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舌尖上旅行作文(范例推荐)

舌尖上旅行作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5-23 12:50: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舌尖上旅行作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舌尖上旅行作文(范例推荐)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1

  成都,是一个和杭州一样休闲的旅游城市。当然,这也是吃货们的天堂,到了那儿的锦里、宽窄巷子等古街,一家挨一家精品手工艺让你大饱眼福,也有更多的的成都特色美食让你大饱口福。

  成都人的饮食口味偏重,多以辛辣食物为主。走进各条小吃街,光是各种叫卖声就已经让你“忙不过来”了,更别说那些工艺品、特色小吃,各式各样、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下面,我就介绍几种名小吃。

  铺盖面,与其他普通的面不同。它先用一小块面团,双手绕圈向外拉,反复几次后,一片手掌般大小的铺盖面就做好了。老板说这样做出来的面均匀而不实,咀嚼起来劲道而不费力。煮后几片成一碗,撒上葱花及配菜,并加入面汤和几大勺红油搅拌后,香气扑鼻。我赶紧品尝了一下,一入口,果然是嚼劲十足,随之而来的不是辣,而是特有的香、麻。

  说完主食,再来说说有名的甜点----三大炮。三大炮,是用糯米在手中揉搓成团,再向摆好的三个铜碟的第一个用力一甩,饭团就会依次从碟上打过,最后“飞”入红糖粉中。因为在制作过程中,人们会听到铿锵有力的“嘭、嘭、嘭”三声响,因而得名“三大炮”。咬一口,红糖的香气和软糯的米粒在口中自然交融。

  来了成都,不吃火锅就等于白来。一大锅满是红油花椒的锅底,向里面加入各种新鲜的食材,只要控制住每样食材的火候,从中捞出的每样食物都鲜美无比。火锅越煮越香,越煮越麻,人们常常吃得大汗淋漓。

  在成都,我还吃了甜而不腻的凉糕;浇了红油、肉末,撒了花生碎的担担面;外甜内咸的叶儿粑;形状各异的糖画;皮薄馅足汤鲜的龙抄手。

  成都,一座小吃之城,它给人们带来了味觉上的刺激与体验,它聚集了中国千百年来的美食与文化。成都,就是你舌尖上的旅行。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扩展阅读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扩展1)

——舌尖上的舞蹈作文

舌尖上的舞蹈作文1

  大风哥哥伴着淘气的雪姥姥在天家中飞舞,一个个树宝宝被大风哥哥抱了出来,它们离开了树妈妈温暖的怀抱,在天空展示自己优雅的舞姿!

  但它们很快被漫天飞舞的雪娃娃们覆盖了,叮叮叮~~~~当一阵清脆的下课铃响起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出了教室,来到了文学大道上。同学们先观察着学校的变化,小草们在自己头上戴上了一顶顶小白帽,大树小树,还有大地都披上雪白的皮毛大衣,就连喷泉池里的水也变得冰冰凉凉,到里面去闯闯,那才叫个爽!

  同学们只要伸出手来,一个个雪娃娃便落到了同学们的小手里,不知是谁提了个意见,同学们玩起了吃雪花的.游戏,那是一个有趣而又简单的游戏,谁吃得最多最快的那个就是胜利者。

  雪花是甜甜的,吃下去有一种凉爽的味道在舌尖上打转,让我对雪花立刻有了好感。我见雪花这么甜,毫不犹豫的大吃起来,把手伸到天空中,就会有几个淘气的雪娃娃带着自己的雪花牌降落伞陆陆续续地降落到我手中。但我也不容它们多想,一下子把手抽了回来,将它们保管在我的肚子里,但偶尔也会有一大群不听话的雪娃娃在空中飘来飘去,最后降落到我脸上,让我神清气爽。

  见许多同学都打开了自己带来的雨伞,用自己的雨伞来接雪娃娃们,我也照猫画虎,打开了自己的雨伞,接着了活泼可爱、淘气的雪娃娃们……

  第一次预备铃响起时,同学们也都收起了雨伞,带着满脸的笑容迎接下一节课……,太阳公公也出面来帮云妈妈收它那特别而又淘气的孩子——雪娃娃!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扩展2)

——舌尖上的节日作文

舌尖上的节日作文1

  八月十五,月已然满了。

  屋外,满月浓郁而丰满,月光如流水一般,倾泻而下,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窗棂。

  屋内,一家人围坐在小桌旁,有说有笑,正是中秋的好日子,月饼挨挨挤挤地占据了整面桌子,灿灿地闪着金光,折射出一抹月亮的光辉。时不时地,一只手便拿去了一块月饼,随后,便有啧啧的赞叹声传来。一个人讲一个笑话,全家跟着大笑;一个人办一件臭事,全家乐的直不起腰,他看到这番景象,很是欣慰。

  突然,他发现桌子对面七岁的弟弟,似乎并不怎么高兴,大家讲笑话,他默不作声,一边嚼着月饼,一边心不在焉地看着别处,草草吃了两口,便把月饼放下。

  “是月饼不好吃吗?”他疑惑,自己拿起一块,轻轻尝了一口,甜的宛若蜜糖,悄悄滑过他的食道,路过他的胃,流进了他的心里。月饼很美味啊,他再次看了一眼弟弟,弟弟依旧目光迷离,茫然若失。

  突然,弟弟站了起来,甩下了一句“我饱了”,便闪开了饭桌,他十分纳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他快速咽下了那口月饼,跟了上去。

  他拍拍弟弟的肩膀,“你怎么不吃了?”弟弟回过头,眼神中带着八分疑惑,“哥,你就不觉得无聊吗?”

  无聊,他心中一惊,摇了摇头。

  “你没有发现,所有的节日都千篇一律的,除了吃,还是吃,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除了吃,节日根本没有特别之处,当然,特别之处是作业要多的多。”他顿了顿,继续打趣道:“对妈妈来说,购物打折也是节日的特殊之处哦!”

  他无话可说,陷入了沉思。弟弟看他这般模样,摇摇头,“我还有很多作业,先撤了哈。”刚走出一步,弟弟的胳膊便被拽住,回头一看,是他,他说:“陪我去一下阳台。”说罢,便把弟弟拉了过去。

  天气还很冷,更让这月光显得空灵,他握了下拳,伸手指向月亮,“你仔细看看上面,有什么。”弟弟摇摇头:“知道你想让我说兔子,然而这根本没有兔子,嫦娥奔月完全就是假的。”“那为什么嫦娥奔月就有中秋节,夸父逐日怎么没有追日节,愚公移山怎么没有移山节,精卫填海怎么没有填海节?”弟弟愣住了,抽了抽下巴,“也是哦……”他喘了口气,幸好弟弟只有七岁。

  他又指向月亮:“现在你再仔细看看,到底有没有可爱的兔子呢?”

  弟弟仔细地寻找着,恰巧,一缕青云飘了过来,拂过了满月,让满月朦朦胧胧,似乎正是嫦娥在翩翩起舞,玉兔在一旁蹦跳,若隐若现。

  “真的诶!”弟弟惊讶了,他笑笑,下楼拿来两个月饼,一个给他弟弟,一个自己拿着,两人靠在椅子上,一边吃月饼,一边瞅月亮,弟弟一边吃,一边兴奋地在月亮上搜索,希望看到那个捣药盘,或者是吴刚砍的桂树也行。

  舌尖上有节日,但节日,一定不会都在舌尖上。

  他笑笑,望着月亮陷入了沉思,是不是还有不少人,只在舌尖上过节呢?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扩展3)

——舌尖上的安全作文

舌尖上的安全作文1

  大家都知道,食品药品安全涵盖范围很广,大到生病时的医疗器械、药物安全,小到我们一日三餐舌尖上的安全,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别小看一日三餐,这才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安全问题,可是,当消费者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应该怎么办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梅州日报小记者一行人来到了梅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在检测所里,专家叔叔用我们*时最喜欢吃的棒棒糖、果冻、泡泡糖等小零食为我们大揭秘,从如何看商品包装、如何看食品说明为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别看这些食品这么诱人,不良商家为谋取利益最大化,除了不断变换它的包装外,还在一些食品上添加了过量的香精,有的甚至掺杂了过期的物质,还有的在食品中滥用添加剂或者使用工业原材料及违禁非食用原料。”听到这些,小记者们个个目瞪口呆,没想到我们*时看似可口的食品竟然也有这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通过专家的细心讲解,我们可以运用辨别真伪的小窍门去求真去伪,最大可能排除这些外表美丽的食品中肉眼发现不了的风险。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获益匪浅,我认为,关注食品安全,要从小做起,从我做起,让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更多的保障。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扩展4)

——舌尖上的家作文10篇

舌尖上的家作文1

  家的味道是什么样的?是甜的?是酸的?是苦的?还是辣的?在我心里家永远是甜的。

  每年的春节,都是妈妈来做年夜饭。妈妈最拿手的就是饺子。我妈包的可不一般,不光好吃,造型又美,而且速度也很快,一个只需几秒钟。饺子要包时,需要这几个步骤:一先和面,二是和馅,三是把面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把面块擀成饺子皮儿,四是开始包饺子,把馅放在饺子皮中央,然后把口封住,再捏出花边,五是下锅煮饺子喽!一盘热乎乎的饺子就出锅了。

  饺子好不好吃的"关键在于馅儿和得好不好。先把五花肉切成肉丁,接着在锅里放上油,等热了放进葱和姜末,炒香后放入肉丁,煸炒。两分钟后放入调好的酱汁(酱汁里有甜面酱和黄酱)。还要加一点白酒,去腥味。煸炒几分钟后再加入已切好的木耳、粉条、萝卜(白萝卜,要用水煮完后做出的味道更好吃)。这样一来,一盆香喷喷的饺子馅就做好了。

  馅做好了,接下来就是包饺子了。首先,妈妈把饺子皮放到手心里,再把馅放上去,对折后把口封好,然后可以捏出各式各样的花边。短短几分钟,一大盘子饺子就包好了,个个皮薄馅大。接下来,顾名思义,那就是下锅煮了。白白胖胖的饺子在热锅中上下翻腾,过了一会儿饺子就香飘十里了。饺子上盘了,一个个玲珑剔透的饺子就摆在了我面前,让人垂涎欲滴。我夹了一个放进了嘴里,咬上一口,真美味啊。让人回味无穷,里面的肉是鲜嫩的。吃着妈妈包的饺子,

  家,因为有了这种让人甜蜜的美食,有了这种美食的创造者,这个家才会是永远的甜。

舌尖上的家作文2

  家的氤氲,似那余音绕梁,总飘渺于唇齿之间,心灵之上。

  ——题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一个全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被那浓郁的香甜所包裹……记得那日,屋中喜气洋洋,充斥着欢声笑语,洋溢着无限温暖。忽然,一股浓香钻入我的鼻中,逗弄着我的味蕾,干扰着我的思绪,挑战着我的食欲。轻轻地,我寻香走进厨房。是外婆!我的目光转向案板——一块糯米粉团早已被分成数小块。接着,外婆小心翼翼地夹起其中一粒,在那布满皱纹的掌中揉搓。只见粉团好似袖珍篮球在外婆灵活的双手中翻滚着,飞舞着;又似那白雪,圣洁晶莹,好像随时会被融化。水泡的咕噜声早已使我心绪不宁。我踱着步子,瞥着时间,盯着雾气,只为那个时刻的到来。

  终于,出锅了!玲珑小巧的汤圆在雾气的蒸腾下显得如梦似幻,仿若仙境。如那含苞待放的花蕾,娇弱、却令人惊艳。事先熬制好的红糖浆若仙露琼浆似的浇于其上,将那珍珠包裹,将我的心征服……盛满,握筷,我夹起一粒汤圆,仔细地欣赏着这来之不易的艺术品。她被一层薄衣所包裹,却遮挡不住她雪白的肌肤。她的边上泛着点点光芒,就似那群星拱着皓月,在黑夜的映衬下显得宁静,安详。她散发着她那独特的.魅力,令我痴迷,令我陶醉……我再也抵不住内心的渴望,将它滑入口中,细细品味。我只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香甜充盈着我的口腔,在我的身体中流转,碰撞,奔突,升腾!顿时,我的心中泛起丝丝涟漪——我从中读懂了家的温馨与甜蜜是任何事物不可取代的!

  缓缓地,我望向窗外。若鱼鳞般浮动的长江上泛着几点渔火,与波光朦胧在这夜气里。我不禁发愣。这小小的汤圆,不就是那饱含温情的家吗?这千里的江流不就蕴含着那绵延万里的亲情吗?

舌尖上的家作文3

  如果你看我的朋友圈,吃喝占了绝大部分,因为从我们出生到现在,嘴一直没消停下来。但最和我心意的,还是奶奶那道儿“拿手菜”。虽然总是吃,但怎么也吃不够。

  酸酸臭臭的豆汁

  作为身份证是“1101”开头的北京人,艾窝窝、驴打滚等经典美食已经让我吃了个遍,但是豆汁配焦圈还是我的最爱。

  今天中午奶奶又做了豆汁,我早早的成了奶奶的“跟屁虫”。她手法熟练的把昨天刚做好的豆汁倒进锅里,轻轻地,就像*缓的小溪在流淌。剩下的残渣自然被分离出来,留着做麻豆腐。再把锅坐进烧了5分钟的开水锅里,不盖锅盖,分几次倒入生豆汁,慢慢搅拌均匀,直到颜色呈淡淡的米黄色,由臭变酸,又由酸变香,久久让人回味。

  一勺一勺,将豆汁装在洁白如雪的蓝边碗中,使豆汁看着更加可口,我看的垂涎欲滴。就喝上这一勺,足以让人回味百年。它酸中带香,少许的的豆渣在口中回荡,增加了它的粘稠,有一种接地气的朴素,这味道真是“才进口中却上心头。”

  肥而不腻,五花三层

  我喜欢吃肉。鸡肉,牛肉,羊肉,还有……但是我还是喜欢奶奶做的红烧肉。

  在我的印象中,我吃的第一口肉就是奶奶做的红烧肉,小时候管它叫“带皮的肉”不仅仅是因为还不会说红烧肉,还是因为它真的一层一层,底层的瘦肉不像其他肉那么的硬,它纤维素较高;中间一小部分肥肉正是动物油所在,可以少放其他植物油;上面光滑的皮是我所爱,虽然它没有入口即化的感觉,但是它可以在嘴里自由的“游荡”,外面的一层皮十分软烂,具有光泽,里面中心部分很有嚼劲,就像牛筋一样,弹弹的。

  每次奶奶做红烧肉,我又成了“跟屁虫”,只见奶奶很娴熟的将五花肉规规矩矩的切成小正方块,貌似它的长、宽都是很有讲究的。待砂锅的水烧开后,奶奶就像指导跳水一样,有序的让肉块,大料,花椒,陈皮,石斛等调料跳进水中,让他们享受这温泉。等肉完全断生后,捞出控水;用蜂蜜在铁锅里炒糖色,再将控过水肉倒入锅中,它们在锅中打几个滚儿,摇身一变就成了红色,大火收汤,出锅。这一盘香气四溢的红烧肉就上桌了。

  风味十足的“八百里”

  “八百里分麾下炙”想必辛弃疾的《破阵子》大家都听过,宋朝打仗的时候,士兵都在旗子下分八百里(一头牛的名字)肉吃,现在还在吃,可见它真的有历史的一道菜。

  最开始,奶奶不会做牛肉,她就和爷爷多次辗转到牛街,买回不同的牛肉我们四人(妈妈不吃牛羊肉)品尝享用。用牙签扎起一块送进嘴里,真是一咬就爆汁,满嘴都是香香糯糯的汤汁,嚼起来劲道而不柴,让人久久回味无穷啊。

  奶奶经常看电视节目,知道牛肉有较高的胶原蛋白,蛋白质。卵磷脂等,对人体好处。她就经常去牛街买回生牛肉自己做。

  做牛肉地工序很繁琐复杂,虽然我还知道怎么做,但是奶奶烧出的牛肉吃在嘴里的味道那叫一个香;肥而不腻,爽而不滑,鲜而不膻,嫩而不干,瘦而不柴……,比牛街聚宝源的牛肉香的翻倍,都能甩出几条街了。

  奶奶拿手菜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即使我只身一人在远方,闻到那熟悉的味道,就会想起它——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4

  喝花茶,一直是我们家千古不变的习惯。一杯小小的花茶,承载了家的温暖。从小时候起,花茶便出现在我的回忆。那时候奶奶来了北京,每天放学后都会在桌上为我放一杯花茶。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要喝那又苦又涩的中药。一杯苦中药下肚,我的小脸也皱成了一块抹布。这时奶奶适时地端上一杯茉莉花茶。茶水入口,冲散了中药的苦涩,携带着家的甜蜜,清新淡雅,从舌尖涌向全身,我禁不住咬到了舌头。面对奶奶“好不好喝”的提问,我只能大着舌头说:“好哈(喝)好哈(喝)……”

  舌尖上的家是甜蜜的,如花茶一般淡化我心中的苦涩。舌尖上的家亦是温暖的,如花茶一样融化我心中的寒冰。

  那是一个阴暗的天。我手中攥着如同被我的鲜血染红的试卷,像化为人形的小美人鱼,每一步都好像在刀尖上行走。回到家,我将自己闷在屋内。这时,一杯热气腾腾的热花茶闯入了我的视野。我端起茶杯,慢慢喝下。茶水的热量仿佛烫伤了我的舌尖,但它也温暖了我冰冷的心灵。“一次考砸什么,”母亲在一旁静静地拍了拍我的肩,“下次努力。”一句话,同茶水,温暖了我的心灵。舌尖上的家,是温暖的,仿佛还散发着热气。

  现在,我即将走上初三的舞台。是夜,繁星闪烁。我坐在书桌旁,耀眼的灯光仿佛招来了瞌睡虫,趁着我正打哈欠的功夫,一个脑儿的钻进了我的脑中。正在我的眼皮快和灯光说“再见”的时候,一杯花茶的清香成为它们死亡的催化剂。“喝茶吧,要是实在坚持不住就睡吧。”父亲听似没有任何感情的话语却隐藏了一些深刻的东西。花茶入口,茶香在舌尖徘徊,家对我的爱凝聚成了这一杯小小的花茶,压在我的舌尖。也许会有些许沉重,但我并不会感觉累,因为,在这舌尖上的家中,蕴藏了家人对我深深的爱……

  最近正在热播的《舌尖上的*2》中有一句话:“家常菜承载了家的回忆。”没错,花茶的香气,萦绕在舌尖旁,而家的爱,也默默的在舌尖上徘徊,久久也不散去……

舌尖上的家作文5

  每年年夜饭中,我最爱吃的菜,莫过于奶奶做的鱼糕了。每次回老家过年,留下的最深印象都是这一个词“热闹”。餐桌上所有人都在抢着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而桌子中心那盘菜总是下去的最快的。奶奶做的鱼糕一直是最抢手的。

  鱼糕是老家的特色菜,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菜。它是荆沙地区的传统佳肴,在当地不管谁家请客摆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奶奶做鱼糕已做了几十年,最拿手的绝活就是它。

  买到新鲜的鱼后,先宰杀洗净,然后手工取净鱼肉,去皮和鱼刺。这一系列动作在奶奶娴熟的手法下十分得干净利落,像是哪位大厨的杰作。接着,奶奶把备好的猪肥膘肉块和鱼肉块一起剁成茸,又往碗里打几个鸡蛋,把蛋清沥出来后用筷子打散,倒进鱼茸里按照一个方向搅拌使它口感更加劲道。其间再加入姜末、葱白末、淀粉、精盐、味精和胡椒粉,搅拌至鱼茸粘稠上劲,成糊状。奶奶说过,这几步是做成鱼糕最重要的步骤。下面蒸锅要出场啦,将锅底垫上保鲜膜或者湿纱布后,倒入鱼茸糊,只见奶奶仔仔细细地用刀抹*鱼茸糊的每个角落,才放心的盖上了盖。旺火蒸至30后,揭开笼盖,用干净纱布搌干鱼糕表面的水分,再将打散的蛋黄液均匀抹开在鱼糕表面,盖上笼盖,继续大火蒸五分钟后取出。鱼糕出锅后,需要放凉,这时候就可以吃啦,终于大功告成!

  配着饭和菜,一盘鱼糕火速下肚。那鱼糕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奶奶看我吃得享受,忍不住笑吟吟地问我:“好吃吗?”“好吃!”“那我以后多做给你吃。”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业繁重了不少,回老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可我却忘不了奶奶亲手做的鱼糕。每次出去吃饭看到菜单上有鱼糕时总会小开心一下,尝了之后又暗暗想:这味道不正宗!跟奶奶做的味道不一样!

  今年过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觉得奶奶好像突然变老了。之前每年都掌管厨房大事的奶奶如今也变成了打下手的,虽然她在干着自己最喜欢的事做饭,却也感觉有一瞬恍惚。我慢慢走到奶奶身边,轻轻地问:“奶奶,我想吃您做的鱼糕了,您能再做给我吃吗?”“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走进厨房,奶奶又回到了她的天地,充满着活力。

  熟悉的摆设、熟悉的动作、熟悉的人还有,熟悉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奶奶慈祥地看着我,对我说:“赶紧尝尝。”语气中含着一丝期待。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鱼糕,啊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种感觉。“好吃吗?”奶奶在我身旁轻轻地问。“好吃!”我嘴里含着鱼糕,满脸幸福。

舌尖上的家作文6

  闻着面香,忆起家乡,总是能想起那熟悉的味道和我挚爱的人。

  ——题记

  南方人喜食米,北方人喜食面。我就是一个北方代表,我的最爱便是姥姥的拿手好菜----茄子丁面。一次偶然,我在一家小店中尝到了我儿时的最爱-----茄子丁面。那熟悉的味道,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记忆。

  幼时的我最喜欢看姥姥站在灶台旁煮面的样子。和面时,姥姥先从水盆中盛一碗的水,倒在面粉里用筷子搅匀,便开始揉面。姥姥的两只手齐齐按在半成型的面团上,手臂一用力下压,身体便跟着往前倾,时不时的用一只手再拿些面粉,指尖一撮,面粉便落到面团上了。姥姥揉面时,我会在旁边看着姥姥那清秀的面庞笑,心里却惦记着那面团子。

  现在想起,后悔当初没多看两眼姥姥那静美的笑颜。

  活完面便擀面和切面了。*时锋利的刀子在姥姥的手中仿佛变成了一只上下飞舞的蝴蝶。姥姥右手持刀,食指按在刀背上,另外四指捏住刀面。左手放在面团上,抵着刀面。右手腕稳而有力的上下摆动,身体也跟着小幅度的晃动。手起刀落,一根根面条就在姥姥的手中诞生了。

  接下来便是煮面。姥姥拾起锅盖,回身抓了一把面条就放在锅里。突然间升起腾腾热气,使我慌忙躲开。姥姥站在灶台前看着我些许踉跄地脚步,笑出了声,那声似银铃般好听、清脆、柔和。我也不恼也笑起来,继续看着姥姥煮面。层层升起的水雾,隔在我和姥姥之间。入眼,是姥姥些许飘渺的身影;入耳,是姥姥断断续续的念叨“女孩子家家的,一定要学会做饭,不然将来怎么养活的了自己”。姥姥用筷子搅了搅面,盛到碗里,淋上香喷喷的茄子丁和汁。我冲过来,大快朵颐。姥姥看着我,柔柔的笑。我顾不得烫,夹起一筷子面,就往嘴里送,酸酸的、甜甜的、带着点肉香和茄子的味道。茄汁的浓郁、肉香的醇厚在我的口中激荡着,使那*淡无奇的白水煮面带着些爱的味道。

  现在忆起,姥姥那老掉牙絮叨的念叨,许是一个*凡的老人对自己未来的嘱托,后悔年少时没往心里去。

  又尝到熟悉的味道,可这次,没有那个灶前飘渺的身影,和熟悉的嘱托。几滴滚烫的液体落在手背,竟已是落下泪来。

舌尖上的家作文7

  每年年夜饭中,我最爱吃的菜,莫过于奶奶做的鱼糕了。每次回老家过年,留下的最深印象都是这一个词“热闹”。餐桌上所有人都在抢着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而桌子中心那盘菜总是下去的最快的。奶奶做的鱼糕一直是最抢手的。

  鱼糕是老家的特色菜,也是一道历史悠久的菜。它是荆沙地区的传统佳肴,在当地不管谁家请客摆席,上的第一道菜肯定是它。奶奶做鱼糕已做了几十年,最拿手的绝活就是它。

  买到新鲜的鱼后,先宰杀洗净,然后手工取净鱼肉,去皮和鱼刺。这一系列动作在奶奶娴熟的手法下十分得干净利落,像是哪位大厨的杰作。接着,奶奶把备好的猪肥膘肉块和鱼肉块一起剁成茸,又往碗里打几个鸡蛋,把蛋清沥出来后用筷子打散,倒进鱼茸里按照一个方向搅拌使它口感更加劲道。其间再加入姜末、葱白末、淀粉、精盐、味精和胡椒粉,搅拌至鱼茸粘稠上劲,成糊状。奶奶说过,这几步是做成鱼糕最重要的步骤。下面蒸锅要出场啦,将锅底垫上保鲜膜或者湿纱布后,倒入鱼茸糊,只见奶奶仔仔细细地用刀抹*鱼茸糊的每个角落,才放心的盖上了盖。旺火蒸至30后,揭开笼盖,用干净纱布搌干鱼糕表面的水分,再将打散的蛋黄液均匀抹开在鱼糕表面,盖上笼盖,继续大火蒸五分钟后取出。鱼糕出锅后,需要放凉,这时候就可以吃啦,终于大功告成!

  配着饭和菜,一盘鱼糕火速下肚。那鱼糕入口鲜香嫩滑,清香可口。奶奶看我吃得享受,忍不住笑吟吟地问我:“好吃吗?”“好吃!”“那我以后多做给你吃。”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业繁重了不少,回老家看奶奶的机会也少了。可我却忘不了奶奶亲手做的鱼糕。每次出去吃饭看到菜单上有鱼糕时总会小开心一下,尝了之后又暗暗想:这味道不正宗!跟奶奶做的味道不一样!

  今年过年回家时,奶奶迎我进门,我突然觉得奶奶好像突然变老了。之前每年都掌管厨房大事的奶奶如今也变成了打下手的,虽然她在干着自己最喜欢的事——做饭,却也感觉有一瞬恍惚。我慢慢走到奶奶身边,轻轻地问:“奶奶,我想吃您做的`鱼糕了,您能再做给我吃吗?”“好!”奶奶的回答坚定有力。走进厨房,奶奶又回到了她的天地,充满着活力。

  熟悉的摆设、熟悉的动作、熟悉的人……还有,熟悉的味道。

  过了一会儿,奶奶慈祥地看着我,对我说:“赶紧尝尝。”语气中含着一丝期待。我拿起筷子轻咬了一口鱼糕,啊……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种感觉。“好吃吗?”奶奶在我身旁轻轻地问。“好吃!”我嘴里含着鱼糕,满脸幸福。

舌尖上的家作文8

  有人说舌尖上的家的味道是甜的,像糖,丝丝熔入我们的心中;有人说舌尖上家的味道是苦的,像咖啡,散发淡淡苦涩;但我觉得,家的味道是清芬的,像茶,净化我们浮躁的心。

  深夜,万蔌俱静,月色入户。我依然独自坐在书桌前,轻舞手中的笔游走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书山中,穿行在“山重水得疑无路”的题海中,飞翔在“满树头前万木春”的顿悟中,在不知不觉中,时钟的时针已以轻盈的步伐转了好几个圈圈。抬起头来,觉得身心疲惫,口中十分干渴,此时我真希望有人能给我送一杯水或是一杯茶。

  努力睁开疲倦的双眼,望着窗外那迷离的夜空,听着月下秋虫的窃窃私语,不禁对外面的世界产生自由的向往,在现实中,母亲就像一架提分机,开口是多少,闭口也是多少。想到这,一丝丝忧愁便绕在心房,倾听李煜“问君能有几分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聆听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们如此愁苦,但哪能比得上我呢?

  曾几何时,一缕幽香莹绕在鼻尖,抬起疲惫的头,母亲正轻轻端着茶,同时也端着对我浓浓的爱站在我身边。“宝贝儿,注意身体,别熬太晚。”母亲边温柔地说着边小心翼翼地把茶轻放在桌上,轻声轻脚地关门而去。端起茶,杯中的温热暖着我冰凉的手,更暖着我孤寂的心。举杯轻品,香气沁人心脾,滋润着*燥的喉咙,感动着我的心。

  浓浓的茶香绕在鼻尖,可口的茶水淌在口中,柔柔的母爱包在心头。舌尖上这淡淡的茶香,环绕在我的世界里,感动着我那在深夜跳动的心,忽然觉得一切烦恼、愁苦都烟消云散,熔入了这扑鼻的香气中,一饮而尽,带着它们和茶香走在这苦大的世界中,顿觉不孤单,一切都是那样温暖,那样美好。

  品茶,品爱,品家。舌尖上家的味道就是一杯茶,茗香,温暖,足以容下我的一生。

舌尖上的家作文9

  家是母亲亲手包的猪肉饺子,家是父亲挥汗擀成的驴蹄子面,家是爷爷辛苦制成的凉皮、南瓜粥,有爱的地方便有家。

  在湖面结冰的季节,母亲总会为我们包一顿饺子,因为我很爱吃肉,所以通常是肉馅的,父亲先会在冰箱里拿出一块印着冰花的猪肉,晾在案上。这时,母亲便接过爷爷磨得锋利的菜刀,细细地切着芹菜和莲藕,取出备好的葱花和蒜与猪肉绞在一起,再点上两滴香油,擀面成皮,包饺下锅,只见一只只白色的天鹅伸长了脖子,极力地长开了翅膀,从锅沿向下滑落,飞进湖底。活蹦乱跳的妹妹总会偷偷趁着母亲不注意,偷上那么一两块饺子皮,然后撒腿就跑,弄得满手满脸都是面粉,真成了一只大花猫。大家看见了总会哈哈地笑。那笑声与夹入嘴中的鲜嫩交汇在一起,刺激着我的味蕾,填得心房满满的,这就是家的味道。

  在春寒料峭,寒梅展颜的季节,一盆香嫩油辣的驴蹄子面光看着就是一种享受。蒸腾的雾气挡不住我和妹妹发绿的眼睛,一根根面条纹理分明,四四方方,被父亲扯得好长,捞起一筷子,“吸溜吸溜”地引入嘴中,刚入口,不说面的滑溜,就这面的弹劲绝对是村里响当当的一绝。父亲这时总会微笑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眼角的皱纹也更深了“慢点吃,又没人抢,这一顿可不好消化呢,哎呀,做这饭把我累的呀,像打了仗的。”爷爷总是摸摸孙女的头,在母亲转身为妹妹擦脸时,偷偷地给我夹上几块肉,妹妹一下子会像弹簧一样蹦地三尺高,嗔道“爷爷!”大家狂笑了起来,当家人们便聊着度过了温馨的午日时光。

  而在艳阳高照,光芒刺眼的季节,爷爷会特意为上学的孙子孙女亲自下厨蒸上几张凉皮,再熬上南瓜稀饭,步步煎熬的夏便被抹油的凉皮驱赶走了,那一天,一定是最热闹的一天,姑妈伯伯们总会如期而至,并大加赞扬一下。我知道是为什么,爷爷的腿总是不好,每当吃凉皮,我燥热的心便会沉静下来,股股的暖流涌入我的心房。

  入口,是汗水的味道,是爱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这便是我的家,舌尖上的家。

舌尖上的家作文10

  家,是人生命开始的地方,是人一生牵挂的地方。味道,是家的象征,是家传承的载体。萦绕在舌尖上的味道,世家永不磨灭的灵魂。

  早上五点钟,天刚蒙蒙亮。她来到了菜市场,一天最新鲜的食物集聚在这里,一家人一天的饮食,便从这里开始。穿梭在叫卖的的小贩中,用心挑选着食材,翠绿的黄瓜、鲜红的番茄、活蹦乱跳的大虾……选好食材,她匆匆回家,为女儿做早餐。“哟,起来了!正好,蛋花面刚出锅。”望着睡眼惺忪的女儿,她赶忙招呼道。蛋花面,是她自创的早餐。含有丰富淀粉的面条,带着新麦的清香,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后可为女儿提供一上午的能量;鸡蛋是营养的保证,是正在长身体的女儿获得丰富的氨基酸。这不仅是营养的美味,更是亲情的体现。她把对女儿浓浓的爱融入面条的味道里。

  她在与时间赛跑。忙碌在厨房里的身影,却有着一份不慌不忙的娴熟。罗宋汤,蜜汁肉,糖醋鱼,芹菜百合,标准的三菜一汤,在女儿进门的前一刻完成。她擦擦汗,跑去开门,“回来得真巧,饭菜刚做好。”巧吗?她已拿捏好每一分钟。荤素搭配,有鱼有肉,是对女儿一上午学习的肯定。既能使女儿获得能量的补充,又能得到营养的增加。看着得益于食物而慢慢长大的女儿,心里有许多安慰。甜丝丝的感觉划过心中,留下甜美而又幸福的味道。

  晚饭女儿不在家吃饭,她疲惫的走进厨房,把洗好的小油菜放进锅里,看着翠绿的小白菜与油亲密接触,给这度简陋的晚饭好不容易增添一抹色彩。

  匆匆吃完,就赶紧去准备女儿下晚自习喝的小米粥。淘米,煮开,这些做了无数次的动作,每一次都带着不一样的感情。金黄色的米粒和沸水在锅里交融起舞,慢慢混为一体。从锅中升起蒸气,飘渺的浮在空中。慢慢的,模糊了身影。她关上开关,坐在客厅,静静地等女儿下一刻的回来……

  日复一日的三餐,花样百出的饭菜,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有着同样的爱。系起亲情的纽带,在各种滋味里出生。在这种饭菜里,爱与味道碰撞,擦出家的火花。

  家的味道,不仅在舌尖,更在心里。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扩展5)

——舌尖上的*作文10篇

舌尖上的*作文1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徐徐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一集讲述的是“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印象比较深的是湖北莲藕那一段,一叶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雾中,船工执桨划开水面,那画面像极了一幅*山水画。采藕工们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开始了艰辛劳动的一天。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采集莲藕是这样的不易,要挖开层层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伤及莲藕,好一阵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莲藕,还是黑的!和我们在餐桌上看到的洁白如玉的莲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莲藕炖排骨的我们,怎知这莲藕背后的故事?那句人人都会背的小学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今读来怕是会有更多感触了。

  查干湖那段儿也拍的很有意思。身着鲜艳服饰的祭祀人群和巨大白色的结冰湖面形成强烈的视角反差,年过七十的鱼把头带上毛毡帽子,往寒风里一站,好一个东北汉子!人们在收获自然馈赠的同时却也谨记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自然法则,用稀疏的鱼网过滤掉小鱼,并往湖里撒下来年的鱼苗。这是人类与自然的默契约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民,恪守自己的本分,取之有道,对大自然常怀一颗感恩敬畏之心。

  第二集很多人反映说没有第一集精彩,毕竟讲述的是“主食的故事”,很多食物大家的餐桌上都已是司空见惯,不像第一集里包罗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但我却觉得正因为讲的是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主食,看来颇觉得亲切温馨。作为一个江浙人,尤其是看到做年糕,做粽子,做青团的画面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外婆和外公会摘下屋外桂花树上的桂花,用糖腌在玻璃罐子里,做桂花糕的时候放一些,满屋子的桂花香~外婆做的粽子和青团至今还是我记忆中无上的美味。对于很多*人来说,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无数人的故乡的味道就汇集成了*的味道,这也是片名的意义吧,借美食带出国人的乡愁,以及*食文化里所包含的东方智慧和普世价值。

  片子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卸下美食节目的身段和姿态,放*视角,展现最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美味,探寻五湖四海的各类食材,捕捉人与自然之间的细微情感。见微知著,温暖人心。感谢主创团队一年来的辛苦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盘味蕾与心灵双重享受的“饕餮大宴”。

舌尖上的*作文2

  “锄和日当午,汉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的诗,相信从会说话的娃娃口中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这可是家长们一字,一句地都会他们的。可这首诗的本意早已成了纸上谈兵,有多少人真正铭记于心,付诸于行动呢?

  来看看我们*常的小家庭,人口虽少。可这饭菜的量可是十分的丰富,吃到最后剩下一半,放一餐用吧!觉得吃得不够健康。想想还是倒了吧?久而久之,这倒饭菜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有朋友到外面聚更是侈奢,大鱼大肉的点。总是觉得。多点菜。才有“面子”生怕人说他小气。最终的结果是一桌子菜就剩在的餐馆。我们的粮食就这样被糟蹋了……实在是划不来。

  但,这还算好的,这种人浪费的是自己的钱,有些人,公款私用,名义上是公司单位的这样事那样事,实则全是自己的私事,不是自己腰包里出来的,用起来不心疼,有的一顿饭吃几千块算少的,吃到上万也不稀奇,但是,如此巨额的食物,吃进肚子的,究竟又才多少?,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吃一年,或许还有剩余,所以,请大家爱惜粮食,让浪费不再成为我们的“家常饭”。

  节约,是对祖国的最大的贡献,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就象小朋友们口的读的那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是口号。不再仅仅是诗句。我们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大声呼吁: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舌尖上的*作文3

  《舌尖上的*》是一档美食的纪录片,给大家带来了*各地的美食生态,让我们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得精致和源远流长,让各种吃货大饱眼福!!

  作为一个吃货来说,吃东西必然是最幸福的,我常常会看关于美食的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但是当我是第一次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时,堪称完美的画面,独特的旁白,垂涎欲滴的美食,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舌尖上的*》是*大地的美食集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坡,从无际草原到广袤的黑土地;从宁静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美食丰富多彩,无处不在,见过的没见过的,吃过没吃过的,统统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各种美食充满了地域特色,不仅让我了解了各地美食,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的历史,让我受益匪浅。

  最最吸引我的是那色香味俱全的各色美食,大草原的奶豆腐,澳门的虾酱,东北的酸菜炖粉条,湖南的臭豆腐,陕西的臊子面、肉夹馍,云南的腊肠……看得我是垂涎欲滴啊!纪录片里最精彩的是把各种美食从选料,到制作过程,再到成品,讲述的非常细致,甚至连最不起眼的大米,也变得神秘而充满色彩。

  这档美食节目不仅让你胃口大开,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美食让我开阔了眼界,让吃货们的精神境界更上一层楼,在欣赏节目的同时,由衷的赞叹我们中华民族的美食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源远长。

舌尖上的*作文4

  *,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历史博大精深,五千年来的美食文化也是色香俱全。

  我们常听到人们说:“*是行走在舌尖上的美食国度。”是啊!就连一块肉都有N种吃法。煮着吃、蒸着吃、炒着吃、做汤喝、夹馍吃等等。我第一次遇见北京烤鸭,便是在舌尖上行走的开端。

  那是2020年,我与妈妈奔赴北京参加钢琴比赛。比赛前一天晚上,我们行走在北京的小吃巷里。突然,一阵阵香将我吸引到了巷子的角落。虽说这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但队伍几乎从这头排到那头。我踮起脚,看到了店名“北京烤鸭”,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快到我们了。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站在摊前,麻利的切着一只又一只烤鸭。“要几等分?整只、一分、二分还是五分?”老奶奶对每一位客人都说道。“我们要一整只。”妈妈回答。我们提着一整只鸭,坐到了小店的座位上。

  妈妈将袋子松开,热气顿时从袋中涌出来,清风将香气送入我的鼻腔。看着烤鸭金黄的外皮,嫩白的里肉,我一连咽了许多口水。妈妈用小刀轻轻划下一只鸭翅膀,黄皮裂开,露出嫩白的鸭肉,热气不断从白肉中冒出,伸向巷子的深处。我带好手套,轻轻拿起鸭翅膀,放在鼻边轻轻一闻,香气从鼻中渗入,一直渗入到我心里。我对着鸭肉轻轻吹起气来,咬下一口,热气与鸭肉那种微妙的质感传入牙尖,松软的肉在牙尖游走,最终还是极其不舍地滑入咽喉。一只鸭翅膀吃完,我已是满嘴流油,鸭肉的质感仿佛还存留在我的牙尖,香气仿佛还留在鼻中。我抓起另一只翅膀,又大口吃了起来。我在株洲是吃过烤鸭的,但是否正宗,我就不得而知了。

  从那一次吃完后,我就再也没有吃到过这样的味道。直至那次,我与“它”的第二次相遇。

  那是在深圳的海鲜自助餐厅。什么大龙虾、大螃蟹应有尽有,可我只对北京烤鸭情有独钟。妈妈夹来了三块,我拿起一块儿就往嘴里塞。淡淡的面粉香先渗入牙尖,接着着黄瓜,沙拉的清淡涌入嘴中。再往下咬一点,烤鸭的香味从口中冒出来。咬下的那一瞬,时间倒流回了7年前在北京咬第一口鸭翅时。

  时隔多年,烤鸭的味道还是没变。依旧是那缕香味,依旧是那松软的质感。

  烤鸭的味道,每一次吃都会印在我心里。因为它是北京的美食之一。夸张来说,乃至在明清时期,烤鸭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

  所以,烤鸭是历史悠久的一道菜。不仅仅烤鸭是这样。在*,还有许多这样流传至久的美食。潮汕牛肉、重庆与四川的火锅、长沙臭豆腐,毛氏红烧肉…

  这些都足以代表*的美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美食文化,一代又一代人的知晓与心血,结成了一颗代表*的明珠。

  当我们行走在舌尖上时,体验到的是*美食文化的悠久,也有对自已国家的敬畏与对美食的感受。

  舌尖上的*,我一直在行走。

舌尖上的*作文5

  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 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 不知道全*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讲的是天南地北的*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

  但是,《舌尖上的*》给人带来更多的是感动。看着冬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挖藕人吃着用自己双手挖出的藕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泪,多可爱的*!

  那是一个令我记忆犹新的片段。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一年中最冷的两个月,老黄可以卖出15000个黄馍馍,老黄卖的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成的馒头。是陕北人冬天最爱吃的一种主食。上碾,揉面,发酵……每一个过程都让人感到温暖。当老黄赶着驴磨糜子时,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老黄驮着700个黄馍馍的车子上时,当老黄拼命蹬着车子赶路时,当有人买老黄的黄馍馍时,当老黄自豪地说自家的黄馍馍最好吃时,当老黄卖黄馍馍吆喝时,那笑容,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中,生活在繁华浮躁的城市中,久违的真诚的笑容!那从片段中流露出的人文关怀与脉脉温情,令人回味……

  《舌尖上的*》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舌尖上的*作文6

  看了舌尖的人或许都会有和我一样的情感,那便是感动,何以在这个美食节目宜乎众矣的时代,舌尖却能一次次打动我们呢,我想感动处就在于此片传达出的对手工,对传统的尊重和呼唤,*人传统的行当,传统的娱乐生活,传统的家庭,从美食中解析出*人的生活哲学,*人的坚韧,*人的热爱,*人的信仰,*人的人情味儿,*人的辛劳,*人的乡愁,看了之后就想赞叹一声,“对喽,这就是*!"所以本质上它决不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而是细腻含蓄地借助美食讲述*大地上,*人民的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拍摄地多选在农村,因为这些地方最真实的保留着传统的*特色,也最能反映生存与食物之间美妙又复杂的联系。

  镜头语言很有意味,细腻丰富,东方特色。

  攀附大树,藏区男孩为了蜂蜜而一步步挪动脚步,直到有十层楼那么高的树的顶端。

  风餐露宿,夫妻俩养蜂二十多年,四川男人用的是君爱妻牌的煤气。

  远行养家,面食王国陕西的手工麦客,渐渐被机械化取代的群体,传统一步步远离了现代生活。当中插了一段陕西老人的小曲表演,似乎隐喻正在消失,渐行渐远的文明(很想知道这种表演形式的名称)。有人说舌尖摆拍,我倒觉得未尝不可,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抱着看艺术电影的心态,但它有比艺术电影要真实和亲切,所以我基本只有好评没有差评。想到第一季播完后,家乡人民抱怨为何姑苏美食多至此却没有来拍苏州,其实也没什么好怨,苏州的传统美食贵在精致,因此就显得小众和精英,和舌尖的整体风格不太相似。

  贯穿起浙江渔民夫妇和采菇老汉的一句解说词说的很好,暗合了脚步的内涵:“食材的获得,需要超常的辛苦和耐心的等待。”这或许也是对巨变的*里脚步匆匆的我们的规劝吧,放慢速度,体悟生命的每一次润泽。

  而后来贵州苗族家庭那一段则是脚步的另一面涵义:尽管家庭之乐幸福安宁,却不能阻挡他们离开的脚步。“我知道他们要走,但是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留下来。”小女孩的眼泪直戳我泪点,进而想到身边的许多美好也就是留不住。

  但是好在,“无论人们走多远,在脑海里,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

  最终以在美工作多年最终回到家乡的广东老人为结尾,讲述他回忆起儿时的古早味,或许也是创作人员的良苦用心吧,我们终会找到血脉中的传统,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因为那才是我们心灵的归属,那是,家。

舌尖上的*作文7

  说到各个民族的特色美食,那当然是云南苗族的“折耳根”让我最难以忘怀了!苗人的热情和折耳根那独特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那次,爸爸带我去云南贵州的苗族村寨谈生意。而当我看到那里的原生态美景后,就如脱缰的野马,四处狂奔。那儿的人都十分热情,我可以四处串门。我溜达着溜达着就到了山上,看见了一群苗家女在采东西,我细细一看,好像是草根,可是,草根又有什么用呢?我走上前去,指着那堆“草根”说:“姐姐,这是什么啊!”姐姐笑了笑,说:“这是折耳根。”“折耳根?”我疑惑了。“你不知道吗?那你一定是第一次来我们苗寨。”苗姐姐说,“折耳根,是贵州八怪之一,贵州八怪第五怪——草根也能当好菜。它还是一种草药,呈黄褐色,一节节的就像甘蔗一样,但却没有甘蔗的清香,而是一股子鱼腥味,所以又叫鱼腥草。它具有清热解暑、健胃消食的"功效。但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姐姐把“折耳根”洗干净后,把我带到她家去,现拌了折耳根给我吃,那味道,真是太太太太……太刺激了有木有!又酸又辣,还十分有嚼劲。当我看到姐姐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时,吃货想要自制美食的想法冒了出来,就摇着她的手说:“姐姐,好姐姐,你让我试试,让我试试好不好,好不好嘛!一下,就一下下嘛!”我眨巴着星星眼撒娇道。“好吧,只能一下哦!”姐姐无可奈何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你是要用盐给你的舌头洗澡吗?”“哎呀!那是酱油,不是醋!”姐姐在旁边不停地叨叨。“我不干了!”我把筷子一摔,一边说一边埋怨地看着她。“好啦,不生气了,下次再来我家,我再做给你吃,好不好?”“嗯嗯嗯嗯嗯!”我不断地点头道。过了几个小时,我拍着饱饱的肚子,拎了一大袋折耳根找到了爸爸。“老爸,我回来啦!”“怎么,吃饱了?知道回来了?给我带了没?”“带啦,老馋猫。”云南的舌尖之旅就要结束了,我向姐姐许诺一定会回来吃她做的“折耳根”。

  折耳根,虽是路边的草根,但它是苗家人口中的绝味之食,他乡人嘴里是怪味食品。这,就是贵州的折耳根。你,赶来尝试吗?

舌尖上的*作文8

  今天,无意间收看CCTV4的《走遍*·八方小吃》节目,很是开眼和过瘾,发觉舌尖上的*小吃的确很是地道,它们是我们*饮食文化的一张耀眼的名片。请您跟我一同分享吧。

  名片一——鲨鱼烟

  鲨鱼烟是把台北独有的一种鱼的鱼头分门别类地收拾好,然后,在烧红的大铁锅内加入红糖和白砂糖,顿时锅里起火冒烟,立刻把放在笼屉上的“鲨鱼”放锅上、加盖笼盖儿。锅里开始时是冒白烟,等几分钟后就会变成黄烟,这时糖烟就把“鲨鱼”给熏熟了。看着金黄透亮的“鲨鱼烟”,能不有口味吗?等到上桌时,“鲨鱼烟”蘸着汤料吃,既香、嫩、纯,又爽口、营养。“鲨鱼烟”台北饮食文化的名片啊!

  名片二——凤梨酥

  台北南投县埔里的凤梨采摘后,先削皮,然后把凤梨切成小丁丁,与水、白糖放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好几个小时,直到三者全部均匀地融合在一起,以能拉出丝为止。这就是凤梨酥的馅料,黄黄的,晶莹剔透,看着很像田黄石,很是温润,让人垂涎欲滴。接下来,用淡奶油、蛋黄、面搅拌均匀,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做凤梨酥的面皮用。最后,用一比一的比例的面皮包住馅料,放在模具里压*后,放在烤箱里烤十几分钟,甜而不腻,寓意发达的凤梨酥就做好了。“凤梨酥”台北饮食文化的又一名片啊!

  名片三——黄粑

  黄粑是这样制作的:先把糯米放在笼屉上蒸两个小时;然后,把米放入锅中,加入红糖、小米米浆,在高温下搅拌40分钟后,磨*、切片、放入模具成型。最后,用黄粑叶即良姜叶包上,在上笼蒸。泸州流传着“先是黄粑,再喝酒,就不醉人”的说法。因为,黄粑里有糯米、红糖,红糖很是暖胃、养胃,另外,这良姜叶具有清热解暑的功能,所以吃过黄粑后喝酒就不醉人。“黄粑”泸州饮食文化的再一张名片啊!

  怎样,醉人的舌尖上的*小吃文化让您大开眼界吧?我们常见炭火烤肉串,可是台北的市民却用糖烟熏蒸“鲨鱼”,是不是很有创意啊?有空,您也试一试吧!

  醉人的舌尖上的*小吃,彰显的是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饮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有力佐证啊!

  吃货们,看过来;吃货们,动起来;吃货们,传承吧!

舌尖上的*作文9

  在济源,如果给美食投票的话,一定是鸡蛋不翻的得票率最高。济源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如果你能来济源,我一定会带你去品尝美味的鸡蛋不翻。

  所谓不翻,即制作过程中不用翻即熟。在济源,鸡蛋不翻还有一层美好的心愿在里边。因为不翻儿是旧时船家的干粮,丈夫出船捕鱼,妻子希望能**安安,每次出门捕鱼都带上不翻儿,希望不要发生翻船的事情。所以,制作过程和名称,也都是为了吉利。

  鸡蛋不翻是济源的传统小吃,济源的早晨,大街小巷都是卖不翻的。鸡蛋不翻是由大米面、水、酵母、鸡蛋等一些材料做成的。虽然材料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简单。在做鸡蛋不翻之前,需要先把大米用水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将泡过的大米打成糊状,然后加入水和酵母制作成米浆。据说,这样打出来的米浆新鲜,做出的不翻口感好、味道香。

  鸡蛋不翻有两种做法,可以把米浆和鸡蛋直接打到一起,然后倒入专门制作鸡蛋不翻鏊里,把盖子盖上,等上3至5分钟,鸡蛋不翻就做成了。另一种做法,就是先把米浆做成不翻,在等待的过程中,再拿一个小碗,在碗里打上一个鸡蛋搅拌成鸡蛋液,等到不翻做好取出来后,再将容器刷上一层油,把搅拌好的鸡蛋液倒入容器内盖上盖子,然后将刚才用米浆制作好的不翻摞上去,最后,盖上盖子再焖2分钟左右就完成了。打开盖子,出锅,一个香喷喷、热腾腾的“鸡蛋不翻”就做好了。你还可以在上面加点辣椒、咸菜之类的自己喜欢的配菜。

  济源的鸡蛋不翻制作考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再加上浓郁的地方风情,独特的地方文化,鸡蛋不翻已深受大众喜爱。它的味道非常好吃,吃起来味觉大开,看起来垂涎欲滴,它的香味也是香飘十里呀!

  舌尖上的鸡蛋不翻不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精华,让这传统一直流传下去吧!

舌尖上的*作文10

  作为一个忠诚的吃货,不可能在《舌尖上的*》这部纪录片如此火爆时无动于衷。当我屁颠屁颠流着哈喇子观看着那一种种闻所未闻色味俱佳的美味的同时,流着口水的同时还有泪水。也许我体会到了那比吃更可贵的情感……

  无可否认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勾人馋虫” 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网友们大呼“受不了”,不看《舌尖上的*》 不知道全*竟然有那么多闻所未闻的美食:炸乳扇、炒麻食、鱼头泡饼、汆乌鱼子、黄鱼鲞;还有那些听着就口水吧嗒的菜:腊汁肉夹馍、醉湖蟹、梅菜烧肉……看完这部片子,大家的口水都止不住了!《舌尖上的*》,讲的是天南地北的*美食,可谓包罗万象,此片看后必然让你垂涎三尺,都说民以食为天,想要减肥的朋友们看片要三思哦!至于我,反正没hold住——

  《舌尖上的*》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的*各地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舌尖上的*》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食纪录片,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原味的*,带着土地的气息和米面的甜香。

  这是盐的味道,风的味道,山的味道,云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久违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与故土、乡亲、质朴、勤俭、坚韧等等情感与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2》,为什么我这么喜欢它呢?因为它是一部记录*传统美食的纪录片,而我从小就是一个吃货,对美食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这部从头到尾都讲述着美食的纪录片当然能够吸引到我啦。

  《舌尖上的*2》分为六小集,第一集是《脚步》,第二集是《心传》,第三集是《时节》……一集都有一个专题,每一集都有许多制作美食的故事。播种,采收,制作……这都是一道道美食的身世,看似简单,实际却十分复杂,小小一道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个故事啊!

  《舌尖上的*2》不仅讲述了制作食物的过程,更体现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特有的文明、文化、风俗、习惯。古代的祖先为后人留下数以千万计的美食制作方法,大自然也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食材。虽然时间冲淡了古代的文明记忆,也拉开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但还有人坚持着,即使有时间的破坏,这些古老的美食制作方法还是被生生不息的传了下来。

  深山幽谷中的少数民族们,也有独特的食物。奇妙的食材与奇妙的制作方法,造就了只有在深山里才得以品味的奇妙食品。

  质朴勤劳的农民们,也有自己家常的独特美味,他们用自己的辛劳来获取美味的食材,学习高超的制作方法,虽然比不上山珍海味,但这些家常小菜总有独特的味道。

  舌尖上的美食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味道,它更是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艺术精髓,世世代代的*人在舌尖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扩展6)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10篇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1

  段时间,你在看央视的《舌尖上的*》吗?那一道道祖国各地的美食,衬着美丽的景色,和着激荡人心的音乐,一时流行在大江南北,甚至是境内境外。我每次一边观赏,一边心里涌流着爱国的热情。

  如果摄制组来到我的家乡慈溪,我想,一样会采集到不少具有特色的美食。不过,假如我有机会推荐的话,我会特别推荐慈溪的特色水果——杨梅,让我们慈溪人引以为傲的杨梅更加声名远播。

  虽然听大人们说,外地也有杨梅的种植和出售,但是,品种和口味数我们余慈地区的最佳,是因为我们这里的水土和气温最最适宜。杨梅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我们的杨梅是独一无二的杨梅哦。

  在每年酷热的夏天,杨梅是当地和周边地区广大人们欢迎的水果。杨梅树大多种在环境清幽的山上,每年四五月份左右,淡绿色的小杨梅慢慢转成淡红色,像一颗颗饱满的红珍珠,上面长着小小的刺。随着夏季五六月份阳光的渐渐充足,红珍珠似的杨梅就会变成色泽鲜艳的紫宝石,最后变成深黑色,身上的刺也变得*滑柔软了。满山红艳艳的"杨梅,那是多么美的风景啊。杨梅没有果壳,圆圆的,大小和桂圆差不多,果肉非常饱满,营养成分多。轻轻咬一口,舌尖一碰到杨梅那细腻柔软的刺,那酸甜适口的汁水就会立刻涌出来,大自然的馈赠让人们淡忘了夏季的炎热。杨梅绝对是开胃健脾、生津止渴的上品,所以,杨梅又成了我们慈溪人送给远远近近亲朋好友的佳礼。

  现在,我们慈溪每年6月份都会举办明星大腕们助阵的杨梅节,许多与杨梅有关的活动不胜枚举,等候着四面八方的朋友们的到来。

  那么,今年6月,你也来我们美丽的慈溪吧。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2

  滚滚黄河,流经历史悠久的开封。坐落于黄河中下游的开封,不仅有各种美丽的传说、名胜古迹,还有各色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

  与其说是美食,不如说是特色小吃。开封的鼓楼夜市可谓是全国闻名。

  “灌汤小笼包子”这个词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它在开封特色小吃当中高居榜首。其做法既不同于南方汤包,也不同于天津狗不理,而是把事先调好的肉馅放入独特配方制成的包子皮中,待上笼蒸他个10几分钟后,一笼美味的开封小笼包子就呈现在您的面前。“先开窗,后喝汤”,这是吃开封小笼包子的口诀,当口感细腻的小笼包子全都进入您的口中,您就会感觉到“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真不愧是开封小吃的NO。1。

  开封的小吃五花八门,除了小笼包子,还有甜而不腻的花生糕、有筋筋道道的桶子鸡,还有辣的过瘾的兴盛德花生,而最让我放不下的是另外两种小吃——板羊肉和炒凉粉。夏夜,在鼓楼夜市来一份不管是炒的还是调的,颤颤的凉粉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而薄薄的肉、冻、筋混在一起的`板羊肉更是令众多外地食客欲罢不能。

  说到这里,你对开封的特色小吃一定有所了解了吧?怎么样,你快流口水了吧?当然,开封的小吃远远不止这些,来开封看看、尝尝吧,我代表开封人民欢迎你们的到来。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3

  桐乡文化广场人山人海。一踏进门,便有一股食香牵引着我们。

  我和屈佳亿循着香味,找到了美食的源头——胡蜂窟制作现场。其实,我从未见过胡蜂窟,更别说吃了,我只知道,这是妈妈他们小时候的吃食,现在很难吃到了。

  制作胡蜂窟的摊位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很多人,这都是看热闹的,真正想购买的顾客,都在一边主动排除。队排得很长,远远望去,那场景,像拖着长尾巴的一个大气球。

  我们排在队尾。一转眼,我们身后就多了好几个排队的。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终于轮到我们了!

  制作胡蜂窟的是一个老爷爷,制作工具也十分简单——一个带着七个圈的圆形煎盘。只见老爷爷不紧不慢地舀起白色面糊,均匀地分在七个小圈中。远远看去,犹如一朵饱满的雪花。老爷爷左手托起一只碗,碗中净是豆沙;右手拿起一根勺子,舀起一块块豆沙,点在七个“花瓣”中。接着,老爷爷往另一块同样大小的圆形煎盘上撒一圈又一圈红红的糖,再撒一圈又一圈黑黑的芝麻。完成后,老爷爷熟练地将两块大小一致的圆盘压在一起,放入特制的火炉中,上压下蒸。

  没几分钟,一阵阵香甜味就渗透出来了,跟我们刚进门时闻到的一个样!再等几分钟,胡蜂窟终于出炉了!刚出炉的胡蜂窟,一面是白白嫩嫩的;一面是金亮金亮的。那小巧的模样,像极了顽皮的孩子喜欢捅的大自然中的胡蜂窟,怪不得有这个名字呢!

  闻着焦糖的香味,不禁咬上一口,豆沙喷发出来,真美味。咬了一口,还来不及吞咽下去,就忍不住再咬上一口。没几口,胡蜂窟就被我们吃完了。要是多买几个就好了!我们有些后悔了。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4

  “民以食为天”,这里的“食”字不仅指的是用来充饥的食物,还应该包括人们对食物所寄托的各种情感。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临西县,位于冀鲁交界之处,饮食文化更是融合了两地特色,独一无二。其中饼卷肉是最为著名的。临西饼卷肉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由一张饼和碎牛肉组成的,虽然制作材料简单,但做工极其考究。饼的干湿、软硬程度,肉块的大小,放肉、卷饼的技巧,火候等都是关键,就是别人明眼看也学不来。

  先说这饼,绝不像山东的煎饼太硬、太脆对牙齿的咬合力是个考验,也不像河北的鸡蛋灌饼一样较软容易黏牙,而临西饼卷肉不干不湿、软硬适中,且饼焦黄不糊,利于消化,最厉害的是整张饼一丁点的破洞都没有,厚薄均匀。再说这肉,必须是牛肉,一定要是新鲜的牛肉,炖熟后并在原汤中浸泡24小时,用刀剁出的牛肉块不可太大,也不可太过于碎。饼烙好后,将碎牛肉均匀地撒在饼上,随即用饼将肉卷包住。火呢,一定是文火,最为讲究的"是烧火必须用木柴,且木柴一定是用“果木”制的,这样的饼卷肉吃起来才能有一种自然的香气,而且吃后余香久不散。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5

  我的家乡位于鄂尔多斯市的一个小镇上,名叫纳林希里,在这里我们有一道招待它乡贵客的拿手好菜——猪骨头烩酸菜。

  猪骨头烩酸菜的选材十分重要。猪骨头,是现杀的猪身上的骨头,骨头新鲜,肥肉,瘦肉均匀搭配,香而不腻。我们这里的猪不用饲料喂养,是纯绿色的,吃猪草长大的。而酸菜,是提前入冬时腌制好的,正好到12月份就可以食用了,这时的酸菜嫩、酸、味道鲜美。

  选适量的五花肉一小块、猪排骨、酸菜、土豆、调料,选好材料后就可以开始制作了。先把五花肉放入锅中炒,炒到肉微微发黄时放入排骨,这样将排骨炒到微微发黄时放入调料,炒出香味时,加水,中火熬,这样肉会更入味。熬到骨头差不多熟时,加入土豆、酸菜在用小火继续熬半个小时就熟了。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做主食——米饭,我们当地居民在做米饭时,总喜欢吃到黄来和白米一起焖出来的米饭。三十分钟后,猪骨头烩酸菜将要和米饭一齐送上餐桌,酸菜颜色成墨绿色,猪骨头也变得香而美味,正综的猪骨头烩酸菜,给我的感觉是——酸、咸混合而成的奇特味道,酸菜酸而脆,猪骨头咸而爽口,土豆与它们一起变的咸淡合一、黏。猪骨头烩酸菜给人的感觉是温暖的,它是我们这里每家每户冬天不可或缺的一道饭菜。

  猪骨头烩酸菜,是北方人餐桌上的美食,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味道的牵挂与依赖。一道猪骨头烩酸菜,是我的家乡的像征,而它的味道,则留在我的舌尖上,回荡在我的心里,永远,永远……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6

  我的家乡在河南濮阳,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了,这里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烩面。

  烩面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的日益提高和城市工作节奏的加快,烩面已成为中原地区有口皆碑的佳肴,经营羊肉烩面的饭店林林总总,遍布华街冷巷,乡镇、农村也陆陆续续开起了大大小小的烩面馆。

  烩面如此美味,制作起来当然甚是考究。烩面的面选用优质面粉加以盐碱,用温开水和成细腻润白,比饺子面还要软的面团,待筋道十足后,放置若干时间,制成四五指宽、十几公分长的面片,外抹食用油防粘,片片码齐,也可用塑料纸加以覆盖。

  烩面的汤更是自成一家,独具特色。羊骨劈开,外加嫩羊肉,大火猛滚,小火细炖,因骨油熬出,汤色嫩白如玉,外有七八味中药,遂唤“白汤”,营养价值极高。

  到了中午或晚上吃饭的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烩面馆,几乎家家客源爆满。这时,你得快点找个座位,要上一两个小菜,配以酒类或者饮料,慢慢的用着,然后再点上一碗烩面,十几分钟过后,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端上桌来。

  你看,碗里面那嫩白如玉的骨汤,长宽均匀的面,上面在撒点绿色的香菜,红色的枸杞、黑色的木耳、粉白色的羊肉片,再外带一碟辣椒油、糖蒜。这哪是一碗面,分明是一幅画。

  芳香四溢的面,让人垂涎欲滴,肚唱空城计,馋虫勾引来。拿起勺子,先喝一口汤,油而不腻,鲜而不厌,润滑的要从嘴中滑出,真是赛过琼浆玉液。再挑起一根粗细均匀的面放入嘴中,筋道的更是有嚼头。

  旁边桌子上的人,特别是干重活的打工一族,那个不是一下夹起好几根面,往张得大大的嘴巴里送去,满嘴油光光的,丝毫不注意形象,有的甚至几分钟的功夫,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烩面就被他们连渣都不剩的一扫而光,齿间存有的余香,时不时地还砸吧着一下嘴,真叫“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

  水一样的温柔,火一样的激情,小南风一样的柔和,细细品味,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的烩面,确实当之无愧。

  希望它像一颗明珠,永远闪烁在中原,绽放在*,走出国门!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7

  临近春节,电视里面不时播放的,最多要算*各地传统美食的介绍了。看多了,连嘴也馋上了。所以,等不到春节回乡,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嚷着叫妈妈也教我做一个!

  “叶麻”亦即糍粑,是家里乡亲们在节日里常做的家乡小吃。因生活比较贫困,所以用料也比较简单,只用上便宜的糯米粉,红糖和绿豆扁就可以了。

  要做出一个甜美可口的叶麻,看似容易,但工序却不少啊!第一步我最喜欢,也是自愿负责的,就是攀上屋前的菠萝蜜树摘叶子,这事情可难不倒我。三下五除二,不须一刻钟,我已采摘了足足一篮子绿油油的叶片,然后把它们洗干净备用。勤快利索到不得了,连爸爸也夸我呢!

  接着我将蒸软的绿豆扁加上红糖混合搅磨成豆泥馅料放在盘子里。而这时,妈妈也正忙着将糯米粉加入糖水搓成面团后,再切成大小等分的小面团。然后爸爸,姐姐和我一起动手,将手中的小面团捏成小圆盘形状,将豆馅放在中间再搓成小圆球,由妈妈小心翼翼的放进“饼模”里均匀挤压,之后反转轻轻一拍,一个个漂亮精致的糍粑便做好了,最后再放在叶子上面就可以了。

  终于可以上灶蒸了,看着缕缕白烟徐徐升起,还不时传来一阵阵的米香,巴不得马上就把它放进嘴里。漫长的三十分钟终于过去了,终于可以出锅了,晶莹剔透,还飘散着阵阵甜香的糍粑,我连忙伸手拿了一个,迫不及待的要咬上一口,品尝一下自己亲手做的糍粑是个什么味?啊!好烫啊!差点没拿稳掉到地上了。咬上一口,感觉软软糯糯,甜丝丝的,好美味啊!真的要说上三遍,好吃!好吃!好吃!

  一个小小的糍粑,令我深深体会到制作人的"那一份心意和诚意,心中的幸福和温暖实在是刻骨铭心,永世难忘。那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家乡味道,妈妈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8

  我的家乡有很多风味小吃,红烧山羊肉、手抓龙虾、臭豆腐……其中,我最喜欢吃的就属红烧牛肉面了!红烧牛肉面不仅味儿好,卖相也好。

  烧熟的褐色牛肉浸在棕红色的汤里,一条条又细又长的面条伴着绿色的青菜,香香的红肠和褐色的香菇来了个亲密拥抱,红色的萝卜片,金黄的蛋皮丝,香菜、葱星星点点散落其间!此时,牛肉的浓香、汁的葱香、面的清香,在空气中旋转、飞舞,萦绕着你,包裹着你,使你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这阵阵的香味中。这香味不知不觉钻进你的鼻孔,流进你的心田,在你心中化开、流淌、释放,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红烧牛肉面做法很简单:想吃时,抓一些面条,下在煮沸的水中,煮上两三分钟。掀开锅盖,再将烧熟的牛肉块、洗净的青菜、萝卜、香菇倒入锅中,再煮上几分钟。过一会,待熟后,打开锅盖,撒上切好的香菜、葱,再倒入少许麻油,喜欢吃辣的还可以浇几勺通红的辣油,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红烧牛肉面就新鲜出炉了!

  吃红烧牛肉面可是一种享受。红烧牛肉面的香气扑鼻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香味沁人心脾。夹起一块牛肉,放进嘴里,慢慢地嚼着,一股香味直入肺腑。再舀起面汤,喝到嘴里,任凭鲜美的汤汁缓缓地流过舌头,流进喉咙,让人感到鲜香爽口。吃面条时,我喜欢一根一根地吃,找到面条的“头”,“嘘”地一下吸进嘴里,味儿真是美极了!也可以将面条卷在筷子上,然后,张大嘴巴,猛吃一口。啊,满嘴是香!,这红烧牛肉面,不仅好吃,而且极具营养价值,可是不错的美味哦!

  吃着面,闻着香,品着味,我不由得大声赞叹:“这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9

  这里是应星故里,文风鼎盛;这里有华林书院,薪火相传;这里还有百丈禅寺,香火袅袅,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奉新。除了人文景观,各种美食更是家乡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黄黏米果、盐包鸡等还上了《舌尖上的*》呢。

  酥脆美味盐包鸡。盐包鸡是一道美味的菜肴,经常出现在我们*时的餐桌上。瞧,外婆开始做盐包鸡了。外婆先把鸡去头,洗净沥干,接着将适量的米酒和食盐混合搅拌均匀,然后涂抹在鸡身上,需要腌制5个多小时。腌制鸡时,外婆还将切好的葱段、姜片塞入鸡腹中,再用锡箔纸将鸡包裹严实。鸡腌制好后,外婆取来一口大炒锅,加热,倒入粗盐翻炒。待将盐炒热后,加少许八角和花椒,继续翻炒,等盐逐渐变色基本上就炒好了。取出1/4炒好的粗鹽铺在准备好的砂煲底部,将包好的鸡放入砂煲,再用剩余的炒好的粗盐覆盖鸡身,就可以焗烧了。先用大火焗10分钟,再用小火焗1个小时,拆掉包着鸡的锡箔纸,取出鸡,冷却食之。那鸡肉酥脆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黄黏米果迎春节。每年春节前夕,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摆着一道传统美食——黄黏米果。每到春节外婆就会忙碌起来,将挑好的糯米放入筐中,给它们洗澡,一粒粒糯米躺在水中,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洗完澡将糯米倒入大木甑中蒸熟。当甑内升起一缕白汽时,将已煮好的黄色吊茄子(一种树木)水洒于糯米上,让糯米浸透,变成嫩黄色。接着,外婆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就会叫大家一起打米果。大家手握木槌,轮番猛捣。米果打好后,外婆就会叫大家一起来揉,揉成长条状,用刀切成片。再把新鲜的肉切成小块,锅里倒上少许油,再把肉放进去炒,炒得有油光了,再把米果倒进去。肉炒熟,米果也已炒软。快出锅时,再放上大蒜,一碗香喷喷的炒黄黏米果就做好了。你瞧,刚出锅就被吃了一大半。

  一道道美食演绎着家乡的曼妙风情。家乡的味道,是令人怀念的味道,令人思念的味道。

舌尖上的家乡作文10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台州,这里美食众多,有外糯里香的青团,有香气四溢的炊饭,还有凉甜解暑的桃浆……在不计其数的美食中,食饼筒是绝对的no.1,这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美食。

  在每家每户团圆的日子里,比如端午节,家里的老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食材,然后开始制作食饼筒。先用面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面糊,这样它就会具有黏性,和你的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不想分开。

  随后再用手把面糊摊在*底锅上,抹匀,使它*整地铺在上面。饼越薄越好,就像给整个*底锅敷了一片面膜,白花花的一层。只需要短短五六秒钟,锅底聚集的热气就会冒上来,使面皮中央变成一顶“小帐篷”,就像有人在里面打拳击,这时再快速把皮一翻,“小帐篷”里面隐藏的一缕白烟就会蹦出来,就像神仙吹了一口仙气一样。就这样,香口弹牙的面饼就大功告成啦!

  接下来就是炒菜了。食饼筒里面包裹的各种菜品很有讲究,一家人简简单单一炒就是一大桌子,当然,里面最重要的要数炒面了,还有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又酸又辣的土豆丝……家里“各单位”也分了工——爸爸负责洗菜,切菜;妈妈负责掌勺烹饪;奶奶负责摊更多的面饼。尽管大家各有各的活,忙得不可开交,可厨房里还是有说有笑的,就连*时贪玩的孩子们,此刻也像赶集似的从四方聚拢过来,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资深“美食品尝家”。

  烧好了菜,备好了面饼,可并不能进入主题直接开吃,因为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包食饼筒,这是食饼筒的精髓所在。先拿一张饼,*放在桌子上,夹一点自己爱吃的配菜,这时要格外注意,菜要靠边放,这样等会儿才能卷出一个漂亮修长的食饼筒。等所有菜都放好后,就可以开卷了,先把靠近自己那边像盖被子似的盖到菜上,接着卷半圈,然后把其中一头折起来,兜住所有菜,再直接卷到头,最后舀一勺红烧肉的汤汁从一端淋进去,光看那品相就能让人垂涎欲滴。这时候放入嘴中,咬上一大口,哇,好满足啊!面饼的软糯、菜肴的喷香,那入口的一瞬间,你仿佛坐在柔软的云朵上,随风轻轻荡漾……

  如果你现在已经馋得流下口水了,就赶紧来我的家乡品尝一下食饼筒的味道吧!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扩展7)

——舌尖上的美味烤鸭作文3篇

舌尖上的美味烤鸭作文1

  现在流行许多新词,都是经过一个物体的特性从而延伸出来的。其中有一个词名叫“吃货”;之所以起名为“吃货”就是因为一个人喜欢吃喜欢到让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并且见到好吃的就垂涎欲滴、走不动路的状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960万里的疆土,不同的气候、环境不仅造就了不同得风土人情,也造就不同的饮食特色。

  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湖南长沙的葱油粑粑、西安的羊肉泡镆、内蒙古的小肥羊、新疆的大盘鸡、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的美食数不胜数,如果摆到一大张桌子上那可真是让人应接不暇、垂涎欲滴呀!

  今天我就来介绍介绍我们*享誉盛名的一道菜——烤鸭。

  烤鸭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道菜肴。它虽然穿着一件古铜色的衣裳,长得样子也不怎么样但吃起来却是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制作时只需将一只清理过的鸭子放入烤炉中,用木炭或干柴熏制成熟即可。

  烤鸭是北京的一道名菜,他以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的特色被誉为“天下美味”而驰名中外。地道的北京烤鸭创始于明朝。当时“京师美肴,莫妙于鸭,炎者尤佳”被人们广范流传。现在北京烤鸭已经成为餐桌*饮食的代表,是享有盛誉的一道美食。同时也让远到而来的外国客人赞叹不绝。北京烤鸭以色泽红润、皮脆肉嫩、油而不腻、酥香味美被誉为“天下第一美食”。

  说到这里,我的口水都像所说的一样——垂涎三尺了!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的心里是不是也直痒痒,想面前如果立刻有这样一只诱人的烤鸭,一口吞下去呢?

舌尖上的美味烤鸭作文2

  今天,我回家和妈妈去了超市。在路上,我路过一家烤鸭店。虽然商店很小,但门口挤满了人。我觉得这家店可以考虑扩大门面或者招聘其他帮手。

  其实味道还不错。闻到烤鸭就说不想吃是假的。但是时间长了,感觉有点不舒服。有时候我和妈妈坐公交车,车上正好有人吃烤鸭。我以为闻到了一股异味,可能是飘在外面了。后来,其他人开始谈论烤鸭的味道。封闭的公交空间里,味道真的很恶心。

  我和我妈也买了烤鸭,放在大烤箱里烤,一根一根用铁丝扎着。客户选择后,放入包装袋。看起来很好吃,但是皮肤很脆弱,里面的肉没有感觉,有一种欺骗的`感觉。每次路过他的店,都在想有多少人。我觉得吃完饭你会觉得被骗了。

  其实和烤鸭比起来,我更喜欢鸭制品,鸭翅,一些莲藕片,豆腐干,鱼和竹子等。这些都很辣,但是如果家里有新鲜的米饭,买一些鸭肉是最好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想多存点钱。没有我妈的钱,我们可以买鸭子。我们都喜欢。我想买更多。对我妈来说也是个惊喜。如果这个东西是我自己做的就好了。但是我做的和买的肯定不一样。

舌尖上的美味烤鸭作文3

  相传烤鸭之美源于珍贵的北京烤鸭,是当今世界上最好吃的肉鸭。据说这种特殊的纯白北京鸭的养殖大约开始于1000年前。正是由于辽、金、元三代皇帝狩猎,偶尔获得了这种纯白野鸭品种,为狩猎而饲养,一直延续到获得了这种优良的纯种,培育成了今天罕见的肉鸭品种。即一种通过喂食育肥的白鸭,故名“塞鸭”。不仅如此,北京鸭一百年前就传入欧美,养殖后一鸣惊人。因此,北京鸭作为一种优质品种,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珍稀鸭种的来源。

  至于烤鸭的形成,早在4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食珍录》年就出现了“烤鸭”一词,到了南宋,“烤鸭”成为临安(杭州)的“市井食品”中的名品。当时,烤鸭不仅成为民间美食,也是士大夫家中的美味。但后来,据《元史》记载,袁破临安后,袁江曾将数百工人的技能从临安迁移到大都(北京)。于是,烤鸭技术传到了北京,成为元宫御膳的珍品之一。然后随着朝代的更替,烤鸭成了明清宫廷的美味。明代,烤鸭也是宫中元宵必吃的菜肴;据说清朝的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特别爱吃烤鸭。从此正式命名为“北京烤鸭”。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京烤鸭逐渐从故宫流传到民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烤鸭的声誉日益提高,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出名。据说*生前非常欣赏和关注这道名菜。他去过北京全聚德烤鸭店29次,招待过外宾,尝过烤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聚德烤鸭店的烧烤经营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风味更加美观。

  北京烤鸭有两种烤法,即截然不同的烤箱(挂烤箱)和焖烤箱。全聚德烤鸭店的特点是挂炉烤,是从清代御厨烤乳猪的专用挂炉法移植过来的。烤鸭表面色泽金黄闪亮,外酥内香,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吃烤鸭的方法是用锋利的刀切成薄片,然后把烤好的莲蓉饼抹上甜面酱,再放入一卷卷的葱、蒜、烤鸭片,非常好吃。

推荐访问:作文 舌尖 旅行 舌尖上旅行作文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1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500字 舌尖上的旅行作文6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