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3篇

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3篇

时间:2022-11-20 17: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3篇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信息工程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规划  一、现有基础1.专业基础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3篇,供大家参考。

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3篇

篇一: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信息工程学院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规划

  一、现有基础1.专业基础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业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一个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方向,一个计算机信息管理专科专业,有西X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硕士研究方向。目前在校本科生1484人,专科生239人,成人函授72人,共40多个教学班。以上五个专业一个方向涵盖了五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根据专业的划分,现设的教研室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基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六个教研室。2.实验室基础学院具有良好教学实验环境,现有四类实验室,即公共基础实验室(含有7个计算机房700台微机,力学、光学和电磁学实验)、计算机技术中心(含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电子信息综合实验室(含单片机与接口实验、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实验)、通信工程实验室(含通信原理实验和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3.教师队伍截止到2011年7月,信息工程学院共有专职56人,博士1XX人(含在读4人),硕士XX人,在读硕士XX人;教授、副教授XX人,讲师XX人,教师平均年龄30多岁。

  4

  二、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1.重点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理由经过10多年的发展,学院基本奠定了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主、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为辅的师资队伍。其中专门从事计算机与网络领域的教授1人、副教授有8人,博士2人,近3-5年有希望晋升教授的8人。从事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4人,近3-5年有希望晋升教授的2人。在计算机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图像信息获取、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应用技术、语音分析与信号处理、网络工程与网站规划设计、网络与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环境危害气体的光谱检测技术和光热太阳能发电技术、光热太阳能发电技术、光通信无源器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优化、光电子技术在太阳能开发利用、复合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及能量管理系统研究,太阳能电池模拟器,太阳能电动汽车复合能源系统的优化匹配;在通信工程方面主要研究方向有光电检测方法及信号处理、微波毫米波雷达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控制等。从以上分析来看信息工程学院以计算机学科的师资、专业和研究基础最强,如果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重点建设,博士数已经达到(可加电子和通信的博士),教授数近3年能达到。但西X大学于2011年成功申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同样西X大学也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下一步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会瞄准电子科学与技术。而目前西X大学还没有通信工程专业,如果以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一级重点学科,一是不存在与西X大学竞争

  4

  的问题;二是我们既有专业支撑,也有实验室和师资基础,计算机、网络和电

  子的教师都可以作为基础,教授1人,博士4人,副教授多人,容易形成梯队;

  三是研究基础和方向,计算机学科的图像信息获取、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应

  用技术、语音分析与信号处理、网络应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都与信息与通信

  工程的两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相关研究方向相接

  近,或有结合交叉点。四是“十二五”期间,西X通信行业也是重点发展行业,

  有一定的人才需求量,通信领域在西X高原特殊环境下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

  和难题。五是东南大学属通信工程在国内实力最强之一,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在通信方面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因此考虑信息与

  通信工程作为一级重点学科建设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2.一级学科建设的目标

  根据西X民族学院理工科现有专业、师资和实验室基础,以及与西X社会

  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我们考虑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建设主要在六个方

  向、两个研究型实验室和一个研究所。具体见《一级学科建设一栏表》。

  表1一级学科建设一栏表

  一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

  通信与信息系统

  信号与信息处理

  研究方向无线通信与无线技术网络与应用技术通信理论与编码现代语音处理与通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技术

  研究实验室或研究所

  1.图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2.X语音分析与处理实验室3.高原环境通信技术与安全

  研究所

  4

  目前能与六个方向相关的师资有1个教授,4个博士,在读博士1人,离一级学科硕士点基本条件来说就差两个教授。目前至少2-4人有希望在3年内晋升教授,在近3年内能实现一级学科基本要求,但我们考虑以更高的标准来建设一级学科。以上六个方向,每个方向要求有一个教授,有1-2个博士,这样共6个教授,6-12个博士。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培养的博士、教授、副教授见表2。表2培养博士、教授、副教授一栏表

  研究方向

  博士教授副教授

  无线通信与无线技术

  1

  2

  网络与应用技术

  2

  1

  通信理论与编码

  1

  1

  2

  现代语音处理与通信技术

  1

  2

  数字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

  1

  2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技术2

  1

  2

  教授、副教授的培养主要是共同申请省部级和国家级项目、争取横向课题,

  教师的进修和访学。在我们申报东南大学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上给予政策

  倾斜和扶持。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建设的实验室和研究所:(1)图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

  (2)X语音分析与处理实验室;(3)高原环境通信技术与安全研究所。

  需要东南大学为我们建设的通信工程专业方向:信号处理、通信工程,网

  络通信。这些专业方向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支撑。

  4

  

  

篇二: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大学园区主要高校主要优势学科专业杨浦教育园区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微电子金融材料闵行紫竹教育园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机电教育等松江大学城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海立信会计学院等纺织外语法学会计工程等南汇教育园区上海电力学院托普学院思博学院工商外国语学院等电力外语管理等临港新城教育园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海洋水产航运物流大学园区主要高校主要优势学科专业制造业等奉贤海湾大学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化工教育商贸旅游等22x2高校布局的完成使得高校得以更加紧密地贴近和服务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顺应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上海市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的指导意见》(学位〔2008〕29号)和《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学位〔2008〕30号)的精神和要求,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一、上海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需求及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未来几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肩负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等十分艰巨的使命,而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凸现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着的来自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巨大约束,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由此,对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上海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学科专业布局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要求在推动“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城市的建设和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方面能够真正发挥出主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价值与作用。新世纪以来,上海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三二一产业方针和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的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申办世博会取得成功,“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建设和管理取得新突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截至2008年底,上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3698.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测算方法,以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计算,2008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73124元。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来计算,全年上海人均GDP达到10529美元,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新要求,认真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未来几年上海将紧紧围绕全国发展的大局,积极谋划和思考着力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圆满完成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办任务和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等多篇大文章,主动做好“三个服务”,力争实现“两个率先”,继续走在发展前列,继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卫,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为:上海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形成“四个中心”基本框架,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生态型城市建设取得全面进展,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城市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率先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开放型城市经济体系的框架;市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更加普遍、更加均衡地享受更多更好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管理能力明显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不断完善,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为此,未来几年上海的工作重点将主要放在如下几个方面:1.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环境,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

  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2.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整体推进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按照形成服务经济为

  主的产业结构的方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集群经济,实现产业布局结构的转变。加强环保与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率先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花更大力气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大力促进城市和谐安康;

  4.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聚焦突破,率先推进浦东新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联动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5.坚持以办好世博会为载体,加快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文明发展环境;提高国际交往的能力,推进城区、郊区协调发展,促进上海与长三角共同发展,实现与中西部互动发展。

  上海工作重点的确认,将深刻地影响和左右着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要求高等教育在学科专业布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等方面自觉地予以呼应,提供有效的支撑:

  一是以创新为主动力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求上海教育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知识支撑;

  二是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产业结构,要求上海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以全球化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功能转型,要求上海教育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提升国际化程度;四是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发展为取向的城市空间布局,要求上海教育增强服务辐射功能;五是以构造文化大都市为主要载体的城市软实力发展,要求上海教育在城市精神塑造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六是以满足市民全面发展需求为宗旨的城市发展理念,要求上海教育提供全覆盖、高素质、多样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二)上海高等教育现有布局、结构上海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轫地之一,其历史可以上溯到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的创立。此后,上海始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以其先人一步的发展模式和卓越优异的办学质量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持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应该说,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其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内也堪称一流;而随着“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上海高等教育服务与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在上海市委、市府的直接领导下,上海市教委正着手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通过高校、政府与专家间的有效互动,帮助高校在着眼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需求及提供有效服务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学校发展的空间、明确发展的方向,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自主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上海高校的新一轮内涵建设步伐,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望明显增强。1.已建立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高等学府云集,现有高等院校62所(其中,“985高校”4所,研究生院高校6所,“211高校”10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职院校30所,另有独立二级学院5所。在32所本科院校中,博士学位授权高校19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23所,学士学位授权高校30所。其他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有1所市委党校和32家科研院所(其中17家单位的学位工作由其上级部门集中管理,如中科院在沪各研究所、中船重工在沪研究所等)。2008年全市在读研究生95498人(不含军事院校),其中博士研究生22713人,硕士研究生72785人,分别占全市在读研究生的23.8%和76.2%(参见表一)。

  表一2008学年度上海分学科研究生人数

  学科门类

  毕业生数

  招生数

  在校生数

  预计毕业生数

  总计

  25,753

  32,142

  95,498

  35,308

  哲学

  278

  304

  935

  350

  经济学

  1,880

  1,964

  5,635

  2,236

  法学

  2,109

  2,733

  7,449

  2,531

  教育学

  1,080

  1,214

  3,597

  1,440

  文学

  2,430

  2,937

  8,751

  3,455

  历史学

  338

  377

  1,183

  442

  理学

  2,687

  4,149

  11,853

  3,985

  工学

  8,542

  11,000

  33,600

  12,817

  农学

  174

  304

  812

  242

  医学

  2,748

  2,851

  8,648

  2,734

  军事学

  18

  4

  17

  8

  管理学

  3,469

  4,305

  13,018

  5,068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统计手册2008》

  上海已经建立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实施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上海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9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1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不包括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不包括一级学科授权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涵盖了《专业目录》89个一级学科中的69个,占77.5%,硕士学位授权涵盖了80个一级学科,占89.9%(学位授权空白的学科主要是受上海地理特征和城市功能定位的限制,如兵器科学与技术、林业工程、军事学等)。

  近年来,上海持续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一方面,针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积极开设了一批新的学科专业,主要分布在数字媒体、金融工程、信息安全、影视艺术及会展经济、文化产业、航空航天工程等新兴学科专业领域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所急需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上海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水平得到整体提高。目前,上海高校已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0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6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8个。上海所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已经覆盖了上海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2.倡导“三区联动”,完成“2+2+X+2”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十五”期间,上海高等教育顺应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推进在空间上完成了形态布局调整,目前已基本完成了“2+2+X+2”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参见表二)。其中,第一个“2”是指南北两个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的高校集聚地,即杨浦大学城和闵行紫竹科学园区;第二个“2”是指东西两个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大学园区,即松江大学城和南汇科教园区;所谓的“X”是指建设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的特色高校,如在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新校区,在安

  亭国际汽车城配套建设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等;而最后一个“2”是指新建的临港新城教育园区和奉贤海湾大学城。

  表二“2+2+X+2”上海高校布局结构

  大学园区

  主要高校

  主要优势学科专业

  杨浦教育园区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微电子、金融、材料、城规等

  工大学等

  闵行紫竹教育园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机电、教育等

  松江大学城

  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外语、法学、会计、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立程等

  信会计学院等

  南汇教育园区

  上海电力学院、托普学院、思博学院、工商外电力、外语、管理等

  国语学院等

  临港新城教育园区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海洋、水产、航运、物流、制

  等

  造业等

  奉贤海湾大学城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化工、教育、商贸、旅游等

  学院、上海商学院等

  “2+2+X+2”高校布局的完成,使得高校得以更加紧密地贴近和服务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地顺应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上,高校空间上的进一步集聚,也提高了上海高等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和共享度,进一步提升了高校提供知识服务的“能级”。按照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原则建设的大学园区,在进一步聚集高校资源的同时,更是加大了对社区开放的步伐,破除高校与社会间的樊篱,使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3.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率先启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以提升上海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宗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增强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全国的能力,2008年以来上海市教委启动和开展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引导上海高校走创新型、开放型和特色型的内涵发展道路,建设若干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院校。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倡导和大力营造“校校获支持,校校有发展,校校有特色”的和谐的学术发展生态和宽松的高校发展环境,鼓励高校依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积极回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和加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真正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在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实施过程中,上海还将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突破,以确保学科专业建设的实效。(三)上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和人才培养需求预测上海很早就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民国初年,当时有一些基督教大学和国立大学陆续开始招收和培养少量的研究生。1906年,圣约翰大学按照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条例在美国注册,从此开始了学位教育;而自1913年后更是专设大学院,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以后,上海交通大学等

  国立高校也开始相继招收研究生。上海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着相当悠久的发展历史,也一直都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镇,

  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系,但无庸讳言与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目标与要求相比,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制定,将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地增强和提高上海高校知识创新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个重心,结合此次上海着力推进的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重点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围绕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主线,加快推进上海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作用日益凸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受到高度的关注与期盼,上海高校主动适应服务与支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也在显著增强。值得关注的是,“十五”期间结合上海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高校在完成扩招任务的同时按照“三区联动”的思路也顺利地完成了“2+2+x+2”的空间布局,从形态上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上海市教委高度重视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鼓励高校开门办学,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而始于2008年、涉及全市范围的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则在更高的层面上整体引导全市高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一工作,其意义和影响不言而喻,但其实际效果的取得还有待时日。事实上尽管近年来上海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上海各高校在破除体制障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努力,但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脱节的问题仍没有真正得到彻底的解决,高等学校自主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数据显示,上海高校将近40%的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外语、管理、会计等热门专业,社会急需的高科技研发、设计专业、新兴学科专业、复合交叉专业和技术应用性专业的创新、产生机制尚未形成;课程数量、内容及教学模式严重滞后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因体制障碍仍未在整体全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和创新;与中科院等系统相比,上海高校在承接国家与上海各重大战略项目方面的潜力也未充分发掘,我们在诸如“神州”系列载人航天项目、小卫星项目、支线飞机项目、同步辐射系统、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等重大项目研究过程中其作用还仅仅局限于在部分领域分散、小型地参与研制,未能组织起集群式、系统性的会战,也未能真正有效地融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体制之中。事实上,上海高校在自主创新国家建设、上海“四个中心”城市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被各方寄予了很高的期许,但过去我们高校在这方面回应不够。今后上海将通过整体规划与统筹布局,通过着力加强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着力增强上海高校自主创新和服务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把上海高校真正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助力器。

  同时,上海高校在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战略中大有可为。长久以来,上海一直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专门起草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意见》等重要文件,绘制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蓝图,要求依托国内、国际金融机构到2020年上海要逐渐实现以人民币为主体的相对自由的金融市场,基本具备适应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的、具备较高国际化程度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数量充足、机构合理、活力迸发的金融人才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由具有行业领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为骨干、中外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成为未来资金运营、资产管理、清算中心;使上海具备符合我国实际和国际通行惯例的金融法律、税收以及监管制度的城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最为关键,而这恰恰正是上海的软肋。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吸引金融人才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上海与许多国际金融中心差距最明显的地方。

  金融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瓶颈。上海金融学院发布的《200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显示,相对于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从业者所占比例高达城市总人口的10%以上,目前上海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8万,仅约占上海总人口的1%。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目前,上海金融人才尤其奇缺行业领军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从事金融工程、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只有四、五十位,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中高层金融管理人才以及高级专业金融人才缺口大,像注册金融策划师、注册财务策划师、特许财富管理师、项目数据分析师等拥有专业证书的高级金融人才紧缺,不利于业务创新;兼具金融、法律、外语、产业等方面知识,又能掌握金融服务国际运作惯例的人才也很稀缺。虽然近年来上海高校金融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行业方面仍表示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究其原因部分也与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比较陈旧等有关。

  事实上,上海在积极推进国际经济、航运和贸易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等过程中也同样遇到过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应该说,上海高校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但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调整相关学科专业方向。

  2.重点建设与整体提升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大对地方高校尤其是其一些特色院校和品牌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完成中央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至关重要

  上海高校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力量,2008年上海共有在读研究生95498人(不含军事院校),其中高校89778人,占94.01%。部属高校整体水平较高,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占比也较高,相对而言,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尤其是博士生的规模占比更低(参见表三)。

  表三2008学年度上海高校研究生分布情况

  在读研究生

  总人数

  部属高校

  人数

  比例

  地方高校

  人数

  比例

  合计

  89778

  66078

  73.60%

  23700

  26.40%

  博士生

  20169

  17336

  85.95%

  2833

  14.05%

  硕士生

  69609

  48742

  70.02%

  20867

  29.98%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统计手册2008》

  毋庸置疑部属院校为全国和上海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长。与中央部委属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往往更贴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相对更大一些,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也逐渐培育和建设了一批特色院校和品牌学科,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然而,相对于“985高校”和“211高校”,大部分地方院校所能得到的资源和支持还是相当有限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影响与制约地方院校发展的瓶颈,整体上不利于上海高等教育营造一种和谐竞争的学术生态和发展环境。

  事实上,上海还是有一批相当不错的地方院校,他们办学历史相当悠久,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缺乏高一层次研究生教育的资格,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也造成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例,该校成立于1960年,至今已经有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该校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有经贸、管理、金融、法律四个方面的综合专业素质,能够运用理论研究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事实上,学校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研究方面尤其独树一帜,为中国最终加入世界关贸协定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时至今日依旧是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但是,学校目前同样也面临着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困扰,客观上对学校进一步集聚和建设一支顶尖的国际贸易

  研究教学团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学校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方向带头人较缺,人才培养结构出现断层,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学校作用的充分发挥。

  3.需要认真审视我们传统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变单纯注重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而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重视不够的倾向,真正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探索步伐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无论是师资配置还是学科及课程设置等都倾向于单纯的学术型研究人才的培养,而面向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需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相对不足。相对而言,在美国授予的硕士学位中,具有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高达56%,几乎近80%的硕士生并不要求接受大量的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与能力。近年来,上海开始加大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其中2005年开始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尤其关注加强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创新机制联合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走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外,上海近年来也持续加大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力度,目前上海共有19所高校招收17种专业学位研究生,2008年在读人数接近4万。

  今后,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将特别关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特别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改革,包括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制度的改革与突破,而在学科布局方面则更需要向应用型领域倾斜,加大社会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力度,结合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向高端的进一步延伸以适应和支撑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在有条件的高校率先开展高等职业类研究生教育的布点与尝试。

  二、上海拟新增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全国各区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的精神,2008—2015年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是:按“需”少量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化学位授权学科的结构,控制高校盲目扩张、趋同发展,突显高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有效增强和充分凸显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对提升上海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与支撑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的实效。在2008—2015年期间,上海不再新增科研院所为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而是通过加强构建产学研联盟,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上海拟在现有的高校中,到2015年之前新增1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2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如表四所示)

  表四2008—2015年上海高校学位授予单位发展动态目标(单位:所)

  类别

  年份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5

  博士单位

  合计普通高校军事院校

  22

  22

  22

  22

  23

  23

  19

  19

  19

  19

  20

  20

  1

  1

  1

  1

  1

  1

  硕士单位

  合计普通高校军事院校

  39

  39

  39

  39

  41

  41

  22

  22

  22

  22

  24

  24

  1

  1

  1

  1

  1

  1

  在本规划期内,上海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如表五所示。

  表五2008—2015年上海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名单

  学校

  授权学位

  授权学科、专业

  授权时间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博士

  应用经济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2年

  上海政法学院

  硕士

  法学、社会学

  2012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硕士机械工程、环境工程、控制工程等领域

  2012年

  三、上海拟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授权学科、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上海学位授予体系建设包括近期正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的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

  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其指导思想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自主创新的能力,这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指导上海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的依据。《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正是瞄准了国家尤其是上海今后一段时间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以及上海学位授权体系建设所要突出解决的几个关键,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很有必要,也已具备了相当的可行性。

  (一)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1.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为主的两所专业性高等院校之一。自1960年建校以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一直是国家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和进行理论、政策研究的基地。特别是1985年以来,学校在我国争取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为国家做了大量理论和对策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专家级的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专门人才,并为中央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而在上海积极建设“四个中心”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学校也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提供了大批高层次的外贸类实务专才。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对于推进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及多边国际贸易运行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完善上海学位授予体系的关键环节。(1)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学校集聚高层次国际贸易研究专门人才,有效回应世界贸易发展以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需要,更好地建设和发挥国家及区域国际贸易相关研究中心和智库的作用,尽快形成国际贸易研究的人才高地。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了,2007年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国际贸易国,国际贸易积极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当然也由此带来诸多国际贸易间的纠纷与矛盾需要处理和化解。在此过程中,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专家学者们作了大量的工作,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大量重要的咨询和建议。然而,国际贸易形势发展很快,贸易形式从传统的货物贸易向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贸易在内的“大贸易”拓展,贸易政策也由此向其他相关领域延伸,并要求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国家管理模式,建立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贸易运行平台;而2008年的金融风暴,更是搅动了整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更有可能带来整个世界贸易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中国在此其中将无可争辩地处在变革的中心,历史赋予学者们以难得的机遇,并要求他们真正肩负起代表中国参与新的国际经济格局研究与建设的重任,这对研究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应该作为国家战略予以高度的重视和重点的支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具备了担负起这一重任的基础,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组建的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已成为国家参与多边和区域性贸易谈判的重要技术支撑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研究机构和决策咨询思想库;2007年9月,王新奎校长作为专家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作了“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专题讲解。但是,缺乏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现状严重地困扰着学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去吸纳顶尖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无法吸纳优秀的青年学子去

  建设和扩大这样一支高层次的研究队伍,真正符合国家的利益去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提供国家需要的决策咨询性意见和建议。

  (2)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上海学科结构的完善与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包括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既定的国家战略,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和新的知识储备。应该看到,就学科性质而言国际贸易比较传统,从斯密和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诞生算起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但现代贸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国内的学科建设并未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国际贸易学科需要随着事业的发展同步扩展。在这方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有其优势,关键在于学校长期以来一直紧紧跟踪着国际贸易事业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学校始终占据了学科发展的前沿。依托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原有的学科建设基础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上海国际贸易学科的创新发展和新型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的造就。

  (3)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造就大批新型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需要。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就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造就。然而,上海高校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能力有限,目前仅有复旦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两所高校设有两个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每年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不足10人,这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得要求是不相称的,这样的人才培养规模也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支撑起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不仅可以扩大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规模,而且也有助于造就新型的高层次国际贸易人才,他们是有一定理论素养的、通晓WTO规则、能够解决贸易争端、制订贸易政策、管理贸易企业、开辟贸易渠道的高层次人才,既懂传统的货物贸易,也能够从事服务贸易、知识技术和专利贸易、生产要素贸易的研究和分析;既能从事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也掌握产业内、产品内贸易的新动向;既掌握贸易方面的知识,也了解金融、投资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2.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上海政法学院始建于1984年,原为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翌年改组为上海法律专科学校,1993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与原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合并组建上海大学法学院,2004年9月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上海政法学院隶属于上海市委政法委,受上海市司法局领导,是一所专门培养高层次政法干部的摇篮。

  (1)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符合上海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发展目标与趋势的要求。

  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在全国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进入接轨国际惯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次和新阶段,要求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要求,聚焦突破,率先推进浦东新区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体制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联动配套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十一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浦东先行先试,有助于推动上海整体实现政府转型,探索公共服务型政府体制和机制的目标与任务。为此,既需要加强理论探索的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大符合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2)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利于依托行业支持,造就大批高层次政法人才。尽管近年来上海市政法系统陆续招录了一些高学历人才,但是队伍结构中高学历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06年,上海政法系统有干警6万余人,其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约1.2万余人,占总数的20%;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有955人,仅占总数的1.5%。这样的队伍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不相匹配。随着改革的深入,诸多新型的法律问题首先会在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露头,正确处理的难度不断加大。上海政法队伍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亟需进一步提高队伍的综合

  素质。上海政法学院具有强有力的行业支撑,有条件与政法系统管辖的监狱管理、社区矫正、禁毒、社区法律服务等实际工作部门紧密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政法人才,以适应上海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管理体制创新的需要,体现了上海“四个率先”的要求。

  3.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位授予体系发展建设需求的适应性分析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以多层次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学校先后经历了“树全国半工半读一面旗帜”、“当成人教育战线的排头兵”、“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三次历史性跨越,建校48年来为上海乃至全国先后输送了各级各类企业一线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八万余名,培养了以包起帆、李斌、郁竑、唐建平等为代表的150余名市级、国家级高技能劳模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学校被社会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高级技术人才深造的平台。

  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对于推进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于确保上海“四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上海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立。

  (1)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符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对于确保上海“四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未来几年上海的工作重点已经明确,那就是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积极推动上海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大力促进上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持续增强上海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上海“四个率先”的目标与任务。伴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高级专业技能人才将日益紧缺,相关人才的集聚与培养成为影响上海能否顺利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助于上海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回应中央关于加强和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

  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总体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甚至已于2005年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技术密集的本质是智能密集,因此后工业化阶段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人才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提出了的更高要求,对生产环节的“一线工程师”不仅提出了数量要求,更提出了高层次技术内涵和质量要求。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进入技术密集型的后工业时代多层次工程人才培养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需。事实上,为了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普遍重视和加强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大力发展应用科技大学教育体系,从而形成和建立起与传统大学教育并驾齐驱的两元制的高等教育体系,创造了工程类、经济类和社会服务类学士和硕士层次的培养模式。目前,德国社会的工程社会服务类人员中有2/3左右的工程师和1/2左右的企业经济类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都毕业于各地的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增长。在英国,上世纪80年代末政府也开始将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培养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这在注重学术传统的英国无疑又是一场高等教育革命。海峡彼岸的台湾,上世纪之所以能够跻身“四小龙”的行列、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其高等技职教育的繁荣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台湾已经基本形成了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含研究所承担研究生教育)等在内的完整的高等技职教育体系:(1)专科学校:专门办理二年制及五年制专科;(2)技术学院:分为两类.第一类技术学院(含大学附设技术院系)以专业系所为特色,以大学部为主,研究所为辅,不设专科部;第二类技术学院系原来专科学校改制而成,保留专科部,原则上只办理大学部及专科部;(3)科技大学:以综合性系所为特色,以大学部及研究所为主力,培养高层次的技职类专门人才,甚至直至博士学位。

  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还是沿袭了以往偏重学术性教育的传统。以工科教

  育为例,2007年工学硕士毕业生为10万多名,而工程硕士仅为4万多名,这种教育发展状况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尤其是上海等地的后工业时代发展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原有的精英化高等教育体系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后工业时代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供求矛盾。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大力发展以强调高技术、应用技术为主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势所必然,同时也将成为调整与优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3)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有助于上海高等教育真正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与探索步伐。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比较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上海近年来推出的“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改革试点工作,在面向社会实际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方面继续做出积极的探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将有助于这一改革探索的进一步深入。

  (二)拟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1.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是目前我国仅有的以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专门人才为主的两所专业性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已形成了以国际贸易学专业为核心,包括国际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物流管理、国际金融、国际法学、商务外语等新兴应用型专业在内的国际贸易学科群,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综合优势明显。(1)长期从事WTO事务研究,使得学校得以始终占据国际贸易领域发展的前沿,既为学校赢得了众多的荣誉,同时也为学校学科发展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WTO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使得学校有能力在国内引领相关学科的发展。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国际贸易学科,早在1987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1个研究所、1个国际商务实验中心、1个培养模式实验区和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其中,国际经贸研究所是上海市第一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商务实验中心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而外贸经济同时也是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就是因为以往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在WTO领域的研究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且其相关研究直接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发挥了重要的影响,2007年9月王新奎校长作为专家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4次集体学习作了“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专题讲解,充分显示了学校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领先程度。2004年以来,学校在应用经济学领域承担了各类研究项目93项,科研经费672.20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14项,省部级一般项目13项,获得省部级奖11项。(2)依托政策研究的平台,学校逐渐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自1986年中国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席位始,以王新奎教授和周汉民教授为代表的国际贸易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主要业务骨干就发起并参加了“关贸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现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的工作。2002年5月,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WTO教育研究学院。二十多年来,学校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紧紧围绕着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贸易研究以及国际物流与运输服务贸易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和专题报告,相关成果具有海外影响,并对政府宏观决策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校也积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队伍。目前,学校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中有12个研究方向,涉及4个二级学科,研究人员6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占71.66%,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4名,占56.7%。(3)结合重大政策研究,学校教学科研条件改善明显,努力构建起完整的贸易运行监控系统公共平台。随着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整体搬迁到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所需要的软件及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尤其是上海市财政投入800万元建设的“反倾销预警及咨询服务系统”,基本构建起在线计算机

  信息服务系统,包括:进口方产品进口走势全口径观测、出口方产品出口走势全口径观测、指定口岸指定产品进出口走势观测和指定企业指定产品倾销幅度观测等4个工作平台;专家咨询与管理、客户服务与管理、系统管理等3个工作模块;数据、信息、知识等3个仓库。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拓展建设贸易运行监控系统公共平台(如图1所示)建设,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贸易运行监控系统工作平台、与工作平台配套的开放式专家支持系统。

  贸易运行监控系统公共平台建设将为学科的进一步建设提供完整的动态数据和工具平台,并由此推动学校国际贸易学重点以贸易措施关税化为研究突破口,以基础设施、货物自由化对贸易变动的影响为分析重点,以CGE模型为工具,强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区域贸易理论和政策以及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

  2.上海政法学院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上海政法学院注重教学科研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已经形成以法学为主干,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语言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现有法学(含刑事司法、行政法、民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国际经济法等7个专业方向)、监狱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等15个本科专业。行政法学是上海市重点学科,经济法学是市教委重点学科,法学(刑事司法方向)是上海市教委批准建设的本科教育高地之一。上海政法学院注重以科研促进教学,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50项,共获科研经费5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学院坚持“立足政法、服务上海、面向全国”的办学理念,联合各相关实务部门进行科研合作攻关,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司法体制改革、人民调解制度、行政法治、社区矫正、城市安全、社会稳定等多个本地区重大课题的研究,研究成果被上海市相关部门采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学院依托行业优势,建立了遍布上海19个区县的实习基地128个,面向市场经济、面向社会基层、面向政法战线,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政法人才。(1)上海政法学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1993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文学院法律系的基础上,组建成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大学于1997年获得了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两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又获准了法学理论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后又与法国巴黎第二大学联合培养法国法和欧盟法硕士。期间,学院共累计招收培养了法理学、刑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三个专业7届硕士研究生共298名。在多年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中,学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生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培养理念和教育、管理特色。一是提出了“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创新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政治合格、专业过硬的高层次法学人才”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二是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培养过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重视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教改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开拓多元化教学新途径,针对各专业特点,探索教学新方法;在科研方面,以科研促进教学,加快构建研究生创新平台。三是加强研究生管理,培养合格人才。学院制定并认真执行《硕士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守则》,要求导师要承担教书育人“双育人”责任。注意选派责任心强、专业基础好、精力充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研究生管理工作。四是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质量控制体系。如建立和不断完善招生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和强化培养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导师指导质量控制体系;坚持强化毕业质量控制体系。2004年上海政法学院独立设置以后,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和国内外合作办学等方面都进一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学院的研究生导师继续担任上海大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学工作实际上依旧有序进行。(2)上海政法学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已初步形成一支较有实力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1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64人,副高以上职称占教师总数的34.4%,具有博士学位78人,占教师总数的23.6%。教师中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为上海市教学名师,1人

  为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曙光学者3人、浦江学者1人、晨光学者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8人,教师中有多人承担了全国性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学院还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80余人为特邀教授。

  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及其主要学科的现有条件和水平分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经、管、文、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以多层次职业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1978年起开始招收学制四年的全日制本科生;1989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至今已有20多年的本科教育经历。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应用艺术设计学院、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和1个实验实训中心、1个技师学院。教学科研涵盖工、经、管、文、理等5个学科门类、12个二级学科类别和26个本科专业,并涉及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物流工程、软件工程、工业设计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和工业工程等10个工程领域。学校建有节能研究所、光机电应用技术研究所、电子废弃物资源化研究所、数据库研究所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等一批面向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机构。建校48年来,学校秉持“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精神,为上海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各级各类企业一线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八万余名,培养了以包起帆、李斌、郁竑、唐建平等为代表的150余名市级、国家级高技能劳模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学校被社会誉为劳动模范的摇篮、高级技术人才深造的平台。(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已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发展基础。经过30年的本科人才培养,学校在环境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等工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环境工程领域,学校以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循环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和环保设备与材料两个领域范围为主攻方向,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提供人才与技术保证;在机械工程领域,学校以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先进制造技术的工程设计、研究、开发为重点,相关学科建设与企业联系紧密,产学研合作成果显著;在控制工程领域,凭借上海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制造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主导地位优势,学校在“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生产与制造”等领域范围培养了逾万名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在风光电的技术领域也已经建成系统的实验研究基地。学校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及环境功能材料”,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测控自动化”,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上海市高水平特色项目“工业与信息化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及安全处理支撑平台建设”等。

  “十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在内的省部级及以上项目24项,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12篇,科研经费1.1亿元,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等一批奖项。

  (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到59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41人,占专任教师41.5%,“双师型”教师占30%,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7%。据此,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基本具备了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先行先试举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础条件。(3)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试验装备基础雄厚。2002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整体搬入浦东金桥新校区后,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实验装备条件的改善。目前,学校仪器17124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72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达138台(套),选入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设备达23台(套)。其中,为重点工程领域的装备服务完全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环境工程领域拥有的X射线衍射仪(XRD)、带能谱分析功能的扫描电镜(S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等科学研究仪器已经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机械工程领域拥有的数控装备总值达5000万元。学校建有中央财政资助的“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及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1

  个,各类实验室39个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程实训中心”是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学校主要实践教学基地,承担了全校的机械、电工电子及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近年来该中心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一套模块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企业合作,引进工程环境,引进企业标准,教学内容密切与科研、工程实际相关,产学研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能力。中心的教师都具有工程经历,教学队伍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中心规章制度健全,中心运作科学、高效,正逐步实现对实验教学进行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工程实训中心正在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基地。工程实训中心向校内外开放,具有示范作用。

  目前,学校还在申报上海高校工程中心建设项目“复杂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仿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计划建设四个仿真技术研究室:(1)数控设备电子样机仿真研究室。该室主要以数控雕铣机与数控轴承磨削生产线对研究对象,开展基于Modelica建模技术的仿真基础模型库的建立,所产生的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合作企业上海莱必泰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产品;(2)机械性能动态仿真研究室。该研究室以DYNA,ANSYS等CAE软件为工具,开展面向汽车(特别是家用轿车)关键部件的动力学和有限元模型分析技术研究,以及汽车关键摩擦零件材料间的摩擦机理研究,其研究成果将应用于合作单位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等单位;(3)复杂运动轨迹仿真研究室。以复杂曲面加工为研究对象,研究加工程序加工实际型面与理论型面的差异评价,结合三坐标测量技术,实现对自由曲面的加工仿真与加工误差分析,其研究成果将应用于专业教学和培训;(4)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研究室。该研究室以离散制造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先进的三维显示技术HOOPS等,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软件系统开发,其研究成果首先可在合作单位上海莱必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汇大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等应用。

  四、建设保障措施新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上海政法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新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计划,是上海直面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上海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选择,在上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和探索性的意义,因而将得到上海市政府来自政策、资金等诸方面的共同支持,并保证实施有效的监督保障。(一)政策支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上海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和上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上海市教委于2008年起正式启动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简称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三所高校的新增学位授予单位计划,将整体纳入“085”工程通盘考虑,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享受到“085”工程所给予的“五大工程、十五项计划”的重点支持。1.相关院校整体纳入“综合建设工程”,予以重点扶持为了实现上海高等教育“卓越突破”的目标,上海将实施“综合建设工程”,重点推进若干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特色院校建设,增强上海高等教育参与国家任务的综合实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政法学院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2008—2020年间都将作为未来的特色院校,纳入“综合建设工程”支持的备选对象,重点实施“行业高校提升计划”支持。2.鼓励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力度,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这次制定《上海市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一个衡量的依据就是要求突破原有的学位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此将鼓励和支持这些学校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做整体的改革与探索,并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予以支持。3.强调“开门办学”,鼓励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主动优化与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增强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撑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坚持“扶需、扶特、扶强”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鼓励和引导这些学校坚持服务经济社会

  发展的办学方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学校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通过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科技创新支撑计划、产学研联盟计划等的有效实施,帮助学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联盟,开展一流研究,建设一流学科。

  4.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抓住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和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这两个重点,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关键还是要落实到队伍建设,以增强高校师资队伍综合能力为核心,通过建立和完善特聘教授制度,集聚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快创新团队建设;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进一步加强高校与产业部门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上海将在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这些学校的发展。

  5.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提高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以提高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为目标,推动高校国际交流项目的深入展开和全面提升,对入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学校,保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二)资金投入上海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简称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得到了上海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了由主要分管市领导主持的上海高校内涵建设联席会议讨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大问题,并予以经费保障,市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等部门也积极参与了这项工作,并从各自的工作职责出发予以大力支持。这次入选的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如果能够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将整体纳入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085”工程,从而给与充分的经费保障,如果需要还可以给以其他专项支持。(三)监督检查为确保新增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能够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确保建设实效,在督促相关学校健全并落实监控机制、加强自律的同时,还将委托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设计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系统,动态收集学校建设相关信息,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价分析,并及时向学校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反馈,推进相关工作的高效运行。

  

  

篇三: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浅谈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科研处顾琴龙席晓莺钱关祥学科是高等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基础建设。而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据我国国情,加快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高校履行职能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所高校在国内国际所处的地位,不仅决定于它所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决定于它所具有的重点学科的数量、特色和优势。《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要根据同行评议、择优扶植的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学科”。据此,自1988年起,我校经上级批准,分三批(分别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对22个上海市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前两批15个学科已完成建设计划,第三批7个学科正在进行之中),有2个学科在建设中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加快了学科学术梯队建设,提高了科研竞争能力和学术水平,强化了研究基地建设和促进了课题建设,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学校在各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而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全面推动作用和重要意义,本文拟简要阐明重点学科建设对高校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一.加快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学科队伍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和学术地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科教兴国”伟大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作用的重要基础。重点学科建设的中心就是学科梯队建设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尤其是有发展前途的优秀中青年骨干的培养。我校重在点学科建设中,

  ofrualdinkgwtesc,pbyhm

  落实了学科带头人接班人的选拔和培养,加速了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从而加快了学术梯队建设。

  ⒈选拔和培养了新一代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和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学科带头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人物。由于多数学科带头人年事较高,选拔好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是保证学科继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我校“七五、八五”重点学科建设10年中,首先就是选拔接班人,完成大部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通过建设,使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下降了9.2岁。其中有3名小于45岁(包括2名小于40岁)的博士生导师,随着“九五”重点学科建设的进行,其余学科带头人(包括前两批学科)的培养仍在继续进行,有1名成为我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期间共有6名青年学者被列入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占全校列入该计划7名的88%。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4人,全部是重点学科培养的人才。

  ⒉加快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教师队伍中梯队断层现象较普遍存在。通过学科建设,促进了一批青年学术骨干迅速成长,是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将他们推向医、教、研的第一线,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纳入校、市优秀青年培养计划。我校青年骨干被列入上海市“曙光计划”、“启明星计划”、“百人计划”等培养的77人次中,80%是由重点学科选拔出来的。

  ⒊增强了研究生培养能力。培养研究生是充实学科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代表高校和学科科技乃至整体水平的标志。《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扩大研究生培养数量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发展的战略之一。我校“七五、八

  2

  ofrualdinkgwtesc,pbyhm

  五”重点学科建设后,博士生导师增加了130%,使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占全校博士生导师的70%以上,成为学校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基地。

  ⒋学科梯队结构更趋合理。经过重点学科建设,高级职称人数有明显增长,其中正高职称增加370%,副高职称人数增加200%。重点学科高级职称人员占学科总人数比例(27.1%)远远高于全校平均比例(14.6%)。高级职称人员平均年龄也明显下降。同时,重点学科由于毕业研究生的不断充实,使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分别增加了80%和24%,博士、硕士在学科中的比例(6.5%和16.3%)远远高于学校平均比例(1.3%和7.6%)。

  二.增强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证明,我国高等学校的研究人才和力量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为我国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高校科研工作在实施党和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既体现在科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又体现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方面。科研是提高学术队伍水平的关键,高校科研能力也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科建设是增强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⒈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增强。重点学科建设后科研能力增强主要归功于两方面:①学术梯队的加强和学术骨干的成长;②科研设施的完善。我校“七五”的7个重点学科经5年建设后的“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是“七五”期间的1.92倍。“八五”建设的8个重点学科在建设的“八五”期间平均每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是其建设前的“七五”的2.5倍;“九五”建设的7个重点学科在头两年建设期间获取的科研项目经费占全校同期纵向科研课题总经费的37.9%。“八五”以来由我校专家作为负责人获得的4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

  3

  ofrualdinkgwtesc,pbyhm

  项目、10项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及2项国家攻关项目均由重点学科所承担,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6项(85.7%)是重点学科获得的。

  ⒉提高科研成果水平。承担科研项目是获得科研成果的前提,科研成果则是对完成科研项目水平的认可。一个高校所获得的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也反映了该高校的水平。我校“七五、八五”期间建设的重点学科在10年中共鉴定科研成果207项,占全校同期成果总数的43.7%;获各类成果奖共135项,其中国家级奖8项、部委级奖53项、市级奖65项,分别占全校总数的61.5%、52.0%、52.0%。第三批建设的7个重点学科在建设的第2年所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2项,占全校成果奖总数的33%,其中国家奖占50%,省部奖占32%。而同年成果奖中67%是由重点学科(三批)获得的2项国家奖均由重点学科获得。此外,我校近年来所获得的国际大奖,如美国烧伤学会伊文思奖、意大利国际烧伤惠特克奖、国际凯特林医学大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法国卢瓦兹肿瘤研究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及三次何梁何利科技奖,获得者均为重点学科带头人或接班人。这些奖的获得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⒊提高了学术水平。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及其在某些领域的学术地位,也是衡量科技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措施。我校前二批建设的15个学科在10年中共出版专著164本,发表论文3159篇,其中发表在国际杂志上354篇,国内一级期刊上1424篇。为我校近几年在学术论文排位榜居全国医学院校的前列(95年第7位,96年第6位,97年第二位)作出了贡献。由<SCI>收录被引证次数最多的论文(全国高校第4位和第6位,医学院校第1位)也出自重点学科。近年来,我校一些市级重点学科每年还主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并有600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出国讲

  4

  ofrualdinkgwtesc,pbyhm

  学,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三.加强研究基地建设。研究基地是高校进行科研和教学、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和必要条件。研究基

  地,尤其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科建设甚至高校发展意义重大,而基地建设也必须依赖于重点学科建设,给研究基地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自1985年来,我校22个市级重点学科总投资4000万余元,扩建和改建了一批实验室,实验室用房总面积达27000余平方米,新建实验技术100余项。其中被列入委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7个。多年来这些重点实验室进行开放式运行,接受众多校内校外和全国各地客座研究人员。我校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虽只是卫生部暨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于1994年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在全国150多个重点实验室中名列第7位。重点学科基地建设不但为学科,更重要的是为全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促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由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重点学科建设加快高校科研教学双能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反映到教材中,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基地建设又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了条件。因此科研与培养人才是互相促进、互相加强的。我校的市级重点学科在建设工程中,将课程建设列入计划,共编写了30余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为研究生开设了30余门新课程(包括基础和实验课程);为实验操作或临床诊断及手术示范课程编制了教学录像,编制了7门课程英文教学幻灯片及10余套题库。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些重点学科为全国培训了千余名高级医师进修人员,还接受了40余名国外留学生

  5

  ofrualdinkgwtesc,pbyhm

  和进修生。五.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重点学科有良好的基础。重点投资建设,使梯队结构明显优化。研究基地显

  著改善。科研、教学、医疗优势更为强化。这些优势有利于重点学科发挥示范和效益辐射作用,带动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如重点学科博士授予点与相关学科共同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联合申请到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攻关项目。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科研条件,得以承担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也为其他学科建设所用。重点学科的辐射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一批校级重点学科的发展。

  六.重点学科建设管理的体会。重点学科是高等学校的支柱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学校整体质量和水平,而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科学管理是保证学科建设顺利进展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管理效益,我们重点抓好几个方面:⒈加强三级管理: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中,采取校、院、学院三级管理模式,校、院、学科三级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学校做好总体规划、制定政策、宏观调控及对院级管理的检查监督。医院或学院做好规划实施条件保障,如人员编制、梯队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及科研支撑条件协调。学科管理是重点,学科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不仅是学术活动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科建设的管理者,学科建设效益与学科带头人的投入和管理水平明显相关。我校22个重点学科的老带头人均是博士生导师,绝大部分是由国内本专业学会主任或副主任,甚至是中

  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均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在新老交接完成后,学校仍十分注重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他们的声誉和学术造诣带动了学科发展。

  ⒉建立四级学科建设网我校共有74个学科,根据原有基础和事业发展,从80年代起经学校专家委员会评审,先后确定了28个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学校投资建设,先后有22个学科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其中有2个学科又被批准为国家教委重点建设学科。各附属医院或学院又分别建立院级重点建设学科,院级重点学科建设有成效者可升为校级重点学科。四级学科建设网有利的推动了全校学科建设的纵深发展。⒊注重学科联合,发挥互补优势。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我校注重学科间的联合协作,以发挥各学科互补的优势。这种联合有两种情况,一是以重点学科为核心、由若干学科组成学科群,这种联合主要是为了集各学科的专长、人才和条件优势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如我校组织的烧伤外科学、免疫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烧伤创面愈合机制研究》,使该项目圆满完成,研究成果有多处新的突破。二是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本身是联合交叉学科,如第三批列为重点建设的学科由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的分子免疫学,成为瞄准国际科学研究前沿的边缘学科,组织胚胎学与细胞生物学联合的组织细胞学科,药理学与化学联合的药物化学学科,这些学科的联合有利于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促进科研、教学不断发展。⒋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我校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注意搞好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这不仅有利于

  7

  ofrualdinkgwtesc,pbyhm

  提高实验室效益,增强学科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重点学科的效益辐射,为相关学科提供发展机会。我校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向校内或校外开放。其中上海市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每年接收数十名来自校内或校外的客座研究人员,并为研究人员提供各种测试服务。卫生部暨上海市人类基因组重点实验室每年设一些面向全国各地的开放课题。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也总是拨出一定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随着21世纪的逼近,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点学科建设也将对高校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优先发展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将重点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支撑点,以邓小平理论和关于“两个中心”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培养人为中心,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多学科相结合,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将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向21世纪。

  8

  ofrualdinkgwtesc,pbyhm

  

  

推荐访问:硕士点建设意味要升大学么 硕士点 意味 建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