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心理学认知三角形9篇

心理学认知三角形9篇

时间:2022-09-16 14:20:04 来源:网友投稿

心理学认知三角形9篇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爱情三角理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亲密激情承诺 亲密激情承诺第一种:无爱 亲密激情承诺第二种:喜欢式爱情 亲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认知三角形9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学认知三角形9篇

篇一: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三角理论

 罗伯特·斯滕伯格 爱情三角理论

 亲密 激情 承诺

 亲密 激情 承诺 第一种:无爱

 亲密 激情 承诺 第二种:喜欢式爱情

 亲密 激情 承诺 第三种:迷恋式爱情

 亲密 激情 承诺 第四种:空洞式爱情

 亲密 激情 承诺 第五种:浪漫式爱情

 亲密 激情 承诺 第六种:伴侣式爱情

 亲密 激情 承诺 第七种:愚昧式爱情

 亲密 激情 承诺 第八种:完美爱情

 程度程度 时间 激情 亲密 承诺

  成分

 类型

 亲密

 激情

 承诺 无爱 X X X 喜欢式爱情 √ X X 迷恋式爱情 X √ X 空洞式爱情 X X √ 浪漫式爱情 √ √ X 伴侣式爱情 √ X √ 愚昧式爱情 X √ √ 完美爱情 √ √ √

 谢谢

篇二: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凝视人类HUMAN他们为何复婚 ?1990 年岁末 , 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里程碑的《渴望》轰动全国 , 感动千万人。该剧热播时万人空巷的情景 , 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故事发生于文革时期。女主角刘慧芳天性善良,娴淑豁达,毅然冲破家庭、社会的种种阻力 ,与背着 “ 狗崽子 ” 罪名的大学毕业生王沪生结婚 , 又不顾母亲的劝阻收养了一个遭遗弃的女婴。文革结束后 , 事业和生活有了起色的沪生渐渐嫌弃起结发之妻 , 最终与慧芳离婚。电视剧演到这里 , 王沪生已经成了亿万电视观众唾骂的对象 , 剧情似乎也跌入低谷。但是峰回路转 , 王沪生偶然间得知刘慧芳收养的女婴原来就是自己姐姐十几年前丢失的女儿 ,顿时感到愧悔交加 , 于是在慧芳受伤后 , 为求慧芳宽恕 , 提出与她复婚。王沪生为什么要选择与刘慧芳复婚呢 ? 有观众说沪生只是因为小芳是自己姐姐的女儿 ,才改变对收养小芳的态度 , 这其实仍是沪生自私、没有责任心的表现。也有观众说沪生是因为认识到慧芳那颗金子般的心 ,回想起当初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 , 慧芳是怎样为了他放弃了自己的幸福 , 给予他支持 , 感到愧疚以求补偿 , 这其实也说明沪生的无能与目光短浅。且不说王沪生是自私还是短浅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 他要求与慧芳复婚的举动其实是我们常人在内心失去平衡时 , 为减轻压力而不得不做出的行为。改变你态度 的 三角形 三角模型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探讨人们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时 , 曾经提出过一个 “ 认知一致性理论 ”, 可以用来解释王沪生的行为。海德认为 , 人在生理上需要保持体内均衡 , 在心理上同样也需要保持平衡。人们如果心理不平衡 , 就会有紧张感 , 产生痛苦和压力 , 迫使人们必须去做点什么 , 以恢复平衡。海德把这个理论概括为一个“ 三角模型 ”。三角形的三个点分别代表两个决策者和他们共同面对的事物 , 三条边则表示这两个人对彼此以及共同面对的事物的态度。三方面各是什么态度( 正面—负面、喜欢—不喜欢 ),综合起来最后会导致这个三角形人不仅在生理上需要保持体内均衡 , 在心理上同样也需要保持平衡。刘婷 / 文

 55出现两种状态。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时 , 即三条边同为正或者两负一正时 , 模型处于平衡状态 ; 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时 , 模型不平衡。这种状态会导致个体的心理紧张 , 并促使个体心理从不平衡趋向平衡 , 也就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 或者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以取得平衡状态。在 上 述 例 子 中 ,O 代 表 慧芳 ,P 代表沪生 ,X 代表慧芳领养弃婴这件事。沪生不喜欢慧芳领养弃婴 , 而慧芳坚持这样做 , 产生出一系列矛盾 , 导致沪生与慧芳离婚。这时的模式是平衡的(如图 1), 沪生也自认有理 , 心安理得。当沪生得知弃婴是自己姐姐的亲生女儿 , 他对慧芳领养小芳的事情由耿耿于怀转变为感激不尽 , 于是这个三角形变得不平衡了 ( 如图 2)。我们从剧中也可以看到沪生的痛苦、悔愧和不安。由此看来 , 沪生改变对慧芳的态度是人之常情 , 他要求与慧芳复婚也是顺理成章的了。从 “ 板蓝根 ” 到

 “ 柴米油盐 ”认知一致理论还可以用来对公众的态度变化进行分析 , 不过因为公众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个个体 , 态度变化要复杂一些 ,有时甚至表现出相反的方向。2003 年上半年 , 一种 “ 不明疾病 ” 牵动了无数广东人的神经 , 将人们置于动荡与不安之中 , 这就是让人心有余悸的 “ 非典型性肺炎 ” 事件。当神秘的瘟疫消息传来 , 所有的市民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 他们蜂拥到药店抢购板蓝根和消毒液保护自己。可是市政府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沉默。后来经过慎重考虑 , 广州市政府终于召开了针对 “ 非典型肺炎 ” 的新闻发布会 , 广州市副市长、市委副秘书长和市卫生局局长等在场回答。发布会公布了“非典型肺炎”的感染情况,指斥了此前在民间流传的谣言 ,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 并向社会承诺 : 广州市的 7 万医务人员和 3000 多卫生防疫工作人员 ,一定会接受任何疾病的挑战。权威部门终于说话了 , 蔓延多日的恐慌和非理性抢购行为至此似乎该归于平息了。但事实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 不仅发布会后仍然有不少公众处于惶惑之中 ,恐慌甚至更加严重 , 有些人甚至不敢出门 , 抢购风潮从板蓝根蔓延到了柴米油盐。为什么政府的新闻发布会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 我们可以利用海德的三角形来分析一下。在新闻发布会前 ,P( 百姓 )对 X( 非典型肺炎的严重性 ) 持肯定态度 , O( 政府 ) 则不承认问题的严重性 , 持否定态度 , 而 P( 百图 1图 2图 3姓 ) 对 O( 政府 ) 保持信任 , 持肯定态度 ( 见图 3)。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 百姓处于认知不平衡状态 , 在此状态下 , 百姓对于“ 非典 ” 会产生心理的紧张 ,惶惶不可终日 , 只能抢购药品来克服这场瘟疫在心理造成的压力。后来市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终于改变态度 , 承认了非典型性肺炎的真实存在和严重性 , 按理说三角形就出现了两负一正的态势 , 百姓认知可以重新获得平衡。然而事实却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 因为三角形的另一边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这次发布会公布了人们之前闻所未闻的真实病情 , 政府前后不一致的态度使百姓开始对政府权威产生怀疑。最后三者的关系是 ,P( 百姓 ) 对 X( 非典型肺炎的严重性 ) 仍持肯定态度 , 尽管O( 政府 ) 态度转变为肯定态度 ,但 P( 百姓 ) 对 O( 政府 ) 却转为否定态度 ( 见图 2)。根据认知平衡理论 , 这个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仍然为负。于是人们的心理紧张不但没有得到缓解 , 反而愈发严重 , 抢购的范围也从板蓝根扩展到柴米油盐 , 打算躲在家里打持久战。百姓与政府的态度差异、政府前后不一致的做法 , 这两种矛盾使得百姓对 “ 非典型肺炎的严重性 ” 的态度发生了某种复杂而微妙的变化。即百姓既没有完全放弃先前的态度 , 也没有完全接受政府的态度。可见在认知一致的平衡过程中 , 公众整体的态度变动要复杂一些 , 板蓝根抢购的降温与米盐粮油抢购风潮先后发生 , 看似矛盾却也在情理之中。

篇三: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1 三角形

 -- 2

 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 3

 -- 4

 -- 5 房子 标记

 -- 6 盒子 桌子和凳子

 -- 7 三角铁 时钟

 -- 8 三明治

 饼干

篇四: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章 章 第六章 长时记忆

  知识在我们的头脑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看到事物A为什么会联想到事物B?

 1. 长时记忆的类型2. 层次网络模型3. 激活扩散模型4. 理性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ACT-R)5. 神经网络模型

 长时记忆的类型 依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分: 表象系统 言语系统 按信息提取的方式分: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由加拿大心理学家Tulving提出来。 情景记忆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情景记忆接受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 空间联系的信息 对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事件的记忆,保持的信息与特定的时间或地点联系。 “我在图书馆看书”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须的记忆,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它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须的记忆,是一个心理词库,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它语言符号、其意义和指代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 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知识 。 一般按照客观事物的类别或属性、总括等抽象规则对刺激信息进行组织;一般按照客观事物的类别或属性、总括等抽象规则对刺激信息进行组织; 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对语词、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度”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区别: 参照不同:情景记忆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以时间空间为框架;语义记忆以一般知识为参照,可以有形式结构。 情景记忆处于经常变化的状态,易受干扰,所贮存的信息常被转换,不易提取;语义记忆较少变化,不太受干扰,比较稳定,较易提取。 情景记忆推理能力小;语义记忆贮存一般知识,推理能力大。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划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依据: Tulving 在60岁时对自己的一项研究。以自己为被试事先在自己的血液中注入放射性物质,然后进行情景记忆或语义记忆,用伽马射线探测器记录大脑皮层血流量。结果发现,在进行情景记忆时岁时对自己的一项研究。以自己为被试事先在自己的血液中注入放射性物质,然后进行情景记忆或语义记忆,用伽马射线探测器记录大脑皮层血流量。结果发现,在进行情景记忆时, 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部分活动水平更高 , 而在进行语义记忆时,大脑皮层的额叶部分活动水平更高。进行语义记忆时,大脑皮层的额叶部分活动水平更高。 Wheeler (1997 )运用PET扫描技术,研究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对刺激信息的编码过程,发现大脑皮层左侧前额叶涉及的是语义记忆的信息编码,大脑皮层中央回前后在选择与执行复杂心理操作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扫描技术,研究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对刺激信息的编码过程,发现大脑皮层左侧前额叶涉及的是语义记忆的信息编码,大脑皮层中央回前后在选择与执行复杂心理操作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来自临床上的证据: 某些遗忘症患者特别难于回忆特定的情景,但他们还可以对此作一般的言语描述,说明患者的情景记忆受到了更大损害; 某些智力落后症患者可以记住一些个人的具体事件,但特别难于记住运用规则和其他抽象的东西,说明他们的语义记忆受到了更大的损害。

 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Paivio 的双重编码说(两种编码说) 长时记忆可以根据信息编码的方式不同分为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长时记忆可以根据信息编码的方式不同分为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表象系统以表象代码(类比表征)来贮存有关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 ; 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命题表征)来贮存言语信息。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命题表征)来贮存言语信息。 争议焦点:是否存在表象代码?(具体见 第七章 表象)争议焦点:是否存在表象代码?(具体见 第七章 表象)

 长时记忆语义模型 知识表征:人类知识的建构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和组织的过程。知识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称为知识的心理表征。 命题表征和表象表征 “心理词典” 人脑“心理词典”里的字词排列方式是否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词典的排列方式一样吗?人脑“心理词典”里的字词排列方式是否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词典的排列方式一样吗? 认知心理学认为,字或词汇在人脑中的心理词典里,可能是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由联想后的连结来排列或检索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字或词汇在人脑中的心理词典里,可能是按照事物的类别或由联想后的连结来排列或检索的。

  有关知识表征的两类观点: 信息加工的观点(符号取向的观点) 知识是人脑对具有符号性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结果并以某种抽象、概括的形式存储在人。

 脑中 联结取向观点 人脑中知识的存储与组织形式直接来自于大脑以某种神经活动方式的计算结果。大脑中有大量类似于神经元的实体,它们以简单的方式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结。 信息之间的联结提供了提取路径,而且联结本身就是记忆。

 层次网络模型1. 模型的结构 Collins和Quillian(1969)年针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拟提出。 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特征实际上也是概念。 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 结点,代表一个概念; 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连线还表示概念与特征的关系,指明各级概念分别具有的特征。带箭头的连线表示概念间的从属关系;连线还表示概念与特征的关系,指明各级概念分别具有的特征。

  分级贮存: 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于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  分级贮存可以节省贮存空间,体现出 认知经济”原则。 “记忆搜索” 开始于特定结点,然后呈扇形展开; 交叉 检查标记节点 确定路径 判定是否“知道”那个事实 两个起始节点之间的语义距离越长,验证陈述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

 2. 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实验材料:简单的陈述句。主语是层次网络模型中最低水平的一个具体名词,谓语则取自不同的水平。实验材料:简单的陈述句。主语是层次网络模型中最低水平的一个具体名词,谓语则取自不同的水平。 特征句和范畴句 ; 句子水平,即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相距的级数或水平。如“金丝雀”与“动物”相距两级,“金丝雀是动物” 可看作句子水平,即句子中主语和谓语相距的级数或水平。如“金丝雀”与“动物”相距两级,“金丝雀是动物” 可看作2 级水平句子 要求判断真伪,记录反应时。

  实验结果 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多。 同一水平上,特征是附随概念而贮存的,搜索一个特征比搜索相应的概念需要额外的时间同一水平上,特征是附随概念而贮存的,搜索一个特征比搜索相应的概念需要额外的时间

 3. 对模型的批评: 熟悉效应: 典型性效应:对一个 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否定判断:层次网络模型难以对否定判断的解释较困难。 判断同一范畴的两个词比判断不同范畴的两个词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 层次网络模型的缺陷:1. 该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主要的连线仅有“是一种”、“有”、“会”等性质的关系。该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主要的连线仅有“是一种”、“有”、“会”等性质的关系。2. 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贮存 , 可以节约贮存空间,但却要增加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3. 层次网络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并且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不是提取信息所需时间的唯一决定因素,概念联系的频率或强度有时也可起决定作用。层次网络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并且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不是提取信息所需时间的唯一决定因素,概念联系的频率或强度有时也可起决定作用。

 激活扩散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 由Collins 和Loftus (1975 )提出。 以概念为基本单元。放弃概念的层次结构,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来组织概念;以概念为基本单元。放弃概念的层次结构,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来组织概念; 概念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短,表明联系越紧密,两个概念越有多的共同特征,回忆时就更容易互相激活。概念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短,表明联系越紧密,两个概念越有多的共同特征,回忆时就更容易互相激活。

  模型的加工过程 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节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节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当一个概念被加工或受到刺激,在该概念节点就产生激活,然后激活沿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先扩散到与之直接相连的节点,再扩散到其他结点。 激活在网络中的扩散将逐渐减弱 。

 减弱与连线的易进入性或强度成反比;连线的不同强度依赖于其使用频率高低,使用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易进入性或强度成反比;连线的不同强度依赖于其使用频率高低,使用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 激活还会随着时间或干扰活动而减弱。 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个结点交叉,而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肯定或否定)。当不同来源的激活在某一个结点交叉,而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的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肯定或否定)。

  模型的加工过程: 从产生激活交叉的不同通路可以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证据。这些证据相加,肯定证据和否定证据要互相抵消,最后结果若达到肯定标准,则从产生激活交叉的不同通路可以得到肯定或否定的证据。这些证据相加,肯定证据和否定证据要互相抵消,最后结果若达到肯定标准,则作出肯定判断 ; 结果若达到否定标准 , 则作出否定判断;若达不到任一标准,则会说“不知道”。否定判断;若达不到任一标准,则会说“不知道”。 激活扩散模型同时包含搜索过程和决策过程。

  发散度 不同词所激发的联想是有差异的; 发散度对记忆的提取会产生影响。发散度低的句子反应时更短。

 理性思维适应模型(ACT-R )

  信息块(chunk)被定义为陈述性记忆的基本单位,用i表示,形如:P13 isa comprehend-sentence relation in arg1 lawyer arg2 store它的意思是 A lawyer is in the store(律师在商店)

  http://act-r.psy.cmu.edu/about/

篇五: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1.1 认识三角形(1)

 课型:新授课

 执笔:宝孟桃 审核: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熟记三角形的定义,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

 2、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能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1、掌握证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o 的过程 2、应用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o解决与求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顾小学时我们学过的三角形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认真阅读课本 P2—4,熟记角形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看懂例题并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如何表示?

 2、怎样证明三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

 3、完成课本做一做。

 4、在△ABC 中,∠A=45°, ∠B=30°, 求∠C 的度数。

  5、在△ABC 中, ∠ A :∠ B: ∠ C=3:2:1,求∠ A ,∠ B,∠ C 的度数。

  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1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教师点拨,知识点总结。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 度。

 3、学生展示随练,学生订正,教师点评。

  4、巩固练习:课本习题 1、2

  四、分层训练、人人达标。

 A 组:

 1、顶点是 A、B、D 的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记作

 2、如图所示,图中共有

 个三角形,其中以 AB 为一边的三角形有

 个,以∠C 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

 个。

 3、、∠A=35°, ∠C=90 °,求∠B?

  4、∠A=50°,∠B=∠C,则∠B=?

  5、在△ABC 中,∠A=2,∠B= 3∠C,则∠A 、∠ B、∠C 的度数?

 2

 B 组:

 6、∠A -∠C =35 °,∠B -∠C =10 °,

 求∠B?

 7、在△ABC 中,∠C=∠ABC=2∠A,BD 是 AC 边上的高,求∠DBC 的度数。

 五、拓展提高,知识延伸 8、在三角形 ABC 中,∠A=60°,∠B 比∠A 小 15°,∠C 是多少度?

  9、在△ABC 中,已知∠B-∠A=5°,∠C-∠B=20°,求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节节练。

 2、完成基训,必做题:基础园、缤纷园。

  选做题:智慧园 3、预习提示:按下一节要求完成导学案自学部分。

 课后反思:

  3

 节 节 练:

 一、填空题 1、在△ABC 中,∠A=40°,∠B=50°,则∠C=

 度. 2、在△ABC 中, ∠A=40°,∠B=∠C,则∠C=

 . 3、△ABC 中,若∠A=35 0 ,∠B=65 0 ,则∠C=

  ;若∠A=120 0 ,∠B=2∠C,则∠C=

  。

 4、在△ABC 中, ∠A-∠B=36°,∠C=2∠B,则∠A=

  , ∠B=

  ,∠C=

  。

 二、选择题:

 5.已知△ABC 中,∠A=2(∠B+∠C),则∠A 的度数为(

  )

 A.100°

 B.120°

  C.140°

  D.160°

 6、在△ABC 中,已知∠A=∠B,∠C=40°,则∠A 的度数为(

 )

 A、40°

 B、70°

 C、100°

 D、140°

 三、计算:

 7、在△ABC 中,∠A:∠B:∠C=1:1:2,请分别求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6 分)

  8、如图,已知∠ B=40°,∠C=59°,∠DEC=47°,求∠ F 的度数。

 F

 A

 E

  B

 D

  C

  4

 课题:1.1 认识三角形(2)

 课型:新授课

 执笔:宝孟桃 审核: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分类,能正确的将三角形进行分类。

 2、会用数学符号表示直角三角形,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 3、熟记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学习重点】

 1、会用数学符号表示直角三角形,理解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2、根 据角的度数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顾小学时我们学过的三角形有哪些?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认真阅读课本 P5—7,把握学习重要知识点,看懂例题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三角形是如何分类的?根据是什么? 2、你能将下列三角形分分类吗?

  3、认真思考课本中的“想一想”中的问题。

 4、完成课本随堂练习。

 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5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教师点拨,知识点总结。

 (1)、三角形的分类:

  (2)、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直三角形?。

  (3)、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3、学生展示随练,学生订正,教师点评。

  4、巩固练习:课本习题 1、2、3

  四、分层训练、人人达标。

 A 组:

 1、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可把三角形分为

  三角、

  三角形和

 三角形。

 2、三角形三个内角中, 最多有____个直角,最多有____个钝角,最多有____个锐角,至少有____个锐角。

 3、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 2∶3∶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4、在△ABC 中,若∠A+∠B=∠C,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B 组:

 5.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 2:3:4,则它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或直角三角形

  6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一个锐角;

 B.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两个锐角

 C.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一个直角;

 D.三角形的内角都大于 60°

 7、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差等于第三个内角,则它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8.已知 ΔABC 的三个内角∠A、∠B、∠C 满足关系式∠B+∠C=3∠A, 则此三角(

 )

 A、一定有一个内角为 45

  B.一定有一个内角为 60 C.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D.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9.在下列条件中:①∠ A+∠B=∠C,②∠A∶∠B∶∠C=1∶2∶3,1③∠A=90 0 -∠B,④∠A=∠B= 2

 ∠C 中,能确定△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

  )

 A.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五、拓展提高,知识延伸 10.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 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 故它的内角和为2180 360 , 五边形则可以分成 3 个三角形,它的0如图),依次类推, 则八边形的内角和为 内角和为 3 180 54((

  )

 1 个三角形

  2 个三角形

 3 个三角形 A.

 900

 B.

 1080

  C.

 1260

  D.

 1440

  7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节节练。

 2、完成基训,必做题:基础园、缤纷园。

  选做题:智慧园 3、预习提示:按下一节要求完成导学案自学部分。

  课后反思:

  8

 课题:1.1 认识三角形(3)

 课型:新授课

 执笔:宝孟桃 审核: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初步形成掌握三角形的概念。

 2、通过实验活动验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点。

 【学习重点】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3、直角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认真阅读课本 P8—9,完成下列问题:

 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何分?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关知识。

 2、完成课本“议一议”和“做一做”。思考如何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

 。

 。

 4、认真看懂课本例 3,并给同桌交流。

 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教师点拨,知识点总结。

 (1)、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9

 3、学生展示随练,学生订正,教师点评。

 4、巩固练习:课本习题 1、2、3

 四、分层训练、人人达标。

 A 组:

 1、小华要从长度分别为 5cm、6cm、11cm、16cm 的四根小木棒中选出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那么他选的三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_

  2、三角形的一边为 5 cm,一边为 7 cm,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

  3、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a = 2.5 cm,

 b = 3 cm,

 c = 5 cm; (2)e = 6.3 cm,

 f

 = 6.3 cm,

 g = 12.6 cm 4、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的是-----------(

  )

 A、7 ㎝,8 ㎝,15 ㎝

  B、15 ㎝,20 ㎝,5 ㎝ C、6 ㎝,7 ㎝,5 ㎝

 D、7 ㎝,6 ㎝,14 ㎝

  5、在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中,能与 4cm、9cm 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 A.4cm

 B、5cm

 C、9cm

  D、13cm

  B 组:

 6.已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 2,a、4,那么 a 的范围是(

 )

 A.

 1<a<5

  B.

 2<a<6

  C .

 3<a<7

  D.

 4<a 9、等腰三角形的底边 BC=8 cm,且|AC - BC|=2 cm,则腰长 AC 的长为(

 )

  A.10 cm 或 6 cm

  B.10 cm

 C.6 cm

  D.8 cm 或 6 cm

 8、知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 5cm 和 3cm,要想围成一个三角形,猜一猜: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可能是多少?

  10

  五、拓展提高,知识延伸 7、已知△ABC 为等腰三角形, ①当它的两个边长分别为 8 cm 和 3 cm 时,它的周长为_____; ②如果它的一边长为 4cm,一边的长为 6cm,则周长为_____.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节节练。

 2、完成基训,必做题:基础园、缤纷园。

  选做题:智慧园 3、预习提示:按下一节要求完成导学案自学部分。

 课后反思:

 11

 课题:1.1 认识三角形(4)

 课型:新授课

 执笔:宝孟桃 审核: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及三角形中线的过程,掌握其定义及性质,培养简单推理能力。

 2、通过折纸和画图等方法认识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学习重点】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三角形及其基本要素是什么?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三个角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认真阅读课本 P10—11,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线?并在下面三角形中画出的中线。

 A

  CB 2、什么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并在下面的三角形中画出角平分线。

 A

 CB 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和三条角平分线分别有什么位置关系?

  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12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教师点拨,知识点总结。

 (1)、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上点。这个点叫三角形的重心 。

 (2)、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有什么区别:

 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3、学生展示随练,学生订正,教师点评。

 4、巩固练习:课本习题 1、2

 四、分层训练、人人达标。

 A 组:

 1、AD 是 ΔABC 的角平分线(如图),那么∠BAC=

  ∠BAD; 2、AE 是 ΔABC 的中线(如图),那么 BC=

 BE。

 A

 A

  CC BB ED

  3、已知 ΔABC(如图),画中线 AD 和角平分线 BE。

  13

  B 组:

 4.如图, △ABC 的内角平分线交于点 O,若∠BOC=130 0 , 则∠A 的度数为------------------------------(

  )

 A 100度

  B 90 度

 C 80 度

  D

 70 度

  3、如图,在△ABC 中,BE 是边 AC 上的中线,已知 AB=4cm,AE=3cm,BC=7cm,则△ABC 的周长是

 cm.

 4、如图,AE 是△ABC 的角平分线,已知∠B=45°,∠C=60°, 求下列角的大小:

 (1)∠BAE;(2)∠AEB.

  五、拓展提高,知识延伸

 5、

 如图, △ABC 中, ABC 的平分线与 AC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 D

  (1) 若 ABC60 ,ACB40 , 求 A 和 D 度数.

 14

 (2) 由第(1)小题的计算 , 发现 A 和 D 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不是一定有这种关系 ?请作出说明 .

  ADBC E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节节练。

 2、完成基训,必做题:基础园、缤纷园。

  选做题:智慧园 3、预习提示:按下一节要求完成导学案自学部分。

 课后反思:

 15

 课题:1.1 认识三角形(5)

 课型:新授课

 执笔:宝孟桃 审核: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的高线的过程,掌握其定义及性质,培养简单推理能力。

 2、通过折纸和画图等方法认识三角形的高线及其性质。

 【学习重点】

 三角形的高线及其性质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三角形有几条中线?它们有什么关系?

 2、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它们有什么关系?

 3、从直线外一点如何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认真阅读课本 P12—14,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的高线,三角形有几条高线?它们有什么位置关系? 2、、做出下面三角形的三条高线;

  3、完成课本“做一做”和“议一议”。

 4、在下面任意画出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做出它们的三高线。

  16

 5、认真看懂例 4,并与同桌交流。

 对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方面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三、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2、教师点拨,知识点总结。

 (1)、三角形的高线:

  (2)、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

  (3)、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所在的直线都相交于一点,它们都是线段。

 3、学生展示随练,学生订正,教师点评。

 4、巩固练习:课本习题 1、2

  四、分层训练、人人达标。

 A 组:

 1、 如图,画 ΔABC 一边上的高,下列画法正确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角形的中线就是过顶点平分对边的直线 B.三角形的...

篇六: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人的俄狄浦斯三角

 俄狄浦斯现象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它我们得以理解内心世界的冲突以及人格成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阶段。Oedipus 情节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主要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感知自己内心在形成认同的过程中关于三人关系带来的各种矛盾的经验。Oedipus 期指的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可能在一生的时间里都在与自己心理上的 Oedipus 三角关系相伴随或许生理的年轮已过而立甚至不惑但是心理的体验里却可能一直在哪个小孩子的世界里挣扎。在临床心理治疗中对俄狄浦斯期三角冲突的分析可以作为区分神经症与人格障碍的一个重要指征。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俄狄浦斯现象是各个文化环境里的心理治疗师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

  本文通过丰富的临床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片断分析如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治疗关系呈现等在现实层面以及对文学经典《水浒传》里的代表人物性格的精神分析解读在集体潜意识层面和对神话传说故事的探讨潜意识深处给我们阐释了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俄狄浦斯现象。指出俄狄浦斯现象的核心是内心的自我认同过程中的三角关系冲突。

  一 Oedipus 概念和演变

  11, Freud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孩子---母亲—父亲 的三人三角关系

  1897 年Freud 在给 Flies 的信中第一次提到 Oedipus 情节这个概念。当时是 Freud 在父亲逝世之后他做了许多关于自己与父亲的梦。在分析自己的这些梦的时候他体会到自己内心深处原来跟父亲之间还有这么多的爱、竞争、和敌意。由此而联想到了希腊的神话Oedipus 王的故事。

  Oedipus 王的故事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渝警告:如果他让自己的新生儿子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仆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仆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在荒野里。丢弃的婴儿被一个路人发现并送给他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底比斯国家遭到了怪兽斯芬克斯的困扰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挽救了国人。被底比斯人民

 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渝才知道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明白真相的俄底浦斯用金钩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跛着脚四处漂流而去。

  Freud 借用这个故事说明了儿童在心理发展到 3-6 岁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就是对异性父母的一方有了强烈的爱和占有的渴望而对同性父母的一方则想有排斥将其赶走甚至让其死去的愿望。但是父母双方是一对夫妻又都是他所需要的重要的人。这就构成了孩子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三角关系。而在此之前的婴儿阶段孩子主要面临的是与母亲的两人关系。

  俄狄浦斯情结可以来解释每个人都经验到的“渴望” ‘抑制’及“爱恨交织” 的感觉且都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在三角关系中男孩对母亲是渴望的但他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抵御母亲带来的诱惑。对于父亲是攻击和排斥的但同时又害怕受到他的惩罚和报复(被阉割)并进一步产生内疚感。

  父母对孩子 Oedipus 情节的处理和涵容是非常重要的母亲一方面要能够享受儿子对她的迷恋同时又不能出现诱惑性的行为。父亲应该平静的享受孩子对母亲的迷恋不必感觉被威胁并随时准备好做儿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儿子对他的攻击渴求和贬抑。父亲作为儿子认同的对象使得他逐渐接受父母本是夫妻自己无法第三者插足。自己需要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方式一样走自己成长的路成为一个男人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自己所爱的女人。

  12, Klein 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 孩子—母亲---缺额的父亲两人关系内的三角关系

  不同于 Freud 对成年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和研究客体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 Klein 对儿童做了大量的精神分析的研究和观察。

  Klein 将俄底浦斯期推前至 1 岁。她认为婴儿的主要焦虑来自于被消灭的几近崩溃的威胁因此婴儿企图籍由分裂及投射重新组织这些经验。婴儿将不好的经验分裂掉并将之投射到一个外在的客体这个被投射的客体被认为具有迫害性及危险性会威胁到好的经验。为了保护好的经验婴儿把好的经验投射到另一个客体上而将该客体理想化。

 婴儿与母亲的分离象征着父亲的存在婴儿因着分离而激起的攻击幻想被投射到父亲身上。这个说法可以说明为何在 Oedipus 情结中对父亲的幻想通常是惩罚的、贬抑的。这个形象和现实的父亲形象比起来是有一段距离的。

  Klein 将此情况称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而非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这种前俄狄浦斯期Pre-Oedipus stage的关系特点不同于俄底浦斯期Oedipus stage 3-6 岁的完整的三角关系。也就是说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仍有一个三角关系的存在他们分别是自己--好的客体--坏的客体可是在他内心体验到的这两个部分的客体之间的联系是断裂的。

  克莱因学派在儿童临床治疗中所建构的儿童发展心理的两个位置偏执分裂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PSP和抑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 DP这是一先一后的两个心理发展阶段。对 Klein 来说Oedipus 发展阶段的协调过程与孩子从 PSP---成熟到 DP 是有关的。在 DP 中孩子必须将好的和坏的经验分离开来直到小孩子有能力看到好与坏都来自于同一个对象而感到罪疚和沮丧。

  若要从内心的 Oedipus 情景中得以解脱小孩需要学习接纳自己会暂时被排除在父母的“两人关系”之外并允许父母在一起同时忍受“他们在一起行好事”的幻想。

  13.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

 科胡特发展的新解释对俄狄浦斯情结在儿童时期发生的时间上和古典精神分析几乎是一致的也基本是三到五岁的性蕾期同时也是注重儿童+父亲+母亲三角关系结构的甚至也认为神经症起源的基础是俄狄浦斯情结。这与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将俄狄浦斯情结推前到婴儿一周岁内并且以母婴关系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仅仅简单地看科胡特的理论和古典精神分析呈现完全一致。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科胡特和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真正的差异是存在在起源学的横切面上的。在古典精神分析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结构—冲突神经症起源的原因但科胡特的新解释却是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结果来看的科胡特争辩道俄狄浦斯情结本来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只有父母不能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没有诱惑的深情去同理儿童对于种系延续的喜悦之情以过度放纵或者令

 儿童创伤性的回应时那么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成为真正病态的俄狄浦斯情结并成为未来神经症状的源起。

  科胡特的诠释视角来看养育者无法同理儿童的心性发展的正常的爱恨表现反以敌意和诱惑地凌驾的反攻击态度去回应才导致病态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Kohut,1964“这种环境提供我们心理存活和成长的最重要情绪经验一个经由同理尝试了解和参与我们精神生活的人性环境。”(Kohut,1984)

 科胡特的工作语境和工作角度由于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思潮和一些学科的研究而且具有更广的理论包容性所以在社会认同和发展上目前来说可能更处于一个有利位置。

 14, Lacan把 Oedipus 现象看作一种理解内心三角关系的隐喻。

  Lacan 提醒我们最好将 Freud 的此种看法视为一种隐喻而非科学事实。我们只是籍由 Freud 所给出的这个概念及其内涵来理解内在心理结构的知觉要素。但描述此现象并不意味着接受。

  Lacan 认为发展的危机大概出现在小孩两岁左右亦即孩子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语言能力的时候。“父亲的名字”相对母性或领先的名字出现时。Pre-Oedipus 期最原始的结合母亲与婴儿的关系――就被破坏了。

  小孩最开始的自我经验来自于镜中所呈现的完美影象。我们可以用我看见了自己(I seeing me )一词来了解“镜映阶段”因此自我的‘客体化’objectification 须籍由第三者父亲来完成。它位于母婴配对之外除了提供幼儿一个新的观点外也创造了三角关系次三角关系可能会带来嫉妒和被排斥的感觉但同时也创造了行动自由化和抽象思考的可能。

  Lacan 的镜映时期指的是父亲介入了母亲与婴儿之间充满幸福的 pre-Oedipus 生活因此孤立感和自我隔离感也就此展开但婴儿也开始能以第三者的立场客观的角度来看自己。

 小结俄狄浦斯阶段Oedipus stage 是心理发展过程“两人阶段”pre- Oedipus Stage 的下一个阶段三人阶段。Oedipus 情节是一种重要的内心关系的现象—---三角关系。个人经验里关于好—坏、爱-——恨、欲望—诱惑、安全---迫害、攻击—报复、胜利---内疚、亲密与分离的主题、或相似与差异的主题都会被投射到三人关系中的父、母和小孩的关系里。

  孩子学习如何籍由亲近父母而能感觉到自己的特殊性及可爱但又不至于太亲近免得有被吞噬的感觉他们也学着如何尊重人际关系的限度而不会觉得被排拒学习如何容忍嫉妒而不会觉得被它所吞没或用它来毁灭他人。

  三人关系的俄狄浦斯情节(Oedipus Complex) 里我们能够体会到一个人有性和情的流动的内容。二人关系内的三角关系现象称为俄狄浦斯情景(Oedipus Situation )在此状态下体验和表达的情感是分裂的因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冲动和脾气以及盲目的兴奋的爱。

  二俄狄浦斯三角的临床表现

  2.1 “想咒老板死的总经理”现实生活中泛化的三角冲突

  俄狄浦斯三角关系模式可以转移表达到成人生活的其他方面里。我们可能在一生中很长的时间里都在与自己心理上的 Oedipus 三角关系相伴随或许生理的年轮已过而立甚至不惑但是心理的体验里却一直在哪个小孩子的世界里挣扎。

  内心的三角关系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童年的事情了。在成人世界里它也不断地在上演。在现实生活的职场环境中个人的奋斗与他所依赖的机构和上司之间就不断演绎着这样的冲突。

  L 先生患了抑郁症他是一家上市股份公司的总经理。起病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因为跟他的董事长 H 先生之间存在着冲突。在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上在处理重大问题的思路上他总觉得老板跟自己意见很难一致而意见相左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是必须按照老板的意图来执行的即便是后来证明当时老板的意见在决策时是错的但是现在的局面还要由他这个总经理来收拾。如果处理不好没有人会回头去追究老板的责任而是评价说这是他的执行能力不够。

 作为一个有学识懂专业又有管理能力的海归派能人他自知自己是心高气傲的如果公司能够按照他的设想来运作的话这几年下来发展的状态肯定要比现在的状态好许多。但是现在处在冲突中自己心里经常憋闷委曲生气又不能发作因为公司高层领导之间的团结形象必须要保持。久而成病以抑郁症服药三年但是药物解决了他的情绪的症状内心无法解决的冲突仍然在折磨着他最后辗转来西安做心理治疗。

  虽然他在日常跟老板之间还是能保持客气、尊重、和工作形式上的沟通在内心深处他觉得自己非常的讨厌他。但是老板在许多方面的能力的确又比他还要强他又不得不服从于他的气势和职务。这样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个岗位离不开这个搭档。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受气、窝囊恨他又拿他没办法有时候暗地里希望他出个意外死掉算了这样自己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了。当他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时觉得很可怕自己怎么是这么一个刻毒、不地道的小人呢非常自责。如此几经折磨数年终于抑郁了。

  这位先生在职场上的情形就是一个典型的 Oedipus 情节的冲突。他自己---老板---工作三者之间构成了三角冲突的模式在这个三角关系里面所体现出来的冲突模式与他自己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经过治疗当他最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冲突并处理好了自己内心冲突之后他变的平和、愉快了他发现自己与老板相处的时候轻松容易多了原来它们之间还是有许多的值得欣赏和肯定的经历呢。

  从职场的生涯来看面临着这样普遍的冲突情景。不同的人在最后选择处理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人选择了另立门户有人选择了干掉老板有人选择了做好合作。

  2.2 “担心办公室里水中有害的计算机博士”俄狄浦斯情景式的人际关系。

  Z 先生计算机工程博士因为抑郁状态和轻微的迫害妄想半年来就诊。

  发病的表现是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总莫名的担心办公室的水中会有些什么对身体有害的东西所以很紧张不敢喝杯子里的水。明知道自

 己的担心没有什么道理但是却总不能让自己放心轻松的工作和生活。近半年来心情经常恨低落容易心...

篇七: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苏州大学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何华

 学习要求 基本概念 理论观点 实验设计思路、 方法和结果

 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 何谓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意义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认知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广义和狭义之分。 研究对象(或范围)

 :

 认知现象(主要是思维、 意识现象)

 。研究认知现象及其过程, 即,1)

 我们如何关注世界和获取其信息的;2)

 信息是如何被大脑储存和加工的;3)

 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如何思维的, 以及语言是如何生成的。具体而言则包括,感知觉, 模式识别, 注意, 意识,学习, 记忆, 概念形成, 思维, 想象, 语言, 智力, 情绪, 神经机制以及发展过程等。

  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定义:学》 (1967)

 中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对感觉输入被转换、 约减、 精制、 储存、 提取和使用过程进行研究的科学。”Neisser在《认知心理 实质:

 研究知识(或信息)

 的表征问题。 研究思路:

 以信息加工观点进行研究。 学科性质:

 基础理论学科。

 西蒙 美国科学家、 信息加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开创者之一。

 他在心理学、 计算机科学、 信息论、 人工智能、 组织管理及哲学、 社会学、 经济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均有很高造诣。

 主要著作有:

 《人类问题解决》 、 《思维模型》 等。 西蒙1 943年获芝加哥大学政治科学博士学位。

 从1 949年开始, 一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学和电脑科学教授。

 西蒙是美国心理学会、 经济学会、 社会学会等六个学会的特别会员。

 1 968——1 972年任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

 西蒙在1 986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科学奖而外, 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1 978年)

 的心理学家。 50年代, 西蒙和纽厄尔等人共同创建信息加工心理学, 提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他们把人脑和电脑都看作是加工符号的物理系统, 而人脑的心理活动和电脑的信息加工都是符号的操作过程, 因而人的思维活动便可成为能够进行客观描述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理论开辟了从信息加工观点研究人类思维的取向, 推动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主席, 1 972年以来, 曾先后5次来我国访问, 在中国科学院、 北京大学、 天津大学等单位就心理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与我过学者进行了交流, 1 985,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授予西蒙教授名誉研究员称号。

 同时, 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 天津大学的名誉教授。

 信息加工观点(Newell, Simon的信息加工的基本观点)

 :

 人和计算机都具有信息加工系统, 都能进行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系统的加工对象是符号。

 信息加工系统接收到符号就意味掌握了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 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具体包括: 信息加工系统及其结构 加工对象 加工原理和效能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原理或流程)

 :

 感受器、 效应器、 记忆和加工器。示意图如下所示。

 加 工 对 象 符号:

 模式, 标记。 符号结构:

 符号通过一定关系形成。

 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加 工 原 理 和 效 能 符号和符号结构标志事物, 外部世界。 标志着某种操作。

 意义: 与普通心理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密切, 研究领域扩大。 加深对人类认知活动的认识, 有助于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 使实验从心理物理函数的获得走向建构内部机制或模型。 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从分析型研究转向综合型研究。

 发展简史——内部心理学流派的演进和外部学科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兴起于 20世纪50年代, 主要贡献者是,Miller, Chomsky, Newell和Simon。1956年9月11日被确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这一天麻省理工学院召开了一个关于信息理论的讨论会。 Ulric Neisser(1967)

 出版了《认知心理学》 。

 内部心理学流派的演进——内省主义和行为主义内省法有存在的理由, 但又有无法克服的困难。

 即, 可借以对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并能理解他人的意图等; 但, 无法解释心理是如何获得的, 无法验证主观报告。行为主义武断抛弃对意识的研究, 只对行为进行研究。

 其研究的客观性和可观察性得到认可, 但不能很好地区分学习和操作, 无法解释语言的习得。

 外部学科的影响:

 信息论, 控制论, 计算机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

 , 语言学和神经计算科学 英国科学家香农(Shannon)

 建立了信息论。

 许多电子设备处理电子信号的过程被看作是信息发出、 转换和接收。

 Broadbent对注意的研究开创了信息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先例。 计算机科学不仅提供了技术工具和描述语言, 而且还提供了有关的计算理论思想。

 表现为, 大量计算机术语进入心理学中(储存器, 信息的储存和提取等)

 , 图灵机(Turing Machine)

 和图灵检验( Turing test)

 使机器具有智能成为可能(能进行计算)

 。

 图 灵 检 验在两个相距很远的房间(A和B)

 里, A房间里有个会计算的电脑, B房间里有个正常成年人。

 让他们计算1 +1 =? 并通过打印机在外表相同的纸上将结果打印出来。

 然后将纸上的结果呈现给C(正常成年人)

 来看, 他事先不知任何情况。

 让他判断哪张纸上的结果是人算出的, 哪张纸上的结果是电脑算出的。

 自然的智能系统与机器的智能系统的共同之处 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行为的灵活性 可以将小的操作集合组成新指令 用符号来表达外部世界的状态, 并以此作出决策来指导行为 具有递归能力

 语言学研究 行为主义的研究(操作强化观点)

 和乔姆斯基( Chomsky )

 的言语获得装置及表层、 深层语言结构 语言的学习不只是模仿和练习

 认知心理学的现状 占据主流 缺乏生态效度生态效度是指, 实验室实验得到的结论可推广至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性。

 Gibson的研究就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的影响。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结构与计算机的不同(人脑与电脑的不同)

 :

 人具有生物结构(目的和情绪)

 ; 知识模糊和粗略, 并行加工(外在和内在), 加工速度缓慢, 适应性强。 20世纪90年代联结主义模型的出现

  20世纪90年代认知神经心理学出现。

 它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新生儿。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任务在于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

 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各个层次上的组件, 包括分子、 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

 研究方法 实验法(自变量、 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观察法(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

 输入编写程序并运行, 根据输出结果与人们思维结果的对照来判断其是否能证明某个理论或验证人的思维过程。

  出声思考(口语报告法)

 :

 被试解决问题时出声思考, 研究者进行记录分析, 以揭示其认知活动规律。1945年 德国心理学家Dunker提出, Newell & Simon做出重要发展。结果分析之一是得到问题行为图(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操作序列)

 :

 知识和操作(手段和步骤)

 注意之处:出和输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推理, 以发现心理的内特别强调实验设计或技巧, 并将输部机制(抽象分析法) 。外部指标:

 反应时(机体反应潜伏期)

 和作业成绩。反应时(接受刺激到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反应变量)

 , 1868年, 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两个常用实验思路或方法:

 减法反应时法和相加因素法

 减法反应时法 两个作业, 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心理过程, 即, 所要测量的过程, 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所要测量过程的时间。

 反过来看, 也可确定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 A:

 RED——RGREEN——R B:

 RED——RGREEN—— C:

 RED——RGREEN——LRT2-RT1RT2-RT1 RT3-RT2RT3RT2RT1

  RT1:

 简单反应时(视觉的简单反应时) RT2:

 复杂反应时(区分红绿色) RT3:

 复杂反应时(区分红绿色+反应选择)减法运算RT1

 =基线时间RT2-RT1=辨别反应时间RT3-RT2=选择反应时间

 相加因素法基本逻辑: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 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 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 即可以相加, 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回到全书各章目录

 第二章知觉1 )知觉是模式识别3)知觉是从哪里开始的(从整体开始)4)知觉的产生(直接的还是间接的)2)知觉的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的结合)基本观点

 教学目的 :

 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 掌握有关知觉理论和实验研究。教学对象:和心理统计基础知识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 。已具备普通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比较感觉:

 接受外界刺激而获得原始信息的过程。知觉:

 加工感觉信息的过程。

 其具体过程其实是一个模式识别。感觉:

 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

 人脑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确定刺激物的意义(或能命名)

 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刺激物特征, 知觉者已有的知识经验, 期待等因素的影响。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 知觉定义的特点:

 强调知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以及过去经验的主要作用。

 并提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知觉现象具体而丰富:认知心理学的优势声音/图象的识别, 结构/客 体优势效应, 搜索,整体/

 局部加工, 自上而下/自下 而上的加工,纹理的识别。

 识 别 下 图这是什么东西啊

 这是什么东西啊

 模 式 识 别模式:

 由若干元素、 成分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刺激结构。根据感觉道的不同, 可以分为视觉模式、 听觉模式、 嗅觉模式、 味觉模式和触觉模式。

 通常研究的是视觉、 听觉模式。

 如, 图形、 文字、 面孔或姿态; 鸟的鸣叫声、语音、 音乐等。对所知觉刺激结构的识别, 确认其模式, 并做出区分或进行命名。

 不同形状的椅子

 视觉模式

 风铃声掌声打字机声拍照声音

 模式识别的一般过程把所知觉模式与其知识结构中的范畴或图式进行比较并纳入、 命名。

 但是, 有时很难或无法对模式进行命名, 只表现出对其有熟悉感, 或曾见过、 听过。

 模式识别理论下面逐一来学习!模板说(模板匹配模型)原型说(原型匹配模型)特征说(特征匹配模型)

 模 板 说1 )

 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在刺激模式的微型复本或拷贝, 即, 模板。

 它们与外部刺激模式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当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 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储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 寻找最佳匹配, 从而作出对刺激模式的判断和决策, 这时就可以说, 该刺激模式就被识别了。最佳匹配

 2)

 每个模板都与其他有一定意义的信息相联系, 从而可以说,模板本身具有一定意义。

 这样, 模式被识别同时, 还可以获得更多意义。

 3)

 预加工:

 在模式识别的初期阶段, 在匹配前, 将刺激的形状、 大小或方位等加以调整, 使之标准化。能看见“A”, 是因模板匹配而被识别 。

 且知道, 其意义是“成绩等级为优秀” ,“字母表中的首个字母” 等。

 理论评价优点:

 直观形象, 易于理解。缺点:1)

 实际上, 同一事物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在记忆系统中储存一对一的模板,其数量之巨大难以想象。

 2)

 实际识别时, 人类是相当灵活的。

 而这个理论的解释则显得有点儿 “笨” 。实验证据:

 详见课本。

 举例说明 条形码的识别及其巨大作用。条形码是商品的身份证, 商场里计算机结算时, 扫描仪扫描的是条形码。

 由黑白相间、 粗细不同的条纹组成。

 在条形码下方的一组数据是代码, 它所表达的内容和条形码是一样的。

 代码一共有1 3位, 前三位代码690至693, 表明是在中国大陆地区注册使用的; 前7位或前8位是厂商识别代码, 也就是某公司某厂; 后5位或后4位表明高品的特性, 说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商品; 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供计算机识别用。

 图书作为特殊商品, 它的前三位是978, 杂志是977。 象棋布局的识别。

 图书条形码(见本书之封底)

  下面棋局红方先走胜

  关键点:

 原型存在与否(实验证明原型是存在的) 实验(Posner等, 1 967)

 中材料:

 建立3个基本模式(三角形, 字母M/F,随机点模式)

 , 由每个基本模式的变化建立起4个畸变模式。原型的模式畸变的三角形

 实验过程:

 随机呈现畸变模式, 要求被试将每个畸变模式归入某个范畴(原型)

 , 并对每次分类操作给予反馈。这时, 不给被试看任何一个原型。

 前述其实是个分类作业。

 接着, 让被试再看一系列的模式:

 先前看过的原有畸变模式(老图形)

 , 基于原型的一些新的畸变模式(新图形)

 和原型本身, 要求被试将这些模式分别归入上述3个范畴(原型)

 中。

  结果:

 对原有畸变模式(老图形)

 的分类正确率约为87%; 极为重要的是, 对先前未看过的原型分类的正确率也与此相当, 而对新的畸变模式(新图形)

 的分类则较差。 分析:

 这说明, 被试在第一阶段已从一些畸变模式中有效地抽象出原型。

 对畸变模式的分类是一个与原型相比较的过程。原型匹配过程由下面示意图所示。

 原型匹配模型(Reed, 1973)Reed认为:

 除了抽取原型之外, 还有另一种策略, 即是抽取出其中一个为样例, 这个可以说是原型表象, 再利用它遇新模式进行比较, 判断属于哪一类。

 原型匹配模型中的注意之处:1 )

 反应倾向是指主观知识经验方面的。

 如, 频率等。(以面孔识别实验为例)2)

 “丢失特征” 既指, 匹配后发现知觉不全面和精确(特征丢失)

 , 也可指依据储存信息进行解释时或加工倾向导致特征丢失。3)

 分类是将输入的模式归为某一类或范畴中。4)

 分类不成功时, 模式可能是新的从而进入记忆中;也可能要进行再分析。

 快速搜索字母任务。

 下面将要呈现两个字母表(字母表 1和2)

 , 其停留时间很短(1秒)

 , 请在两个字母表中尽可能快地找出目标字母Z(引自Neisser, 1964)

 。实验准备好了吗? 开始!

 有字母Z吗? 在什么地方?休息5分钟后, 实 验 继 续。准备好了吗? 开始!

 有字母Z吗? 在什么地方?实验结束!

 特 ...

篇八: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 开门见山, 揭示课题 师:

 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在低年级我们认识过三角形, 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二、 借助旧知, 探究新知 (一)

 、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1、 自主探究 师:

 请同学们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自行车、 斜拉桥、 电线杆、 艾菲尔铁塔、 金字塔……)

 , 这是斜拉桥, 桥面、 绳索、 竖杆围成了一个个三角形; 这是法国的艾菲尔铁塔, 高 320 米, 重 900 吨, 它的每个侧面都是三角形的; 这是埃及金字塔, 每个侧面也是三角形的, 距今有 4、 5 千年的历史, 依然屹立不倒。

 ……

 为什么他们都用到了三角形呢?

 生:

 三角形很漂亮。

 生:

 三角形很美观。

 生:

 三角形很稳固。

 生: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

 学生的猜想对不对呢? 请学生玩一玩手中的多边形框架, 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

 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其他图形容易变形。

 师生总结并板书:

 三角形:

 具有稳定性 其他多边形:

 易变形 师:

 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

 老师相信, 你们也能够利用这种特性进行发明和创造。

 有信心吗?

 2、 解决问题 师:

 请同学们做书上第

 页围篱笆题 师:

 你能想办法让自己手中除三角形以外的多边形变得稳定吗?

 学生借助材料展示自己的想法并讲清道理。

 (二)

 学习三角形的概念 师:

 请同学们分别用小棒围一个和画一个三角形, 同时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

 是这样的吗?

 生:

 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是三角形。

 师:

 请同学们看一看数学家是怎样定义的。

 (三)

 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

 你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 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提示:

 同学们根据角的各部分名称去考虑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就容易了。

 教师板书各部分名称。

 (四)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课件出示房顶框架图,

 师:

 请同学们找出并描述出三个三角形。

 师:

 你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使我们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生:

 在每个三角形里写上序号。

 生:

 在每个三角形的边上标上字母。

 生:

 ……

 师:

 为了表达方便, 用字母 A、 B、 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 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 ABC。

 请同学们再来描述出三个三角形, 感觉一下。

 (五)

 、 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

 请同学们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谁知道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吗? 你知道这条高对应的底吗? 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你能再画出一条高来吗? (如果有困难, 请阅读书上关于三角形高和底的描述)

 。

 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多少条高? 为什么? 他们分别对应的底是谁? 为什么?

 巩固练习:

 1、 判断哪条是三角形的高, 它对应的底是哪条边?

 2、 每个三角形中的高所对应的底对吗?

 三、 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教师向学生展示坏的, 不牢固的凳子,

 师:

 请同学们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让它变得牢固。

 学生演示自己的想法。

 课后反思:

 本节课十分重视为学生提供足量的感性材料。

 每一个概念都是学生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 形成较清晰表象时, 通过抽象、 概括而获得的。

 因而, 本课最基本的学法是观测法、 操作法、 实验法和分析归纳法。

 通过小组合作, 把学生的观察、 操作、 归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主动发现、 主动研究、 主动探索。

 充分体现了 “主体教学模式” 。

 教学中, 老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和引路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观察和操作的空间, 引导学生自己去想方法、作结论。

 每一个新知的学习, 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旧知, 做到了借助旧知, 探究新知。

 如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学习、 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学习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1.数学教学应当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讲来源, 讲用处, 这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在这节课中, 教学尤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

 课前的社会调查, 从实际生活引入新课, 把所学知识到生活中运用等。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 自然的就会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巧设数学活动, 激励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吸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 我们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 设计了让多名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 通过其中一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来制造认知冲突; 在特性的教学中, 让学生动手拉三角形和四边形, 在“手感” 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 在课的结束部分, 让学生在一个四边形(梯形)

 中任意画出二至四条线段, 把四边形分割成多个三角形, 给了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不同的画法, 体现了学生不同的创造才能。

 这些,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体现了课改中数学教学“活动化” 的要求。

 四、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应用意识。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探索的动机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

 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 让学生修理松动的椅子等, 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但是从课堂教学实况来看,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方面还做得不够。

 如:

 修理椅子时, 可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修理方案, 不要局限在应用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种。再如:

 角的分类时, 可以直接给出角让学生分类, 不要局限在按角的特点分类这一点上。

 说课: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空间和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学好这节课, 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空间和图形” 领域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 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 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 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有所不同, 应使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 推理等手段认识三角形。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本课是几何知识的概念课,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 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 要经历“感知——表象——抽象” 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线段、 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下进行教学的。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飞跃时期, 他们的分析、 比较、 抽象、 概括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也是本课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 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 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 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 学习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2、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 、 在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三角尺、

 用木条钉的三角形和其他任一多边形框架各一个, 小棒三根 教师准备:

 三角尺、

 用木条钉的三角形框架、 木条若干、 一条不牢固的凳子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是会给三角形作高。

 二、 说教法、 学法 我在课堂上注重三方面的有效性来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 学生对三角形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因为在生活中他们经常会接触到。

 本节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意义、 特征、 特性、 作高等内容。

  瑞士心理学家、 哲学家皮亚杰认为:

 “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 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 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 因此, 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

 的生活经验, 发现问题, “创造” 新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发展智慧, 增长才干。

 在教学中, 我注意实行启发式、 讨论式、 活动式的教学, 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力求做到层次清楚, 环节紧凑, 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实验和操作, 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 开门见山, 揭示课题 教师直接提出并板书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角形的认识 顺势提出问题:

 在低年级我们认识过三角形, 你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

 (二)

 、 借助旧知, 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特性应用” 。

 通过创设情境, 观看有关三角形的实物图像(电脑出示一组画面:

 三角板、金字塔、 彩色旗、 自行车等)

 ,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欣赏课件这一轻松、 愉快的活动中, 已不知不觉地走进了由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教师轻轻地一句设问“为什么他们都要用三角形呢? ” 就使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不能” 的“愤” 的心理状态, 引起了认知上的矛盾与冲突, 很自然的引起学生主动的去探究、 解决问题的欲望。

 然后, 让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他们都用到了三角形呢? 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 为探索新知指明了方向。

 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应用十分广泛, 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为突破这一难点, 通过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拉用木条钉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木框, 学生发现四边形木框容易变形, 三角形木框不变形, 使学生形象地认识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接着让学生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用到了三角形的特性? 让学生感受到了三角形来源于现实生活, 也应用于现实生活。

 并通过围篱笆、 想办法让自己手中除三角形以外的多边形变得稳定等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

 学习三角形的概念 请学生分别用小棒围一个和画一个三角形,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 抽向概括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强调“三条线段” 、 “围成” 二者缺一不可.

 用小棒围一个和画一个三角形对学生来说很容易, 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这样一个直观过程, 积累感性认识, 为用语言概括三角形的概念做铺垫。

 同时根据学生的总结, 师生给予直观判断, 画出其描述的图形, 显现出他语言中的漏洞,从而使学生的描述不断完善。

 这样把操作、 思维、 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三者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

 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比较容易, 所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 有了角的经验, 学生不难归纳出三角形的特征, 有意识地与角进行对比, 深化认识。

 (四)

 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

 以前在一组图形中找出若干三角形是用的指一指的方法, 描述起来肯定不容易, 所以在这种矛盾中, 学生产生了急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心理需求, 使学生体验到用字母表示三角形是为了表达方便。

 (五)

 、 三角形的高和底 学生已经学会了画垂线的方法, 画高找底仍然是学生认知的一个难点, 所以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加强学生的认识。

 请学生经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 谁知道从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吗? 你知道这条高对应的底吗? 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你能再画出一条高来吗? (如果有困难, 请阅读书上关于三角形高和底的描述)

 。

 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出多少条高? 为什么? 他们分别对应的底是谁? 为什么?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加强学生对高的理解。

 四、 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教师向学生展示坏的, 不牢固的凳子, 请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让它变得牢固。

 课堂最后又回到生活中,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传统的几何教学比较多的突出计算几何和逻辑几何的特点, 新课程提出几何教学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们认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是学生不断的通过想象、 活动、 反思的过程。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 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 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这节课就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主要是: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 知道三角形的意义、 特征、 特性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 并会在三角形内画。

 2、通过实验,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中, 认识和会画三角形的底和高是重点, 也是难点。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 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 巧设数学活动,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节课设计中, 我为学生的探索, 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课的伊始, 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 使学...

篇九: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角形的认识》 说课稿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 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 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

 它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 线段、 角和直观认识了 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也积累了 较我的感性认识, 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述“三角形的认识” 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 以及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理论,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

 养学生观察、 比较、 抽象、 概括、 判断、 推理及分类能力。

 3、

 养学生自定向、 自运作、 自调节、 自激励的“四自” 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 特征, 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为了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

 电脑软件、 小棒、 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瑞士心理学家、 哲学家皮亚杰认为:

 “ 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出来, 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之上的动作, 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 因此, 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 发

 现问题,“创造” 新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 发展智慧, 增长才干。

 在教学中, 我注意实行启发式、 讨论式、 活动式的教学, 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 体现如下的教学理论:

 (1)

 主客体发展统一论。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 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 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 有机结合论。“协同学习” 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 协同教育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四导”(导向、 导行、 导评、 导励)

 培养学生的“四自”(自定向、 自运作、 自评价、 自激励)

 能力, 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 强化论。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 生生的协同效应, 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产生, 提高教学的效益。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 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 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 我把本节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

 学习准备, 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复习旧知, 提问设疑等手段, 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 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 方法上、 心理上的准备,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 确定学习目标。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

 在《三角形的认识》 中,学生已有了什么是角、 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 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 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

 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 当学生回答了 是三角形后, 我马上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 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该学些什么? 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得了 什么是角, 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 角的分类等知识, 所以, 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什么叫三角形? 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 这样, 在目 标定向这一环节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

 操作实践, 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 他反复强调:

 “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小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 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 动手和动口能力, 通过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 增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形成表象、 发展空间观念。

 1、

 引导操作, 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 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 他们围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图形:

 红

 色

 绿

 色

 橙

 色

 紫色

 红色、 绿色、 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 紫色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作是线段的话, 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 由于学生有了活动、 实验的基础, 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并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边、 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 通过观察, 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

 通过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

  )

 (

 )

  (

 )

 2、

 操作演示, 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 学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后, 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 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 但如何把这些生活原型再现于课堂, 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 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这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并提出了这样的一 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三角形? 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 然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具, 在“手感” 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 “三角形不易变形” 的特征(板书), 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录像得以证实, 这样, 就把教师“教数学” 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 把“现成” 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 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

 小组探究, 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 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

 行, 概念必须明确, 而要做到概念明确, 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弄清了 “三角形的内涵”。

 接着, 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

 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 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 当“一个个事物” 多得不用枚举, 或者不必要枚举时, 可以用一类类事物表示。

 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 大大小小各不相同, 不胜一一枚举, 但可以按它的内角或它的边分类。

 这节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 上课前, 同学们都剪了 一个自己认为最特别的三角形, 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的角, 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 然后在小组中, 把同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 看可以分成几类, 然后让小组汇报, 有的说:

 “三角形的角有一个钝角、 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 两个锐角的” 及“三个都是锐角的”。

 除了这三个情况外, 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 通过小棒的演示, 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况的三角形, 然后我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 按这三类分好, 贴在黑板上, 接着让同学对第一类三角形进行起名, 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 得出“钝角三角形” 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的名字。

 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 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 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 依从一定的规律, 以三角形的载体, 通过自己运作, 进行了 一次逻辑思维训练, 然后通过阅读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 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 再让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 猜猜是什么三角形, 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 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须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

 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 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并进行相应的基本性、 提高性、 综合性、 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 使学习得以巩固, 并在应用知识的同时, 对照目 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 我出示了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 让学生观察, 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 哪些三角形, 并让他们利用组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 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 哪些三角形。

 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 得到了 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

 总结评价, 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 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 方法上、 态度上的总结与评价, 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 把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

 形成知识网络, 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 结束整节课的教学, 在设计过程中,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 存在不少问题, 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导。

推荐访问:心理学认知三角形 角形 认知 心理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