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4篇

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4篇

时间:2022-09-13 11:50:06 来源:网友投稿

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4篇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关于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4篇,供大家参考。

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4篇

篇一: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于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依据《市“十三五”智慧建设发展规划》和《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互联‘智’能、管理‘慧’捷、便民‘宜’居、产业‘兴’盛”建设内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坚持把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享共融作为工作方向,统筹构建符合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一体整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便捷惠民大服务,形成部门联动、政企合作、全员参与的协同治理新局面,使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强富美高”新的重要标志。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深度整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的原则,以数据共融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为重点,做到统一顶层规划、统一架

  构,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带动全市新型智慧城市项目统筹建设、深度整合。

 2.坚持需求为先,有序推进。改变智慧城市同构化思路,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解决城市治理“痛点”、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为主攻方向,开展卓越城市综合研判系统建设。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条件成熟的、业务需求明确的项目,做到优先建设、示范应用。

 3.坚持统一标准,开放共享。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资源运营支撑体系,创新服务管理机制,做好全市数据资源的归集共享、统筹管理,为部门业务应用创新做好支撑,依据统一、开放、可操作的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和规范各单位基于数据大脑的数据智能应用开发建设。

 4.坚持政企合作,革新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探索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化运营平台,通过政企合作、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承担智慧城市各类基础平台、重大系统建设和运维服务。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23 年,基本建成“智慧”总体框架体系,主要功能性指标排在全省县级市前列。一是建立统一开放的“智慧”大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人口、法人

  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公共信用、电子证照五大基础库覆盖全市;大数据应用更加高效,人社、健康、旅游、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治理、政务服务、工业企业绩效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支撑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二是构建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智慧”各项业务应用系统,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高度集聚、应上尽上,政务服务网上办理事项比例达到 90%,市民、企业实现一号办理各类服务事项;公共信用体系社会成员覆盖率达到 100%。三是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务运行、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城市治理的精细度显著提升,网格化治理平台覆盖全市所有村(社区),重点领域生态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 100%。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与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深度融合,新增省级以上示范智能车间 6 家,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 65%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超 20%以上。五是信息安全更加可控,重点区域、领域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重要信息系统落实等级保护率达到 100%。

 (二)主要任务 在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的要求下,全面开展新型智慧城市“慧政、惠民、生态、兴业”四大创新应用体系建设,建设运营智慧政务服务、社会民生服务、产业经济培育、市域综合治理、公共信用管理、生态资源保护等六大协同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政府数字化转型,形成全市一体化的新型智慧城市体系。

  创新四类应用:

 慧政: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大政务数据共享力度,打造透明高效实时的“网上政府”。惠民: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为切入,提供城乡统筹均等普惠的公共服务。基于大数据分析,对服务进行个性化、精准化推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生态:基于城市时空一体化信息栅格网,实现实时感知监测全市生态环境,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障能力。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低碳绿色城市。兴业:基于数据的归集应用,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升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带动城市能级提升。

 实现六大协同:

 智慧政务服务协同:深化国家“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府服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强化协同,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府服务平台,深化“不见面审批(服务)”,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民生服务协同:多渠道整合政府服务资源,建成多样化、差异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市民融合服务体系,统一入口,促进城乡民生服务同质化,实现均等化普惠性的民生服务。产业经济培育协同:通过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平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数据联动、创新应用,提升旅游业管

  理、服务水平,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实现农业管理方式转型升级。市域综合治理协同:构建社会治理一张网,在综合治理、交通管理、城市管理、应急调度、公共安全、公共事业等方面,打造城乡精准治理、多方协作、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公共信用管理协同:拓展公共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全面实现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与联动监管。探索完善政务信用、商务信用、社会信用和司法公信领域的诚信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信用环境和经济社会秩序。生态资源保护协同:建设基准统一的时空大数据,探索其在国土空间规划、市政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公众服务中的智能化应用。推进水环境、大气质量“天网工程”建设,整合现有的环境质量监控、污染源监控、生态监控,对环境要素、污染源排放及环境风险预警进行全面感知和动态监管。

 三、主要行动 (一)城市基础网络感知工程 重点专项 1:建设城市基础感知体系。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构架跨部门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对重要地下管线、建筑设施、景观景点、环卫、交通、危险源、特种设备、大气质量、水环境、资源等城市部件广泛部署自动感知终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着力加强面向“互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基础传输网络建设,逐步

  开展 5G 网络商用建设,积极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络建设和应用,提高数据网络传输能力和覆盖率。(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大数据共享应用工程 重点专项 2:统筹建设智慧城市云平台。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现有数据中心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整合规模小、效率低、能耗高的分散数据中心,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保障有力、绿色集约的智慧城市云平台,实现政务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的按需分配和统筹共建。按照云服务标准构建政务信息系统开发、测试统一平台体系,实现应用的云化处理和云化管理;按照云管理模式实现云服务资源自动分配、自动迁移、自动部署;按照云安全要求构建云安全防护体系,实施等级防护,建立分层分级的安全管控机制,保障政务云平台安全。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重点专项 3: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完善城市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建设,实现各部门各业务系统异构数据的标准化转换、自动化发布、前置共享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持续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时空信息、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集中汇聚政府、互联网和物联网数据,形成汇集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信息以及城市各类设施和生态环境信息的城市级大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大脑应用支撑体系,集中建设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可视化技术、搜

  索引擎、知识库技术、区块链等公共技术服务组件工具。通过对城市大数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利用各种智能分析模型及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卓越城市综合研判指标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多维度衡量城市发展水平,为新时代卓越城市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智慧政务服务协同工程 重点专项 4: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成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线上线下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省、市平台全面对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功能齐全,“政务服务、涉审中介、热线受理、资源交易”网上大厅高度集成,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可在线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 100%网上申办,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能用、管用、好用。(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

 重点专项 5: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和监管数据中心,并实现与省、市监管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建设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并统一管理、统一发布,开展监管大数据分析利用,实现各类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风险可预警。城市管理、治安交通、环保监测、安全生产等各类监管信息系统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行政许可、日常监管、行政处罚信息实时流转、实

  时抄告、实时监控、实时留痕,做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牵头单位:市行政审批局)

 重点专项 6:建设政企服务平台。搭建一站式政企互通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服务企业优质软环境。整合各部门面向企业的政策服务、专项申报、行政服务、信用评价及活动报名业务系统,建立标准的政企服务管理模块和企业需求处理模块,实现政府对企业的精准化管理和服务。建立政企应用超市,吸引全社会的政企应用开发服务商和服务机构通过政企应用超市提供产品和服务,提升为企服务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社会民生服务协同工程 重点专项 7:提升智慧健康及养老服务。深化推进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健康云平台建设,统筹公共卫生、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中医中药、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实现人口信息、服务资源、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健康知识数据库等有效共享。重点建设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查询、健康管理、网上预约挂号、分级诊疗、网上支付、诊间支付、公共卫生离线服务等应用,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搭建市级养老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筹政府部门及市场机构的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援助、医疗保健、心理辅助等服务,促进远程健康监护、

  居家安防等应用。(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重点专项 8:深化智慧人社体系建设。以全市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为建设重点,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构建全市人社信息化整体框架,统一服务对象基础信息入口,统一对外服务出口,统一内部共享接口;推动人社数据从分散到集中、业务从线下到线上、服务从人工到智能的转变。至 2023 年底,建设全业务在线经办的大服务,全地域集中整合的大数据,全共享融合一体的大平台,实现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在线化、治理数据化、服务智能化。(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重点专项 9:建设智慧教育云平台。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实现教育系统所有学校间高速互联互通。建设智慧教育私有云,保障各学校计算、存储等硬件资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建成全市统一的智慧教育云平台,覆盖“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教研、智慧科研、智慧评价”等主流教育业务。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建成 89 个智慧校园和 130个智慧课堂。建设终身智慧学习广场,推进村、社区业余学校数字化学习教室建设,建成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示范乡镇10 个、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示范点 15 个,成人学校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建成率达 100%。(牵头单位:市教育局)

 重点专项 10:完善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智慧文化数据中心,构建公共文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智慧时空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演出、文化培训、场

  馆导览、图书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共文化资源,提供文化一张图服务,使市民可一站式、便捷地获取文化公共服务,加快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陶瓷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陶瓷文化、梁祝文化等特色资源,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建设统一的文化推广平台,为市民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牵头单位: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重点专项 11:建设智慧法务服务体系。着眼为广大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和智慧普法平台建设,打造以智慧决策、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公共法律服务新格局。到2023年,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0%以上的业务实现自主查询、线上预约和网上办理,法律服务微信群社区、楼道覆盖率达到100%,微信公众号建到镇(街道),智慧普法平台升级至 2.0 版,实现普法精准对接。(牵头单位:市司法局)

 重点专项 12:深化智慧民生 APP 建设。依托全市统一的实名身份认证服务体系及现有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建设完善智慧民生 APP 服务系统,涵盖公共交通、健康医疗、旅游、教育、行政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实现市民与各政务服务部门用户体系的互联互通。统一发行具备我市市民电子身份证的个人专属虚拟市民卡,实现线上支付、...

篇二: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0- -2 2022 年)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按照省、市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要求,有效发挥工业园区对产业的聚集、引导、辐射、带动作用,力争推动***开发区成为符合省级标准化建设要求的工业园区,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开发区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对标省级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园区为平台,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强化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开放带动、耦合联动,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全方位推进园区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发展,为芗城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推荐***开发区作为市级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并对照省级、市级试点要求进行建设提升,力争到 2022 年,试点园区标准化体系基本完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经济发

 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商贸文体设施、人才职工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医疗配套更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到 2021 年,即漳州市《“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收官之年,***开发区规模工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成为漳州市第一个规模工业产值超过千亿大关的工业园区,经济实力再上一个新台阶,为芗城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到 2022 年,钢铁深加工产业规模工业产值达到 600 亿元,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工业产值达到 100 亿元,钢铁深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引领发展、拉动增长、融合创新的支撑性、示范性、带动性核心产业。

 三、专项行动 (一)龙头品牌专项行动 突出龙头品牌带动,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强化项目支撑、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配套,支持大企业和高成长领军企业引进产业链相关企业进驻***开发区,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能力和集约化发展水平,发挥其在集聚发展、品牌辐射、技术示范中的带动作用,采取兼并、收购、联合、参股、增资扩产等方式发展壮大。实施科宝金属冷轧硅钢及金属制品深加工、辉源金属制品深加工、银球金属制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到 2022

 年,***开发区新增规模工业产值超 200 亿元企业 1 家、新增规模工业产值超 50 亿元企业 1 家、新增规模工业产值超10 亿元企业 3-4 家,工业和信息化省级龙头企业超过 10 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超过 5 家、省级绿色工厂超过 10 家,龙头品牌效应明显,为规模工业产值超过千亿大关提供有力支撑。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工信局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开发区管委会 (二)规划提升专项行动 引导园区立足区域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谋划、准确定位,及时开展园区总体发展规划修编,与当地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等有机衔接,落实“多规合一”。强化规划引领,体现效益优先、集聚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园区高质量规划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明确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推动形成相互协作、链接紧密、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依托“五个一批”项目工作机制推进一批园区标准化建设项目,合理规划布局重点产业,确定主攻方向,形成一批在全市具有明显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主导产业,推动

 延伸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补足服务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产业生态圈,优化提升产业生态系统。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区商务局、区自然资源局、区生态环境局、***开发区管委会 (三)集约发展专项行动 明确标准化工业园区用地条件,按照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及亩均税收等园区用地主要指标,开展园区土地利用标准化评价工作,指导园区建立土地集约利用长效工作机制,到 2022 年,力争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增长 15%,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增长 15%,工业用地地均税收达到增长 7.5%。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工业项目,有序引导工业项目进区入园,鼓励新上工业项目集中连片建设。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力度,落实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配置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制度,保障园区转型升级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支持园区所在地优先配置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退城入园”、转型升级的企业,优先在园区内安排建设用地或协调租赁标准厂房。

 加大用地保障力度,对省级、市级大型产业项目所需用地,由区政府统筹规划保障。积极支持园区在符合规划、安全生产前提下,适当提高建设用地容积率。支持园区生产性

 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对于园区用于住宿餐饮、商务金融、设备维修检测、公共租赁住房等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的建设,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通过统一配套,可适当安排建设用地予以保障。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自然资源局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商务局、区住建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 (四)产教融合专项行动 配合制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中心建设管理办法,指导***开发区设立实体化运作的职业技能提升中心。抓住《漳州市中心城区“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高等教育方面,近期继续推进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升级本科院校”的有利时机,园区管委会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共管深度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整合各类资源、平台建设职业技能提升中心,面向园区产业工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公共服务,面向园区高技能人才开展技能技术交流、技术技艺攻关,面向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对象开展继续教育。鼓励职业技能提升中心申报建设各级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鼓励园区企业将职工培训机构设在职业技能提升中心,购买培训服务,深化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度

 结合园区产业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优化引才政策,在人才引进、人才培训、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细化,建立健全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到 2022 年,***开发区实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良性互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同比增加 10%。园区技能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水平与产业需求基本匹配,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人社局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商务局、区工信局、区应急局、区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 (五)科技创新专项行动 建立标准化工业园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库,推动园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为导向,联合优势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众创园为载体,为园区企业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发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优势,储备一批科技成果,推动转化落地。到2022 年,力争新增 10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 个省级及以上创新研发平台机构、2 个省级及以上创业服务平台机构。

 加大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持续培育创新主体。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创新研发的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分段补助、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到 2022年,推动园区规上工业 R&D 投入强度(R&D 投入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提升 22 个百分点。鼓励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打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工信局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开发区管委会 (六)融资支持专项行动 推进园区筹资体制机制创新,盘活园区自有资产,做强做优做大金投集团,大力推进将历年投入形成的实物资产通过划转或授权经营方式依法合规注入,支持运营公司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投资者合作,开展股权、债权融资等多样化融资模式。探索并推进漳州信息产业集团发行债券工作。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或使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建立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及园区企业贷款财政贴息配套机制,鼓励园区

 企业创新创业创造,享受相关创业担保贷款和外贸出口融资,支持园区企业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发挥信贷主渠道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金组织调度,设立支持转型升级的信贷产品,鼓励银行盘活存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园区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中介为园区提供更好的资本和货币市场金融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运用发行债券、信托等各类融资工具,拓宽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和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转型发展。推动万利达众环、佳龙科技等企业上市挂牌。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金融办、***开发区管委会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 (七)配套设施专项行动 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强化园区软硬实力,进一步完善道路、通信、能源、环保、安全等配套基础设施体系,实施金塘路、石亭高速连接线、天宝高速连接线、石靖快速路、金凤路、宝兴路、西区污水厂三期、金宝污水厂等项目,切实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规划建设园区智慧综合能源体系,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减少碳硫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体系,进

 一步细化目标任务,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提升防治服务水平。

 完善园区商贸文体综合配套,指导园区结合发展实际需求,依托自身区位、交通、产业和生态人文资源特色,积极推动商业与商务、会展、文化、娱乐等相结合,科学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制定商贸、文体、住宿等综合体配套建设实施方案,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商业中心华元金苑、浦南新镇等一批商务特色项目和休闲服务设施,建成综合性、全方位、多功能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指导园区配套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动三宝物流园、鑫展旺二期、漳龙闽西南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物流产业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引导园区根据区域内教育、医疗规划,综合考虑园区发展水平、人口、地理交通环境等情况,合理布局设置石亭中心小学、***开发区实验小学及附属幼儿园、正兴智慧健康养老院项目等一批教育、医疗配套项目,整合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园区配套,切实做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宜居宜业”,园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园区人才职工住房保障,逐步将工业园区的人才职工纳入住房保障范畴,符合当地人才认定标准和住房保障条件的人才可优先购买限价商品住房或租赁公共租赁住房。对人才聚集或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工业园区,支持其在符合国土空

 间规划等前提下,按照集约用地原则,申请利用自有土地统筹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加快金安片区、铁塘片区棚改建设,推动金浦片区、金宝片区棚改进展。在保障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的基础上,生活设施用地可安排不低于 30%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鼓励园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新型社区,优化社区服务,配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产业新城,推进产城融合,构建宜居宜业的园区营商环境。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住建局 责任单位:区卫健局、区教育局、区发改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交通运输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商务局、区工信局、区应急局、区财政局、***开发区管委会 (八)新型基建专项行动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打造面向园区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管理和园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赋智赋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渗透、融合和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漳州市软件园、漳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漳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漳州智慧城市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中心、漳州盈塑高端智造基地等项目,推动园区数

 字经济规模、质量显著提升,打造漳州“数字经济”产业高地。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责任单位:区工信局、***开发区管委会 (九)机制创新专项行动 结合国家对经开区、高新区的考核要求,指导园区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在选人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等方面开展探索,构建运转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园区机构机制升格,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强化“放权赋能”,创新服务标准,开展服务对标,争取更多的审核审批服务事项下放到***开发区,健全“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体制机制,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园区营商环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芗城区委赋予***开发区“国家级标准、高新区要求、高质量目标”的发展定位,***开发区朝着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的方向迈进,***管委会朝着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的方向迈进,同时做强做优做大金投集团,充分发挥***管委会管理职能和运营公司市场化运作功能,助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完成时限:常年 牵头单位:区发改局

 责任单位:区委编办、区工信局、区行政服务中心...

篇三: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dash; 2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 年)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深刻把握全国发展大局、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发改地区〔2016〕2664 号)《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6〕2817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7〕154号)及《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豫发〔2017〕17 号)要求,特制定《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本行动纲要旨在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发展举措,是统筹指导全市各类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和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行动总纲领。行动纲要规划期为2017—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一、发展基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郑州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抢抓“三区一群”发展重大机遇,坚持开放创新双驱动,促进了经

 — 3 —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体呈现出地位不断提升、资源加快集聚、各界普遍看好、发展稳中有进、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和局面,郑州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步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一)发展成就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生产总值由 2006 年的 2002 亿元增加到 2016年的 8114亿元,首位度提升到 20.2%,综合实力跃居全国 35 个大中城市第 14 位、省会城市第 7 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居省会城市第 6 位。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6年的3.5:53.3:43.2调整为 2016 年的 1.9:46.8:51.3,城市发展后劲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郑州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以“五单一网”为重点的“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稳步推进,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成功申建,城乡土地管理、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区域经济首位度13.3%20.2%全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7.5%9.0%全市生产总值2,002亿元8,114亿元人口736万人972万人人均GDP2.7万元/人8.3万元/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9亿元3,66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0亿元1,011亿元20062016

 — 4 —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功能平台和科研机构成功落地,全市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50余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年打基础”目标全面实现,国际陆港建设高水平推进。汽车、肉类等10个功能性口岸获批建设,郑州成为全国拥有商品口岸最多的内陆城市。跨境电子商务和中欧班列(郑州)的运行机制、经营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上合组织政府首脑峰会成功在郑举办,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战略政策支撑更加完备。结合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部署,立足当前,审视发展,谋划未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试验区、国家大数据试验区、通用航空产业综合试验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双创示范基地、新型智慧城市、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等先后获批,郑州成为全国政策叠加优势突出的内陆城市。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改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郑州都市区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 71%。大“井字+环线”快速骨干路网基本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93.6 公里,一大批水电气暖设施建成投用,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有机更新和大棚户区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城乡环境综合

 — 5 —治理持续推进,生态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枢纽优势更加凸显。着力构建多式联运枢纽体系,米字形高铁格局加快形成。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得到国家支持,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已开通客运航线 187 条、全货运航线 34 条。2016 年,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 45.7 万吨、居全国第 7 位,旅客吞吐量达到 2076.3 万人次、居全国第 15 位。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日趋完善,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投入使用,邮政电信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管道运输中枢地位进一步确立。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6 年,全市公共财政民生支出达到 1031.2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3.3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城镇就业人数十年累计新增135万,“五险合一”市级统筹实现全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二)短板不足对照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郑州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经济发展体量小。全国超过万亿的城市已达 12 个,郑州经济总量为 8114 亿元,仅是武汉、成都的 70%。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低于武汉(36%)、成都(37%)、西安(34%)、杭州(24%)。产业竞争力不强。工业大而不强,产业发展层次总体较低,

 — 6 —具有高附加值、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少,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仍在40%以上,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 51.3%,居 35个大中城市第 22 位、省会城市第 16 位,较杭州(61.2%)、西安(61.2%)、南京(58.4%)、成都(53.1%)、武汉(52.8%)有明显差距。– 郑州尚未形成有规模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科教创新基础薄弱。国家及部属重点院校和高层次科研机构较少,在校研究生数量不足武汉的十分之一。2016 年专利申请量为 3.7 万件,仅为成都(9.8 万件)的 37.8%。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比为1.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居全国35个大中城市第26位、省会城市第20位。国际化程度不高。武汉有 5 家领事馆,成都有 16 家,郑州尚无一家。在郑全球 500 强企业数量(63 家),只有武汉(246012345678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区位商2005-2015 CAGR012345678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区位商2005-2015 CAGR012345678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区位商2005-2015 CAGR012345678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2005-2015 CAGR区位商012345678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70 65区位商2005-2015 CAGR郑州14780 亿元武汉18093 亿元深圳25542 亿元成都11236 亿元重庆21400 亿元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电力器械和器材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烟草制品业* 区位商:特定部门的产值在该地区占比 / 全国该部门产值占比* 2005-2015 CAGR:2005至2015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

 圆圈大小代表工业总产值规模十二五末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十大工业类别*

 — 7 —家)的四分之一。2016 年全市接待国际游客人数(48.1 万)是西安的四分之一、成都的六分之一。郑州国际友好城市数量(11个)低于武汉(22个)和成都(27个)。综合承载力不足。在国家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的区域面积最小,约为成都(14312平方公里)的一半。环境容量趋于饱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空气质量在全国74 个城市中排名靠后,生态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三)机遇挑战– 牢牢把握重大历史机遇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矛盾叠加、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总体来看,郑州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 8 —从外部环境看: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信息化深入发展,新的重大技术革命蓄势待发,但世界经济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趋势明显,“逆全球化”思维抬头,世界经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缓慢增长、曲折复苏态势。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呈现出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新特征,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仍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人力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强,城市竞争日趋激烈。从自身发展看:郑州正处于加快转型攻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有利于郑州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新技术利用、新动能转换、新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设等战略的深入实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众多国家战略平台相继落地和加快推进,国家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对郑州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使郑州在全国经济版图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更加凸显。郑州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总体呈现出地位提升、优势扩大、稳中有进、蓄势崛起的良好态势。从历史使命看: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

 — 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把握郑州发展的历史使命,既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问题,加快郑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又要站位全局,担负起辐射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服务支撑中部崛起的使命担当,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做贡献。– 牢牢把握河南发展核心主战略进入新时代,展望新征程。我们一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认真抓好各项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切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宏伟蓝图具化为郑州发展的实际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牢抓住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优势、增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为郑州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支点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立足内陆、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力争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创区是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和增长极,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助力经济转型发展,为河南继续引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中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对于加快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三区一群三区一群

 — 10 —力、补短板、能抓住”工作方针,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不断开拓郑州发展的新局面。二、总体要求(一)总体思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和郑州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奋发有为总要求,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以“三区一群”建设为引领,以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方向,着力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补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具有发展活力、人文魅力、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贯彻以上总体思路,必须把握以下基本要求:高标定位、规划引领。自觉站位全球全国全省发展全局,审视郑州、谋划郑州,准确把握郑州的定位、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城市发展规律,围绕“国际一流、中国风貌、郑州特色”,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设计水平,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

 — 11 —野、更新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标准,引领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内涵发展、精明增长。统筹兼顾长远目标的实现和当前问题的解决,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紧凑城市”“精明增长”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改革创新、提升功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提升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形成更多以制度创新为引领、高端功能为支撑的发展新优势。开放引领、区域联动。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内陆开放门户地位,深化与中原、沿海地区的联动,形成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区域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辐射带动中原和中部地区开发开放。生态优先、文化传承。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

篇四: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为加强产业科技攻关,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政策措施,设立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聚焦“九张创新名片”,实施制糖、粮食、新能源汽车、石墨烯等重大科技专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高新技术企业数、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实现倍增,在柴油发动机研制、铝合金制备及加工、三维石墨烯制备、工业废水处理、杂交稻优质化育种等领域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2.35%,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科技创新底子薄、基础弱、水平低的情况尚未根本转变,2017 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仅为 44.84,位居全国第 25 位,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科技水平不高。我区产业技术除极少数领域在国内领先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外,大多数仍处于跟跑、模仿阶段,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产业、新业态尚未成型,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二是高水平创新平台不足。缺少“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只有 3 家,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所属科研院所只有 7 家,其他科研机构规模偏小、资源较为分散。三是高端领军人才匮乏。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顶尖人才奇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3。四是企业创新主体不强。企业普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少,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五是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技术、专利等科技成果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学研融合不够紧密,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未能有效组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较为滞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集聚迸发。为切实破解我区创新能力弱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瞄准产业科技前沿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化;必须狠抓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基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必须集中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力量,加快打造技术先进、机制灵活的领军型企业,跻身国内乃至国际行业前列。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理念,围绕制约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以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坚持前端聚焦、推进中间协同、注重后端转化,着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平台和载体,引育创新人才和团队,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技术、人才、资金、项目、政策、市场等创新要素向产业汇聚,引领我区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全面推进创新型省区建设。

 (二)基本原则 1 1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把应用创新、集成创新、产业创新作为主攻方向,重大科技项目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实施。强化政府在创新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2 .聚焦产业、注重应用。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推动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出发,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中“卡脖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把有限的科研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集中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形成技术和应用突破,抢占技术制高点,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3 3 .强化协同、纵横联动。建立完善产学研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等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携手构建创新联盟,借助国内外科研资源和力量,共同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突破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4 4 .促进转化、培育产业。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核心,突出自主创新、自有技术、自主品牌,强化开放合作,促进研发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中试、进入孵化、实现产业化,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之间的通道,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5 5 .人才优先、引育并举。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围绕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立足提升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水平,大力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本土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研发能力,加大高科技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行动目标 围绕创新型建设的目标任务,在今后 3 年,通过着力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即“3 个 100”:突破 100 项重大技术、创建 100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育 100 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2 个 1000”:新增 1000 家高新技术企业、转化 1000 项重大科技成果,使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争到 2020 年,全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排名前移 2—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 55%以上。

  1 1 .突破 0 100 项重大技术。围绕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制糖、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特色优势农业等我区具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领域,以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集中力量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到 2020 年,突破 100 项以上关键性重大技术。

 2 2 .创建 0 100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巩固提升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的基础上,重点创建 100 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星创天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3 3 .引育 0 100 个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在巩固提升现有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基础上,新增引进培育 100 个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主要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

 4 4 .新增 0 1000 。

 家高新技术企业。以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为重点对象,发展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催生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到 2020 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000 家以上。

 5 5 .转化 0 1000 项重大科技成果。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合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到 2020 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 1000 项以上,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三、主要任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瞄准靶向精准发力,以科技重大专项为牵引,集中攻关,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衔接,加快补齐产业科技创新短板,努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组织重大产业科技攻关 1 1 .汽车领域。着力夯实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领域技术基础,重点突破乘用车和新能源整车技术、轻量化制造技术、乘用车模块化平台开发技术、电机电池电控研发技术、汽车零部件技术等 24 项技术,推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轻量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汽车生产技术能力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我区汽车产业附加值。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国资委,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2 2 .机械领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重点突破内燃机技术、增材制造成套装备开发技术、工程机械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工程机械减振降噪技术、节能减排

  技术、高性能民用航空轮胎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 10 项技术,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提升我区机械领域产业技术水平。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国资委,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3 3 .有色金属领域 。加强高纯稀土化合物分离提纯、有色金属冶炼中多金属物料回收等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高纯硫酸锰制备技术、高纯稀土化合物制备技术、高性能稀土磁钢及高效稀土永磁电机研发等 3 项技术,推动有色金属及稀土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力争实现高端材料生产就地取材,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国资委,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4 4 .冶金领域。面向汽车、船舶、家电等行业用钢需求,研发高强度建筑用钢、汽车用钢、船舶用钢、不锈钢新材料等我区紧缺钢产品,通过在冷轧家电用钢、微合金化高强度汽车板、高性能高碳钢及标准件用钢、耐热不锈钢等方面开展 4 项技术攻关,推动汽车用钢产业链、船舶用钢产业链、不锈钢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加快发展镍铁、铬铁合金、锰盐等高附加值新材料。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国资委,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5 5 .高端铝领域。围绕我区铝产业升级和原材料本地化,促进高端铝精深加工应用,通过开展高纯铝制备技术、氧化铝制备技术、精铝制备技术和高性能航空航天、交通、海洋工程铝合金大规格板带型材制造技术等 6 项技术攻关,开发超厚、宽幅、大规格、高洁净、高均匀铝合金产品,发展航空航天、车船、建筑、电子电器等领域用铝,推进铝精深加工,形成从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铝精深加工—产品的全产业链。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国资委,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6 6 .制糖领域。围绕甘蔗高产高糖、糖业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需求开展攻关,重点突破智能智慧绿色制糖技术、粉垄雨养甘蔗高效栽培及机具研发 2 项技术,推动制糖产业向糖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循环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加强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和效益,实现甘蔗制糖和相关高附加值产品可调可控的产业技术格局。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糖业发展办;配合单位: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国资委、农科院,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7 7 .电子信息领域。顺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对信息技术支撑的迫切需求,通过开展新一代音频设备技术、面向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应用的新一代无线光传输技术、智慧照明及物联网技术、高功率激光脉冲任意整形及功率放大系统、高能耐受型电涌保护器(SPD)防雷阀片的材料、信息安全管控平台技术、新型传感光纤与器件技术、基于嵌入式用户身份识别卡(eSIM)的物联网管理平台、北斗境内外地质勘查监测空间信息服务等 10 项技术攻关,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国资委,科学院,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8 8 .节能环保领域。重点开展关键技术创新和环保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通过在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人造板用环保生物基胶黏剂等方面开展 4 项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带动生态环保产业技术提升,全面提升我区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科院,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9 9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围绕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高端农机、工业机器人及无人机等关键产业链,重点突破专业相机手持稳定器技术、电力电容器开发技术、无人机发动机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技术、防雷技术、智能化薄膜生产技术、切段式智能甘蔗联合收获机研发技术、机器人系统技术等 8 项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全面提升高端装备自主设计水平和研制能力,为行业转型升级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国资委、农业农村厅,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10 .新材料领域。围绕航空航天、核电、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新材料应用需求,加快推进储能、导电、导热、新能源、催化、生物质等材料的技术研发,通过在金属基新材料、石墨烯材料、润滑剂、稀土功能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碳酸钙材料、重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性能橡胶沥青等方面开展 16 项技术攻关,破解产业转型瓶颈制约问题。

 (牵头单位:自治区科技厅、工业和信息)

 化厅;配合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国资...

推荐访问:郑州市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郑州市 高质量 行动计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