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范例推荐)

2023《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02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课时主要学习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有前面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出了两道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范例推荐)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本课时主要学习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学时,由于学生已经有前面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掌握,所以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先出了两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复习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利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直接过渡到小数。但在教学时,要指名学生说说“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例1的教学,例1的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先独立探索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最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与大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都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声音小,不自信。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交流的机会,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踊跃发言。

  2.我觉得学生的计算量不够。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以及练习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致使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多,计算练习量不够。

  3.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学生精彩的评价,我觉得我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评价语言比较单一,若评价语言能更加丰富些,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存在优点:

  1、注重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数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开始由两个学生买糖果引入,让学生计算一共花多少元。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给枯燥的计算题赋予情境。

  2、教学设计主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习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3、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归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练习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习题。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二、不足

  1、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

  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习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习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积累经验。

  在*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

  做一个有心人,在*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

  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

  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

  “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

  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20xx苏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讲这节课之前,我看到这个课题,马上想到,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一、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二、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四、做练习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前面我们学习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阅读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1)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前面我们学习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习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习环节安排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提高、拓展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习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

  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

  “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

  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20xx苏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讲这节课之前,我看到这个课题,马上想到,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一、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二、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四、做练习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本单元是在第一、三单元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在学习小数的乘除法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然还有的学生抄写题的时候把数字写错。每当你提醒他的时候,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率,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的氛围。

  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我的设计想法是:

  1、 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

  2、 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2、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1、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2、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3、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4、做练习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2)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

  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

  “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

  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除了按一般的运算法则和顺序外,还要灵活运用一些运算技巧,才能使计算又快又好。例如:

  计算:0.75-3/51/6+0.4

  学生练习。

  师:你是采取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1:我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的。

  生2:我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师问:第二题的结果会怎样?)第二题的结果是近似值。

  生3:我是把第一题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把第二题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师:你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3:因为第一题中的3/5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第二题中的1/6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师小结:

  数与分数相加减,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应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这时,有一位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老师,第二题也可以化成小数计算……”

  我不悦地打断道:“当然可以,但刚才已经的同学说了,算出的值是近似值而不是精确值。”

  那位学生沮丧地坐下了。

  ……

  课后,我还是忍不住询问那位学生:“你对第二题是怎么想的?”那位学生拿出他的练习本,我一看,他是这样算的:

  1/6+0.4=0.16+0.4=0.56

  既不用化成分数计算答案也不是近似值,妙!

  我为课堂上的草率感到遗憾,如果让这位学生说下去,全班同学既可学到这种独特的计算方法,而这时教师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1/7+0.2(题中的1/7能不能化成循环小数)该怎么算?为什么这题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再进行小结。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路也得到拓宽,对计算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深刻,本节课的课堂也会变得更为有声有色,高潮迭起。而对于这位同学来说,他更会为自己的独特解法感到高兴、自豪,从而进一步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

  这个片断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细致,对所学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引路作用,又不能照本宣科,只停留在教材上,要创造地对教材进行充实,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诱导学生勇于钻研、积极思维。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以长者自居,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见解因超出自己的“计划”而加以制止,甚至挖苦,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等地与之商计问题,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对勇于大胆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同学,不管其见解是否的理,都应行到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尊重,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增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经过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创见”。这样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目的,又可弥补我们备课中的不足,从而得教学相长之益,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20xx苏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讲这节课之前,我看到这个课题,马上想到,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一、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二、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四、做练习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20xx苏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讲这节课之前,我看到这个课题,马上想到,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一、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二、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四、做练习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前面我们学习小数的乘除法,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从几方面体现了我的设计意图。

  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大大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课的优势,还是不足,他都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近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习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习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习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习环节安排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提高、拓展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习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6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7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习。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9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习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2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不错。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4)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3篇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内容: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例5、例6,做一做和练习十一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根据文字题中的关键词语“和、差、积、商、除、除以”等,正确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确定计算顺序分解计算步骤,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理解算式中什么情况使用中括号,为什么使用中括号。

  教具准备:

  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练习十一第1题)

  32.8+19 0.42×0.5 0.67+1.24

  3.06×0.2 0.51÷17 5.2÷1.3

  8.2÷0.01 1.82-0.63 1.6×0.4

  2、提问

  (1)什么是和、差、积、商?和、差、积、商各等于什么?

  (2)举例说明除、除以的不同含义。

  3、读题口头列算式

  (1)637加上86与19的积,再减去1375,差是多少?

  (2)从72与64的积里,减去4012除以59的商,差是多少?

  (3)532减379的差,加上192除以4的商,和是多少?

  4、根据给出的条件列出算式(投影逐个出示)

  (1)计算2.4与0.48的差, 列式为:2.4+0.48

  (2)用2.4与0.48的差乘以5, 列式为:(2.4—0.48)÷5

  (3)用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

  列式为:12÷(2.4—0.48)×5,对吗? (设疑导入)

  二、尝试。

  1、出示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

  2、读题讨论这题求的是什么?该怎样去想?

  引导学生回答:这题求的是商,必须知道被除数和除数,被除数是12,除数是2.4与0.48的差乘以5的积。

  3、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到黑板讲解答思路)

  12÷[(2.4—0.48)×5]

  =12÷[1.92×5]

  =12÷9.6

  =1.25

  强调:为什么使用中括号?

  4、及时反馈:列式不计算,例5改为

  (1)2.4与0.48的和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

  (2)2.4与0.48的和乘以5,所得的积除以12,商是多少?

  5、完成P.42页做一做

  6、用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的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

  7、出示例6: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小时,下午工作3.5小时,如果按每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读题,理解题意。

  (2)生独立解答。

  一种:48.5×4.5=218.5(米) 二种:3.5+4.5=8(小时)

  48.5×3.5=169.5(米) 48.5×8=388(米)

  218.5+169.5=388(米)

  综合算式

  48.5×4.5+48.5×3.5 48.5×(4.5+3.5)

  (3)比较两种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8、完成“做一做”第2题。

  三、应用。

  1、练习十一第2题。

  2、选择正确的算式并说明理由。

  (1)8.4加上8.4与1.66的差,所得的和除以4,商是多少? a. 8.4+(8.4—1.66)÷4

  b.[8.4(8.4—1.66)]÷4

  (2)10减去5.6与1.3的和,所得的差去除24.8,商是多少?

  a.[10—(5.6+1.3)]÷24.8

  b.24.8÷[10—(5.6+1.3)]

  3、列综合算式计算下面各题。

  (1)2.8与4的积,减去6.5除以的商,差是多少?

  (2)47减去3.2与1.5的积,再加上6.9,得多少?

  (3)5.6与0.7的和,乘以1与0.4的差,积是多少?

  4、练习十一第4题。

  四、体验。

  刚才学的例5、例6,就是今天所学的内容: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应用题,解答时要根据题意,正确使用小括号、中括号。(板书课题)

  五、作业。

  练习十一第3、5题。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练习十四第5~~9题以及练习十四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知道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练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我们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二、组织练习

  1、口算。

  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

  指名学生口算,选择2-3道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做练习十四第6题。

  小黑板出示第6题,说明练习要求。

  让学生自己练习,把得数填在方框里。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结果。

  让学生讨论计算过程,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学生口答综合算式,老师板书,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

  3.做练习十四第7题。

  做第7题的前三道题,指名三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说说第三小题为什么在小括号里要先算除法。

  提问:你能说一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4.做练习十四第8题。

  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按照运算顺序给每道算式添上括号,做在课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集体校对。

  三、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提问:原计划每人发15枝,有4人没来,这样就可以多下多少枝?

  学生分组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出的方法,寻找解答的方法。

  指出:我们可以先求出4人没有来一共多出了多少枝,再想一想实际分给学生多少枝,就可以求出来了多少人。这样就能求出原定参加长跑的有多少人。

  四、课堂

  这节课练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7题后三题,第8、9题。

《整数小数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1~例3和做一做,练习十第1~4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明确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2.能力目标: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高度概括、总结。

  3.情感目标:学会使用中括号,灵活运用运算方法。培养大家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中括号的使用。

  教学难点:

  在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后再计算。在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号。

  教具准备:

  投影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32.8+19 1.82-0.63 0.42×0.5 8.2÷0.01

  5.2÷1.3 0.67+1.24 0.51÷17 1.6×0.4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板贴)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二、尝试。

  1.出示例1:下面的算是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7-2.5+4.6 3.6×6÷0.9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第一个算式含有加、减两种运算,要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②第二个算式含有乘、除两种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③这两个算式中,除了整数就是小数。

  导入: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⑵师: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⑶你能把“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换一种说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⑷生试算,指名板演。

  3.7-2.5+4.6 3.6×6÷0.9

  =1.2+4.6 =21.6÷0.9

  =5.8 =24

  ⑸反馈练习:口述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0.5+0.83 3.6÷0.4×5

  2.出示例2:下面的算式里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5.6-5×1.73 6.75+2.52÷1.2

  ⑴读题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答

  ①这两个算式里都含有两级运算,所以第一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第二题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②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算式里,如果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后算第一级运算。

  ⑵试算并说说解题思路。

  35.6-5×1.73 6.75+2.52÷1.2

  =35.6-8.65 =6.75+21

  =26.95 =27.75

  ⑶反馈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7-0.5×14+0.83 2.6+8×0.5×3

  3.6÷0.4-1.2×5 0.75÷0.3÷0.5-3.2

  3.例1和例2都是没有括号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接着请看例3。

  三、示范。

  1.出示例3:计算3.6÷1.2+0.5×5。

  ⑴生独立计算,集体订证时,说说这道题含有几级运算?

  ⑵在3.6÷1.2+0.5×5里,如果要先算1.2+0.5怎么办?运算顺序怎样?

  ⑶在3.6÷1.2+0.5×5里,如果要先算(1.2+0.5)×5,又该怎么办?

  ⑷讨论

  ⑸汇报讨论结果,板书

  3.6÷(1.2+0.5)×5 3.6÷[(1.2+0.5)×5]

  ⑹提示:有时需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用到括号;如果使用小括号后还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就必须用到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⑺自学P.40页内容

  ⑻你看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⑼注意: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只除到第三位,然后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再接着往下计算。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这一步,要注意写约等号“≈”,到下一步如果没有再取近似值,仍要写等号。

  2.反馈练习

  0.4×(3.2-0.8)÷1.2 5×[(3.2+4.06)÷6.05]

  四、应用。

  1.填空(投影出示)

  ⑴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为( )。

  ⑵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运算。

  ⑶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一级运算,要从( );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 )运算,后做( )运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再算( )里面的。

  2.练习十第1、4题。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3.6×3-40.8÷2 3.8+5.6÷7×4

  =40.8-40.8÷2 =7.4÷7×4

  =0÷2 =1.2×4

  =0 =4.8

  五、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六、作业。

  练习十第2、3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5)

——《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3篇

《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1

  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习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法,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 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利用书中的情境图旅游,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 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矛盾冲突。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出5+49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发算出分好组的人数,再加上没分的5人。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三、 灵活用好练习题。

  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给小马虎改错几中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点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但在本学期的期末的综合练习试卷中都已出现这种综合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我大胆做了一下尝试,将两种情况都出现了。

《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2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法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的;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上的,为以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让学生觉得新知不新,没有学习难度。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例1的出示,我结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并运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教学。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同时,也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学。因而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难易适度,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说:“你从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能帮助解决吗?”通过“自主探索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

  积极的引导,能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我根据学生探索的列式。设计了分男女同学开展计算比赛男同学算2/5×18+3/5×18,女生算(2/5+3/5)×18。结果许多的男生失败,男生愤愤不*,由不公*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四则运算,漂亮的突出了重点。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的练习,基本训练是打基础的,因此我在狠抓运算顺序的同时,以简单的基础题外,我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功地解答尝试题。练习设计的多层次,能有效地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有所提高。尝试思维情景问题,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得。

  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参与能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探索的成功。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两次的学生讨论,一次的经验推广,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进行了重点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审题,运用简算的良好计算习惯。

  但从本课教学情况来看,少部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相当低,对稍复杂的计算在处理时往往有点乱,不知所措,尤其是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符号三个以上的,错误率相当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递等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3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主要是梳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在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同时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通过学习,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较好。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策略与方法,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而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从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计算错误较多;部分学生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由于粗心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针对以上错误,我认为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画顺序线”,即可增强形象感。多巩固练习,熟能生巧。在以后的练习中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启发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6)

——《小数的混合运算》教案 (菁选3篇)

《小数的混合运算》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 20×0.2= 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2.5+4.6= 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出现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小数的混合运算》教案2

  一、教学目标: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数学教案-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教学重点:掌握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弄清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19 ×(935-875÷ 25) [51÷(120 -103)+24]×64

  1、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

  2、让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有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相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C、讲授新课:

  例 3 :4.38 ÷ (36.94 + 34.3×0.2)

  提问:1、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 。校对。

  4.38 ÷ (36.94 + 34.3×0.2)

  =4.38 ÷(36.94 + 6.86)

  =4.38 ÷ 43.8

  =0.1

  例 4 : [(5.84 - 3.9 ) ÷0.4 + 0.15] ×0.92

  提问: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校对。

  3、做错的说一说错的原因。

  [(5.84 - 3.9 ) ÷0.4 + 0.15] ×0.92

  =[1.94 ÷0.4 + 0.15] ×0.92

  =[4.85 + 0.15] ×0.92

  =5 ×0.92

  =4.6

  D、巩固练习:

  1.8×(1.4 - 0.26 ÷2) [7.6 - 5 ×(0.3 + 0.9)]÷10

  1、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抽两名学生板演。

  E、课堂小结:

  在既有中括号,又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业:

  P - 52 第一题、第二题和第三题。

《小数的混合运算》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重 点: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难 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 )或者只有( ),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 ),又有( ),要先做( )后做( )。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 3.6×6÷0.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 )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 )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 )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 )级运算,后做第( )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再算( )括号里面的。

  2、课本练习十第4题

  四、作业。

  练习十第1题。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7)

——混合运算复习教学反思 (菁选3篇)

混合运算复习教学反思1

  在本册教材中,有关计算的内容是表内除法、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这些都是这册教材的重点。在复习时,首先复习了*均分,接着复习除法的含义,随后复习有余数的除法,这样把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相结合复习,可以通过对比促进理解。同样是除法运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在于最后*均分的结果存在差异,在复习时能进一步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这两部分内容复习时仍然要突出各自的重点,表内除法重在口算和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有余数的除法重在依据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掌握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最后复习混合运算,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接触了4种基本的运算,复习时应通过教学活动加以体现。

  复习有关计算的内容,除了复习巩固相关的知识,进行计算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除法竖式的写法不正确,有余数的除法结果有的学生只写了商而掉了余数,试商的结果不正确,知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但是在遇到这类题目时却无从下手等等。最后再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

混合运算复习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巩固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系统地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的特点,我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和应用为主线,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现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课堂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反思总结概括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在一下三大活动中。

  1、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自由说说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自己都学到了什么。再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就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接着让学生把一些综合算式进行分类、对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再现和梳理。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创设学习情境,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或与同学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能力提升,延伸兴趣

  通过看图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时,要能正确运用小括号。

混合运算复习教学反思3

  一、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探寻、整理数学知识

  首先出示六道不同运算顺序的计算题,让学生口答正确的运算顺序,即每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回忆运算顺序的相关知识,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学生充分回忆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主分类,在小组中充分交流,从而整理出三类不同类型计算题的的运算顺序,达到整理复习的目的。接下来我在学生归类的基础上进行运算顺序的提炼,“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两级运算,先算高级”;“含有括号的运算,括号优先”,来强化学生的认知。

  然后在复习、强化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再出示几种与刚才六道不相同的计算题,检测学生运算顺序使用的正确与否。

  接着以最后一题为切入点,引出运算律这一概念,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运算律与运算性质的复习中来。让学生在小组中回忆并整理学过的各种运算律,并举例说明,注重概念定律与实际的结合。

  最后趁热打铁,加以引导:“其实减法和除法也有一些运算顺序,能让计算变得简便,回忆一下,相互交流一下。”进一步丰富学生运算规律的知识,促进学生对运算规律的认识。

  二、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在充分复习运算顺序和运算律的基础上,我还开展了三组有效的练习:

  第一组:填空。

  第二组:判断。选取学生常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进行判断改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运算律及运算性质的认知。

  第三组:简便计算。这里进行强调:在计算中要仔细观察,有些不使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也可以简便计算; 有些题目无法一眼看出能否简便,但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简便计算,更深一层的挖掘运算律及运算性质,体会实际运用中有时可以用*时积累的经验来简便计算,有时在计算过程中使用简便计算,强调灵活运用的重要性。

  存在的问题:

  1、由于间隔时间较长,大部分学生已经把运算律的内容忘记,导致不能灵活运用,从而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2、部分学生甚至不能掌握运算顺序,即: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边的;

  3、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以前的问题,如:小数与分数的加减,整数、小数、分数的乘除运算。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认识到:只有使他们真正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算律,在计算过程中做到胆大心细,而要做到这些,任重而道远,必须找到一些典型例题,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强度。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游刃有余。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扩展8)

——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设计是个突出的亮点,由四道同级运算的旧知识迁移到同级脱式运算的新知识,不仅能够巩固孩子们的旧知识,而且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注意在同级运算中,计算过程中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我没有按照以前的方式把等号写在等式的右边,而是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看到我这样书写,有学生按捺不住了,举手示意,问老师是不是写错了。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更加引起大家的注意,我顺势跟学生们讲解了今天重点的内容——脱式计算。

  我在教学中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强调在脱式运算中,等号要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规范孩子的书写,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孩子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让孩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在试算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对于习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孩子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孩子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孩子检验习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我认为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不足的地方就是我处理过急,在讲解脱式运算时结合情境效果应更好。

推荐访问:小数 运算 反思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篇】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