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3篇

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3篇

时间:2022-11-20 18: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3篇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3篇,供大家参考。

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3篇

篇一: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引力模型概述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

  Tinbergen,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andWinters,2001)。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

  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Krugman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和出口国规模联系在一起。Deardorff(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还是专门化生产并不是关键。

  Eaton&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除了上文提到的Tinbergen(1962),还主要有Poyhonen(1963)、Bergstrand(1985,1989)、McCallum(1995)、Balistreri(2003)、Anderson&Wincoop(2003)等。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GDP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将人口作为变量引入模型,Bergstrand在模型中引入了人均收入和汇率及多个虚拟变量,使模型包含更多影响贸

  易量的因素。McCallum表明,在控制了贸易量大小与距离的情况下,加拿大各省之间的贸易量是这些省与美国各洲贸易量的22倍。开创了对“边境效应”问题的研究。大量研究(HelliwellandMcCallum,1995;Helliwell,1999;Wei,1996;AndersonandSmith,1999;HeadandRies,2001等)发现,“边境效应”的确存在,只是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有所不同,而且呈下降趋势。Anderson&Wincoop(2003)、Evans(2003)又分别从边境效应的大小、影响边界效应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从调整解释变量阶段过度到对边境效应的解释阶段。引力模型在我国贸易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金哲松(2000)、谷克鉴(2001)、骆许蓓(2003)等分别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众多影响我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因素。金哲松(2000)在其《国际贸易结构与流向》一书中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

  不同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谷克鉴(2001)认为,国际经济学界根据研究需要曾多次扩展贸易引力模型,而中国又是一个经济转型、经济开放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一定要考虑过渡经济对中国贸易流量和流向的影响。骆许蓓(2003)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然而由于数据上的限制,这些研究只限于货物贸易,在国内学者的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在现有的文献中,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的非常有限。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Francois首次将引力模型引入到服务贸易领域,Francois的模型是将服务的进口需求作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的函数。服务贸易流动的数据来自GTAP数据库。其用最小二乘法去估计引力方程,然后把预测的

  

篇二: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

  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

  尚斯;李钟林【摘要】本文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和人口数量等解释变量,并添加了FTA作为虚拟变量,以建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解释双方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空间距离以及FTA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显著,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把握,将会促进双方经贸.【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6页(P99-104)【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发展历程;实证检验;经济意义【作者】尚斯;李钟林【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4自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起,国际贸易理论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都不断的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但正如Harrigan指出的那样:“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

  贸易模式,其二是贸易流量。”现有的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均集中在贸易模式方面,力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福利,但是对国际贸易流量的研究屈指可数。贸易引力模型的及时出现使其成为了国际贸易流量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贸易引力模型具有着其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即实证研究在前,理论研究在后。贸易引力模型并非来自于各种贸易理论的严格推演,而是众多学者通过对国家间贸易的密切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从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模型及其验证均未能走向双边贸易流量的计量分析,无法为双边国际贸易流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Bergstrand指出的那样:“虽然该模型在统计上始终具有着较强的说服力,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它在用于解释和预期目的方面总是会收到许多限制。”于是贸易引力模型自其产生时起,就不得不依赖于物理学的概念。近十多年来众多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以及各种研究方式也各有差异,但所有学者的观点都一致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虚拟变量在双方的贸易额中占据着较大比重。一些学者先后引入了国家的区域面积、人口总数、国家间的技术差异、消费者价格指数等解释变量以及是否为发达国家、是否为APEC国家和是否为FTA国家等虚拟变量进行研究。这些现象表明,贸易引力模型自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也说明了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国际贸易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意义。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的贸易进行了具体的量化,为国际贸易在计量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在古典贸易和新古典贸易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如上所述,由于贸易引力模型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引入的内生变量越多,研究结果也就会越来越偏离最初的贸易引力模型,因此,本文在新引入三个内生变量

  的基础上,还会对具有明显不显著的内生变量进行剔除,以达到与传统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目的。贸易引力模型(TradeGravityModel)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二者之间的质量成正比,与二者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在20世纪60年代由Tinbergen和Poyhonen几乎同时提出,该模型表明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额与二者的空间距离成反比,与二者的经济总量成正比。即两个国家间的空间距离大,则二者的相互贸易额小;两个国家各自的经济总量大,则二者的相互贸易额大。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最初形式为:式中Tij表示i国与j国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额,Gi与Gj分别表示i、j两国的国民收入,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代替,Dij表示i、j两国的空间距离,A为常数。因为上式为非线性模型,为了便于进行实证检验,将模型转换为线性对数的形式:lnTij=β0+β1lnGiGj+β2lnDij+μ式中β0、β1、β2均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干扰项。Linnemann是第三位系统研究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计量分析的经济学家。在评价Tinbergen的观点时指出:“该观点最大的优点即在估算名义贸易流量的同时考虑了空间距离的因素。”Linnemann在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解释变量国家人口总数和虚拟变量,并得出了国家人口总数变量对双边贸易有负相关关系,得出同样结论的经济学家还包括Aitken、Geraci和Prewo。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例如Brada和Mendez认为国家人口总数与双边贸易额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此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所研究的贸易国的产业结构水平认定不同,当面临的贸易国为产业间分析模型中的小国时,即经济系统并不十分完善,还需要较高程度依赖国外市场满足国内需求的国家,其国家

  人口规模越大,对国内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就越大,在国内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不得不寻求国外市场的帮助,此时将会扩大双边贸易额,双边贸易额和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与此相反,若贸易国为产业间模型分析中的大国时,该国可能拥有一套成熟完整的经济体系,该国的人口规模扩大时,国内市场完全有能力接纳新增的需求,较多的供给和需求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解决,因此人口规模与双边贸易额将会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引力模型,目前主要分为三种方向,其一为基于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其二为基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最后一种为基于异质性企业的模型。其中Bergstrand、Deardorff、Eveneet和Keller等学者在国际贸易理论开发引力模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引力计量方程式的改进。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金哲松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流向及其出口规模与贸易国家的经济总量和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距离呈负相关关系;谷克鉴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和经济多年高速发展的国家,因此在考虑贸易引力模型的过程中,还应该构建一个外向型贸易转移变量;林玲、王炎指出,除了GDP、空间距离以外,国土面积以及APEC等变量对双边贸易额也具有显著的影响;罗来军、罗雨泽和刘畅在其《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导的双边国际贸易检验》中将模型设计分为有方向性和无方向性,其中在无方向性的模型设计中,将总规模设定为了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和地理总量的函数,并考虑了价格水平,在距离因素分分析中,除了空间距离,还包括了文化距离、经济距离、技术距离和文化距离,使贸易引力模型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个更加纵深的发展。传统贸易引力模型自提出后,便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兴趣,他们的不懈研究使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对变量进行扩展和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变量的扩展是引入影响贸易额的解释变量和虚拟变量;

  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截面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本文也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善。首先,在解释变量方面除了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中涉及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空间距离两个影响因素外,引入了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国家人口规模和三个解释变量。理由为双边贸易额受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在一定时间内,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技术条件的束缚,供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改变,所以假设供给为外生变量,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收入,收入又可分为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若只考虑现期收入,即不存在借贷,则人均国民净收入为人均可支配收入,那么只有当居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变动时才能促使消费变动,进而影响双边贸易额,即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双边贸易额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需求减少,双边贸易额减少;双方的贸易额同样受到国家间汇率的影响,汇率是国家间货币交换的相互比率,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贸易的平稳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自2005年起到2011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上涨31.35%,2011年至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又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升值。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并进而影响到双边贸易额,本文采用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的间接标价法;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具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都有巨大的上升,本国人口数量的增长,将会影响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数量,同时,外国人口数量的增长,也会影响到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因此,研究国家人口规模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十分必要;其次,在虚拟安排方面,本文引入了FTA这一解释变量。FTA是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因此研究FTA是否对双边贸易额具有影响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指导意

  义。通过以上的扩展,贸易引力模型如下:lnTij=β0+β1lnGiGj+β2lnNiNj+β3lnEiEj+β4lnDij+β5lnPiPj+β6FTA+μ式中新增变量N、E、P分别表示i、j两国的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和国家总人口;FTA为虚拟变量,若已建立FTA,则赋值为1,若未建立,则赋值为0。本文依据《2017中国统计年鉴》截取了2016年同中国贸易额较大的34个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安哥拉、南非、伊朗、土耳其、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六大洲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以上国家同中国进出口贸易额总和高达264505783万美元,占2016年中国海关统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72%,较好的代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方向。中国同各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来源于《2017中国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各国货币同人民币汇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的间接标价法)以及各国总人口均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国家间的距离测算来源于谷歌地图。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单一年份的截面数据,所以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其次,通过对数转换基本解决了引力模型的异方差问题。那么利用以上搜集数据,通过Eviews8.0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线性回归,得到的初次回归结果为:lnTij=0.63+1.57lnGiGj-0.84lnNiNj+0.05lnEiEj-0.37lnDij-0.97lnPiPj+0.51FTA首先对该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通过上式可知,解释变量中的人均国民净收入系数明显违背经济原理,当居民的人均收入增加时,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即使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也会有一部分的收入用于扩大消费,这将会扩大双边贸易额。其次对该模型进行拟合优度和统计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1所示。根据以上回归分析结果,R2=0.78,拟合度较好,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78%的变量做出了解释,DW=2.36,介于1.5-2.5之间,表明序列无自相关。但

  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仅两国间的距离DD和是否为FTA通过检验,即使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情况下,其它解释变量仍未能通过检验。因此,需要对其余四个变量进行逐步剔除。首先,对各国的总人口P进行剔除,得到以下结果:lnTij=3.34+0.57lnGiGj+0.16lnNiNj-0.07lnEiEj-0.33lnDij+0.45FTA再次对该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经济意义检验,可以发现此次回归结果符合一般的经济原理,所以对其进行拟合优度和检验统计,得到回归结果如表5-2所示。以上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标准下,国内生产总值、国家间的距离和是否为FTA通过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1的标准下,人均国民净收入和汇率通过检验,且R2=0.80,拟合度较好,解释变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空间距离”以及虚拟变量是否为FTA国家能够对被解释变量“双边贸易额”的80%的变化作出解释。DW=2.24,介于1.5-2.5之间,表明序列无自相关。从计量意义来看,该模型的检验较为成功。由此可解释该模型的经济意义为:中国与其贸易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乘积的对数每增长1%,双方的贸易额将增加0.57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人均国民净收入乘积的对数每增加1%,双方贸易额将增加0.16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货币汇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基础的间接标价法)每上涨1%,双方贸易额将减少0.07个百分点;贸易国双方的空间距离每增加1%,双方的贸易额将减少0.33个百分点;以及当双方为自由贸易协定约定国时,将会对双方的贸易额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现实角度出发,该模型的检验结果也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国内生产总值代表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运用所有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越大,所生产的最终产品越多,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对厂商来说,不得不开辟国外市场,减少非意愿存货投资,以获得更多利润。人均国民净收入为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代表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2016年中国与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1190992百万美元和2274229百万美元,位列世界

  第二和世界第七,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日本、德国和英国之和,但中印两国的人均国民净收入分别为6309美元和1462美元,远远低于美国的49574美元。因此,当国民净收入提高时,若只考虑当期消费,依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者将会增加消费,以获得更大的效用。但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存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收入的增加部分中用于消费的部分会不断减少,致使收入增加对贸易额的贡献显著性稍弱,所以该变量P值仅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1的标准。本文以一单位人民币为标准,采用间接标价法的汇率,当汇率上升时,人民币升值,外币贬值,外国将会减少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中国消费者将会适当扩大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当汇率下降时,人民币贬值,外币升值,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将会增加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货币购买力下降,本国居民将会减少对外来商品的需求。因此,对外贸易额的增减受外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减少或增加和中国对外国商品需求的增加或减少相互作用的影响,该回归结果的显著性也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贸易国之间的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运输过程中的风险也越大,同时,两国空间距离越大,文化差异也就越大,对商品的接纳度相比具有较多相同习惯的邻近国家也越小。所以贸易国之间的距离越远,贸易关系也就越稀疏。中国目前同澳大利亚、智利、秘鲁、巴基斯坦、比利时、韩国以及东盟十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建立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首先中国对约定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壁垒,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来说,降低商品的关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价格,由于成本降低,居民将会扩大对该类商品的需求,因此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同中国的贸易额相比别国更大。其次也正如回归结果所示,虚拟变量FTA的回归系数为0.45,这表明签订FTA对双边的贸易额具有较高的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国家同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们有理由认为,双边的贸易额将会增加e0.45倍。

  本文与历史文献相比较,虽然采用的研究方式,选取的解释变量和虚拟变量以及截取的数据各有不同,但在相同变量的研究上,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例如Filippini和Molini(2003)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765、-0.587以及-0.152,Buch等(2004)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36,Disdier和Head(2008)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范围为[-0.55,-0.003],而在本研究中所计算出的空间距离系数为-0.33,这也从侧面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综上所述,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可以为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稳中求进,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其一即为技术进步,Solow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来源于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该模型未能解释技术进步的决定作用,但是在大多数的公共政策中均大力鼓励技术的进步。当今中国正处在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化、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化的阶段,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然而技术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支撑,所以想要从根本上促进技术的进步,就需要重视教育,一个具有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才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其二即为鼓励资本形成。资本存量的上升会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存量又主要受投资和储蓄率的影响,所以增加资本存量应从投资和储蓄率着手,但需注意应将资本保持或接近黄金律水平。其三即为增加劳动的供给,在劳动力数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免个人所得税来提高居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团队。另一方面还应在能自觉抵御外来风险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同别国的经贸关系,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上述模型,其中较有效果的政策即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完整成熟的自由贸易区体系,有重点有层次的建立自由贸易区,首先,因为国家间的距离在双边贸易中起着重要的负作用,因此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时应当率先与周边国家达成共识,开

  辟周边国外市场,减少或避免因空间距离而造成的经济负作用;其次应当同经济大国建立自由区,例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不仅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技术与我国相比遥遥领先,与此类国家开展有优惠政策的贸易,不仅能够增加双边贸易额,也可以迫使我国在国际标准下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应当注意,不同开放程度的区域经济对双边或多变贸易额的影响不同,开放区域面积越广阔,开放程度越深,越容易促进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关系,因此,我国需把握时机,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在亚太经合组织的基础上,积极促进亚太经济一体化,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

  【相关文献】

  [1]林玲,王炎.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J].世界经济研究,2004(7).[2]赵小明,冷落.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及贸易潜力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4]罗来军,罗雨泽,刘畅.基于引力模型重新推导的双边国际贸易检验[J].世界经济,2014(12).[5]史朝兴,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研究,2005(3).[6]许晓晨,韩志芳.引力模型的发展和在中国国际贸易问题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7]宋晶恩.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5).[8]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

  

  

篇三: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

  .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一,建立模型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

  二,数据来源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www.jisuan.info。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

  国家香港印度日本韩国台湾印尼泰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南非巴西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

  表1

  贸易总额(亿美元)

  GDP(亿美元)

  3414.9

  2436.7

  664.7

  19467.7

  3294.5

  59844

  2563.3

  11512.7

  1689.6

  4740.2

  662.2

  8948.5

  697.4

  3769.9

  631.1

  24337.8

  1611.3

  33666.5

  510.2

  25804.2

  417.3

  19804.4

  676.1

  7702.2

  881.6

  19535.6

  599.5

  3909.1

  857.2

  24250.5

  513.7

  17700.8

  4846.8

  156760

  1223

  15420.6

  .

  距离(公里)19733781

  2102.4110617005228

  3207.98146.7

  736482258136782858011297417330846011159.49028

  由于GDP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的贸易额会产生影响,属于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作用结果,所以选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回归分析。

  表2ModelSummary

  .

  .

  Model

  Std.Error

  ofthe

  R

  RSquareAdjustedRSquareEstimate

  1

  .810a

  .656

  .610793.55642

  a.Predictors:(Constant),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该国GDP(亿美元)

  由表2可知,两国距离和该国GDP与两国贸易额的相关系数是R=0.810,修正后的判决系数R2值为0.610,说明拟合优度尚好。

  表3ANOVAb

  Model

  SumofSquares

  dfMeanSquareF

  Sig.

  1

  Regression

  1.802E7

  29010241.85514.308.000a

  Residual

  9445976.790

  15629731.786

  Total

  2.747E7

  17

  a.Predictors:(Constant),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该国GDP(亿美元)

  b.DependentVariable:与该国贸易量(亿美元)在表3的显著性检验中,F检验的统计量的值为14.308,显著性概率

  p=0.000<a=0.01,说明二元线性回归方程非常显著。

  表4Coefficientsa

  .

  .

  Unstandardized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Model

  B

  Std.ErrorBeta

  t

  Sig.

  1(Constant)

  1584.136366.505

  4.322.001

  该国GDP(亿美元)

  .029

  .006

  .7985.112.000

  到该国的直线距离(公里)

  -.129

  .046

  -.434-2.776.014

  a.DependentVariable:与该国贸易量(亿美元)表4显示出,各国GDP总量和其到北京的距离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

  值分别为5.112和-2.776,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0.000和0.014,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说明该国GDP和其到北京的距离对两国间的贸易额是很有影响的,其中贸易国的GDP总量的影响更加显著,而两国之间的距离的影响较GDP影响弱。

  所以,运用二元线性回归分析来解释引力模型是合适的,并且验证了引力模型中GDP总量和两国的距离对于两国贸易额是有显著影响的。因此,线性的引力模型为:

  lnTij1584.136a1lnYi0.029lnYj0.129Dij

  根据表4,在中国GDP总量不变和两国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他国的GDP总量每上升1亿美元,则其与中国的贸易额平均增加0.029亿美元;在中国GDP和该国GDP不变的情况下,其与中国的距离每增加1公里,则与中国的贸易额就会平均下降0.129亿美元。

  四,结论本文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18个国家和中国的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印证了引力模型对于两国间贸易额的说明,两国的GDP总量与贸易额呈正相关,两国间的距离与贸易额呈负相关,即GDP总量越高,贸易额就越高,两国距离变远,则贸易额随之下降。

  

推荐访问:引力模型影响两国贸易的因素 两国 引力 模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