见》及五年发展规划,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体系,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社会秩序用法治。深化推进法治 XX 建设,加快构建市镇村三级公共 法律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推动村(居)法律顾问 全覆盖,打造 XXX 中心。特别是创新推出“XXXX”直播平台,累计直播 X 期,顶峰时段观看量达 X 万人次。二是基层事务靠自治。全面推广“三上三下”民主议 决事制度,创新落实 X 项村民自治机制,推行农村基层“四大员”建设, 制定修订村规民约,

 营造良好社风民风,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 民管。巩固深化“5+X”社会组织“微治理”经验做法,打造以“XX”“XX工作室”为代表的品牌社会组织。三是乡风文明重德治。扎实推进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善移风易俗长效机制,创新“红白理事会”做法,打造“全城志愿”品牌,有效提 升柔性治理的软实力。目前,移风易俗工作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村级关 爱基金规模已突破亿元。四是基层治理强智治。坚持把数智化力量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用足用好市镇村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创新发展网上“枫桥经验”,实现了矛盾化解 从“上门”到“上网”的转变。特别是聚焦数字“枫桥经验”建设,加快 推动矛调中心、“城市大脑“、110 警情等各类数字化平台综合集成,丰富拓展数字“枫桥经验”应用场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二、存在问题 (-)法治理念仍需深化。部分基层群众法律意识缺乏、法治观念不强,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二)

 自治难点有待突破。面对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新形势, 当前基层治理的重点转向城市社区,难点也延伸到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不强,化解社区矛盾纠纷的效果不佳。

 (三)

 智治水平亟待提升。我市“城市大脑”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不多,部

 门之间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力度不足,数字化成果不够凸显;“枫桥式”基层治理数字化模式 探索不深、应用不广,整体智治的XX 特色路径不够鲜明有效。

 三、意见建议 (一)

 强化党建引领。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着力推动基层治理资源 配置更加高效、机制衔接更加顺畅、系统功能更加优化。通过把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纳入党建述职评议、年度考核,加速拓展多元参与渠道,有效统 筹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协同”的基层治理 新格局。

 (二)

 巩固自治基础。树立效果导向,积极探索基层群众自治新路径, 坚持预防源头化、防控常态化、化解精准化,确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 扩大”。一是持续发挥“红色”统领作用。进一步强调政治在自治中的支 持作用,探索通过建设居民小区“兼合式”党支部、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 居民议事会、制定“红色物业联盟”机制等方式,提高自治主体意识,完 善自治体系建设。二是进一步探索“微治理”模式。依托全科网格建设, 推行“微组织““微信群“ “微服务“ “微文化“等微治理模式,发挥网 格在志愿活动、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优势,加速形成基层自治微模式。三是 深化社会组织治理效能。积极培育孵化社会组织,广泛吸纳党员、乡贤及 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员,不断优化“5+X“社会组织架构。以社会组织为 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志愿者为辅助,全面整合优质公共服务资

 源,有效形成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多元体系。

 (三)

 规范法治约束。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用法治思维和法 治方式规范社会行为、破解治理难题。一是整合基层法治力量。推动法律 力量下沉基层,建立基层综合性法治服务中心、法律服务“超市”,打包各项法律服务,实现“一站式”解决法律问题。二是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系 统。深化推进法治 XX建设,加快构建、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 系,全面推动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并积极组建法律顾问、司法援助 等专业队伍,定期进村入社开展普法、调解等法律服务。三是全面营造知 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浓厚氛围。依托全国首个基层刑事犯罪源头防治 中心、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和“XXX”直播平台,不断加强法律知识普及,加快形成全民知法、懂法、用法的法治化格局。

 (四)提升数字赋能。加快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融入基层社会治 理,有效增强“智治”支撑力。一是加速打造智慧治理数据大脑。编制 公共数据整合管理办法,建立全市社会治理数据共享池与智控平台,打 通更多部门数据壁垒。发挥好“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枢纽作用和全科网 格的“底座”功能,优化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流程、提升工作实效。二 是推进基层治理微平台建设。探索“党建统领+群众路线+智慧治理”路 径,依托全民网络,结合手机 APP、微信小程序等,融合村情、社情、 企情,搭建基层治理智慧微平台,打造多功能、全天候、多角度的网上 政务服务“超市”,形成“一网智治”工作闭环,实现一

 个大脑、一张地图、一个终端、一站服务。三是加大“枫桥式”特色基层治理数字化 模式推广应用。进一步畅通“市镇村网”四级治理节点,积极探索“枫桥式”基层治理数字化协同应用场景,全方位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 统”县域数字化治理新形态。同时,坚持先行先试、以点带面,选取若干镇乡(街道)率先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推广特色改革经验,并持续 向村社一级延伸,以“属地管理、整体智治、综合指挥、村社赋能”为支撑,着力打造基层整体智治 XX 路径。

篇三: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街道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 的调研报告 XX 街道成立于 XX 年,下辖 X 个社区。XX 年以来,XX 街道党工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在区委和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建“经济活力街,人居魅力街”的工作目标,不断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基层社会治理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的特点,街道党工委根据实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关于街道基层治理的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缘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却存着诸多方面的困境,如何理顺政府、街道、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组织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社会经济生活长治久安是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范围内,各地区各部门都对基层治理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践,如撤销街道、扩大社区规模的“铜

 陵模式”;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太仓模式”;依托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实现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上海模式”;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沈阳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的“江汉模式”。这些模式结合各地区实际和现实应运而生,有一定的积极借鉴意义,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借鉴这些优秀的经验并消化融合,同时结合 XX 街道实际,推出一套符合当下的社会基层治理新方法,是这次调研的目的。

 二、街道的实践:

 (一)党建引领,创新社区治理新思路 一是构筑学习宣传网络。发挥街道工委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责任。围绕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结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每月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等为平台,扎实开展各项学习教育。

 二是构筑阵地管控网络。深入细致排查梳理街道意识形态管控阵地。依托社区管理体系,构建起“街道—社区—网格—阵地”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将全街 7 个社区划分为 29 个网格,覆盖辖区内所有意识形态管控阵地。

 三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XX 年年初,街道党工委研究出台《XX 街道 XX 年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点》,统筹安排

 全年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制定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逐条开列党建工作任务要点,明确完成时限及责任单位,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任务更加明晰化。

 (二)优化结构,凸显管理模式新方法 科学整合“大工委”成员单位工作力量,创新实施“大工委 红网格”管理模式。

 一是破除“围墙式管理”模式。采用聘用制形式,吸收辖区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等人为社区党支部兼职委员,书记任“大支部”书记,“大支部”有效扩充了、壮大了社区党支部工作力量。

  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开展工作并带头执行,要求每一名支部党员都具有“六种精神”,做到“六个带头”。

 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街德政园社区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群防群治“千人红袖章”行动计划,成立“慈娭毑”乘务岗,履行劝导店外经营,维护小区环境卫生,义务巡防、为居民排忧解难。

 (三)整合资源,凝聚社会组 织新力量

 一是健全服务硬件设施。促进各社区对办公服务阵地提质升级,将全民参保登记、社保、就业、社会救助、党员服务、党建、计生、文明创建等多项工作整合到一站式服务大厅。

 二是搭建社会公益平台。鼓励社区社区有技能专长和热心社区公益的人士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在居民小区安排合适场地,引进万众和等社会养老机构,为辖区内有需求的老人开展居家养老等爱心服务, 三是创新开展四微活动,发挥党员公共服务载体作用。为深入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增强党员干部存在感,各社区组织在职党员开展四微行动,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搭建“微平台”、释放“微能量”、递送“微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是营造共建共享局面。我街恒达社区建立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居委—片区组长—楼栋长”四位一体的组织网络,以街道“朝辉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中心,在各小区设立“劳模工作站”,以点带面,进一步发挥模范的带动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街道整体在基层治理方面的效果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街道、社区三者关系还需理顺。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受政府领导,但当前街道存在职权不明晰,基本上只是在完成政府和各部门交办的“刚性任务”,街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同样存在问题,政社分开的原则落实还不是很到位,居民社区治理体系还存在漏洞,人员、经费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二)基层治理人员队伍还需加强。我街道人员身份错综复杂,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当前我街有工作人员 X 人,共计 14 种身份。街道的工人和集体干部年龄都在 30—45 岁左右,大部分是中层干部岗位,他们也是街道队伍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受提拔使用的限制,工作平稳,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力难以挖掘。同时,我街道缺乏年轻和专业人才,基层服务和管理难以提品质。

 (三)社区居民间联系还需巩固。当前基层治理越来越依托科技的力量,但目前街道社区虽然搭建了各种微信群,但其吸引力不够,也难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社区居民虽近在咫尺,却远若天涯;虽身在社区,但心在社区之外,对社区没有认同感。这对基层社区治理无疑构成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街道的建议:

 (一)加强以党建促治理。夯实基础,构筑坚强堡垒。压实党建主体责任。把党建工作目标任务量化、细化,列出责任、任务、问题三类清单,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责任体系。多措并举,丰富党建载体,按照“一社区一特色”的理念,实现党建工作与日常服务管理的融合发展。实施“一核双融五化”党建工作模式,全面推进群众工作“连心”行动。

 (二)构建基层多元共治模式。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努力向民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高效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转变,不断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让不同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与不同主体建立起沟通协作机制,吸纳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基层政府治理当中,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基础。

 (三)

 明确各项制度保障。健全规范基层治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惩治有权不为、有责不负行为,保护民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设置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治理系统,建立职能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将治理深入到基层各个领域和角落;配备责任心强、勇于担当、熟悉法律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形成治理目标、治理条件、治理措施齐备的基层治理保障体系。

 (四)提升辖区居民参与度。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时必然要跟各种利益打交道,由于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只有当居民认为参与社区事务跟自己利益相关,才会形成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和积极性。就业和生活如何保障是他们最为关切的个人利益问题。街道和社区应抓住这个与居民利益诉求契合的关键点,做好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广泛动员居民参与。同时通过文化手段动员居民参与,比如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动员宣传、社区公德培养、社区精神塑造等。借助于社区团队,让社区居民参加到社区团队之中,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社区居民的组织再造,而且建构了社区居民的线下的有机联系。

 (五)构建基层社会自治的文化。不仅要赋予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和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增强新型社区的凝聚力,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基层社会活力,逐步培养社区居民的集体意识和行动能力,可以通过建立社区事务居民征询、居民公约等制度,发挥业主大会等制度作用,创建常态化的民意表达和协商议事渠道,通过搭建微信群、QQ 群等多种形式的虚拟平台,以及亲子互动、养身健康、娱乐等活动平台,积极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进而在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中让社区居民到实惠。

篇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调研)

 报告(五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近日**省**市制定《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启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模式。

 为何治?治什么?怎么治?治之效?**市委、市政府的回答铿锵有力:坚持基层党组织为引领、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

 为何治 群众需求多元,服务供给失衡 为何治?**市民政局局长**的回答饱含深情和担当:“城乡社区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许多爱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意义重大,将惠及全市 252 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36 个城乡社区,受益 780 多万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全市村(委)会全部建成社区服务站,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但着眼新时代群众新需求,当前社区治理仍有较大差距。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问需问计于民,**市找准了社区治理的“短板”:

 短板一:社会治理城乡推进不平衡、不同业务领域发展不平衡,“量”大“质”不优的共性问题。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尚待完善,且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社区滞后于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亟待创新,群众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治理成本高、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较普遍,各类服务重心、力量和资源还没有真正沉下去。

 短板二:社区基础设施还较薄弱、服务功能与群众需求差距大;城乡社区老龄人口增多、服务资源供需失衡、服务机制滞后;部分社区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社区重设施建设、轻服务管理现象较普遍。社区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公共资源有闲置浪费问题,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

 短板三:有的城乡社区治理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对行政手段过度依赖,政府干预较多,群众自治组织作用难发挥,群众诉求机制不畅通;有的社会力量和市

 场主体参与不充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缺少载体平台;社区志愿组织发展滞后,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不适应城乡社区发展需要。

 短板四:社区机构工作力量薄弱、能力不足和经费保障不到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较突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和技术更新相对滞后,现代网络技术、大数据等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不高,服务项目和资源投入依然紧张,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

 针对社区治理“短板”,**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的重要论述,坚持因地制宜,在优化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

 【调查思考】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必须把重点放在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有机融合和系统集成上,大幅度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以适应居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生活方式需要。

 治什么 优化社区服务,满足群众需求 治什么?**市坚持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实施意见》明确:健全社区工作保障、减负增效、规范化建设、

 信息化应用能力等综合治理新机制,力争到 2020 年,村(居)干部报酬稳步增加,集体经济逐步壮大;城乡社区服务站建设面积达**0 平方米以上、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加大服务供给。一是扩大社区服务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如以城乡社区服务中心(站)为阵地,重点发展面向社区老年群体的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二是优先满足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低保人群、优抚对象等社会特殊群体服务需求。三是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满足居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四是建立社区公共空间综合利用机制,搭建“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平台,支持兴办社区“小微服务”,形成公共服务资源按需配置和供给体系。

 强化文化引领。重视德治教育,全市创办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 2288 个,一年开展学习教育 8 万余场次,发挥了强信心、聚民心的强大作用。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传承挖掘长征文化、浙大西迁等传统文化,开展“积德榜”“乡贤”等评选活动,引导居民移风易俗,崇德向善。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开展傩戏、独竹漂、三幺台等民俗文化活动,打造社区文化活动品牌。

 抓好综治维稳。坚持以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为抓手,落实“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社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发挥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完善心理疏导机制,依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对困境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的服务管理。健全社区矛盾分类梳理研判、民事纠纷对接等调解工作机制,全面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改善人居环境。深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四在”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环境。推广“四民社区、美丽城市”成果(“四民”即安民、便民、乐民、康民),加快棚户区危房改造、社区绿化、垃圾分类等源头治理。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满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治安等生活需求,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感。

 【调查思考】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服务供给制度,

 让社区服务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怎么治 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广泛参与 怎么治?**市湄潭县民政局局长周天华说:“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群众依法管理基层社会事务,实现党领导社区治理、依靠群众加强社区治理,是湄潭县实现社区有效治理的关键所在。” **市狠抓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按照“转变职能、规范权责、有效衔接、促进自治”要求,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

 建立社区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建立党建工作联席会制度,把重心转移到基层党建、公共服务管理等社区治理上来。健全党建引领工作机制,推动社区 1+X 党组织网格化设置,研究共治事项,协商公共议题,解决社区重难点问题。培育社区人才队伍,根据社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充实工作力量,搞好技能培训,落实定期增长报酬机制,确保人才留得住、能安心、有干劲。

 完善基层政府主导机制。加强社区工作保障,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全市土地总体规划,采取分级负责的办法,按照每个城乡社区 20 万元/年的标准预算服务群众经费。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完善县级职能部门、乡镇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依法厘清权责边界,取消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签订的行政责任书,清单之外的其他事项通过费随事转或购买服务方式供给。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打造 15 分钟服务圈,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用好安全信息网,创建平安社区。

 提升基层自治组织治理水平。全市共有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成员 1.16 万余人。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2986 人,村民委员会成员 8657 人;共有社会组织 18**家,是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完善村民自治条约,建立“党组织作用突出、„两委‟关系协调、自治程序规范、规章制度健全”的村级自治运行机制。如建立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凡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交由村(居)民群众协商解决。大力推广“楼宇自治”“小组自治”等创新实践模式,维护了居民权益,增强了居民归属感。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村(居)委会主体作用,教育村(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村(居)民公

 约,引导村(居)民群众有序参与城乡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村(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激发村(居)民主体参与积极性。发挥社区党员、“五老”队伍、小组长、居(村)民代表、楼栋长、中心户长等骨干参与治理的积极作用,实现社区治理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积极推进“三社联动”。培育城乡社区生活服务、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和队伍,由乡镇政府实施管理、分类指导,确保每个社区有适量的社会组织、1 名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立社会工作者协会,发挥服务支持、行业自律和专业发展作用。推行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挂帮社区工作机制,鼓励支持社区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群团组织,引导激励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

 有序开展购买社会服务。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政府部门不宜行使、适合市场和社会提供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及公共服务,通过竞争方式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将社区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需求评估、招投标管理等方式,实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建立由购买主体、承接主体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政府购买服务公共管理平

 台,将民生服务需求清单和购买服务项目清单全部纳入平台,统一发布、统一评估、统一监管,有序实施。

 【调查思考】以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必须以合理规划引导社会预期、用政策保障社会公平、靠监督规范社会秩序,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将各类民生服务事项有机整合为“一张网、一平台”,切实形成治理合力、实现从管治向服务转型。

 治之效 推动乡村振兴,百姓安居乐业 治的成效在哪?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主任陈相友感慨万千:“说起治理新变化,我们村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田间地头有电商,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是政策赢得先机。**年,**市提出“四民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载体;**年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深化“四民社区”建设的意见》,有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年印发《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五城区率先打造社区示范亮点 10 个。**年印发《**市深入推进“群众会+”社会治理模式的实施意见》,推广创新经验,让群众得实惠。仅湄潭县就创建社区治理点 206 个、实施村庄整治 82

 0 个,群众居住条件改善率达 95%,惠及 37 万城乡居民。

 二是全国试点先行。**年,汇川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称号。**年,余庆县、汇川区获“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命名。**年,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办、河北井社区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命名。**年,凤冈县以村民小组为单元的村民自治,曾作为全国城乡治理试点村,开展以组级党支部会议和组议事会“两会”为核心的“党群直议”,广受好评。**年,湄潭县被评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走,到湄潭当农民去”成为很多城里人的向往。

 三是微治理大作用。余庆县的“微治理”立足群众需求和县情实际,在城乡社区开展以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提供小服务、解决小困难、整治小环境的“六小”活动,把不安定因素解决在村组,消除在萌芽状态。去年,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 337件,调处办结 330 件;为群众办实事 1500 余件,排处矛盾信访 300 余起,全县医疗机构实现医患纠纷“零激化”;全县 70 个村(居),连续 5 年零上访。

 【调查思考】为民爱民是社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治理创新,必须着眼新时代新要求引发新思路、完善新机制,既要在务实中谋划创新,又要面对各种

 困难做出精准预判和处置,始终做到未雨绸缪,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篇二)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近年来,山东省**市**区科苑街道潘苑社区党委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贯穿社区治理的一条红线,下绣花功夫建立了社区长、网格长、楼长、单元长、户长等“五长”共治的社区治理体系,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道门槛”,形成了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潘苑实践”。

 一、“五长”共治织密组织网络,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 潘苑社区位于**金晶大道以西、人民路以北、市府东一街以东、华光路以南,面积 0.6 平方公里,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 174 个,个体工商户 800 余户,有住宅楼 91 栋,居民 3400 余户、10200 余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开放式社区。由于社区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老化,老年人多、困难户多、流动人口多、小街巷多,给社区治理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面对繁重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潘苑社区党委、居委会坚持“工作为了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努力发动社

 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率先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又在网格内进一步细分区域,把一批优秀党员和热衷社区事务、有责任心的居民发展成楼长、单元长,直至家家户户推选一名户长,从而建立起了以社区长、网格长、楼长、单元长、户长等“五长”为大小不同节点的社区管理服务框架,将精细化管理的网络编织到极致。

 社区管服网络要真正发挥作用,织密是基础,织牢是关键。潘苑社区党委、居委会把“五长”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作为浇筑到工作架构的“水泥砂浆”一一制订明确。楼长、单元长作为散布到社区边边角角的前沿工作力量,主要由社区党员或威望高的群众担任,负责宣...

推荐访问: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 调研报告 治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