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武汉历史发展历程7篇

武汉历史发展历程7篇

时间:2022-10-09 15: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武汉历史发展历程7篇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武汉历任市委书记及市长的历史记录一、武汉历任市长1、黄昌谷: 1926年12月,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划武昌县城区设武昌市,为省会区,隶属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汉历史发展历程7篇,供大家参考。

武汉历史发展历程7篇

篇一: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历任市委书记及市长的历史记录 一、 武汉历任市长 1、 黄昌谷:

 1926 年 12 月, 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划武昌县城区设武昌市, 为省会区, 隶属湖北省政府(武昌县政府仍驻城内) 。

 组建市政委员会管理市政, 设武昌市政厅机关,置公安、 卫生 2 局。

 委派黄昌谷任武昌市市长。

 1927 年 1 月, 武汉国民政府划武、 阳、 汉为京兆区, 定名“武汉” 。

 4 月, 武昌市政厅机构并入武汉市政府。

 2、 刘文岛:

 1926 年 10 月, 委派国民革命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刘文岛任汉口市市长。

 1927 年 4 月市长刘文岛逃沪。

 3、 张笃伦代理。

 4 月 16 日, 汉口市所属机关移交武汉市政委员会 。

 武汉市政委员会:

 1927 年 1 月, 武汉国民政府宣布汉口、 武昌、 汉阳城区为京兆区, 定名武汉。

 组建武、 阳、 夏市政管理委员会, 采委员制, 不设市长。

 4 月16 日, 成立武汉市政委员会。

 武汉市政委员是:

 陈公博、 李国暄、 吴实崇(吴德峰) 、 向忠发、 陈友仁、 苏兆征、 何羽道、 詹大悲、 张国恩、 郑慧吾、 周星棠等,陈公博、 吴实崇、 李国暄为常务委员。

 4、 潘宜之:

 1929 年 1 月, 因武汉市政委员会委员多为兼职、 无暇顾及市政, 湖北省第七十七次政务会议决定:

 组建隶属湖北省政府的武汉市政府, 采用 市长制, 委任潘宜之为市长, 于 2 月接受武汉市政任务。

 刘文岛:

 1929 年 4 月国民党中央军进入武汉, 4 月 5 日任命刘文岛代理武汉市长。

 1929 年 4 月 27 日, 国民政府改武汉市政府为武汉特别市政府, 隶属行政院。

 刘文岛为市长。

 5、 何葆华:

 1931 年 7 月 10 日, 行政院改组汉口特别市政府为汉口市政府, 隶属湖北省政府, 任命何葆华为市长。

 6、 万声扬:

 1932 年 4 月, 万声扬任汉口市市长。

 7、 吴国桢:

 1932 年 5 月 11 日, 湖北省政府委员会第 42 次会议通过, 任命吴国桢为市长。

 1938 年 10 月日军侵占武汉, 汉口市政府解体。

 市长吴国桢去重庆任市长。

 1945 年 8 月 以后, 汉口市恢复建制, 国民政府行政院电“以前汉口市长吴国桢另有任用, 予以免职” 。

 8、 杨锦煜:

 1937 年, 正式成立武昌市政府, 隶属湖北省政府, 杨锦煜为市长。1938 年 10 月武汉沦陷, 武昌市政府解体。

 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 9 月 9 日,行政院令设武昌市, 任命杨锦煜为处长, 组建武昌市政处, 筹备成立武昌市政府, 隶属湖北省政府, 汉阳城区行政由武昌市政府管理。

 1946 年 10 月 10 日,正式成立武昌市政府, 杨锦煜任市长。

 9、 张仁蠡:

 伪武汉特别市政府 1939 年 4 月 20 日在汉口商业银行(今武汉图书馆) 成立, 隶属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张仁蠡任市长。

 1940 年 9 月, 伪国民政府改武汉特别市政府为汉口市政府, 隶属伪行政院。

 10、 石星川:

 1943 年 3 月 13 日, 改汉口市政府为汉口特别市政府, 机构略有调整。

 10 月又改汉口特别市政府为汉口市政府, 隶属湖北省政府, 石星川接任市长。

 11、 徐会之:

 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 复建汉口市政府, 徐会之任市长, 隶属湖北省政府。

 12、 蒋铭任:

 1949 年 3 月 1 日, 蒋铭任武昌市市长。

 13、 晏勋甫:

 1949 年 2 月 16 日, 晏勋甫继任汉口特别市市长, 直至解放。

 14、 吴德峰(1896-1976)

 :

 湖北保康人。

 1949 年 5 月至 1952 年 2 月任解放后武汉市第一任市长。

 15、 李先念(1909-1992)

 :

 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

 人。

 1952 年 2 月至 12 月兼任武汉市长。

 16、 王任重(1917-1992)

 :

 河北景县人。

 1952 年 12 月至 1954 年 11 月任武汉市代理市长。

 17、 宋侃夫(1909-1991)

 :

 江西萍乡 人。

 1954 年 11 月至 1956 年 12 月任武汉市长。

 18、 刘惠农(1912-1997)

 :

 江西万载县人。

 1956 年 12 月至 1966 年 5 月任武汉市长; 1979 年 2 月至 12 月, 任武汉市革委会主任。

 1954 年后任武汉市副市长、 市委第三副书记。

 1956 年任武汉市长。

 文革后, 历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湖北省委常委、 武汉市革委会主任、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 方铭(1921-1981)

 :

 浙江宁波人。

 1968 年 1 月至 1973 年 1 月任武汉市革委会主任。

 1971 年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

 20、 王克文(1917-1993)

 :

 山西沁县人。

 1973 年 1 月至 1977 年 11 月任武汉市革委会主任。

 1952 年调任武汉市政府秘书长、 副市长、 市委书记处书记。

 1973年 1 月, 任武汉市委第一书记、 市革委会主任。

 21、 李任之(1919-1983)

 :

 广东东莞人。

 1979 年 12 月至 1980 年 12 月任武汉市长。

 1972 年 2 月, 从安徽省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市长。

 22、 黎智(1922-2001)

 :

 湖北省浠水县人。

 1980 年 7 月至 1981 年 3 月任武汉市代市长; 1981 年 3 月至 1983 年 3 月任武汉市长。

 23、 吴官正:

 1938 年 8 月生, 江西余干人。

 1983 年 3 月至 1986 年 10 月任武汉

 市长, 武汉市委书记。

 24、 赵宝江:

 1941 年 3 月出生, 山东省烟台市人。

 1986 年 10 月至 1987 年 3 月任武汉市代市长; 1987 年 3 月至 1997 年 1 月任武汉市长。

 25、 王守海:

 1943 年 3 月出生, 吉林公主岭人。

 1997 年 1 月至 3 月任武汉市代市长; 1997 年 3 月至 2001 年 12 月任武汉市长。

 26、 周济:

 1946 年 8 月出生, 上海市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 年 12 月任省委常委、 武汉市委副书记。

 2002 年 1 月 14 日当选武汉市市长。

 27、 李宪生:

 生于 1954 年 9 月, 山西阳曲人。

 2003 年 1 月当选为武汉市市长。2008 年 1 月离任。

 28、 阮成发:

 1957 年 10 月生, 湖北武汉人。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

 2008 年 1 月兼任武汉市委副书记、 副市长、 代市长。

 29、 唐良智:

 30、 万勇

 二、 武汉市委书记 1、 张平化:

 (1954. 06-1955. 09)

 武汉市委第一书记 2、 宋侃夫:

 (1955. 09-1968. 1)

 武汉市委第一书记 3、 方铭:

 (1968. 1-1971. 02)

 武汉市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1. 02-1973. 01)

 武汉市委第一书记 4、 王克文:

 (1973-01-1977. 11)

 武汉市委第一书记 5、 顾大椿:

 (1977. 11-1979. 02)

 代理武汉市委第一书记 6、 李任之:

 (1979. 02-1980. 12)

 武汉市委第一书记(1980 年 12 月病逝)

 7、 王群:

 (1980. 12-1987. 08)

 武汉市委第一书记

 8、 郑云飞:

 (1987. 10-1991. 10)

 武汉市委书记 9、 钱运录:

 1944 年 10 月生, 湖北大悟人。

 1991 年 10 月至 1998 年 12 月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

 10、 罗清泉:

 1945 年 11 月生, 湖北省江陵人。

 1999 年 1 月至 2002 年 10 月任任武汉市委书记。

 11、 陈训秋:

 1955 年 10 月生, 湖南沅江人。

 2002 年 10 月至 2005 年 5 月, 陈训秋任湖北省武汉市委书记。

 12、 苗圩:

 河北昌黎人, 1955 年 5 月生。

 2005 年 5 月, 任湖北省委常委、 武汉市委书记, 并于 2006 年 12 月连任。

 13、 阮成发:

篇二: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iddot;3·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7年 11月 20日Nov.20 2017第 37卷

  第 11期Vo1.37

 No.11一、武汉铁路局的创立背景(一)创立的政治背景武汉铁路局主要起源于 1893 年张之洞在湖北省修建的大冶铁路,这条特殊的铁路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由兴盛走向衰败、由衰败再到新生的时代变迁。国内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抗击后,整个清政府在当时陷入十分危险的处境,面对这一内忧外患的现状,一些封建官僚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洋务运动由此开始,而大冶铁路正是诞生于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时期,它反映了当时民众自强求富的强烈呼声和愿望。而此时在国际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说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悄然产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已初步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此时的中国迫切需要融入世界,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二)创立的经济背景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建立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主要包括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左宗棠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等,这些企业为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冶铁路和汉阳铁厂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正是由于大冶铁路的运输高效便捷,使从铁矿开采区到汉阳铁厂的距离大大缩短,成本也相对降低,运输量更是大幅提升,而汉阳铁厂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大冶铁路的发展运营,为后来武汉铁路局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三)创立的文化背景大冶铁路产生的时期,正是洋务运动思想观念盛行之时。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前期的口号为“自强”,后期的口号为“求富”,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并注重在学习、引用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保留中国特有的民族特色,紧密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以实际行动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二、武汉铁路局的发展纪实(一)第一次设局从总体上来看,武汉铁路局源于洋务运动时期繁荣的大冶铁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为获得直接收益而疯狂掠夺铁矿,从而直接占领了大冶铁路;民国时期,当时的民国政府把长江北边的武汉铁路归属为汉口铁路分局管辖,而长江南边的武汉铁路归属为武昌铁路分局管辖,此次重要的划分为武汉铁路局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大冶铁路改造为国营铁路,又重新焕发出生机,而武昌铁路分局也并入了汉口铁路分局,统一名称改为汉口铁路运输分局,全部都属于郑州铁路管理局管辖。直到 1958 年,政府批准了武汉组建铁路局,至此,武汉在中国铁路运输的历史上第一次设局,这对于武汉铁路事业的发展,乃至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建立没多久,由于当时中国铁路管辖范围的规划调整,使武汉铁路管理局开始接手管辖长沙铁路管理局,后来鉴于武汉铁路管理局管辖范围较广,不能高效率发挥武汉铁路管理局的作用,又在 1963 年撤销了武汉铁路管理局,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武汉铁路分局,仍然归郑州铁路管理局管辖,其主要作用就是管理本地区的铁路网,使该地区铁路的调度管理更加高效合理。(二)第二次设局20 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在铁路事业上有了巨大进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成昆铁路,这条铁路是当时武汉铁路局的发展历史管媛媛(武汉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摘 要:中国铁路事业的建设始于晚清时期的吴淞铁路,在经过一百多年的飞速发展后,如今的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目前,中国是一名副其实的铁路大国,而武汉铁路局的发展正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创立背景、发展纪实、机构设置、发展背景、管辖范围等方面充分展现武汉铁路局的发展历史。关键词:武汉铁路局;发展历史;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U2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7)11-0003-02收稿日期:2017-11-05作者简介:管媛媛(1984—),女,蒙古族,辽宁丹东人,武汉工商学院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7.11.20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月正文-20171219.indd

  3 2017/12/19

  18:34:04万方数据

 ·4·全国铁路事业建设的重点工程,工程耗时之久,难度之大,规模之大,举世罕见。铁路穿越多个隧道,包括海拔最高的沙木拉达隧道,这条铁路的建设成功,极大鼓舞了当时中国铁路事业建设人,同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技术封闭。而此时,武汉铁路局的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1971 年,由于湖北省铁路事业发展较迅速,并且其在中国铁路网中的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是东西南北的重要铁路过渡点,再加上当时领导人的鼓励支持,此时的武汉铁路管理机构需要重新规划调整,以更好地管辖湖北省境内的铁路,由此,武汉铁路局第二次设局,并包括武汉和襄樊两个地方的分局。此次设局持续了十二年,到1983年,由于郑州铁路局的发展趋势及规划协调,又将武汉和襄樊两个地方分局重新纳入郑州铁路局管理,而武汉铁路局再次撤销,建立武汉铁路分局。(三)第三次设局京广线是连接我国南北的重要铁路运输线,其途经五省一市,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它在运送物资、人员、矿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在湖北省境内,京广线设立了光水站、花园站、孝感站、横店站、丹水池站、江岸西站、汉口站、汉西站、汉阳站、武昌站等,而武汉铁路分局正是抓住了此次机遇,使京广线中的孟庙东篁店段和孟宝支线划归武汉铁路分局管辖。2005 年,铁道部正式撤销了武汉和襄樊两个地方的铁路分局,这对于武汉铁路分局的员工来说是跨时代的举措,从此,武汉铁路局正式作为一个整体参与该地区铁路线路管理,并且抛弃了以往铁路局只管理本站或本地区线路的传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铁路局直接管理铁路线站段的新管理模式。此次改革,更直观地提升了铁路局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中间地区范围的管理权限,使管理力度加大,责任也加大。不仅如此,武汉铁路局还管理着 20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之一的京九线中的麻城车务段,它是京九线上最大的车务段。至此,武汉铁路局又迎来了新的发展辉煌期。三、武汉铁路局的主要线路机构及发展前景(一)主要线路机构武汉铁路局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两大机构,即武汉铁路办事处和襄阳铁路办事处,它们的主要职能是协调地方部门的铁路管理、线路调度,以及对铁路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但其只作为派出机构行使职能。从武汉铁路局的具体分支机构来看,主要包括车务单位、机务单位、工务单位、机务单位、车辆单位,还包括合资铁路公司、工程指挥部、公安和法院的相关单位。而其主要线路包括京广线、京九线、武九线、孟宝线、宁西线、襄渝线、焦柳线、鸦宜线,重要的直属车站包括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襄阳站、平顶山站、漯河站、信阳站、平顶山东站、襄阳北站、武汉北站。(二)发展前景展望武汉铁路局的未来,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奋发向上、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开创武汉铁路局的辉煌前景。第一,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对重要铁路实现提速。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要形成责任追究制度,追究到具体单位、具体个人,建立自上而下高效率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一些生产或者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要组织人员进行检查监督。从提速的角度来看,要通过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力量来推动提速进程,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还要不断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扎实研究、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第二,在不断完善铁路系统的基础上提升运输质量。通过日益完善调度系统、控制系统,推动铁路整体技术水平再上一个台阶,进而提升运输能力,加快运载速度,促进货物运输更加高效率。第三,在保证客运安全高效的基础上满足乘客需求。注重乘车环境,改造重要的车站,加强与互联网的无缝对接,大力推进绿色环保、低碳低耗。第四,提升员工素质及生活水平。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提供更多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的机会;开展技能比拼,促使员工学习技能知识、安全知识;改善员工待遇条件,对员工的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对于下岗铁路职工或困难家庭给予政策上的照顾,以充分展现人性化的武汉铁路局。武汉铁路局的发展虽然只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也是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它由兴盛到衰败、再由衰败到新生的曲折坎坷经历,让武汉铁路局的发展更加辉煌,让一代代的武汉铁路人更加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在当代,面对武汉铁路局的发展前景,更要时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参考文献[1]张岄 . 铁路货运量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2]唐志强 . 提高铁路货运市场竞争力的对策与分析[J]. 铁道运营技术,2015,(4):53-55.[3]秦涛,杨文 . 武汉铁路局襄阳车辆段正式成立[EB/OL].(2015-08-11)[2017-10-11].http://www.whrailway.cn/html/2015/lujuxinwen_0811/42906.html.[4]许杰.LC合资铁路公司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重点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责任编辑 :陆水东)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11月正文-20171219.indd

  4 2017/12/19

  18:34:04万方数据

篇三: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e modern history of Wuhan

 The opening of Hankou,1861 The industry of Hanyang.1890The Wuchang Uprising.1911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1926The Decisive Battle in Wuhan.1938Liberation of Wuhan.1949

 The opening of Hankou.1861During the Second Opium War (1856–1860),th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was defeated by the western powers and signed the Treaties of Tianjin and the Convention of Peking, which stipulated eleven cities or regions (including Hankou) as trading ports.Thus, Hankou became an open trading port.

 Jianghan shut1924

 Jianghan shut

 The industry of Hanyang.1890Zhang Zhidong

 elucidated the theory of “Chinese learning as the basis, Western learning for application,”

 He set up many heavy industries, boosting the flourishing modern industry in Wuhan. Andhe initiated educational reform, opened dozens of moder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cessively.

 The Wuchang Uprising.1911

 The Uprising, led by Sun Yat-Sen, took place sparking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roughout the na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overthrow of the Qing Dynasty (China"s las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event is commemorated in many place names beginning with "Shouyi", literally "First Revolution"。

 Wuhan National Government.1926

 In 1926, with the north extension of Northern Expedition, the KMT Central Political Committee decided to move the capital to Wuhan, and to combine the three towns of Wuchang, Hankou, and Hanyang into Wuhan City, called “Capital District” .

 The Decisive Battle in Wuhan.1938

 More than one million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troops were gathered to defend Wuhan from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From 25th to 27th in October, Wuchang, Hankou and Hanyang were occupied by Japanese army.

 Zhongshan ship

 Liberation of Wuhan.1949Wuhan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me into existence and won a new lease of life In May 1949.

 Thankyou!

篇四: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武汉建设 WUHAN JIANSHE产,经过置换,省府获得新馆土地,于1934年开始筹建新馆舍,同时成立了由省政府主席张群担任主席的省立图书馆建设委员会。并聘请当时享有盛名的建筑工程师缪恩钊设计。工程由袁瑞泰营造厂承建,1934年6月开工,历时2年多,于1936年9月竣工落成,新馆舍大小房 屋 以 及 书 库 共 有 25间 , 总 面 积 为2000平方米。缪恩钊毕业于清华大学,又曾远赴重洋,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土木工程系留学,在进行图书馆设计之时,他正担任武汉大学建设工程的监造工程师,因此,在设计中他移植了武汉大学的建筑风格,使图书馆成了一座“ 中西合璧” 的建筑典范。湖北省图书馆东西长66米,中部进深20米,高155米,占地1450平方米,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对称布局,中部三开间凸出为主楼,前廊有4根通贯2层的朱红顶檐圆柱,外墙假麻石饰面,两翼为狭小长窗,顶层为歇山碧瓦,分檐翘角,下施斗拱,极具古风。整座建筑给人以庄重沉稳的感觉,以此证明读书的广受推崇、文化的至高地位。张小泉 刘红霞楚天智海:湖北省图书馆武汉百年建筑史话  (之八)湖北省图书馆主楼扑入我们眼帘的这个红蓝相间的图案,把凤的楚韵、天的高远、书的智慧、海的浩瀚如此和谐的融为一体,它那传统的神韵和现代的光采,是如此的令人瞩目,又是如此的令人浮想联翩。这个美丽的图案,就是享有“ 楚天智海” 美誉的湖北省图书馆馆徽。当我们手中的镜头从象征着“ 楚天智海” 的图案拉开,掩映在绿色如黛中的歇山碧瓦和飞檐翘角,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展凸现眼前。——这就是开创了中国图书馆新纪元的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办洋务、推新政、开学堂,有力地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元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北巡抚端方联合奏请清廷设立湖北省图书馆。该馆1904年正式建立,馆址最初设在武昌兰陵街西侧模范讲演所,也就是今天的解放路。当时图书馆从日本、上海购回一些新书,并集中武昌各书院藏书约4万册。1908年,因其馆舍不敷使用,经张之洞与博文书院创办人巴修龄交涉,以宾阳门外(今武汉市第15中学)的地皮调换,收该书院校园建筑为省有,省馆遂从兰陵街西侧迁至兰陵街东侧原博文书院校舍(今武昌区公安分局),是为省馆第二处馆址。图书分南北二楼储藏,开放阅览,酌取阅览费。1924年湖北督军萧耀南将个人实业股款即其在官督商办石膏公司之银2万两之股份捐作省馆基金。1927年,钱介磐、李汉俊、章伯钧等筹建的革命文化图书馆附设在馆内,钱介磐、李达先后兼任两馆馆长。1927年3月,并入湖北省图书馆。。我们在书库中看到了两排深褐色的木柜,特藏部副主任管小柳告诉说这就是当时博文书院馆舍中使用过的遗物。果然,在柜门处我们依稀可以看到“ 南楼” 、“ 北楼” 的字样,虽经百年岁月,木柜仍然是结实如初。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湖北省图书馆的藏书急骤增加,博文书院的馆舍很快就不负重荷。于是,当时的省府委员会决定新建图书馆馆舍,并选新址为武昌蛇山南麓的抱冰堂附近。武昌蛇山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存下来不少古迹,并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散发着浓郁的书香古韵。在这里新建图书馆馆舍,实在是绝妙之笔。而当时的这块地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夏斗寅的私建筑赏析

 建筑赏析 41在四周的横梁与墙面上饰有精美的雕塑图案。驾着祥云的飞龙翘首逞豪,踩着叠嶂的凤凰展翼飒爽,还有屹立在碧瓦上的仙人走兽,与“ 东壁灵光” 的匾额一起,在庄重沉稳的钢筋混凝土中,烘托着一股浓郁的书香雅韵。在蓝天白云之下,古木苍松之间,这座匠心独具,玲珑天成的古建筑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蛇山腹地。那清晰的轮廓、流畅的线条、飞翘的脊檐、恢宏的气势使之真正成为凝固的音乐。而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东西交融的文化氛围也足以令每一位观赏者为之倾倒。当我们踏上饱经沧桑的石阶,穿过门廊,步入明亮高穹的大厅,一种庄重与和谐、宁谧与典雅迎面而来。身处其间,让人的心性有一种空灵飘逸的感受。如果说,我们这座建筑的外形是中国古典宫殿式的话,那么室内则处处体现出西式建筑的元素。一楼中间部分是一个阅览大厅,两边均有大门通往两翼房间,中间大门通往书库。两边的结构基本对称,靠近大厅边门的地方是楼梯间,两翼亦是宽敞的书库了。稍有不同的是,在左边的楼梯间旁,隔出了几间小房,作为办公之用,这种布局,非常适合像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建筑,从而最大限度地突出它的使用功能。我们脚下的水磨石楼梯,虽经七八十年的踩踏磨砺,如今还是坚实如磐。扶手的水泥栏柱,造型大方而精美,沿着楼梯的墙面绘有回形图案,透露着一股古香古色的韵致。二楼两翼的结构与一楼基本相似,为大厅式书库。一排排书架上存放着十分珍贵的线装古籍,漳显着湖北省图书馆悠久的历史与珍贵的藏品。岁月已经老去,然而,我们看到二楼厚重的木门上的雕塑仍然是美轮美奂,制动弹簧还是如此强劲有力,铁制窗户上的推拉装置与锁环依然应用自如。由此可见,当时这座建筑在材料的选用与施工的质量上是何等的讲究。沿着一个小小的楼梯,走进的是主楼的阁楼,出乎意料的是,这里没有一点印象中阁楼的低矮与阴暗,而是别有洞天——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跃然眼帘。因为当年图书馆是一幢独体建筑,主楼的后部就是整个图书馆的书库,现在这儿还是书库,只不过现在只是特藏部的书库了。坚固的钢板将本是2层的楼房隔成了4层,布局十分紧凑,从而使书库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据说这些钢板是当年从美国进口的,造价极其昂贵。我们现在踏在上面,还可以感觉到它的坚硬与强固。这幢建筑建好不久,恰逢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迁到武汉,武汉成为战时首都,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设在这幢楼里。军委会下设的办公厅、军事处、总务处、秘书处、高级参谋室及机要室等6个核心机构都在这里办公。抗日战争初期,图书馆奉命于1938年西迁秭归,次年又迁恩施。日本侵略军侵占武汉时期,在兰陵街旧址设立“ 湖北省立图书馆”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由迁恩施的湖北省图书馆派人协同省教育厅接收“ 省立图书馆” ,时有藏书12万余册。1946年8月湖北省图书馆迁回武昌,改名湖北省武昌图书馆。次年初开放临时阅览室,1948年1月正式开放。武汉解放后,该馆先后改名湖北省立人民图书馆和湖北省武昌人民图书馆。1951年8月,改属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更名中南图书馆。1954年10月中南行政机构撤销,仍由湖北省文化局领导,定名湖北省图书馆。1958年新建馆舍2000平方米,1980年建成10层书库大楼,面积为5000平方米。现在整个馆舍的建筑面积有2. 5万平方米,藏书480余万册,其中珍贵文献45万余部,善本5174部49211册,规模名列全国十大图书馆。1993年武汉市政府将历史文献楼列为一级保护建筑,1995年又将该楼确定为“ 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 。2002年11月7日,湖北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万群华向我们介绍说:由于我省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馆舍已远远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湖北省政府决定再建新馆。2008年10月28日,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在武昌沙湖畔破土兴建,计划于2011年建成。这将是我国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历经百年后再一次迁移的新馆址。新省图书馆是“ 十一五” 期间湖北省最大的文化建设项目,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中西部最大、最先进的图书馆,造型现代,功能国际化,藏书能力达1000万册。正在建设中的新馆地上8层,地下2层,建筑主体造型以“ 楚天鹤舞、智海翔云” 立意,东西两翼对称舒展,犹如白鹤亮翅轻舞;建筑上的云纹和馆旁的沙湖波澜相映成趣,它的耸立,将使湖北这个文化大省的标志性建筑又添新碑。正是阳春三月的季节,蛇山上绽放的桃花给人以昙花一现的瞬间之美,桃花中的湖北省图书馆老建筑则让人感受到一种穿透时空的永恒之美——恰如秦砖汉瓦,饱经数千年沧桑。(作者系武汉市作家协会作家、副研究员、秘书长)[ 责任编辑茂柏]湖北省图书馆楼顶建筑湖北省图书馆楼柱工艺湖北省图书馆墙雕湖北省图书馆奠基纪念碑湖北省图书馆楼檐工艺

篇五: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武汉的近代史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武汉的近代史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 1912 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 1912 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国近代史中国共合作在武汉抗战史中的重要性》

 【摘要】中国近代史抗战时期中,国共的关系融洽并有着合作关系,也在历史上了营造了少有的融洽期,文章具体从五点显著的特点当中做出了总结,并对于今天推动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重要性

 前言

 从 1937 年 12 月 13 日南京失陷、17 日蒋介石发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到 1938 年 10 月 25 日武汉撤退,即为武汉抗战时期,周恩来称之

 为第二个武汉时期。此阶段,国民党的统治中心迁入武汉,中共中央代表团来汉,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爱国人士,文化界、宗教界、科技界等的知名人士也都云集武汉。武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心和实际的战时首都。迎来了国共合作、全民协力的辉煌抗战局面。以保卫大武汉为战略指导思想的武汉会战,成为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实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转折。国民党与共产党作为当时中国社会最大的两个政党。各自都有军队与政权,其合作抗战,对于保卫大武汉战略的实现、相持阶段的到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造就了武汉抗战时期的辉煌。而这一时期过后。两党的亲密合作就不复存在了,抗战也随之变得更为艰难。应当承认,武汉抗战时期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关系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重温这一段历史,回味期间两党默契相处、同舟共济的点点滴滴,在统一大业尚未完成的今天,是极为必要的。本文试就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特点作一番考查。

 1.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诚意倍显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欲迅速实现其速战速决的计划,其在占领东北、华北、华东等大片国土后,借着南京战役的胜利,进犯中原,并狂言道:"只要攻占汉口――就能支配中国。"面对日军的步步进逼,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虽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还是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整个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此种严峻情势下,国共双方为挽救民族危亡合作抗战的愿望较前一阶段更为强烈。

 此前,因两党的长期对立与仇恨一时难于消解。虽两党开始尝试合作,

 但彼此间信任不足。自国共双方谈判开始,蒋介石就担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其造成威胁。到全面抗战爆发,蒋介石仍一度坚持不给共产党以军事指挥权,并怀疑"共党思乘对外战争之机会,发动其阴谋"。因而,中共虽坚持"拥蒋抗日"的统战政策,但不能不对蒋介石的抗战决心有所担心,并对国民党在民主民生等问题、特别是在动员民众方面的政策,始终持批评态度。

 而步入武汉抗战时期,基于民族救亡的共同任务,国共双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就共产党而言,为使国民党方面大开合作之门,中共捐弃前嫌,"与国民党坐在谈判席上共商抗日大计"。在政治方面,中共确立了国共两党"共同负责、共同领导、互相帮助、互相发展"的统一战线总方针。对于具体的政治统战工作,毛泽东于 1937 年底,也明确指出,对国民党要"切实的具体的帮助,多采取建议的方法","依照他们觉悟的程度与迫切的需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与口号,不要太高太左"。按照这些方针,中共对以前的一些做法做了改变,对国民党的要求也做出了让步。在军事上,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军队要力争团结国民党共同作战,减少摩擦。1937 年 12 月,毛泽东致电前方领导人,提出:"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对华北支军尤其对阎及各县地方政权、地方绅士,必须保持好的友好关系,一切须求合法与统一,减少摩擦,团结对敌。"

 2.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方式更为灵活

 国共双方的合作诚意推动着两党的合作抗战紧锣密鼓地展开。这就对国共到底该采取何种合作形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双方进行了长时期的努

 力,打破了往日关于这一问题的僵局,最终形成了遇事协商、随时约见的合作方式。由于三青团无法协调好两党的关系,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讨论了国共合作的形式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国共长期合作的三种形式:其一,把国民党本身变为民族联盟,各党派加入国民党而又保存其独立性;其二,各党共同组织民族联盟,拥蒋为最高领袖,实现党外联盟;其三,没有成文,形式不固定,遇事协商,解决两党有关问题。按决议精神,中共派出代表多次与国民党磋商。最终两党基本上采取了中共提出的第三种形式。至此,无统战组织、遇事协商、随时约见的合作方式正式确立。这意味着国共双方在合作中处于较为平等的地位,彼此谁也不吃掉谁,两党在密切联合的同时各自又保持着独立性。

 这一合作方式的形成,是有其深刻历史根据与现实原因的。就历史根源看,从 1924 年持续到 1927 年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因蒋介石残酷屠杀革命人民而最终以失败告终。深刻的历史教训使中共认识到:没有国共合作,没有统一战线,革命无法取得成功;但有了国共合作,有了统一战线,如果党不善于在统战中保持独立性,革命仍然会失败。因而国民党没有接受跨党合作也就使得双方只能采取遇事协商、随时约见的方式。就现实情况看,战事的危急使国共两党的主要精力一直都投入到激烈的对日作战中,其它的事情无暇顾及。而遇事协商、随时约见,具有较多的灵活性。这使国共双方在处理两党共同事务,尤其是处理突发事件时,无须经过层层的统战组织和繁琐的工作程序,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更有利于双方的合作抗战。

 3.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内容更趋实际

 军事上,国共两党在军事战略上相互探讨,国民党方面在周恩来向其讲解《论持久战》的基本精神后深为赞赏,并据此制定了自己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上,国共也是相互配合并取得了一些成功,对于台儿庄大捷,陈诚就承认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八路军在华北的游击战争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政治上,两党也展开了密切有效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促成国民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并积极帮助国民党实施其纲领,且在部分地区国共出现了地区性的共同纲领,如山西,国共两党就成功制定了,民族革命十大纲领>;国共双方还通过多次的政治磋商与谈判,就两党关系、具体合作任务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较之此前处于僵持状态的谈判局面有了令人振奋的进展。外交上,中共帮助国民党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蒋介石通过中共获得了许多关于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态度、对国共关系的看法、对英美的政策等的信息;同时,为援助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共与国民党协调一致,组织了"国际纵队"中的"中国支队"赴西班牙参战;此外国共两党还相互配合,积极对外宣传呼吁世界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包括争取日本反战力量的支持。

 正是由于国共两党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富有成效的合作,才使武汉抗战时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4.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的国际环境更有利

 武汉抗战时期,正值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范围内活动猖獗之时。随着法西斯全球战略的展开,国际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客观上也使得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得以加强。中国的国共合作抗战,作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获得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极大支持。

 一方面,国共的合作抗战得到了各盟国政府的支持。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与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严重威胁到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英美等与日本法西斯的矛盾日趋尖锐,因而此时英美等从纵容日本侵略中国转而采取支持中国抗战的立场。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于此时号召全国募捐 100 万美元支援中国的抗战。而此时的苏联已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 化,实力大大增强,加紧了对中国抗战的援助,"1938 年两次贷款给国民政府,总计 1 亿美元。此外,还向中国提供飞机 565 架、坦克 82 辆、火炮 817门、汽车 700 辆、机关枪 6325 挺、子弹 645 万发、炮弹 140 万发。"同时,同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如西班牙,其军事领导人此时期曾致电朱德,赞赏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

 在这样有利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地抓住时机,发展扩大国际统一战线,努力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获得各国人民的同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对于此时期日、德法西斯对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多次劝降活动,中共及时地予以坚决揭露、严厉谴责,与国际消极方面进行斗争,从而维持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5.中国近代史国共合作作用巨大,影响深远

 政治上,国共两党的密切合作、融洽关系为相持阶段两党如何处理相互关系、维持国共两党的合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两党的合作,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保证了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相持阶段的展开,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济上,

 国共协力完成沿海工业的内迁,保证了民族经济免受日军的掠夺与摧毁,为相持阶段中国抗战的继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化上,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团结一切爱国人士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整个抗战文化运动所掀起的第一个巨大浪头,推动着抗日洪流在相持阶段的继续前进。国共两党的合作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中国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有着巨大的功劳。

 武汉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抗战,也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一方面,国共两党的军队此时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有力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使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宣告破产,从而使得德意日法西斯的"全球战略"中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即攻占苏联与中国,难以迅速变为现实,进而使得德意日三国无法很快进入第二步战略行动,即决战美国,统治世界。这样也就挫减了德意日法西斯的进攻锋芒,打乱了法西斯同盟的全球部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赢得了有利的时机。另一方面,国共两党的亲密合作、融洽关系,为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抗击法西斯侵略树立了好的榜样。此时期,西班牙政府外交部长台尔戈育,在国联行政院讨论制裁日本侵华的会议上,就曾表示:"对于中国民族之英勇精神,表示敬意。"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战,有力地声援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为最后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了贡献。

 6.结束语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史中武汉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虽有分歧,但相处融洽、合作密切。中国共产党正确地认识了这些特点,抓住时机,制定了一系列

 正确的合作方针与政策,促进了国共合作在此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 2 卷(1 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日]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M]。台北:台湾中央日报社,1977。

 [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时参考资料:第八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法记者雷那向世界广播望积极援助我国抗战[N].武汉日报,.

 [6]余克礼,朱显龙.中国国民党全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7]毛磊,刘继增,袁继成等.武汉抗战史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篇二

 《探讨武昌起义》

 摘要: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 1911 年(农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的胜利敲响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丧钟。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 1912 年 2 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

 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其次是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关键词:革命、起义、反封建、胜利

 正文:

 1.武昌起义背景和导火事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 1905 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亦正是这一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 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 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 3 岁的宣统皇帝溥仪...

篇六: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党史87英雄城市 百年荣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的武汉贡献■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湖北 武汉 430010)[课题组成员简介]课题组主要成员: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郑水平,原副巡视员凃天向,一级调研员宋健。[摘 要]武汉作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我党百年奋斗史上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共组织体系正规化、中国革命第一次历史转折、人民军队建军、毛泽东思想创立以及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功勋不可磨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武汉在中南局统筹领导、党中央若干重大决策制定、新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建设及全国科教中心建设等方面地位举足轻重;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武汉在全国若干改革开放经验形成、中国特色政党协商的经验探索、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成绩令人瞩目;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武汉在国家重大战略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展开、科技创新、体育事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长江大保护宣言发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壮举感天动地。[关键词]建党百年;武汉之地;英雄城市;武汉贡献[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3980.2021.03.014[文章编号]1005-3980(2021)03-0087-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来,武汉作为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为党和人民军队创建、为新中国成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梳理党的百年历史,武汉有着较多的高光时刻和高光表现。一、在实现民族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革命时期,敢为人先的武汉功不可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汉在创立中国共产党、发动中国工人运动、创建人民军队、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中国革命走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道路、发动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建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功勋,几度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阵地1917 年十月革命和 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随着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全国第三个马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21-03-31

 长江论坛 2021 年第 3 期·总第 168 期88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阵地,涌现出恽代英、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黄负生、包惠僧、刘仁静、林育南等一批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人物,他们通过兴学校、创报刊、办书社、翻译出版《劳农政府与中国》《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共产主义与知识阶级》等书籍,积极向进步青年和劳苦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开展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坚实思想、组织基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自此走上革命道路,很多后来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其中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对毛泽东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重要发祥地1920 年 8 月,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等 7 人在武昌抚院街(今民主路)97 号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武汉支部,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1921 年 7 月,武汉作为全国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六个城市之一,派出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参加在上海、嘉兴召开的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董必武、陈潭秋为党纲等会议文件的起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一大召开时,武汉拥有党员 7 名,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第三,占全国 58 名早期党员的 12%。(三)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推动工人开展以争取政治经济权利为目标的革命运动。1922 年,武汉共产党组织先后领导粤汉铁路工人、汉口租界人力车工人、汉阳钢铁厂工人、汉口英美烟厂工人开展系列罢工斗争,并于 1922 年 7 月成立全国第一个地方性联合工会——武汉工团联合会。1923 年 2月,以江岸为中心声势浩大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点,充分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也推动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的到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工人运动因遭到反动派残酷镇压,转入低潮,而唯有武汉一枝独秀,工人运动仍继续坚持并高潮迭起。(四)中国大革命的中心地1926 年北伐军胜利进军武汉不久,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自 1926 年 9 月开始,从各地抽调干部到武汉工作。1927 年元旦,国民政府由粤迁汉。4 月中旬,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到汉为标志,中共中央机关正式迁驻武汉。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中央机关在武汉的办公地点多达 21 处。中国共产党在武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收回汉口英租界,开展国共合作,掀起以工农运动为核心的群众革命运动高潮。武汉一时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政治舞台和中国大革命中心。(五)中共组织体系走向正规化的起始地1927 年 4 月 27 日至 5 月 9 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加强党的建设作出系列重要贡献,实现了党的历史若干“第一”:选举了党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第一次明确了中央、省委、市(县)委、区委、支部的组织体系,这一党的领导体制与组织体系一直沿用至今;第一次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第一次在党章中正式提出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第一次把党与共青团的关系写入党章;第一次明确入党年龄须在18 岁以上。党的“五大”还提出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建立民主政权和实行土地革命等一些正确的原则。与在上海时的党中央机关比较,武汉时期,党中央秘书厅和各部委有了相对固定的办公地点,拟定了工作计划,初步形成了一些制度,如党员统计、登记制度,党员干部审查、任免、调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件送阅制度,秘密工作制度和纪律等,党的组织建设自此开始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道路。(六)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次历史转折的发生地1927 年 7 月 15 日,汪精卫集团“分共”背叛革命,标志着中国大革命宣告失败。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 41 号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着重批评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所犯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实行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的方针。毛泽东出席这次会议并作发言,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处于紧急关头召开的

 百年党史89一次重要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道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次历史性转折,开始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走上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七)人民军队建军的策源地1927 年春夏,中共中央在武汉期间,完成了军事工作方针转变,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扩大和组建“自己可靠的军队”,还策划并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参加三大起义的主力部队都在武汉完成组建、扩编,并从武汉集结出发。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是原国民革命军贺龙的第二十军、叶挺的第二十四师以及由叶挺独立团为基础扩编的第二十五师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参加秋收起义的主力是原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参加广州起义的主力是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其他起义如鄂南暴动、黄麻起义等也是在武汉作出决策,一些起义领导人和骨干也是由武汉派出的。武汉为党领导建立人民军队、发动武装起义和掀起土地革命风暴,作出了卓越贡献。(八)党培养高级领导干部的摇篮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高潮时期,武汉风云际会,绝大多数党内优秀人才汇聚江城。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都进入了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他们在中国革命发展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大革命失败后至抗战初期,中央先后 3 次在武汉设立长江局,一大批党员干部在武汉锻炼成长。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的十位元帅、十位大将,这一时期都有在武汉进行革命工作的经历。1989 年中央确定的 36 位军事家中,至少有 34 位在武汉从事过艰苦的革命工作。武汉两湖党校、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等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党政军人才。(九)毛泽东思想创立的萌芽地1945 年召开的中共七大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从历史事实看,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最早萌芽于 1918 至 1927 年。这一时期,毛泽东与恽代英等战友在武汉探讨、交流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商议建党事宜,特别是 1927 年参与了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在武汉的相关领导工作。武汉时期的革命斗争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提供了实践经验,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经典著作,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在农民问题上,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不使农民得到土地,农民将不能拥护革命;要普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必须大力武装农民,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提出要争夺革命领导权。在革命武装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面对革命危机,毛泽东主张“上山”,此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之先声。(十)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掀起地全民族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在武汉第三次成立长江局。作为党中央派出机关,长江局在以周恩来为实际核心的主要成员带领下,在武汉指导组建新四军;领导南方各省迅速恢复、重建、发展党的组织,为后续党在南方各省领导开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下了强大的组织基础;积极宣传发动领导南方各省国统区和沦陷区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建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发行抗日救亡报刊书籍,阐明中国共产党抗战立场;推动实际受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开展了一系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盛况空前的抗日文化活动,团结一切爱国力量共赴国难,掀起了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武汉领导的这些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的抗日救亡运动,宣传了我党正确的抗日主张,显示了爱国主义精神强大的凝聚力,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力促进了国民党的积极抗战,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众运动新篇章。(十一)新四军的诞生地全民族抗战爆发不久,经过党中央艰苦谈判,新四军第一个军部在汉口建立,标志着新四军完成建军,开始统一整编和领导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新四军组建后,较快完成集中整编,迅速东进开赴抗日战场,独立自主地在江淮河汉地区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在武汉保卫战期间,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积极开展战斗,先后取得 134 次战斗胜利。全军由 1 万人发展壮大到 2.5 万余人,有效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武汉沦陷后,以李先念为师长的新四军第五师将司政

 长江论坛 2021 年第 3 期·总第 168 期90指挥机关驻扎于武汉黄陂姚家山,在武汉城区近郊的黄陂、汉阳、蔡甸、新洲、江夏建立若干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对武汉日军形成战略包围,开展大大小小无以数计的战斗,其间取得了新四军军史上著名战役——侏儒山战役的辉煌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势力。新四军五师的工作得到中共中央“发展第一,独立工作第一”的高度评价。(十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场的主阵地1938 年武汉会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一方面组织以新四军为主体的党领导的南方抗日武装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配合武汉会战,一方面积极推动各种爱国进步团体和进步报刊向国际社会宣传武汉的抗战形势,争取国际正义组织和友人支援武汉人民抗战工作。在正义力量的感召下,这期间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向武汉派出援华医疗队,大批爱好和平的国际进步人士云集武汉,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抗战。在国共两党团结合作下,中国军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抗击侵华日军主力,大大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使整个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也使武汉保卫战与同时期的西班牙马德里保卫战并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西方战场的主阵地,写下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一页。在武汉会战中,中国共产党也从农村走向大都市,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向全世界宣传抗战政治主张,展现了共产党人风貌,并通过建立中共的第一个外事工作机构——长江局国际宣传组,使之成为党的外事工作的新起点。二、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励精图治的武汉地位举足轻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武汉充分利用得中独厚的优势,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以及展开社会主义建设,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中南局统筹领导中南地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挥地武汉曾是党中央在中南地区的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先为中南大行政区辖市,1953 年 3 月改为中央直辖市,1955 年、1962 年还两度被中央作为计划单列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南局、中南军政委员会代表中央在武汉统一领导中南六省两市(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武汉市...

篇七: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1 页 共 3 页中国文物报/2016 年/1 月/8 日/第 003 版 综合新闻

 “ 万里茶道”:武汉的历史留痕

 吴建刚

 刘国斌

  江城武汉,发端于盘龙之根,镶嵌于长江之畔,居中国 “ 天元” 之位,九省通衢,八方交汇,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有着 3500 年的文明传承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留下了大禹治水、伯牙摔琴、木兰从军的千古佳话,谱写了辛亥首义、保卫大武汉、改革开放、建成支点的辉煌篇章,构筑起了文明湖北的丰厚文化内涵。

  这里,因 “ 国之饮品” 茶叶,武汉在近现代史上演绎了贸易与文化的繁荣,留下了 “ 万里茶道” 的岁月印痕,并因 “ 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复兴大武汉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湖北茶史源远流长,早在唐代就出产有云雾茶、蒲圻茶和蕲门茶等多个绿茶品种,并孕育了 “ 茶圣” 陆羽及其经典著作 《茶经》。在神农时代(约公元前 2700 年),就发现了茶树鲜叶可以解毒。鄂南赤壁羊楼洞的青砖茶,更是在近代谱写了欧亚茶贸神话。

  汉口誉为 “ 东方茶港”

  17 世纪至 20 世纪初,来自湖北赤壁羊楼洞、福建南平武夷山、江西铅山河口、湖南益阳安化的南方茶叶云集汉口,盛况空前,这也是万里茶道的四大产茶基地。

  汉口港凭借长江和汉水的地理优势,地处产茶的中心地带,以九省通衢的便利,广迎各方茶商。1861 年,汉口港出口茶叶 8 万担;1862 年,增至近 22 万担,此后逐年递增。1871 年至 1990 年,每年的茶叶出口量达到 200 万担以上。当时,中国茶叶占据了世界茶市 86%的份额,汉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 60%。资料显示,每当产茶旺季,大量运茶船源源不断出入汉口港,江面上进行茶叶交易的船舶有时多达 25000 只,场面可谓 “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好一派繁荣的景象。

  1861 年,汉口开埠。在之前,俄国茶叶商人已经在此经营茶叶生意。1727 年,中俄签订 《恰克图条约》 后,使得更多的俄国商人进驻汉口,往返汉口至彼得堡的 “ 中俄万里茶道” 上。俄国茶商在汉口开办了许多砖茶厂,垄断了汉口所有的茶叶加工与贸易。第一批进入汉口市场的外商组织是俄国洋行,包括顺丰、新泰、阜昌等,都为茶叶而来,不久,英国怡和、天祥等洋行也涉足汉口茶叶市场。据资料显示,共有 17 个国家商人来到汉口,兴办了几十家工厂和 250 家洋行,茶叶是其主要贸易。

  俄国人在汉口统领了茶叶生意,开启了汉口作为 “ 东方茶港” 的黄金时代。《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 记载:“ 茶砖一项,几为俄国惟一市场。”“ 汉口之茶砖制造所,其数凡六,皆偕同俄国官民所设立者,其旺盛足以雄视全汉口。” 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老汉口建筑遗存中浮现当年的繁华景象。汉口历史街区中的兰陵路口“ 汉口俄商新泰大楼” 原为新泰砖茶厂,沿江大道黎黄陂路口 “ 华俄道胜银行” 是俄国茶商交易的主要存贷银行,洞庭小路有 “ 俄国领事馆” 和 “ 俄租界工部局和巡捕房”。俄国茶商于 1876 年投资兴建的汉口东正教堂,是目前俄罗斯在境外现存最早的东正教堂。还有俄国茶商巴提耶夫建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顺丰茶栈,1863年俄商在汉口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制茶厂,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公馆,巴公房子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修建的豪华公寓,俄商邦可和扬格诺夫合资开设的武汉最早西餐厅——邦可西餐厅等等。

  汉口第一家茶叶贸易公司是俄国顺丰砖茶厂,该厂能自行发电,拥有当时最新式的蒸汽机与最先进的各种制茶设备,可年产砖茶 200 多万斤。之后,又有数十家俄商茶叶贸易公司应运而生,

 第 2 页 共 3 页在汉口拥有蒸汽动力砖茶机十五台,茶饼压机七部,并雇佣工人 8900 余人。这些转茶厂生产的青砖、米砖、花砖等各式砖茶通过万里茶道远销国外。

  俄国皇太子造访汉口,张之洞在晴川阁设宴款待

  汉口开埠后,因中国茶叶贸易繁荣,经济效益可观,众多俄国商人纷纷来汉开办洋行和砖茶厂。1890 年 11 月,俄国皇太子尼古拉· 亚历山德罗维奇(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好友希腊王储格奥尔基一行从圣彼得堡出访,于 1891 年 4 月 21 日抵达汉口,出席位于汉口列尔宾街 (今汉口兰陵路)

 俄新泰砖茶厂建厂 25 周年庆典。当天,新泰砖茶厂托克马可夫和莫洛托克夫两位厂主,阜昌砖茶厂主、皇太子的表兄巴诺夫,和其他在汉口的俄国茶商都来参加了难得一聚的 “ 觐见” 活动。

  巴诺夫代表俄国茶商向俄皇太子介绍了他们在汉口生产和经营茶叶,并获得成功的情况,一再表示汉口 “ 东方茶港” 造就了他们的辉煌。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听后特别高兴,即兴祝辞,结束时说道:“ 万里茶路是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 在汉口的俄国茶商是伟大的商人”“ 汉口是伟大的东方茶港”。

  湖广总督张之洞早已收到总理衙门 “ 优加款待” 的旨意,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在晴川阁宴请俄皇太子一行。接待当天,晴川阁道路两边竖立着白色木竿,丝绳上面悬挂彩灯。俄皇太子 “ 头戴白冠,上缀鸟羽,身穿金绣红衣,外罩湖色灰鼠大衣”,缓缓而行。上岸后换乘黄缎圆式金顶轿,在乐队的伴奏声中来到晴川阁门外,与恭候多时的张之洞携手入阁。张之洞与尼古拉二世站在阁楼前遥览长江、远眺蜿蜒蛇山,两岸的美景使他们兴奋不已,张之洞笑言 “ 看天下奇观无过于此者”。俄皇太子用法语与张之洞交谈,担任现场翻译的是精通法、德等多种语言的辜鸿铭。

  访汉期间,皇太子一行还参加了汉口俄国东正教堂(今汉口青岛路)的诵经和礼拜仪式,参观了汉口农产品博览会和汉阳铁厂,赞誉汉阳铁厂是东方的奇迹。

  俄皇太子访汉东方之行过程,由《彼得堡新闻》主编乌赫托姆斯基写成了一部《尼古拉二世皇帝陛下东方旅行记》,并译成各国文字向世界发行。这是中俄近代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正如当时的报纸评论的 “ 凡此皆所以状中国之光仪,非专以尊皇子已也”。

  “ 万里茶道” 是 “ 丝绸之路” 的延续和提升

  “ 万里茶道” 是继古代 “ 丝绸之路” 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7 世纪伊始,从中国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起,沿西北方向穿过江西,过湖南,至湖北,在汉口聚集后北上,纵贯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穿越蒙古沙漠戈壁,经乌兰巴托中转到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再从俄罗斯辗转到达圣彼得堡。在运茶的路途中,要经过人挑肩扛和车推,水路船行江河,陆用骡马和驼队穿越沙漠,全程 1.3 万公里,绵延 300 余年。这条世纪的国际商贸通道,被称之为 “ 伟大的茶叶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17 世纪的万里茶道是连通中俄两国的世纪动脉”。为加强这一重要文化线路的保护,万里茶道沿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 8 省文物部门先后于 2012 年在湖北赤壁、2013 年在河南社旗、2014 年两次在福建武夷山召开座谈会。2014年 10 月,由武汉市政府组织,中俄 “ 万里茶道” 沿线城市市长共同参与的中俄万里茶道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中俄 “ 万里茶道” 沿线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

  2015 年 4 月、11 月和 10 月在湖北武汉、湖南益阳召开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会,开展相关工作。万里茶道的复兴,将形成一条黄金的跨国旅游线路,一条象征开放、文明、友谊的文化纽带,“ 命运共同体” 不仅给沿线国家带来经济的共同繁荣,而且带来了中国文化、草原民族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其意义影响深远。2013 年 9 月 10 日,中、蒙、俄三国在中国二连浩特达成 “ 万里茶道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的共识,签署 《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仪书》。万里茶道在新的时期将成为中、蒙、俄三国的友谊大道。武汉,将利用这有利契机,以文化的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 “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 和复兴大武汉谱写新的

 第 3 页 共 3 页篇章。

推荐访问:武汉历史发展历程 武汉 发展历程 历史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