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心得体会 >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4篇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4篇

时间:2022-09-29 17:00:05 来源:网友投稿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4篇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政治自由主义》读后感 对于《政治自由主义》一书,我抱着尽可能理解的心态去阅读,因为我认为这书对政治觉悟的要求较高,但我却发现,还是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4篇,供大家参考。

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4篇

篇一: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治自由主义》读后感

 对于《政治自由主义》一书,我抱着尽可能理解的心态去阅读,因为我认为这书对政治觉悟的要求较高,但我却发现,还是略有收获的。结合自己的看法和网上各位看者的看法,我发现有位网友与我的看法极其相试,这样说倒是抬举自己了,他确实对该书的理解要比我深刻的多,因此我带着他的观点再去阅读了该书,发现他的看法确实别有洞天。

 在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重叠共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该概念是《正义论》一书中所没有的。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我认为《正义论》一书中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秩序良好之社会’的理念是不现实的”。罗尔斯以往只强调了多元主义,即全涉性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并存;而实际上,这些学说之间往往是互不兼容的,罗尔斯认为这些学说是理性的,并将之称为理性多元论。只允许一种学说的不同观点存在则称为一般多元论。理性多元论的事实,表明《正义论》中对稳定性的解释是不够的。罗尔斯将正义理论从伦理学发展为政治学,相应地,他提出了重叠共识和公共理性的理念。

  罗尔斯所讨论的“互不兼容但又理性之全涉性学说”有哪些呢?罗尔斯对全涉性学说定义如下:若一观念囊括了人们所认识到的全部价值和美德,则该观念就是完全全涉的;而当一观念只是部分包括各种非政治的价值和美德时,它就只具有部分的全涉性。应当注意的是,

 全涉性学说并不包括对政治的看法,“政治自由主义”也不是一个全涉性学说。

 显然,基督教是完备性学说的一种,但是,基督教认为有一个“上帝”(或“主”),这与无神论者的信仰相冲突。这两种学说是“互不兼容”的。这些“互不兼容但又理性之全涉性学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认为只有一种善观念,认为只有一种理论是理性和合理的。罗尔斯认为,这种“多元主义”是人们在宪政民主政体之下理性运用的结果,各种完备学说都是理性的。但是,“没有一个作为政治概念的完备性学说适合于宪政政体”。

  罗尔斯对此没有细加解释, 我认为,罗尔斯心中可能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作为一个民主政体,作何人都无权强制别人相信超越政治外的某种信念。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有人爱吃馒头,有人爱吃米饭,你总不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吧!同理,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进化论,但任何人都不应当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对方,而应当包容对方。

 但是,基督教是否与宪政冲突呢?实际上,上面已经提出过,全涉性学说并不涉及政治性概念。罗尔斯在答哈贝马斯时指出,公民通过将政治观念嵌入其信奉的全涉性学说来接受它,而全体公民也以此种方式接受一种重叠共识。因此,基督教教义可以信奉宪政,从而属于自由主义的范围;也可以鼓吹专制,从而不属于自由主义。基督教与自由主义,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

  我认为,讨论基督教“先验之维”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论述。任何

 一种宗教学说,必定存在一个“先验之维”。但是,非宗教学说,也有可能有“先验之维”。很明显,基督教教徒的“先验之维”是上帝而非“自由主义”,若非如此,基督教有可能不成为基督教了。因此,批判“先验之维”毫无意义。

 我对所谓“基督教宪政主义”并不了解,由于宗教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基督教和宪政主义并不冲突,而把它们串在一起则有点不伦不类。然而,正如罗尔斯所指出的那样,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适合于宪政政体,基督教也不例外。但是,理性多元论并不排斥任何一种全涉性学说,我们同样没有理由反对基督教在法律所规定的框架内发展。对于宪政的要求,我认为它跟基督教毫无关系,有许多学说和个人都有这种要求。

篇二: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关《简爱》的读后感 3 篇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不久,简。爱又陷入了爱情的旋涡。个性及强的她同样保持着个人高贵的尊严,在情敌面前显得大家闺秀,毫不逊色,对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从容面对。

 同样,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

 我十分喜欢这篇文章,让我十分感动,我以后还要读这本书。

 有关《简爱》的读后感二

 上次妈妈在整理书柜时,送给了我一本书,书名是《简爱》。书很旧很旧,纸已经泛黄了,还有一股霉味,在粘满透明胶带的书脊上,还有编号和日期。妈妈说这是她上初中时自己攒钱买的一本书,那个编号就是第几本的意思,日期就是当时的购书日期,一直保留到现在。

  ?

 一开始,我不喜欢看,因为里面的字很小,又没有图片,觉得很没意思。但是在妈妈的监督下,我只好当做是完成任务,硬着关皮看下去,但越往后看觉得越有意思,我渐渐的对这本书爱不释手了。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它主要讲述了小说的主人公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变成了孤儿,寄住在舅妈里德太太家里。可是里德太太的儿约翰经常无缘无故的打她、欺侮她,里德太太发现后不但不制止,把而支持约翰,把简爱关进了红屋子。里德太太让简爱干各种各样的活,像个灰姑娘一样,但简爱还是在磨难中反抗、回击,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了幸福。

 我很喜欢《简爱》中的“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这句话,可见简爱崇高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我也很喜欢简爱这个人物,她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和命运作抗争。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能勇敢的回击。简爱视金钱如粪土,宽容大度,原谅里德太太。我也希望能成为像简爱那样的人,宽容大度、勇敢顽强、坚持自我。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了,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勇敢的面对和战胜困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我要好好的把这本书珍藏起来,向简爱学习。

 有关《简爱》的读后感三

 《简爱》顾名思义,有关于爱的故事。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都永垂不朽,但是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的书,实在是少。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

  的人,都读过夏洛蒂。勃郎特的《简爱》吧。最近,我也读了这本书。

 其中女主人公简·爱,她“贫穷,低微,丑陋,矮小”,但她却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真是让我不禁再次对美有从新的看法。那些所谓的外表美,在简爱的心灵美面前都会黯然失色。其中令我赞赏的,还有简爱始终坚持的尊严,她没有钱,甚至寄人篱下,但是,她却从来都不会放下自己的尊严。这点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在现在的社会上,有许多人都为了几个钱,而低三下四的去帮别人做一些有损自尊的事。他们真的要学学简爱了。简爱她也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钱而自卑,反而,她始终坚信,“我们都是平等的”,不向金钱低头,藐视财富、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威仪,也是我们要学习的。现在,有许多的学生,因为自己父母的卑微,因为自己父母的贫穷,而自己看不起自己,何必呢?你们看看简爱,她连父母都没有呢,她一样的从不自卑,从不向金钱低头的。

 后来,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种追求爱情的勇敢,是常人也少有的。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一个女孩为了爱情而勇敢奋进的故事,而是她为了幸福而奋斗,对幸福的坚定与追求。

 这本书真不愧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

篇三: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

 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最近看了卢梭的《爱弥儿》,感受颇深。尤其卢梭在书中提出的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地然地发展“,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爱弥儿》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着。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因此,卢梭的《爱弥儿》给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引导。对于教师,应该清醒地认

 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让学生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学生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我相信:只要努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定不会遥远。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

 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

 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篇四: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自由主义读后感 这是一本在中国普及率及发行量极高的书, 但是从 我们这一代开始, 对她的实际内容却开始生疏了, 更勿提对其丰富内涵的领悟。

 借着此次单位“重读红色经典, 坚定理想信念”活动的机会 我开始对《毛泽东选集》 进行认真的拜读。

 尤其, 对其中的一篇《反对自由主义》颇有一些感触和想法。

  自由当然是个好东西, 是人类所恒久追求的, 如匈牙利革命诗人

 裴多菲在《自由与爱情》 中所写“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自由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但自由是相对的, 没有高尚道德和法律规则约束下的自由是可怕的洪水, 那种自由可以说就是以伤害别人为代价的为所欲为, 它破坏的是社会的秩序与公正。

 具体到生活中的事项来说, 比如, 你有了侵害他人私有财产权的自由, 别人就有劳动成果无法享受的不自由, 而反过来说你有了知情权的自由, 他就没有了暗箱操作的自由。

 只考虑到自己的那种狭隘的自由与其叫做自由, 不如说成是对他人的掠夺和侵略。

 我们一直高喊着“要把权利关进笼子里”, 同样的, 也应当把自由放入法律、 道德、 良知的框架之内

 毛泽东同志这篇《反对自由主义》 的文章即是对这种过度的不正确的自由思想所滋生的自私自利, 散漫、 无原则的自由主义进行了列举和分析, 文章指出了自由主义危害极大,“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 并且, 列举了自由主义的11 种表现, 语言朴实易懂,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这篇文章, 后来成为延安”整风运动”和历次党内教育的重要学习文献, 成为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锐利武器和党员党性修养的座右铭。

 她虽然写于革命战争年代, 距今已有 70 多个年头, 但其中许多自由主义的表现至今还存在, 内在的一些思想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在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 社会建设空前发展的今天, 很多官员和共产党员面临着更多这样或者那样的的利益诱惑, 并且随着国家政治风云的变幻,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的世界观、 价值观等受到各种冲击而发生混乱, 有些行为和思想, 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方向, 更容易形成自由主义之思想, 行各种自由主义之行为。

 为使官员、 党员洁身自好, 严于自律, 严防自由主义倾向, 这篇文章的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

  荀子曰: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同 我们党开展的批评和自 我批评是一个用意。

 对于文中所指“自由主义”,

 我们应以此为鉴, 正己衣冠。

 结合 我们的工作来说, 在司法中也存在着这种“自由主义”。

  一是工作随意、 松懈, 应付了事, 纪律松驰, 效率低下, 拖延办案, 贻误工作。

 这种行为对自己、 对当事人、 对单位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更严重的是容易错判导致冤案、错案的发生;

  二是工作态度以自己的心情为准, 对待当事人不够耐心, 缺乏做群众工作和解决矛盾的能力。

 这易导致调解工作无法开展, 判决后无法让当事人充分理解裁判的理由和依据, 以及其中蕴含的公平之所在。

 无法做到案结事了, 让当事人息诉服判。

 扩大了当事人的不满情绪, 推远了群众与法院的距离。

 这也是促使因案件而上访人员产生的原因之一;

  三是自认为小节无害, 不注意维护自身形象, 参与可能导致公众对其廉洁形象产生不信任感的商业活动或其他经济活动;

  四是探询其他法官承办案件的审理情况和有关信息。

 向当事人或其代理人、 辩护人泄露或者提供有关案件的审理情况、承办法官的联系方式和其他信息。为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辩护人联系和介绍承办案件的法官;

  五是为了 获得特殊照顾而有意披露(lou)

 自己的法官身份, 利用法官的声誉和影响为自己、 亲属或者他人谋取私人利益;

  六是办理关系案、 人情案, 裁判有失偏颇(一声), 不能做到公正、 公平;

  七是接受当事人或其代理人、 辩护人的款待、 财物和其他利益。

  当然上述情况都只是少部分人员和极少数事实。

 但 我们应引以为戒, 警钟长鸣。

  要想克服这些问题, 就一定要在个人思想上抵制这种“自由主义”, 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坚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不是多么空洞多么遥远的东西, 而是实实在在影响到甚至可以说左右着 我们的一言一行最根本的东西。法官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裁判者,法律的执行和维护者, 对社会的影响和导向作用是极大的, 因此自身必须具备极高的道德水平和自 我修养, 以及公平正义精神, 并坚定法律信仰, 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守护其不受现实阴霾的侵蚀而改变。

  二、 坚守原则与底线。

 做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原则, 作为法官更要有法官应有的行事准则, 无论对人对己都要严格要求, 不做违背原则之事, 当他人触犯原则和底线时更要态度鲜明, 处理果断。

  三、 要勤奋上进, 保持终身学习的精神和对工作的热情。

 我们的法律在顺本文章共 2页, 当前在第 1 页[1][2]下一页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下不断的更新、 完善, 案件也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 如果不与时俱进, 不谦虚谨慎, 只是原地踏步, 自满于现状, 那相比于他人与整个社会氛围实际上便是一种退步了。

 而任何事物的蓬勃发展都需要一种热情与激情,

 我们的审判事业也是如此, 缺乏了对工作的热情那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本身都将是枯燥且效率低下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殆”、 “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当积极的多学习、 多思考、 多探讨和交流才能事半功倍。

 这样不仅是对审判事业的一种促进, 也为 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更有利于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四、 以诚立身, 真诚待人。

 我们每天都会不停的跟人接触, 亲人、 朋友、 同事、 当事人, 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社会, 处事方式或语气委婉一些都无可厚非, 也是必要的, 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无原则的只求一团和气,

 我想 我们还是不能做

 过于世故圆滑之人。

 那些言不由衷的过度奉承, 虚与委蛇的行为, 虚假的笑容, 听在他人耳中, 看在他人眼里, 绝对不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更绝对不会有利于集体的团结与进步, 不过都是些虚假的浪费。

 对人对事真诚的给出中肯的意见和评价, 聪明之人都会明白与会意, 无形中让人与人之间少了一层隔阂。

 我总觉得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 那点真诚在人们眼中显得尤为可贵。

 你的真诚总是会被对方感受到的, 对同事如此, 对当事人亦是如此。

 只有你的真诚才容易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与尊重, 从而赢得他对你的案件处理的信服, 进而使法院在人民群众中赢得公信力的提升。

 这也是 我们最近开展的“躬下身子, 立起公信”主题实践活动应有的题中之义。

  (编辑:

 果宝)

 本文章共 2 页, 当前在第 2 页上一页[1][2]

推荐访问:爱与自由读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爱与 自由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