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7篇

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7篇

时间:2022-10-09 1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7篇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2015年18期青春岁月43《受戒》是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文章清新诗意而又灵气十足,用充满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民间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7篇,供大家参考。

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7篇

篇一: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15年18期青春岁月43《受戒》是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文章清新诗意而又灵气十足,用充满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的民间生活图景。小说讲述了明海当和尚剃度烧疥疤的故事,同时也刻画了一段纯美的爱情故事。全文构建了一个至善至美的桃花源世界,小说巧妙的将看似有着不可调和矛盾的佛家的礼教与和尚的情爱联系在一起,将“破戒”与“受戒”统一起来,笔调温馨纯美。一、散文化的笔调:构筑了一幅明丽的风俗画《受戒》全篇一万二千多字,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重大题材,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以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凝视,对生命温情脉脉的关怀,表达了温情与风俗中的爱与美,形成了独特的散文化的艺术魅力。如写小和尚明海情窦初开,只用了几句轻轻浅浅的描述:“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简短的几句描写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美丽的脚印从地上踩过去的时候也深深地踩在了小和尚的心上,极其生动的表现了小和尚懵懂的情愫,纯洁可爱,朴素自然,浑然天成。汪曾祺不仅能生动的刻画描写人物,在他笔下每一处细微的景致也都有着清新优美的诗情画意:“刚刚吐新穗的芦花,丝绒般滑溜溜、发着银光的芦穗,水面上的青浮萍,还有水蜘蛛、长脚蚊子,扑鲁鲁鲁、擦着芦穗飞起的水鸟……”作者用了一系列的短句子,几种看似平常的事物简单罗列了一下,如“青浮萍”、“水蜘蛛”、“长脚蚊子”,却能令人读出极浓郁的诗情画意,故乡风情顿时跃然纸上。从小说结构来说,这也是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特点”的主要体现。作品中虽有故事情节,但是它们却不是主要的。作者的笔调冲淡平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笔法,精心描绘的是那一幅清新美好的风俗画。信笔所至,娓娓道来,情节被淡化。此外,小说还漫谈了诸多天文、地理、风俗等,描绘了不同的生活图景,这些都使得他小说的故事性减弱。《受戒》虽然写的是凡俗小人的故事,但是在表现那些生活化的民俗乡情,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上用的却是散文的笔法。所以,汪曾祺的小说在表现出的风格特色上比较接近散文,似乎是散文化了的小说。用散文的笔法构筑了一幅明丽的风俗画。二、题材上的民间特征他的小说描写的内容多是底层普通人民的生活,更多的接近于生活的原貌。小说一开篇便提到“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这句话有一个关键词——庵赵庄,而这个词又有两层含义,首先村里人大多姓“赵”,庄以族为名,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方受中国传统的血缘关系影响深厚。其次,以庵为地名,也表现了这个小小的荸荠庵对当地人的重要性。汪曾祺对民间文学传统特别重视,他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农小市民的生活为题材。在《受戒》中一开始便用简短的两句话,表明了故事发生的独特的地域性。而在其内容上,展现的也是丰富而复杂的民间生活图景,如和尚娶妻生子,庙堂上杀猪,大法事后小媳妇跟和尚私奔,小和尚明海也对小英子动了凡心……在明海的家乡,当和尚就是他们的风俗。因为在家乡人看来当和尚有许多好处,有香火钱可攒,有现成饭可吃,还可以买地置田,甚至有媳妇可以娶。庵赵庄是一片小而美的乐土,这里风景优美、人情质朴,展现了一个桃花源似的纯美世界。如小英子一家,赵大伯是田场上样样精通的好把式,不仅脾气好,身体也结实得像一颗榆树;赵大妈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仅家乡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样子也是众家嫁闺女的稀罕物。两个宝贝女儿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静,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泼,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鹊,从这家人的日子里,就可看出庵赵庄芸芸众生的一斑。三、民间语言的运用整篇文章没有使用华丽的词句,复杂的句式,但全文读来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民间语言的运用。整体浅析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艺术□ 吴潇潇(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2)【摘要】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可谓是一个极富特色、独树一帜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其代表作《受戒》中,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副明丽的风俗画。语言是内容的载体,内容常需要语言来表现。正如汪曾祺先生自己也说“语言本身便是内容”。因此,本文试图从语言的角度切入,通过对《受戒》中语言突出表现的四个方面来赏析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关键词】汪曾祺;《受戒》;语言艺术语言风格清新诗意、活泼,在此之中又贯穿了浓厚的民间意味。此外,在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如小说中对赵大伯两个女儿的描写:“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此处,作者没有采用非常书面化的描述语,而是大胆的运用了许多民间口语,像“白眼珠”、“黑眼珠”、“鸭蛋青”、“棋子黑”等,以这样充满乡土气的语言来描写这两个农村姑娘,比喻生动和谐,充分的表现出两个未经雕琢的农村姑娘的美好与质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自然气息。汪曾祺在运用民间口语的时候,还喜欢选用一些叠音词,排列在一起,读起来很有音乐的味道:“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不仅如此,他的小说还经常出现民间歌谣。如《受戒》里仁渡唱的:姐和小郎打大麦,一转子讲得听不得。听不得就听不得,打完了大麦打小麦。唱完了,大家还嫌不够,他就又唱了一个:姐儿生得漂漂的,两个奶子翘翘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里有点跳跳的。……这类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大俗大雅,取材于生活,生动的反映了地方上的风土民情。四、叙述视点的巧妙转换——童年视角全文之所以读来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在描写日常生活时不时巧妙转换叙述视点。如描写小明子跟随舅舅去荸荠庵的路上的所见所闻:“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这一段话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十岁孩子初次进城的所见所感。全文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但在此处,作者变换了视角,从明海的角度,以明海的眼光来写。“过了一个湖。好大一个湖!穿过一个县城。县城真热闹”这样生动强烈的语气分明就是一个孩子初见新鲜事物的样子。接下来又写县城如何热闹,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驴子在磨芝麻等,一个小孩子张头张脑、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的模样跃然纸上。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通过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使他的小说语言显得格外的朴实和自然。关于自己的小说创作,汪曾祺曾经说过:“我要写,写了自己玩;我要把它写得很健康,很美,很有诗意”。汪曾祺确也做到了这一点,通过自己创作的小说带给人以积极健康、美还有诗意的感受。其小说通过题材上的民间特征,民间语言的运用以及孩子的童年视角,用散文化的笔法和随意而洗练的叙述构筑了一幅明丽的风俗画。表现了作者“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参考文献】[1] 谢

 冕 , 洪子诚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5.[2] 汪曾祺 . 关于受戒 [A]. 汪曾祺全集(第六卷)[C].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8:336-340.[3] 谢

 冕 , 洪子诚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5.

 浅析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艺术作者:吴潇潇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637002刊名:青春岁月英文刊名:BLOOMING SEASON年,卷(期):2015(18)

  引用本文格式:吴潇潇 浅析汪曾祺小说《受戒》的语言艺术[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5(18)

篇二: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1 页 共 7 页 2021 年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叉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沧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

 )

 禁.不住(

 )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3)将画横线的词语用正楷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要求书写工整准确,笔画流畅)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阴晦.(

 )

  xiāo(

 )索

  è(

 )然

  鄙.夷(

  ) 嗤.笑(

 )

  wǎng(

 )然

  隔膜.(

 )

 恣睢.(

 )

 3.下列对中年闰士的形象理解正确的项是

 (

 )

 A.中年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他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中年润土的外表,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中年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他没有忘却儿时的记忆,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项是

 (

 ) A.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牌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面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D.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D.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辆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忽然”一词是副词。

 B.“一轮”一词中“一”是数词,“轮”是量词。

 C.“十一二岁”的“十一二”表约数。

 D.“项带银圈”是一个短语,不是句子。

  7.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

 8.很多人用诗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如席蔡蓉《乡愁》中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第 2 页 共 7 页 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文名句?请写出一例。

 9.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不仅用笔、用文字,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脊梁”的精神,为祖国的富强和进步而呐喊。“感动中国”栏目组邀请你为鲁迅先生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洁流畅,100 字左右。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我 12 岁那年,家里很不顺,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被拘留还要遭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天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姐姐遭遇情感变故后,把自己困在屋子里,拉紧窗帘,整天不出来。母亲担心姐姐闷坏了身子,变着法子想让姐姐走出忧郁的囚笼。

 ⑦母亲为姐姐做了很多好吃的,我去喊姐姐吃饭,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母亲实在逼急了,闯进姐姐的屋子,一把扯开窗帘,月光被抖落一地。

 ⑧“你还这么小,难免会遇到不好的人。这有啥?以后的路长着呢,难不成你就把自己困在这黑屋子里,一辈子不出去了吗?”母亲轻语安慰,“丫头,你看,那月亮还有缺有圆呢,何况是人。以后你就知道了,你这点儿小事儿啊,咋说呢,喏,看见窗外炉子上那大锅菜了吧,它就像那大锅菜里的一头大瓣儿蒜,菜都算不上,就是借点儿味。” ⑨许是母亲的比喻生动,姐姐竟挤出了一个笑窝窝,继而号啕,母亲把她拥在怀里:“哭吧,哭出来就好了。咱不能闷着,你看月亮多好看,你怎么舍得不去瞅上两眼呢!” ⑩姐姐心里的缺口,慢慢地就被那月亮的银辉注得满满的了。

 ⑾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⑿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⒀乌云一层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⒁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有了转机和希望。”于是催促我说,“快,咱一直跟着月亮走。” ⒂跟着月亮走吧。

 ⒃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⒄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0.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11.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⒁段中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 3 页 共 7 页 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12.请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13.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她)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

 (作者:舒翼

  本文有改动)

 14.本文的题目很具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

 15.本文主要写油菜花,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一些其他的花。

 16.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17.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 18.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________)

 (2)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________)

 (3)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________)

 19.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著有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第 1 页 共 7 页 参考答案 1.(1)huì

 jīn

 (2)

 蓬一篷

 沧一苍

 (3)萧索

 悲凉 2. 阴晦(huì);xiāo(萧)索; è(愕)然;鄙夷(bǐ);嗤笑(chī) ; wǎng(惘)然;隔膜(mó);恣睢(suī) 3.C 4.B 5.C 6.D 7.路是人走出来的 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一心为国效力,想永垂青史;他,怀着梦想进京赶考,可名落孙山;他,生活潦倒,却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天地。他不再为考试落榜而郁郁寡欢,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细腻情感铸造了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吟咏出一篇篇婉丽的词章。他就是宋朝才子——柳永。

 自从隋朝开始设立科举制度,多少文人学子梦寐以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柳永也不例外。十年寒窗苦读,无数个挑灯夜读的静夜,无数支写禿扔弃的毛笔,无数次被汗浸湿的衣袍,就是为了最后的一考啊!?在这一条挤满人群,渐渐堵塞的路上,他坚信用努力和天赋就能成功。

 可是,天妒才人,他落榜了,他没有看到红榜上自己的名字,他无奈地看着状元、榜眼、探花披着宫锦,骑着高头大马满街巡游,他多么心有不甘。他回首那条让他充满希冀和悲伤的路,他人仍然前仆后继,但他决定毅然远离,决定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他深入百姓的生活。他去酒楼,体味布衣生活;他去妓院,感受青楼女子的落寞和痛苦;他和百姓聊天,了解更多的民情和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所以他有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细腻;所以他从心底领悟到了男女之情是如此的真切却又欲说还休;所以他又写出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名句。新的人生定位,写出了最华丽的篇章。白衣卿相却使得真正的卿相失去了光芒。

 他对人的情感的剖析如此的精准,句句见彩,原因何在?在于他深入底层,更能洞察人们的情感,所以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在现今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种类的人才,我们不应被拘束于某一个领域,而应多辟新径,寻求新突破。一句广告语说得妙:敢为天下先。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与失败并存,而真正能勇$尝新的人,才能获得胜利的果实。

 第 2 页 共 7 页 柳永,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诗歌的艺术美,同时,他也带来了真正的人生财富,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8.(示例)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示例: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 Q 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一你,就是世纪伟人鲁迅。

 10. ①母亲教育闯了祸的哥哥要像月亮那样清白做人;②母亲用月亮也有圆缺来开导遇到情感变故的姐姐;③母亲在去给父亲送吃的的路上看到从乌云缝隙中窜出的月亮,一下子变得坚强乐观。

 11.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在夜晚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表现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12.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和,突出了母亲严而有爱的教育效果。

 13. 【示例】遭遇困境时要学会勇于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坚信光明定会到来。

 14.题目中的“它”指什么,从题目本身看不出,因此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15.文章开篇先写其他花是为下文写油菜花作铺垫,从而引出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后又写其他花只有观赏价值衬托出油菜花还与...

篇三: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祺短篇小说选北京出版社1 982年2月初版, 列入“北京文学创作丛书”。

 该集选取作者写于不同时期的短篇小说1 6篇。

 写于1 944年至1 947年的《复仇》 等4篇曾收入作者的短篇集《邂逅集》 。

 写于1 961 年至1 962年的《看水》 等3篇曾收入作者的短篇集《羊舍一夕》 。

 写于1 980年至1 981 年的9篇或取材于当代的现实生活, 或是几十年前故乡 生活的回忆。

 其中, 《受戒》 以小和尚明海受戒前后与村姑小英子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萌生出天真的爱情为线索, 展现南方水乡 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 古老淳厚的民情风习和“荸荠庵”的和尚们半僧半俗的特异生活场景。

 《大淖记事》 则在带有原始韵味的乡 俗风情的渲染中, 描写了一场有邪恶势力插足的爱情角逐:

 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的女儿巧云产生了纯洁的恋情, 保安队的刘号手糟蹋了巧云, 并把十一子打得奄奄一息。

 但在与命运的抗争中, 他们的爱情追求表现了劳动者生活意志的顽强和爱情的纯真。

 该篇获1 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以上两篇在作者的小说中最具影响。

 《岁寒三友》 描写画家靳彝甫在两位朋友穷途末路时, 慨然变卖自己珍藏多年的传世之宝资助友人, 患难之中见真情。

 《异秉》 是一出略带苦涩意味的生活小喜剧:

 卖卤味的王二惨淡经营而致小康, 不得志的友人们以“命好者必有异秉”而逼问, 并很快有人去验证自身。

 《寂寞和温暖》 描写女科研人员沈沅安于农业科研的寂寞, 也感受到周围人们的温暖。

 即便是在她被错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以后, 从同志间得到的仍是潜藏的热流, 表现出普通劳动群众的善良品格。

 上述小说以散文笔调描绘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情风俗画, 讴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人性美、 人情美。

 作者追求把作品“写得很美,很健康, 很有诗意”, 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我相信我的作品是健康的, 是引人向上的, 是可以增加人对于生活的信心的”(汪曾祺:

 《关于<受戒>》 )。

 卷首有作者《自序》 。

 现、 当代短篇小说集。

 汪曾祺著。

 更加执著,

  知识来源: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汪曾祺年入中学读书。

 1 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

 在大学学习时, 深受沈从文的影响。

 40年代初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就是沈从文所开的“各体文习作课”的作业。

 1 943年大学毕业后, 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 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

 1 950年调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北京文艺》 编辑。1 955年调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 先后任《说说唱唱》 、 《民间文学》 编辑。

 1 962年调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邂逅集》 、 《羊舍的夜晚》 、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 ;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 《沙家浜》 等。

 此外还发表过散文、 文学评论及诗歌等。

 汪曾祺的小说受沈从文的影响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善于描写富有情趣的地方风习与世态人情, 故事性不强, 散文式的笔致如行云流水, 潇洒飘逸, 具有乡土的、 抒情的特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奖。

 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于1 956年获北京市戏曲会演剧本奖, 短篇小说《受戒》 获1 980年北京文学奖,短篇小说《大淖记事》 获1 981 年北京文学奖和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评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 获《芙蓉》 文学奖。

 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理事。

 1920—现、 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 926年进小学读书。

 1 933

 知识来源: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2010 年 3 月第 7 卷 第 3 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r.2010Vol.7 No.3汪曾祺的小说在一段时间内 被称为是“非主流”小说, 也有人针对他的作品提出 “无主题”的概念, 可能这些评价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汪曾祺小说自 身的特点造成的, 如散文化的语言, 诗化的意境和大量风俗人情的描写等。文学史中称汪曾祺、林斤澜、刘绍棠的作品 “在题材上的摄取和艺术的处理上各具特色、个性鲜明 , 但他们都注重地域风情的描写,注重挖掘平民生活中蕴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追求在融合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写出‘中国味儿’ 。

 他们的作品与那些注重‘ 国民性批判’ 、‘ 重铸民族性格’ 的作品有明显的差异。”①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林斤澜、刘绍棠, 单说汪曾 祺, 若是你读过他的短篇小说, 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上面那一段话的意思了 。因为不同于 17 年革命浪漫主义的主流文学, 也迎合不了当时大多数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热情, 汪曾祺的小说不太受重视, 研究者甚少。

 然而, 从 80 年代开始, 在文坛和评论界却掀起了 一股“汪曾祺热”, 虽然汪曾祺 40 年代便开始发表作品, 但真正被评论界接受和认可却是在他写了 《受戒》等一系列小说之后, 《受戒》 甚至被选到高中语文读本中。

 因此, 有人说汪曾祺是“大器晚成”的作家。

 究其原因,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便是, 其小说中所蕴含的 “和谐”美被读者大众和批评家们所发现, 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当今社会中, 其小说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越来越让人们惊喜。曾经有研究者认为京派小说的创作方法是 “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②, 因为京派小说家倾向于回归自 然、描绘理想境界和奇风异俗, 并和着作者自 有的抒情, 审美上追求和谐而摈弃崇高, 疏离政治而非干预政治。

 同时, 京派小说在创作中将描绘社会现象与“写梦”相结合又以后者为主, 以展现健康自 然的人性和人生状态为主导, 因此往往能够净化人们的灵魂。作为京派小说家沈从文的弟子, 汪曾祺的小说与京派小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以上这些特点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显而易见,比如其小说中和谐的自 然风光与人情、人性。汪曾 祺的小说着力展示的是故乡 里下河地区 30 年代的田园风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文化名城, 京杭运河从城边潺潺流过, 高邮湖烟波浩淼的湖水, 湖边紫红的芦芽, 灰绿色的蒌蒿, 还有雪白 的丝穗, 碧绿的沙洲。比较著名的一段描写是《受戒》结尾的两段:英子跳到中舱, 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 划进了芦花荡。

 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 软软的, 滑溜溜的, 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 通红的, 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长脚蚊子, 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 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 擦着芦穗, 扑鲁鲁鲁飞远了 。《大淖记事》的开篇如下:春初水暖, 沙洲上冒出 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萎篙, 很快就是一片翠绿色了 。夏天, 茅草、芦荻都吐出 雪白 的丝穗, 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

 秋天, 全部枯黄了 …… 冬天, 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 。但真正体现和谐的并不是这自 然风景, 而是在美丽自 然的衬托下有着一群美丽的人和事。

 他的创作一直致力于表现美的事物, “我觉得文艺应该写美, 写美的事物。

 ……美, 首先是人的精神美、性格的美、人性美。

 ”③汪曾祺说自 己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 觉得“儒家是讲人情的, 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④。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是较早具有返回传统意向的作家。

 汪曾祺说:“我是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

 ”⑤汪曾祺从两个大的方面实践了他的回归之愿:

 传统的精神价值和传统的审美经验。从传统的精神价值而言,汪曾祺认为自 己受儒家影响较深, 继承了 儒家“爱人”的传统, 这种悲天悯人的入世情怀和“修齐治平”的伦理主义精神境界处处渗透在他的小说中:

 如《鉴赏家》中画家季民与果贩叶三之间也有着俞伯牙、钟子期一般不渝的友情。《徙》写小学教员高北溟面对世俗的压力和权势的排挤, 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清高方正的品格, 为了 恩师的遗稿能被刻印,他省吃俭用,甚至不惜牺牲爱女的前途。

 谈甓渔、高北溟的身上体现出 读书人的正直善良和多情重义的品质。

 除此之外,还有《羊舍一夕 》中的四 个小工团结友爱,《安乐居》中的酒友们友爱共处,《大淖记事》中锡匠与挑夫们睦邻友好等等,都展示出 真率的人性,质朴的人情。在他的作品中, 自 然环境的属性与人物的精神风貌高度契合, “气氛即人物”的意旨浑然天成。汪曾棋笔下的高邮人物根植于传统社会土壤之中, 生活在这一世界中的人物———船工、药工、瓦匠、锡匠、挑夫、医生、和尚, 多具有善良诚挚、忠厚本分、轻财厚谊、忍让博爱的美德。《故里三陈· 陈泥鳅》中的陈泥鳅挣来钱除了自 己花销外, 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并且嘱咐千万不要说出 去。

 《茶干》中的连老板待人热情诚恳,没论汪曾祺短篇小说的和谐美胡忱(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

 从 80 年代开始, 在文坛和评论界却掀起了 一股“汪曾祺热”, 其小说中所蕴含的“和谐”美被读者大众和批评家们所发现。

 本文试图从内 容、语言、结构等方面论述汪曾祺小说的和谐美, 并探讨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

 汪曾祺; 短篇小说; 和谐美105··

 有人们通常观念中生意人的精明狡猾、唯利是图,他做生意靠的是勤快和实诚。

 《七里茶坊》中的掏粪工人老乔、老刘、小王在劳动时特别关心年长体弱的 “我”,执意不让“我”下粪池凿冰,只干点轻松的活。

 当 老乔、老刘和“我”三人得知小王为结婚的经济拮据而愁眉 不展时,立马凑钱,解除了 小伙子的心头疙瘩,四人宽厚体贴,诚挚互助。《岁 寒三友》中的靳彝甫为了解救两个朋友的困苦,慷慨卖掉自 己珍爱的田黄石。汪曾祺小说中的和谐意蕴之美, 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便与汪曾祺本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 和受这种影响后所持的审美理想有关。

 西方人认为汪曾祺对现代机械文明制造出 的工业文化难以接受, “渴望保持中世纪贵族文化的人文弹性和精致情趣”⑥。确实, 他众多作品都流露出 对古典文化的留恋, “写小说是写回忆”就反映出 他深深留恋那份平淡、典雅、和谐的生活及其蕴涵其中的传统文化。他在谈到自 己为什么会写《受戒》的时候说道:

 “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的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我说:我写的是美, 是健康的人性。

 美, 人性, 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⑦菩提庵里的和尚从不墨守陈规:他们娶妻生子、打牌赌博、抽烟喝酒唱邪歌; 他们吃肉不瞒人, 还会神情庄重地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 当家的仁山和尚从不穿袈裟, 袒露着黄色肚子, 不衫不履地四处走动。充满灵气的青山碧水激起了和尚们固有的人类灵性, “和尚”这一职业一改禁欲式的折磨, 而变为一种安逸、 逍遥的人间生活。

 作者回忆起写这些和尚时说:

 “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 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 他们皆不缺少, 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①⑦大淖边的姑娘们“嘴里不忌生冷”, “在男女关系上比较随便”,只有一个“情愿”的标准, 这种坦荡与开放的性意识也恰恰成就了从容的人生。而中国古代传统的中庸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审美观。儒家主张在礼的节制下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庄禅提倡在超脱和自 由中追求个体与自 然的和谐, 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主义的组成部分, 有着以伦理型和审美型为内 核的温柔敦厚的风格, 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美。在这种审美追求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汪曾祺的笔下, 有古朴敦厚的乡 镇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平和宽容, 有清新明丽的江南风光与天人合一的意境。

 汪曾祺不注重在剧烈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而是在舒缓平和的抒情笔调中深情地, 含蓄自 然地流露他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对风物人情的偏爱,寄寓的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追求生命的淳朴、自 然和回归古老的愿望,获得一种生命的原始欢愉。除了 这种传统的人文精神,传统的审美经验也必不可少。宗白 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 的传统文化所表现的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无限的自 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展示的境界是静远的寂寞的”。

 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静”和“虚”是一种主要的审美观照方式与表现方式。老子说:

 “大音希有声”、“大象无形”。

 道不是某种具体的声与形就能传达的,故曰 :

 “道可道,非常道”,只 有“虚”和“静”才适合去表现它, 从而让人领悟“道”。

 而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淡化时代背景,淡化故事情节,淡化人物性格,其实就是这种“静”和“虚”的审美观照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具体体现。

 而因为静虚和淡化方式的使用, 也使得他的小说少了许多先在观念的牵制,作品的叙述出 入自 由,无碍于旁涉,如行云流水,来去俱无拘束。但在这里要指出 的是, 汪曾祺与孔子和庄子相隔几千年,他立足于现实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心态进行再现, 他的作品中显示的文化意识与先哲们毕竟有些不同。

 儒家追求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是建立在以血缘宗法社会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上的, 君臣父子的既定秩序是决不容颠倒混淆的。在汪曾祺笔下见不到儒家的森严等级和秩序, 儿女和父母之间、劳力者和劳心者之间并无卑贱高贵的鸿沟。同时, 庄禅追求的个体与自 然的和谐, 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人生无为, 出 世和消极退隐, 他们立足于从摆脱世俗的人际关系中寻求个体的价值。而在汪曾祺的小说中, 并不执意表现对尘世的超脱和退隐, 而是出 于对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理...

篇四: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2022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 全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共 8 8 页,有三大板块,9 19 个小题,满分为 0 120 分。考试时长为 0 120 分钟。

 2. 答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做在试题卷上或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我校举行以 “ 走进山水 ”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一、山水 · 雅趣

 【赏名画】

 1. 下面是介绍《千里江山图》的语段,请你阅读并完成小题。

 《千里江山图》采用近乎俯视的视角,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千山万水。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 xiāo,其后丘陵连绵,chóng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画中千山万壑,星罗棋布,大小高平,争雄 jìng 秀,重重叠叠,俱浸于大江之中。山间高崖万丈瀑布直下,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

 《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

  ,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_____

 ②____

 ③_____ (2)下面词语中加点 字和“应运而生”的“应”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应有尽有 B. 里应外合 C. 一应俱全 (3)填入“

  ”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周密 B. 严密 【诵名句】

 2. 游览祖国大好河山,背诵历史山水名句。

 (1)

 ______________, 峨眉山月半轮秋,(2)

 (3)_______________?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泰山被喻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山势磅礴,为五岳之首。

 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因秀丽如螓首蛾眉,故而得名峨眉山。

 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浮光跃金,(4)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

 悬泉瀑布,(5)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三峡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3.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思念李白时所写,诗句饱含着对“诗仙”的高度赞誉。如果把这句诗送给“诗仙”,你觉得哪一幅字最合适?(

  )

 A.

 B.

 C.

 D.

 【品名泉】

 品泉赏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件雅事。请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① 回,崭横 ② 若不可径。龙溪③ 曲流,出乎其间。

 ②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④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

  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⑤ 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③左丈学冲⑥ 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墉:城墙,高墙。②崭横:形容山崖高峻地横挡在前面。崭:山势高险。③龙溪:溪水名。④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⑤罅(xià):裂缝。⑥左丈学冲: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左丈学:左世容,字学冲,乾隆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姚鼐为他的诗文作过序。

 4. 断句有方。根据文意,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左 丈 学 冲 于 池 侧 方 平 地 为 室 未 就 要 客 九 人 饮 于 是。

 5. 释义有法。根据提示,完成任务。

 任务 句子 提示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复西循崖可.二里 课内迁移: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2)步循.溪西入 参考成语:循序渐进 (3)山风卒.起 查阅字典:①步兵,士兵。②死。③完成。④突然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

 (4)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注意关键词语在句中 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6. 语言有味。第二段中“鸟飞若坠”中的“坠”字很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

 7. 行文有因。本文重点描写沿途的风光而非媚笔泉,请对这样的写作思路作简要分析。

 二、山水 · 文章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让我们一起阅读山水文章,完成

 8 8- -8 18 题。

 (一)名著阅读(6 6 分)

  8. 下列名著中,需要尽量一气呵成阅读,保证阅读完整性的一项是(

  )

 A. 《昆虫记》 B. 《海底两万里》 C. 《傅雷家书》 D.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9. 山水诗往往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以下是小语同学对小说人物进行的诗文批注,请你选择其中一组,结合小说内容,说说这样批注是否合理。

 组别 小说人物 批注 A 孙悟空(《西游记》)

 简·爱(《简·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傅聪(《傅雷家书》)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5 15 分)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欶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 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

  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 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0. 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乐?(

 )

 A 热烈奔放 B. 慷慨激昂 C. 平和舒缓 D. 哀婉低沉 11. 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 ,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12. 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13. 2020 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明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 字以内。

 【示例】《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感含蓄动人。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7 17 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人民日报刊文:《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节选)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 2022 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

 舞剧《只此青绿》“火”到一票难求。它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观众随着舞台演绎,穿越到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世界,探究一卷山河,何以青绿千载。

 北京冬奥会之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长卷《冰嬉图》“动”了起来。三维动画“复原”了《冰嬉图》中 160 组人物和“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由它触发的一系列文创作品为北京冬奥留下生动印记…… 收藏于博物馆中的珍稀古画,离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离。然而近年来,“高冷”古画在创意、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彩,不仅以更加亲切活泼的面貌走近大众文化生活,而且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

  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

 登录网站“故宫名画记”,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数字影像令人大饱眼福,无限放缩功能让细节纤毫毕见。借助数字绘景和 3D 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 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你可以从船上视角跟随音乐进入北宋繁华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也可以随着屏幕上光影颗粒的缓缓移动,亲见《千里江山图》绘制的细节过程,欣赏青绿山水在昼夜不同时段下的景色变幻。

 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古画所蕴含的文化富矿一经打开,悠远的历史场景、历经岁月沉淀的色彩、饱蘸感情的笔触、娴熟精湛的技艺,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从前慢”的时代。还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 DNA 也跟着动了。古人的丹青创作和今人的形式创新两相碰撞,唤醒了观众内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作者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特色鲜明的国风插画,到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代表的动画电影,都能看到传统艺术的滋养和对古画素材“数据库”的大胆取用。3D 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材料二】

 《意境的意义》(节选)

 宗白华 什么是意境?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王安石有一首诗: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绿,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向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向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感触之意)无边的诗境。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

 【材料三】

 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十里出山泉》,凡是看过《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的人,无不拍案叫好。齐白石用焦墨画出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急的水流,远方是用石青点的几个山头,水中共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青蛙妈妈在山的那一头,蛙声沿着山涧飘出了十里。

 【具体分析】

 14. 材料一开头引用三幅古画有何作用? 15. 材料一发布在官网上后,点赞数最多的一条评论是“古画动了,世界静了”,请你谈谈对这条评论的理解。

 【探究发现】

 16. 阅读材料二,结合...

篇五: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9 卷20 10 年第2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 n a l o f H e n a u In stitu te o fE d u c a tio n ( P h ilo so p h ya n d S o c ia l S cien ceslV 0 1. 29N o . 2, 20 10文章编号:

 10 0 6 —29 20 { 20 10 )0 2~0 0 6 9 一0 4汪曾祺散文的民俗之趣常恺蓉摘要:

 汪曾祺创作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散文, 他善于发掘民俗事象中凝结的国人的心理, 感动于民俗带给他的诗意的趣味, 融入知识趣味性的民间俚食的描写更是组成了一幅壮观的“美食清明上河图” , 他通过融入民间完成了由传统士大夫向现代文化人的转变。关键词:

 汪曾祺; 散文; 民俗; 趣味作者简介:

 常恺蓉,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北京10 0 0 4 8 )。民俗, 即民间风俗, 钟敬文在《民俗学概论》 中指出:

 “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 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lJl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文化,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周作人认为, 欲了解中国, 须得研究礼俗, 这对于了解国民的感情生活, 进而改造国民性,都是一条绝好的途径。

 风俗对人的约束或许是种隐性约束, 表面虽不明显, 但无所不在。

 中国历来有丰厚的民俗基础, 在历史演变中许多民俗事象已经固定, 其中凝结着中国人特有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模式。汪曾祺出生书香门第, 父亲是金石美术爱好者,汪曾祺自幼耳濡目染, 对民间情趣甚为热爱, 爱看风俗画, 如十六七世纪的荷兰画, 日本的浮世绘, 中国的敦煌壁画、 《清明上河图》 、 《货郎图》 、 《踏歌图》等; 对记录风俗时令的书《梦溪笔谈》 、 《荆楚岁时记》 、 《东京梦华录》 、 《岭南异录》 尤为感兴趣。

 解放后他曾任历史博物馆职员、 《说说唱唱》 和《民间文学》 编辑、 北京京剧院编辑, 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民间文学。

 他描写了大量的有关民俗的散文, 如《城隍・土地・灶王爷》 、 《岁交春》 、 《昆明年俗》 、《水母》 、 《故乡的元宵》 、 《八仙》 、 《胡同文化》 等。在这些散文中, 汪曾祺以自己特有的笔触诉说了他对于民俗的热爱、 理解和感动。

 本文主要从“趣味”~词来解读汪曾祺的民俗散文, “趣” 表示一种乐趣, 指表现在艺术作品里能给人以美感的生活情趣,这种情趣中蕴涵的情态、 风致、 味道会带给人一种难以言传的愉悦感。

 琴棋书画、 花鸟鱼虫、 烟酒茶糖、佳肴美酒、 良辰美景, 只要你在一刹那间领略出来,可以把一天的疲劳丢在九霄云外, 便是在尘劳的世界中得了趣味。

 B ¨ ” 而表现在汪曾祺的民俗散文中,就可以感悟到民俗所体现出的趣味。一、 感动于民俗中的“诗趣”汪曾祺笔下的民俗是有诗意的, 他说:

 “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 不论是自然形成的, 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 如自上而下的推行), 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 所感到的欢悦……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的童心, 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

 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

 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风俗对维系民族感情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O ” [ ’ 3350汪曾祺深入社会民众, 展开了对其习俗、 信仰与文化环境的全面考察。

 在《八仙》 中, 他考察了中国人中连黄口小儿都知道的“八仙过海“故事, 他考证了这八个人是不同时代、 不同地方、 彼此之间也无甚关联的八个人, 是个杂凑起来的班子。

 但很多中国人的正堂屋的香案上都供着八仙, 连作者都觉得这挺俗气。

 他说“八仙是反映中国市民的俗世理想的一组很没有道理的仙家” 【4 18 6, 但他又探求了中国人为什么对八仙有那么大的兴趣的原因, 无非是羡慕他们的生活, 八仙既度人“看破富贵荣华, 不争酒色财气” , 又贺人长寿; 既自在逍遥, 又长寿不死。

 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无非如此, 这种生活理想既庸俗又简单, 却‘. 6 9 .万方数据

 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百姓心灵的深处。

 这里汪曾祺透过老百姓看似荒诞的行为, 看到了他们心灵深处无所不在的希冀生生不息、 吉祥如意、 福寿平安的心结。正如孙郁所说:

 “中国人平淡无奇的生活在汪曾祺眼里是体现了一种自然的、 无冲动的、 永恒的神力, 它体现了生命自身的含蓄、 平稳的特征。

 ” ” 拍5汪曾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就在于他希望从中挖掘出国民的心理,如他所说:

 “我不想劝散文作家对民间神祗做一些烦琐的罗列考证( 那是一笔糊涂账), 但是建议写地域散文的作家从民间文化的角度, 审视这些无稽之谈所折射出来的心理文化素质, 这不是简单的事。

 州6J233在他看来, 这是一笔巨大的、 值得深掘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正是在这种源远流长的民俗象征中, 呈现着生命情调与艺术哲学。汪曾祺不仅仅是理解老百姓的某些民俗行为,甚至是感动于这些民俗行为。

 在《岁交春》 中, 汪曾祺写了家乡的一个“送春牛仪式” , 即在立春日由穷人制涂了颜色的泥牛送到各家, 有的还有个小泥人,被称为芒神。

 送到时, 用唢呐吹曲, 供于神案上。

 作者说:

 “送春牛仪式并不隆重, 但我很愿意站在旁边看, 而且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

 ” …27 3敬神拜佛、 免祸求福在现代都市人看来确实是迷信行为, 但在汪曾祺这样的懂得民俗意义的人看来, 那些朝山进香以及迎神赛会里面所表现的艺术文化, 恰恰是我们民族很重要的文化。

 其实我们仔细留意一下中国老百姓的精神拜佛就会发现, 这个时候的确所有的人都穿戴整齐, 秩序井然, 吹打手兴致高昂, 甚至围观的人都用一种很静穆的态度在观看。

 汪曾祺之所以感动于并不隆重的送春牛仪式, 就是因为这些人都在用很朴实的方式表现着民众的文化, 享受着民众的文化。

 和上述汪曾祺说自己“感动于送春牛仪式” 一样, 如果我们留心就会发现他在描写民俗时经常用到“感动” 这个词。

 如作者小时候爱看街道上裁缝店、 烧饼店、 银匠店那些手艺人的劳动, 他说:“这些店铺、 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 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 笃实、 清甜、 微苦的生活气息。

 州4 忙跖又如,在《滇游新纪》 中, 作者看到傣族少女的“筒裙” , 也写到“忽然非常感动” , 还为此赋诗一首, 因为只有傣家的少女才能穿筒裙, 参加泼水节, 筒裙代表的就是傣族少女神采奕奕、 笑声朗朗的少女时代。作者之所以经常感动于这些普通的民俗, 就是缘于对民俗的诗意理解。

 他认为民俗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呈现着一种诗性的趣味, 所有的民俗都是民众创造的“生活抒情诗” , 都代表了他们对“活着的欢悦” 。. 7 0 .。二、 各地美食的“清明上河图”汪曾祺的一生经历从地域上看, 由故乡高邮到抗战时期求学昆明, 后蛰居上海, 再到“文革” 中下放于塞外农场, 最终长期定居北京。

 丰富的阅历加之汪曾祺美食家的品味力, 各地的饮食文化在汪曾祺笔下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长卷。

 如果说《故乡的食物》 、 《故乡的野菜》 、 《故乡的元宵》 是属于作者对童年故乡的温馨记忆; 那么《昆明的果品》 、 《昆明的吃食》 、 《昆明菜》 等就是属于对昆明的回味, 而《豆汁》 则是属于老北京的市井印记。

 作家似乎意犹未尽, 还创作了《萝I- 》 、 《豆腐》 、 《咸菜与文化》 , 虽是各地都有的食物, 却写出了各地特有的风情。

 北京水疙瘩的甜, 天津冬菜的脆, 保定春不老的香……如数家珍, 娓娓道来。

 作家还利用自己丰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写下了《宋朝人的吃喝》 、 《食道旧寻》 等文化随笔。

 《清明上河图》 给我们展示的是北宋汴梁民间生活的风俗画, 汪曾祺给我们展示的是他在高邮、 昆明、张家口、 北京等生活过的地方的汪氏“清明上河图” 。让我们看到的是具有种种特殊品格的饮食文化。汪曾祺笔下谈吃, 既是在谈“吃” 之俗趣, 也是在谈一方水土、 一方风俗。

 在他笔下, 食物都是有性格的, 都是带着一方水土特点的。

 吃的风俗因突出地承载着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态度而成为我们透视其精神世界的窗口。

 如《胡同文化》 一文中, 汪曾棋写道:

 “北京人易于满足, 他们对物质生活要求并不高, 有窝头吃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小酱萝卜, 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 可以待姑奶奶。

 虾皮熬白菜, 嘿!

 ” ∞脚再如北京人常说:

 “哪儿也比不了北京, 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州叫20 这里就通过北京人对吃的态度展现了北京人容易知足、 知足常乐的特点。

 在《故乡的野菜》 一文中对枸杞头有这样一段描写:

 “春天的早晨, 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 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

 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郭村的女孩子……女孩子也不把这当正经买卖, 卖一点钱, 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 川” 4 这里汪曾祺为故乡的民间生活注入了宁静的诗意, 他曾说:

 “写散文, 写地域性的散文可使读者受到诗的感染, 美的浸润, 有益于人, 对自己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 [ 6J236作者留恋于故乡的吃食, 其中暗含着他对童年人事的无限怀念。汪曾祺可以说是个有“饮食境界” 的人。

 所谓饮食境界, 就是由环境、 气氛和心境融合成的饮食情趣和品位。

 这和饮食的精粗无关, 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青菜萝卜, 甚至是上不了桌面的炒屑之类的民间俚食, 他都以温婉风雅的文笔娓娓道来。

 他写的万方数据

 很有“学问” , 旁征博引, 饮食掌故随手拈来; 很有“情趣” , 文笔亲切, 优雅从容。

 在现代散文史上, 周作人、 梁实秋都是谈吃的高手, 但对民间俚食的描写, 则是汪曾祺与他们散文的不同之处。

 《故乡的食物》 最能代表汪曾棋亲近“俗趣” 的平民立场, “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的炒米、 应急充饥的焦屑、 端午节的鸭蛋、 飘雪时的咸菜茨菇汤, 还有虎头鳖、 昂嗤鱼等, 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家常餐饮, 难登大雅之堂, 却有着与周作人的《吃茶》 、 梁实秋的《蟹》 迥然不同的亲和力和对底层民众的情感。

 如周作人的《吃茶》 :“喝茶当于瓦屋之窗下, 清泉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尘梦。

 ” ¨ ¨ 8这种吃是一种文人式的讲究, 多有贵族气,是贵族的吃, 穿着西装革履的高雅的吃; 汪曾祺的吃是平民的吃, 家常的吃, 他始终怀抱着对底层民间的亲和力, 对民间日常生活情趣的挚爱。

 我们看他的《故乡的食物》 一段对蚬子的描写:

 “蚬子是我所见过的贝类里最小的了, 只有一粒瓜子大。

 蚬子是剥了壳卖的。

 剥蚬子的人家附近堆了好多蚬子壳, 像一个坟头。

 蚬子炒韭菜, 很下饭。

 这种东西非常便宜, 为小户人家的恩物。

 ” ” 拉6这里的“蚬子炒韭菜”就是很平民家常的吃, 但是其中却折射出百姓的世事兴衰、 浓浓人情。

 他对民间俚食抱着欣赏和赞许的态度, 从中体悟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情趣。三、 知识的趣味性这里有必要讲述一下散文中的知识所呈现的趣味性。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 导言中提到现代散文“须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统治,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 [ 9 ]10 9 。

 朱自清说:“文艺性的散文也跟议论一样靠见解, 靠理论。

 ” [ 10 】

 317 在散文里, 作者以一种求知的态度, 谈风俗, 讲掌故, 细述草木虫鱼, 描画行旅见闻……把自己所赏识者表现于文字闻, 将自己的思想在知识与趣味中表现出来, 自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中国从宋代以后, 笔记、 诗话一类的小品文异常发达, 传世之作不胜枚举, 以知识、 见闻娱人的风格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五四” 时期, 由于西方新思想、 新知识的涌入, 同时因为受英国E ssa y 的影响, 一些作家专门从事随笔体的创作, 如林语堂、 周作人、 梁实秋等。

 他们在散文中谈人生、 教育、 宗教、 历史、 风俗……知识与趣味相结合, 既产生了新鲜而合乎情理的见解, 又体现了自由思想的乐趣, 大大地丰富和高扬了白话散文的艺术成就。汪曾祺谈风俗掌故的文章, 同样是因知识和趣味的结合才显示出独特魅力的。

 他的知识趣味并不只限于描写民俗的散文, 应该说知识趣味贯穿了他的全部散文也不为过, 只不过在民俗散文中表现得更明显罢了。

 他有着大量的民俗知识储备, 能随内容和艺术的需要随手征引, 征引的数量和密度之多是其散文的鲜明特点之一。

 笔者统计了他的《城隍・土地・灶王爷》 "】

 9 6。

 嘶一文所引用的考证。

 如下表所示:篇目考证数量《辞海》 、 班固《两都赋・序》 、 郑板桥《城隍庙碑记》 、 京剧《琼林宴》 、 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 、 淡痴《玉历宝钞》 、 《曹娥碑目》 、 张岱《西湖梦寻- 城隍庙》 、 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城隍》共9 处隍》《土地》翟灏《通俗编・神鬼》 、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 、 韩愈和张巡写过土地的传说共4 处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 、 《索隐》 、 宗懔《荆楚岁时记》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 吴自牧《梦《祭灶》共8 处粱录》 、 周密《武林旧事》 、 葛洪《抱朴子・微旨》 、 庄子《庄子・达声》这些考证或是为了查明《城隍・土地・灶王爷》 的起源, 如《辞海》 、 《通俗编・神鬼》 ①; 或是为了表明《城隍・土地・灶王爷》 的功用, 如京剧《琼林宴》 的唱词; 或是为了引证我们今天的某些风俗注出其来源记载于哪里, 如《抱朴子・微旨》 记载的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甚至有的是为了引证灶王爷姓什么?长什么样?如《庄子・达声》 、 《荆楚岁时记》 。

 文章还穿插了幼时二伯母带“我” 到城隍庙借寿和道婆子看到城隍老爷毁了, 硬是捐钱募化重造了一个, 理由是“怎么可以没有城隍老爷” 。

 传说和考证, 加之作者的亲切笔调娓娓道来, 让读者得到了知识和趣味的双重享受。

 最后作者还探讨了百姓对城隍、 土地、 灶王爷的“诚惶诚恐” 态度。

 老百姓的祭祀只是为求得情感的安慰。

 这就是一篇由“知”到“趣” ...

篇六: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现当代文学自由意识与审美意象:水、庙、花——以《大淖记事》与《受戒》为例杨烨铭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摘要:汪曾祺小说中儒家与道家、佛家思想,三者相融并济。本文以《大淖记事》与《受戒》为例,从儒释道的自由意识角度进行阐述,探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自由意识的文本显现——水、庙、花三类审美意象。二是汪曾祺自由意识的渊源——儒道佛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人文素养和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以此认识汪曾祺小说的审美价值。关键词:水;庙;花;儒;道;佛作为京派的传人,汪曾祺的小说渊源有自,总是绵延不断的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处处浸润着儒释道思想文化。《大淖记事》与《受戒》中无不昭显传统古典文化的气韵丰采,其中蕴含的儒释道自由意识,在文中则有深刻的诠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国传统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认为万物依天性而行,自化自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自在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自在自化是自由意识的外部体现,精神自由是自由意识的内在核心,其最终表现为人类精神上对自我的实现与超越。佛家同道家相仿,认为自由是超越心灵,超越生命,最终返璞归真。汪曾祺小说中的自由意识则直指向个体内心深处的自由,强调回归心灵自由的本真人性。“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 [1] 同时,汪曾祺小说中有明显的儒家色彩,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的自由是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下的自由,是中庸的,是有节制的,是有约束的。纵观汪曾祺小说,倡导仁义与入世、积极乐观的儒家思想贯穿始终,小说中人物多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汪曾祺小说富有抒情写意的笔调圆融通和了儒家与道家、佛家思想,三者相融并济,极大的丰富了汪曾祺小说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涵。一、临水一曲鹊桥仙汪曾祺的故乡,是江南草长,杏花烟雨的吴越水城。吴越之地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山水的性灵孕育了吴越人追求自由与诗性的士族精神与书生气质。吴越之人多自由放达,刚柔并济,谦和守礼。而这冲和平淡的山水也滋养了汪曾祺的品性精神,“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2] 在汪曾祺抒情浪漫的笔调下,水不仅是干净轻软,明净温婉,自在无拘的自然形态,更是一种象征,是对自然生命的观照,是自由意识的抒写,是纯朴美好人性的描摹。《受戒》文中构建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水世界,连绵的河水,香甜的石榴,馥郁的栀子,湛蓝的晴空,率性自由的水乡人民,温馨愉悦、自在无束的水乡生活,宛若宁静温和的人间仙境,令人心向往之,欣欣然欲沉醉其中。无处不在的泱泱水汽滋润着水城的百姓,熏陶着水一般的浪漫自由的情怀。正值青春年华的明海和小英子清新朦胧的爱情萌动在烟波浩渺的流水中,他们因水相逢,因水相识,因水结缘,因水相会。如同清水芙蓉一般的纯洁明净的情愫,在两人的心底悄然绽放,迷离的爱意在两人心中摇曳,一泓清碧是明海与小英子青春美好的见证。洋溢着勃勃生机,充盈着丰沛水汽的芦花荡,是小儿女心中秘密的世外桃源,是诗性与自由情怀的浪漫舒展。一叶扁舟,承载的不仅是两人鲜明炽热的恋情,更是人性人情的醇厚。水乡里的人家面对着反封建礼教的爱情,都秉持一种宽和平静的心态,包容着超越子曰文化中不拘礼节的浪漫自由。“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3] 寥寥百字,一个恬淡清丽的大淖水乡便跃入眼帘。平远淡雅的水乡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四时风物多姿多彩,无论是秋月秋蝉,还是夏云暑雨的大淖,都有别样的风韵,但使大淖洋溢生命自由之美的,是仁和宽厚,随遇而安的大淖人。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正是敦厚温柔的大淖人帮着促成。汪曾祺淡化了文中苦涩不堪的过往,用灵动的笔触书写人世间的脉脉温情和自由人性。没有人尖酸刻薄,没有人指指点点,他们用最纯粹的人性温暖十一子与巧云。月白风清,水光潋滟的河滨边上,清清淡淡的水净化了十一子与巧云的心灵,升华了纯真恬静的爱情,随性自由的精神在水边诗意的舒放。二、青春年华灿如花花是鲜艳的,富有生气的。人面桃花相映红,花是生命之美的象征,是青春自然的生命形态,是原生态美好的人性人情的写照,是无拘无束的,女子美丽与惬意的金色年华。汪曾祺对鲜活生命的热爱之情,实质上是对自由人生的追求,是对恬淡自在生活的向往。庵赵庄与大淖的女子是花另一种形式的写照,那勃勃生机,充满蓬勃朝气的花,其实就是丰神灵动、温柔多情的女子。

 18“穿了一件细白夏布上衣,下边是黑洋纱的裤子,赤脚穿了一双龙须草的细草鞋,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 [4] 栀子花纯香馥郁,石榴花灼灼其华,鲜活的生命气息戴在小英子的浓密的黑发上,乌发上不仅是花,更是吴越之地诗性与自由情怀在小英子身上的熏染。花一样的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子,小英子的俏皮,聪颖,秀美,伶俐,以及身上深深的自由与浪漫的气息,吸引了机灵聪慧的小和尚明海。小英子是庵赵庄少女的缩影,花是庵赵庄崇尚自由放达,闲适逍遥的女子的投射。一支绚烂多姿的花,和袅袅婷婷的少女相映成趣,迷迷蒙蒙中扰乱了小和尚明海的心,为她倾注了绵绵的情思。“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 ( 一种水鸟 ),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5] 汪曾祺洗尽铅华的语言将读者引向一片静美的、舒放的花世界。金黄芦花方圆都开遍,在微风中蹁跹起舞。野菱角的四瓣小白花洁净如月华,莹莹可爱。画面动静结合,有声有色,通过宁静舒缓的美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小英子与明海的心灵也同这片片丛丛的芦花浮萍一般,陶醉在自由自在的充溢着青春活力与奔放之美中。“清明插一个柳球,端午插一丛艾叶,有鲜花时插一朵栀子,一朵夹竹桃,无鲜花时插一朵大红剪绒花。” [6]《大淖记事》中女子们发侧总是有宜人芬芳,或是淡粉的夹竹桃,或是大红的剪绒花,或是翠色的柳球。大淖女子犹如她们发髻上色彩缤纷的花一般,娇嫩,明媚,柔情。汪曾祺疏朗清淡笔调下的大淖儿女,宛若沾染朝露的花朵一般,眉若鸦翅,长入鬓角,是那样的楚楚可怜,她们在大淖宽松温和的人文氛围内自由自在的生长,恣意洒脱的生活。醉心花木,呈现了大淖女子未染上人世浮华的清雅脱俗的气质,以及寻求生命的自由浪漫、适意随性的高雅格调。三、寺庙若人间梵天《受戒》一开篇,便交代菩提庵被讹传成了荸荠庵的背景。荸荠是家常之物,菩提乃佛门术语;庵通常是尼姑修行之地,但荸荠庵却是由三五和尚居住。汪曾祺消解了寻常人意识中的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寺庙的刻板印象,赋予了寺庙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打破了宗教与人世的隔膜,对压抑人性的否定。“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弥勒佛背后,是韦驮。过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天井两边各有三间厢房。走过天井,便是大殿,供着三世佛。佛像连龛才四尺来高。……进门有一个狭长的天井,几块假山石,几盆花,有三间小房。” [7] 短短百字,就营造了凡世与佛寺融洽相处的气氛。寺庙里有香炉佛龛,也有满含生活气息的打谷场、白果树。寺庙中没有戒律清规,庵里和尚除了每日烧香敲磬、打坐诵经的必要功课外,生活与寻常人的无异,骂人赌钱,喝酒吃肉,娶妻生子。他们和未除尽三千烦恼丝的普通人家一样,仍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受戒只是一张和尚的合格凭证,和钓鱼的、浆洗的、打铁的并无任何分别。这些风流快活的和尚们的生活方式是随心所欲的,而且这种随心所欲也是这一方水土的人所接纳的,所习以为常的,似乎寺庙里本应当是活得恣意坦然,不受约束。是人性本真的流露,是内心对自由的追求,是对封建礼教的枷锁不自觉的抗争,是逍遥自适的心灵的返璞归真。《受戒》中的寺庙是人间梵天,与红尘并没有丝毫隔阂,反而圆融和谐的共同生存,这里人与人和睦友爱,其乐融融,和尚不受俗世中的繁文缛节的束缚,不必清心寡欲,而是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活得平实,活得舒服,活得安乐,人性人情的淳朴平和之美跃然纸上。四、汪曾祺自由意识的渊源汪曾祺小说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小说中儒释道思想文化对立统一,儒家的入世与道佛的出世互济互融,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儒家主张入世,仁义,内圣外王养浩然正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标榜的个人远大志向与抱负。其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乐观积极的入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文化塑造了人物的现世品格,例如《大淖记事》中巧云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奋发图强,刚健不息。行入世之举,为出世之人,是《大淖记事》与《受戒》中主人公的显著特征,他们的内心构筑了一个超然自适的伊甸园式的心境,即使人生有风雨飘摇,有些微的苦涩,亦无所惧之,实现出世与入世完美转化。汪曾祺自小在士大夫宽厚仁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在耳濡目染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下,陶冶出冲淡平和,随遇而安的性情,同时对其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也有深刻影响。儒家的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渗透到汪曾祺文中,“仁者爱人”,汪曾祺不刻意塑造典型,他多关注寻常布衣身上人性的光辉以及对生活的挚爱热情,因而笔下多是质朴无华的市井人物。“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我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我欣赏孟子的‘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儒家,……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 [8] 他在《我是一个中国人》里如是道。汪 下转 ( 第 32 页 )

 32能下结论。《食豆饮水斋闲笔》就介绍了豌豆、绿豆、黄豆、红豆、扁豆、芸豆、红小豆和豇豆。汪曾祺热爱美食,执着着尝试各式美食,也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他在《旅食与文化》的题记里就曾写道:“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2]2三、味觉上的故乡思念食物与故乡有着很深的联系,特别是故乡的美食,人们常用美食来缩短故乡与他乡的距离。在作家们的美食散文里自然离不开“故乡”的话题。汪曾祺散文里的“故乡”随处可见。周作人的“故乡”则隐藏在字里行间。周作人的美食散文描述较客观、理性,很少流露个人感情。《闲话毛笋》里,作家对笋有着好奇之心,但因交通不便,至今不能尝到笋的滋味。他引用清宗室遐龄著的《醉梦录》里的诗句来表达他在北方吃不到南方食物的无奈,引用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表达他对旧时故乡的食物味道的思念,却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词句。但“思乡”二字隐藏在他冲淡闲适的行文中。《甘蔗簸箕》里谈起水果,作家对于乡土气的粗水果的喜爱远比远路过来的异果程度要深。《吃鹅肉》里作家就不禁发出感叹,“不仅发生怀乡之念来。” [1]8 《暖锅》里怀念的其实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乎乎的场景。《故乡的野菜》描写的尽是小时候的故乡。在写野菜之余勾绘了三幅故乡风俗人情画面。儿时的乡风,再也吃不到的家乡美食,作家虽说哪里都能成为故乡,但是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他浓浓的怀乡之情。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相对于周作人来说,多了一份感情的投入,文章也多了一份烟火气息。他写《咸菜茨菇汤》,写小时候冬天故乡的回忆。写原对茨菇没有任何情感,但在远离家乡后还是凭茨菇才找到家乡的味道。家乡就如茨菇,曾经就在身边,现在却很遥远。《故乡的食物》里写炒米和焦屑,就写小时候打战全家躲进红十字会,冲炒米、泡焦屑吃,度过一晚浪漫主义的夜晚。《萝卜》写北京卖心里美萝卜的吆喝声。写张家口卖萝卜的场面,收萝卜的工人把萝卜“往地上一扔,啪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 [2]218 还有写腌萝卜,全家一起动手,孩子边切边尝,其乐融融。他笔下的文字充满生活气息,相较于周作人的美食散文,更多了一份烟火气息。四、结语“在一个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饮食从来就不仅仅是营养或美味,而是包含了太多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味蕾的感受、知识的积累、历史的氛围以及文人的想象,附着在具体的食物上,大大扩展了饮食的文化内涵。” [3] 周作人与汪曾祺的美食散文平淡闲适、淡中有味,蕴含丰富风俗人情、知识考据、生活哲理,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份精神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历久弥香。参考文献:[1] 周作人 . 吃肉 [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2] 汪曾祺 . 旅食与文化 [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3] 陈平原 . 长向文人供炒栗:作为文学、文化及政治的“饮食”[J]. 学术研究,2008 (1):127-137.曾祺是怀着博爱仁者之心来创作,他认为人性大多是温和朴素的,《受戒》中小英子一家人的待人接物总是秉持着淳厚之心,《大淖记事》里街坊邻居们在巧云接二连三地经历了糟心事后也是给予了无私的关怀与帮助。“我笔下的小民百姓,没有坏人,因为我不愿去写他。这跟我儒家的思想宗旨有关。我下地劳动,艰苦受难,也还是那么回事,捱过了。” [9] 其小说往往通过走向平常,走向自由,走向审美来对人性和个体价值的重新发现和提升,从而把人们从封建礼教与世俗功利中解放出来,实现生命自由与和谐的美的统一。道家与佛家在汪曾祺小说中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老庄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虚静自然培育了汪曾祺的乐天知命,随缘自适的心性...

篇七: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20年恰逢汪曾祺的百年诞辰。俗话说:

 “人间烟火气,最是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其作品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为代表。汪曾祺以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成了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而《受戒》更是他的代表作。它以1937年做的一场梦为背景,描写了在一个桃花源似的村庄中的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纯洁的爱情故事。以兼具散文和小说化的笔法努力写蕴藏于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的人性美。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韵味,淡泊悠闲、叙若家常,却功力深厚,体现出洁净、质朴、精炼、典雅的特点。《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一、 《边城》和《受戒》的异曲同工之妙1.人文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特色汪曾祺和沈从文都是描写环境的大家。在两篇小说中,他们极力营造一种“世外桃源”似的环境。那里有山有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安宁。而两篇文章中对于水的描写又是环境描写中的点睛之笔,所有故事情节都是围绕水来展开,是整篇小说的线索。例如《受戒》中的小英子和明海就是依水相识,依水相知,依水相恋。小县城要依靠撑船来渡河的,小英子和明海第一次见面时就是在渡河中。也是在那次渡河中,他们互相问了姓名并成为了朋友。而小说也是以一段水中的环境描写结尾的,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随着青桩“飞远了”,这场梦醒了,故事也就到此结束了。而《边城》中的茶峒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沈从文用诗情画意的笔触描绘了茶峒的好风光: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这鬼斧神工般的环境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最善于刻画“水”的沈从文,在《边城》中将水描写得颇为精妙: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这段描写表现出了茶峒的自然美,以环境的明净澄澈来衬托出人心灵的明净澄澈。于是,自然纯朴的人性美和清丽明净的自然美就构成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这,就是“边城人家”独有的人生形式。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生长在淳朴的乡下的汪曾祺和沈从文,两篇小说都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加以修饰,而是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舒淡平和的文字叙述着作者各自所描写的故事。他们在写作时多将通俗化的语言融入自己的小说中。如对话、短句、拟声词、叠词、口语化等来增添小说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读者感到轻松、亲切。在《受戒》中,介绍荸荠庵里的大和尚“仁山”时尤为典型。对他的描写就是“黄,胖。声音也不像钟磬,倒像母猪。聪明么?难说,打牌老输。他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袒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下面是光脚趿拉着一对僧鞋, — —新鞋他也是趿拉着。他一天就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发出母猪一样的声音:

 “呣 — —呣 — —”。仅短短几句的文字描写,一个大肚便便毫无形象可言的和尚就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而从这口语化的文字中也体现出了荸荠庵中毫无清规戒律的特点,与我们印象中的和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增强了小说趣味性。俗话说:

 “人间烟火气,最是浅析汪曾祺和沈从文写作上的异同点— —以《受戒》和《边城》为例许家睿(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省210037)摘 要: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是善于在文学作品中抒写乡土风情的大家。他们的两篇代表作《边城》和《受戒》更是被许多读者拿来比较。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他在继承沈从文的写作风格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了一番独特风味。本文从《边城》和《受戒》的异同点来分析两篇文章,品读其中的深刻意蕴。关键词:

 《边城》;《受戒》; 异同点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8-105-002高等教育在线 总第1332期- - 105。

 。. .。

 。

 科 学 大 众·科 学 教 育 2021年 第8期 Popular Science汪曾祺。”为了表现出县城的“烟火气”,汪曾祺选择运用短句来进行描写:

 “县城真热闹:官盐店,税务局,肉铺里挂着成边的猪,一个驴子在磨芝麻,满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卖茉莉粉、梳头油的什么斋,卖绒花的,卖丝线的,打把式卖膏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么都想看看。”这段描写主人公明海在出家当和尚时路过一个县城时的所见所闻,写出了小县城中的烟火气和百姓生活的丰富多彩,短句节奏轻快,也表现出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面对花花世界的好奇和激动之情。而《边城》中小小的河街也充满了“烟火气”:

 “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杂货铺卖美孚油及点美孚油的洋灯,与香烛纸张。油行屯桐油。...”沈从文以唠家常的方式,洋洋洒洒地描写了河街上热闹的景象,虽然用了700字的笔墨,读者却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在这种轻松的表达中,他将读者带到其文学意境之中,感受身临其境的美感。《受戒》和《边城》都仿佛是现实版的“桃花源”,其中对于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就像《桃花源记》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般淳朴祥和,这一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表达了他们对现代都市环境的厌恶和抨击及对自然人性的赞美与歌颂。沈汪二人的笔调,是坚持“用美文为人间送小温”的体现。二、 《边城》和《受戒》的异质性1.女性形象的异质性沈从文说, “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翠翠是典型的小城中女子的形象: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晒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性格乖巧善良,有着大自然的灵气。在对待感情上,在大自然里长大的懵懂无知的少女哪里懂得这些?当她碰到傩送时,傩送主动向她打招呼,她却不做声;等到各自走开后翠翠却生气了, “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在生自己的气。”在感受到自己对傩送的爱后,不善言辞的她,把这份爱藏着掖着,作为自己的小秘密默默藏在内心最深处。她与傩送之间朦胧而又未知的爱情,为她增添了一份忧郁的气息,含而不露的她最终也没有得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在《受戒》中的小英子,则是天真而坦率地对待她对明海的那份爱。与翠翠从不与傩送主动搭话相比,小英子反而是两者中的主动者。从第一次见到明海就开始问明海各种问题,无话不谈;在明海准备去受戒时,小英子主动送他去寺庙;在明海刚受戒完,就发现小影子已经早早的在寺庙等候,准备接他回家了。这使得看似有点榆木脑袋的明海,好像也懂得了点什么:

 “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而小英子这一系列主动的行为中,也体现出了她天真坦率的性格和不加掩饰的爱。在《受戒》结尾处,小英子对明海的表白,又是那么的随和美好而简单,不由得使读者产生了羡慕之情。2.小说结尾意蕴的异质性两部小说的主题都是爱情,内容讲述的也都是小城中一对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但两部小说的结尾带给读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受戒》这部短篇小说,两位小主人公从相识相知到最后相恋,都是美好幸福且甜蜜的,是一对爱情典范。而其结尾又是充满温馨和希望的亮色。: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小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明子说:

 ‘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

 ‘要 — —!’ ‘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至此,《受戒》也就接近尾声了。汪曾祺在文末注明:1980年8月12日,写于 43 年前的一个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革刚刚结束,《受戒》可以说是汪曾祺的发声,也是他心中的“理想国”,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和理想境界。作家李锐评论道:

 “新时期文学的文体自觉是从《受戒》开始的。《受戒》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小说……汪曾祺先生用汉语完美、生动地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文学命题。他告诉大家,我们不一定非要托尔斯泰化,不一定非得变成卡夫卡。”相比较而言,《边城》中的结尾是充满未知和伤感的灰色。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是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的爱情。虽然两人都已心意相通;但因为傩送的不辞而别,使这段本会幸福的爱情终究变成了一场梦。大梦初醒,只留下女主人公翠翠独自等待。“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虽然翠翠和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是唯美的;但美的东西总是不能长久的。因此整篇小说是一个凄美的破碎童话。但他又给予了《边城》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可能傩送不久后就会回来,可能他们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能……沈从文的作品总是氤氲着某种忧郁气质,流露出浓浓的伤感的情调。而这伤感的情调,其实从小说开头描写翠翠父母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就像翠翠父母之间的爱情那样,相爱却不得,最终都会以悲剧而收场。这种伤感同时也是作者自身的伤感,作者与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伤感。

 “翠翠的性格显示出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内向,富于幻想与敏感,不为人理解的内心孤独。)”本文系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汪曾祺作品研究(项目编号:2020NFUSPITP0757;指导教师:张兴春)项目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沈从文. 《沈从文小说》[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1):235-313[2]汪朗. 《汪曾祺别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05):75-101[3]叶吉娜.试析《边城》的写作特色[J]文学教育(上),2012(05):98-99[4]朱光潜 . 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 [J]花城,1980,(5)[5]李思瑶 金乃茹.从《边城》和《受戒》看沈从文与汪曾祺写作的异同点[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16(12),188-189- - 106。

 。. .。

 。

推荐访问:故乡的鸟呵汪曾祺赏析 赏析 故乡 汪曾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