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9篇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9篇

时间:2022-09-24 12:40:06 来源:网友投稿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9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中职学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9篇

篇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学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 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智育、 体育、 美育互相联系, 彼此渗透, 密切协调, 对学生健康成长、 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导向、 动力和保证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职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

 他们一方面学习文化基础知识, 一方面学习职业理论和专业技能, 他们对各种社会信息反应更为敏感和直接, 我校对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系列问题进行了总体构思和初步尝试, 初步形成了 适合我校实际和职校学生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教育内容上确立了 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以科学信念为核心的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以文明礼貌、 遵纪守法和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 并积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们从学生思想变化的一般特点出发, 把德育工作分五个层次进行, 即入学初、 学习中、 实习期、 毕业前和就业后。

 一、 入学前的启始教育 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教育, 并进行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校之情, 促进班集体的尽快形

 成, 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促进人格的完善, 为今后各阶段德育工作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 学习中的养成教育 这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我们尽力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既教书又育人。加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充分挖掘文化课、 专业课内在的德育内容, 结合有关知识的传授,实施有机的思想品德教育, 配合教学进程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 学习纪律, 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 我们还根据教学要求, 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技巧的需要, 开展既有专业特点又富有德育色彩的教学活动, 学科知识讲座和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等; 我们还积极开辟课余活动的阵地, "课余兴趣活动小组", "专业技能培训班"。

 做到定时间、 定内容、 定人员、 定教师, 不间断的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技术能力。

 在课外活动及节假日期间, 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宣传、 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 并通过学校、 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渠道, 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 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在职业学校学习的优越性, "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耳入脑的教育效果。

 三、 实习期的自我教育

 实训实习既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其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 职业意识、 敬业精神、 职业纪律、 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时期, 我们结合生产实习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 职业规范、 反污染、 拒腐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我们着重加强三个环节的教育:

 一是实习前的教育。

 使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 意义、 内容、 步骤、 要求, 了 解实习单位的生产环境、 劳动条件、 劳动纪律等有关情况, 建立由学校、 实习单位和家长三方面代表组成的实习领导小组, 负责制定计划, 落实措施。

 二是实习中的教育管理。

 学校、 实习单位、 家长三方搞好分工协作, 及时互通信息, 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我们还加强带队老师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习期间德育工作的骨干作用。

 同时, 我们还注意发挥校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桥梁和带头作用, 组织学生开展自治、 自理、 自我教育活动。

 学校还组织实习通讯报道组, 定期编印《实习简报》, 让学生之间交流实习体会和收获, 及时表扬好人好事, 通报实习情况, 积极占领实习期的德育阵地, 使实习生更多的受到正面引导和熏陶。

 三是实习后的思想鉴定。

 实习期间, 对实习生既抓专业技能, 技巧的训练, 提高, 又要抓思想提高, 结合专业技术成绩的评定,进行思想表现鉴定。

 实习结束时, 从而切实有效的加强实习

 期的德育工作。

 四、 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 这一时期, 学生摆脱了 平日的学业压力, 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的毕业去向, 职业选择的问题上。

 学生思想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个人愿望与社会需要,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上, 这是毕业前德育工作应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我们多采取对话会、 恳谈会的方式, 与学生沟通思想,让学生正确理解"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质, 引导学生客观的面对现实, 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自己, 了 解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

 我们还以组织举办毕业生联欢会、 毕业成果汇报会、 优秀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五、 就业后的跟踪教育 学校建立毕业生跟踪档案, 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毕业去向, 工作情况, 并与学生建立必要的业务上的联系和指导,即关心、 扶持他们健康成长, 又通过信息反馈, 进一步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

 我校已先后聘请四位已被是建设银行录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和一位参军的幼教专业毕业生回校担任辅导员, 帮助在校生加强专业训练, 很受学生欢迎。

 我们还积极收集整理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大力宣传表彰。

 一些毕业生还经常回校汇报工作情况, 教师也对学

 生进行热情耐心指导, 并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多学知识, 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学校还经常组织毕业生集体返校,"回味"教育往往能发挥出双倍的教育效果。

 总之, 中职德育要适应职校生身 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做到深入浅出、 循序渐进。

 在内容、 形式、 手段等方面必须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必须有特色、 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

 要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培育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 德、智、 体、 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

 山东省龙口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公司规章制度 一、

 公司形象

  1 、

 员工必须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经营范围和管理结构, 并能向客户及外界正确地介绍公司情况。

  2、

 在接待公司内外人员的垂询、 要求等任何场合, 应注视对方, 微笑应答, 切不可冒犯对方。

 3、

 在任何场合应用语规范, 语气温和, 音量适中, 严禁大声喧哗。

 4、

 遇有客人进入工作场地应礼貌劝阻, 上班时间(包括午餐时间)

 办公室内应保证有人接待。

 5、

 接听电话应及时, 一般铃响不应超过三声, 如受话人不能接听, 离之最近的职员应主动接听, 重要电话作好接听记录, 严禁占用公司电话时间太长。

 6、

 员工在接听电话、 洽谈业务、 发送电子邮件及招待来宾时, 必须时刻注重公司形象,按照具体规定使用公司统一的名片、 公司标识及落款。

 7、

 员工在工作时间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8、

 员工要注重个人仪态仪表, 工作时间的着装及修饰须大方得体。

 二、

 生活作息

  1 、

 员工应严格按照公司统一的工作作息时间规定上下班。

 2、

 作息时间规定

  1 )

 、 夏季作息时间表(4 月——9 月)

 上班时间 早 8:

 30

  午休 1 2:

 00——1 4:

 00

  下班时间 晚 1 8:

 00

  2)

 、 冬季作息时间表(1 0 月——3 月)

 上班时间 早 9:

 00

  午休 1 2:

 00——1 3:

 30

  下班时间 晚 1 7:

 30

  3、

 员工上下班施行签到制, 上下班均须本人亲自签到, 不得托、 替他人签到。

 4、

 员工上下班考勤记录将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员工如因事需在工作时间内外出, 要向主管经理请示签退后方可离开公司。

 6、

 员工遇突发疾病须当天向主管经理请假, 事后补交相关证明。

 7、

 事假需提前向主管经理提出申请, 并填写【请假申请单】

 , 经批准后方可休息。

 8、

 员工享有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休息的权利, 公司不提倡员工加班, 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时间内做好本职工作。

 如公司要求员工加班, 计发加班工资及补贴; 员工因工作需要自行要求加班, 需向部门主管或经理提出申请, 准许后方可加班。

 1 )

 、 加班费标准

  公司规定加班费标准为 1 0 元/小时;

 2)

 、 加班费领取

  加班费领取时间为每月 24 日(工资发放日)

 。

 三、

 卫生规范

  1 、

 员工须每天清洁个人工作区内的卫生, 确保地面、 桌面及设备的整洁。

 2、

 员工须自觉保持公共区域的卫生, 发现不清洁的情况, 应及时清理。

 3、

 员工在公司内接待来访客人, 事后需立即清理会客区。

 4、

 办公区域内严禁吸烟。

 5、

 正确使用公司内的水、 电、 空调等设施, 最后离开办公室的员工应关闭空调、 电灯和一切公司内应该关闭的设施。

 6、

 要爱护办公区域的花木。

 四、

 工作要求

 1 、

 工作时间内不应无故离岗、 串岗, 不得闲聊、 吃零食、 大声喧哗, 确保办公环境的安静有序。

 2、

 新入职员工的试用期为三个月, 员工在试用期内要按月进行考评。

 详见《员工试用期考核表》 。

 3、

 公司内所制定的《员工日程表》 是衡量员工完成工作量的依据,要求员工每天要认真、详尽的填写,作为公司考核员工工作量的标准。

 4、 职员间的工作交流应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大厅、 会议室)

 , 如需在个人工作区域内进行谈话的, 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三分钟(特殊情况除外)

 。

 5、

 加强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培训将施行签到制, 出席记录和培训考核也将作为公司绩效考核的部分)

 。

 6、

 经常总结工作中的得失, 并参与部门的业务讨论, 不断提高自 身的业务水平。

 7、

 不得无故缺席部门的工作例会及公司的重要会议。

 8、

 员工在工作时间必须全身心地投入, 保持高效率地工作。

 9、

 员工在任何时间均不可利用公司的场所、 设备及其他资源从事私人活动。

 一经发现,给予警告, 情节严重者, 公司将予以辞退。

 1 0、

 员工须保管好个人的文件资料及办公用品, 未经同意不可挪用他人的资料和办公用品。

  1 0、 员工要保管好个人电脑, 按公司规定进行文档存储、 杀毒及日常维护, 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综合管理部, 由公司安排修理。

 五、

 保密规定

  1 、

 员工须严守公司商业机密, 妥善保存重要的商业客户资料、 数据等信息。

 2、

 管理人员须做好公司重要文件的备份及存档工作, 并妥善记录网络密码及口令。

 并向总经理提交完整的网络口令清单。

 3、

 任何时间, 员工均不可擅自邀请亲朋好友在公司聚会。

 4、

 员工及管理人员均不可向外泄露公司发展计划、 策略、 客户资料及其他重要的方案,如一发现, 除接受罚款、 辞退等内部处理外, 情节严重的, 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

 人员管理

  1 、

 员工必须服从公司的整体管理, 包括职务的分配及工作内容的安排。

 2、

 员工须尊重上司, 按照上司的指导进行工作并主动向上司汇报工作情况。

 3、

 员工有关业务方面的问题须及时向部门主管或经理反映, 听取意见。

 4、

 涉及超出员工权限的决定必须报经部门主管或经理同意。

 5、

 员工不服从上级指挥, 目无领导, 顶撞上级, 而影响公司指导系统的正常运作, 视情节严重程度, 给予处理。

 6、

 管理人员应团结互助, 努力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 鼓励并带领好员工队伍, 时刻掌握员工的工作情况, 确保公司整体策划顺利进行。

  7、

 公司是一个大家庭, 员工应团结互助, 为公司发展做出努力。

篇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科学 20 10 年 第 1

 0 期

 教育理论 浅谈教育合力 鲁俊媛 ( 河北省卢龙县卢龙镇总校 066400) 现阶段,我 国社会经济 高速发展,要实现我 国持续高速发 展的宏伟蓝图,需要培养千百万符合社会要求和时代特点的德、

 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青少年一代既具有适应 社会发展的知识技能,又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心理和思想 行为,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 社区教育的合力,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 ,保持教育 影响的一致性,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使全社会共同承担起为社 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的相互联系、

 相互协调、相互沟通 ,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 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构建学校、

 家庭、社区共同育人的模式,把家长与社区推到了学校教育 的主 人翁地位,使他们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自发变成 自觉,这就极大 地增强了学校教育的力量,也增强了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目的 性和计划性。

 有效实行三结合教育合力对我国现阶段的青少年教育具有重 大意义。

 l|三教结合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 三教结合使教育在纵向时间上延伸至人生的两端,把学前教 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直至老年教育衔接起来,形成终身教 育网络。在横向空间上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学校教育与社 会要求有机地衔接起来,有助于克服教育和社会发展相脱节的现 象,建立教育社会一体化教育体系。教师在教学 中要清醒地认识 到 “ 教不单单是为了会,更是为了用” ,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是 为社会建设服务的。因此,三教结合有利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技能 教育相互渗透,使普通教育加入职业教育成分。职业教育渗入普 通教育的内容,可以使二者向着综合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教育内

 容、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国家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与地方教育 管理体制的紧密衔接。

 2. 三教结合有利于统一教育方 向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 区教育虽然在 教育环境、教育内

 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在青少年的成 长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它们的对象是共同的,都是正在成长的

 青少年,三者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共同的 目的和愿望,总体方 向是一致的,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事实证明,青少年的

 教育工作存在着较强的不定性,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区同时 受到一致 的教育影响。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结合、协调得 好,他们在各个方面就比较好 ,即使有时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思想上有波动,在三方面的共 同配合下也会使学生很快转变过 来 反之,三方面沟通协调得不好 ,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不确定因 素就会大大提高,教育失败的比例也就随之提高。

 3. 三教结合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 学校、家庭 、社区三方面教育结合成一个 有机整体 ,在这 个整体中,三方面教育各 自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彼此不能互 相代替 。只有这三个方面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 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 的整体教育效 果。对于一个特定的教育 目标,有时通过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途 径不能实现,通过学校教育则能实现;有时通过一种教育途径不 能实现,需要通过几种教育途径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如在家庭 教育中,家长与子女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教育中渗透着丰富的 情感色彩,子女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所以,往往是教师反反复 复的几堂课说教比不上家长的三言两语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 量有利于节省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实效。社区教育内容具有多 4

 样性、实用性、技术性,所采取的方式也灵活多样,有利于青少 年更多地了解社会,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根据我国教育行业 的

 现状,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量的优秀教育人才分布在 社会的各个行业,有些学生在学校虽然没有出色的表现,而在社 会优秀教育力量的教育下却显示出他们的才干 因此,三方面教 育只有形成共同方向的教育合力,相互为谋 ,才能真正地培养出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育人的任务。

 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后,要想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在 旧的教 育机制下所形成的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相脱节的现象,改 变应试、封闭的教育方式、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 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 走,还要不断地探索。我们可以结合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三方面教 育相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

 1. 互相访问

 班主任和教师以及家长 都应该把互相访问看成是教育孩子 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互相访问的内容:一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班 级、家庭、社区的基本情况。作 为教师,要认识学生的家庭成 员,了解家庭的政治、经济情况,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条件,家 庭主要成员的职业、文化水平和特长以及学生在家庭中成长的历 史、表现和个性特征等。在家长方面,主要是要熟悉孩子的班主 任及各科任老师,了解学校班级的环境 、学习风气和传统 ,知道 学校对孩子提出了哪些基本要求。二是互相通报学校、家庭、社 区近来发生的重要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家庭中的主要活动、

 表现和进步情况。三是共 同商定今后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防 止出现要求不一致的现象。

 2. 通讯联系 通讯联系的方式很多,如传递书信、联系卡、打电话、捎 口

 信以及寄送学校、班级及社区出版的刊物等。它的特点是联系面 大、快,比较容易保持经常化。这种方式多半是传递学生的学习

 成绩和平常表现,通报学校、家庭、社区发生的重要变化及新的 要求,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 ,推广教育子女的好经验等,利 用通讯联系,达到互通情报、共同教育孩子的目标。

 3. 家长会 和 家长学校 举行家长会 ,学校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大多数家长取得一般 性的联系,家长会接触面广泛 ,收效较高。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 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 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 ,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优秀学生,

 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的方式有全校性的、年级 性的和班级性的三种,一般是把三者结合起来,先开全校家长 会 ,接着分班座谈。举行家长会要事先充分准备 ,目的要明确,

 中心要突出,内容要丰富,时间要选择合适,才能吸引更多的家 长参加,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工作。举办家长学 校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向家长传授抚养子女的科 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 素质 。

 4. 教育讲座 教育讲座是根据需要不定期地举办专题性报告等教育活动。

 如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工厂 、部队各单位 的先进生产者 、劳动模 范、战斗英雄到校做报告。学校和社 区也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或家 庭教育方面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聘请教育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讲 解。教育讲座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以上是几种较为普遍 的三教结合的方式,除此之外,我们在 实际的工作中要灵活应用,主动创新。总之,让我们发挥教育合 力的作用,为培养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共同努力。

篇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彩桥

 唐君池

  重庆市綦江区九龙小学

  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在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 极易产生认识、 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 心理发展的异常, 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感受到父母亲情,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媒介, 它能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距离, 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 班主任要充分运用“校讯通”、 “亲情群”、 “校园网”、 “网络心理课堂”、 “远程视频对话”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调适与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一、 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 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中国留守儿童约 6683 万人, 包括城乡 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 留守儿童的比例达 28. 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57. 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 42. 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留守儿童中的 79. 7%由爷爷、 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 朋友, 7. 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 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隔代教育” 问题在“留守儿童” 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 父母外出打工后, 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 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 给这些可怜的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 57. 14%。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 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 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 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在学习、 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 纠正, 久而久之, 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 自制力弱, 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有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 情感冷漠、 自卑懦弱、 行为孤僻、 性格内向, 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还有的脾气暴躁、 冲动易怒, 意志薄弱, 不思进取, 不求上进。

 二、 现代信息技术, 为留守儿童和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 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其成因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之所以特殊, 是因为他们与其他儿童相比, 缺少来自家庭的亲情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

 为此, 我们班主任要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着手, 建立“留守学生” 档案袋, 积极探索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更加快捷、 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形式——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互动教育模式, 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全新模式, 它能够异步、 多样化地展现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 既能解决在传统形式下留守儿童家长与老师在特定的时间里不能同时出现的矛盾, 还实现了家校合作的信息化, 尤其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调适与引导搭建起新型而有效的平台。

 (一)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凸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

 “创设、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能力。

 ” 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 “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 构建先进、 高效、 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

 ” 因此, 我们积极尝试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大量生动而丰富多彩的文字、 图表、 图像、 动画、 声音等, 形象、 直观地呈现在留守儿童面前, 为他们创设优质的心理健康认知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 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 开设爱心妈妈信箱, 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

 给留守孩子以心理咨询和辅导。

 成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 , 利用心理论坛、 网上聊天室、 电子邮件等加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 沟通、 交流。

 同时, 由教师在论坛、 博客上发表一些案例或者引人深思的文章, 让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进行访问、 讨论, 通过正面引导, 让他们在资料的浏览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积极进取。

 (二)

 开设“网络心理课堂” ,

 为留守儿童创造安全灵活的心理咨询空间 网络心理课堂, 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的新的教育教学形式, 它是以计算机为工具、 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崭新的心理教育形式。

 网络心理课堂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课堂, 它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选择参与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从而获取相关的心理知识, 培养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

 这个课堂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 给“来访者” 一个最安全、 最灵活的心理咨询空间。

 “网络心理课堂” 的开设, 为留守儿童创造了安全灵活的心理咨询空间。

 比如针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 设计一个“亲子关系课堂”

 , 然后就这一课堂设计多个版块:

 “亲子关系测定” 等心理测量量表供留守儿童进行自测; “亲情演绎” 等心理故事供留守儿童阅读;“家庭写真” 等心理问答让留守儿童自省; “心理加油站” 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双向交流; “心理聊天室” 与所有参与这一课堂的孩子进行心理交流等, 全面地, 系统地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 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三)

 巧用“亲情群” , 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的桥梁 QQ 群, 是大家广为熟悉的聊天平台, 随着应用的深入, 它早已辐射到我们学习、 工作、 生活的各个角落。

 那些年轻的外出务工父母们, 大都会上网聊天。

 为此, 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创建 QQ“亲情群” , 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心理辅导活动时间与家长在 QQ 上交流, 增进亲情,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家长还可以通过“亲情群” 同班主任、 任课老师或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提出合理化建议, 协调有效教育措施的实施。

 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也可以通过Q Q群和多位家长互相交流, 不论是针对哪个家长或学生提的意见与教育方式, 其他家长在倾听与参与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启发, 这种各抒己见的方式

 也方便集思广益, 对互动教育起到很大的帮助, 为留守儿童搭建心的桥梁。

 另外,还可开设 QQ 亲情聊天室, 让留守孩子能有机会与家长进行“远程视频对话” , 使家长能看见孩子的学校生活状况, 让孩子能和爸爸妈妈零距离接触, 缩短家长和孩子在地域上的亲情距离, 让亲情不再遥远, 更加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调适与引导。

 (四)

 运用“校园网” , 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灵自由的空间 每个人都希望能拥有思想的空间、 自由的心灵。

 而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大都内向孤僻、 敏感多疑, 表面冷酷。

 但他们的内心却非常渴望与人交流, 同所有的孩子一样, 他们也有着天生的创造力和灵性, 他们自由思想的潜能更应该被启发, 思维推理和思维判断能力更应被发展。

 随着校园网的迅速发展, 为中国中小学内部实现教育的资源共享、 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更为留守儿童创设心灵自由的空间。

 通过在网站中呈现哲理故事, 引领留守儿童进入广阔的思考空间, 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 注重培养他们乐群、 合群、 乐观开朗的性格, 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 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五)

 让“ 校讯通” 为留守儿童架起“爱” 的彩桥 “校讯通” 是一种实现“学校、 家庭、 社会” 三结合的全新互动教育平台, 是学校和家庭之间零距离接触的有效工具, “ 校讯通” , 为留守儿童架起了 一座“爱” 的彩桥。

 它可以通过互动短信, 方便学校、 家长、 临时监护人之间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 思想等状况, 并及时沟通。

 班主任老师可以免费对家长进行网上家访, 还可以将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情况、 考试成绩、 学校活动信息、 教育资讯以及教子经验等以信息的形式发送到家长手机上, 大大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

 同时, 让外出打工的父母通过打电话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关注子女的学习、 生活和心理状况, 及时与孩子交流, 抚慰留守儿童孤寂的心灵,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亲情的温暖, 从而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总之, 只有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沟通机制, 铺设好亲情沟通的爱心桥梁, 留守儿童才能在“学校、 家庭、 社会” 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体系中健康成长。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 作为与孩子、 家长直接沟通的班主任, 就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 利用信息技术, 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 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让我们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育平台, 为留守儿童营造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2012 年中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中国人口宣教中心,2012.7. 2.叶军,江建华.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 年第 27 期

  3.范明刚.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J].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9. 4.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

 .教育部,2012.03.30.

篇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问题儿童的行为特点、 成因及对策

 摘要

 首先, 问题儿童的特点指在思想上比较落后, 在学习上目的不明确, 在组织纪律上, 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自由散漫, 不服管理; 在行为上, 不守纪律, 自以为是, 我行我素…… 形成原因:

 从内因来看, 小学生从童年向少年、 青年过渡时期, 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处于半幼稚、 半孩童状态, 有很强的自尊心, 要求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护, 以“小大人” 自居, 具有很重的心理压力。

 从外因来看, 应试教育, 学生舆论的压力, 学习负担及、 经济因素影响、社会等等的影响, 从而产生厌学、 逃学、 弃学心理。

 不及时加以转化, 既害了他们自己, 也会传染其他同学。

 问题学生转化工作:

 问题学生转化工作:

 一, 转变观念; ,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全面意识、学生主动活泼创造性的发展的意识。

 二, 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打铁先要本身硬, 要以渊博的知识, 人格的魅力影响他们。

 三, 了解每一个学生; 真正达到亲知、 认知、 深知、, 方能做到人脉人理, 做到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提高工作准确度和效率。

 四, 尊重关怀每一位学生;五, 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 六, 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合力效应; 七, 进一步完善落实“三结合” 教育网络。

  关键字:

 问题儿童, 心理断奶期, 人格的魅力, 六优先原则, 尊重关怀

 目录

 一、 摘要………………………………………………………………………1

 二、 绪论………………………………………………………………………1

 三、 问题儿童的特点…………………………………………………………2

 四、 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3

 五、 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5

 六、 结论………………………………………………………………………9

 七、 附录及参考文献…………………………………………………………10

 九、 致谢 …………………………………………………………………………10

 问题儿童的行为特点

 成因及对策

 有这样一部分学生, 在思想上比较落后, 不求上进或上进心不强, 道德品质较差; 在学习上目的不明确, 思想不牢固, 学习马马虎虎, 缺乏刻苦精神,成绩较差; 在组织纪律上, 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自由散漫, 缺乏集体荣誉感,不服管理; 在行为上, 不守纪律自以为是, 我行我素……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们通常说是问题学生, 如果不及时加以转化, 既害了他们自己, 也会传染其他同学。

 因此, 做好这一部分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

 而且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教师只是简单地思想教育, 不了解其成因, 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达到转化的目的。

 这就说明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 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 我们教育工作者, 不怕困难, 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把这个工作当做自己的天职。

 下面就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对策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

 形成原因 问题儿童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条原因:

 从内因来看, 小学生年龄一般在 8 岁到 13、 14 岁, 在身心上还处于剧烈发展变化, 是一个从童年向少年, 青年过渡时期, 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心理断奶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他们身体发育速度, 由无知孩童称为少男少女, 情绪变化急剧, 大起大落。

 他们的社会、 文化知识、 经验和活动力也随之增强。

 他们的心理特点是处于半幼稚、 半孩童状态, 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情感脆

 弱而又有很强的自尊心, 为了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护, 以“小大人” 自居, 据有很重的心理压力。

 因此, 有些时候会在课堂之上做一些小动作, 或者故意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等等, 都是叛逆心理造成的。

 还有一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一个人的童年时怎样度过的, 童年时代由谁带路, 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番话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家庭早期教育在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作用。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或者放任孩子”自由成长”,还有的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 使孩子丧失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依托, 怪异的家庭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异常, 出现偷东西、 打架斗殴、 有时逃学, 以此发泄不满。

 因此跟家长携手转化问题学生尤为重要。

 从外因方面来看, 又来自应试教育, 体制的影响, “读书无用” 论、“学而优则仕” 的影响, 以及来自社会、 家庭、 班主任、 任课老师、 学生舆论的压力,学习负担及、 经济因素影响, 又受亲自目睹的社会种种现象的迷惑, 从而产生厌学、 逃学、 弃学心理, 称为问题学生, 容易失学而流失。

 比如说, 现在有好多学生没有上进心, 他们会想只要成绩能说的过去就行, 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致使这些学生养成随大流的坏心理, 这也是问题学生形成的一方面。

 二、

 加强管理, 做好问题学生转化工作 首先转变观念,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全面意识、 学生主动活泼创造性的发展的意识。

 以班级管理为切入点。

 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 升学率评价学生, 以成绩论英雄的旧观念就办法, 依法执教, 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

 多进行一些多样式, 有意义的比赛, 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体验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作用, 给他们表现自我的舞台。

 如在象棋

 比赛中门一向不守纪律的一位学生登上了领奖台, 体会到“我” 能行,克服了 自卑心理增强了自信心。

 2、

 善于发现多方面有潜力的问题学生。

 比如在一些集体活动中让这些问题学生加入, 当得奖的时候, 就会让他们明白这个成绩有“我”一份,体会到和大家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而且你会从中发现其实也有他们优秀的一面。

 其次, 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无小节, 处处是楷模。

 老师打铁先要本身硬,要以渊博的知识, 学者的风范, 潇洒的气度, 美好的形象感化学生, 课上是导师, 课下是朋友, 以自己模范行为, 人格的魅力影响他们。

 其实多跟孩子们接触是最好的影响力, 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

 做工作的时候切勿“盛气凌人”, 更忌“批评、 批评、 再批评”。

 对待问题学生既需要立即饿, 更需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不要歧视、 嘲笑他们, 不要对他们有偏见, 认为他们不可救药。

 我们要坚信:

 学生就是学生, 他们最刚强, 也最脆弱, 不能委屈他们。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他人、 集体尊重的情感。

 它促使问题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 是学生积极向上、 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

 第三, 老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 新生入学通过查阅户口, 家长座谈,与任课老师座谈, 与学生的家庭、 生活、 学习个性、 爱好特长诸多方面进行了解, 真正达到亲知、 认知、 深知、, 方能做到人脉人理, 做到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提高工作准确度和效率。

 勤沟通, 了解学生从而就更多的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 是他们畅吐积怨, 直抒胸臆。

 当有对抗情绪是, 需要我们冷静而耐心地疏导。

 面对强烈的对抗行为, 一定要找出对抗的缘由, 对症下药,变换教育方式, 让问题学生感到无指责之意, 而是在化解矛盾, 缓和对抗。

 我们可以用拉家常的形式和问题学生谈话, 首先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 从而进

 一步找到差距, 分析原因。

 还要主动和他谈心, 了解他的困难, 在生活上体贴他, 在学习上帮助他, 相信他会为你而感动。

 第四, 老师要从事业心和爱心出发, 尊重关怀每一位学生, 与他们交朋友,不但不能歧视, 放任问题学生, 反而要以满腔的热情偏爱问题学生, 遵循六优先原则, 即批阅作业优先, 个别辅导优先, 课堂提问优先, 参加集体活动优先,鼓励表扬优先, 家庭访问优先。

 同时还要严格要求, “长善救失” 鼓起他们的勇气、 树立生活、 学习上的信心, 勇敢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让他们认为老师其实是重视每一位学生的, 自己也是老师心爱的学生和老师的温暖, 问题就好解决了。

 第五, 要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消除自卑感, 树立自信、 自强、自爱的意识, 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火。

 班主任老师在仔细观察基础上, 根据他们的爱好和兴趣, 特长, 有意提供他们施展才能和锻炼的机会, 给他们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 激励进步的机会, 维护独立个性机会, 产生内部压力变动力的机会, 给他们架起向上攀登进取的阶梯。

 同时, 要利用班会、 周会、 主题队会、 讨论、 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理想教育、 爱国家、 爱社会、 爱集体、 爱科学、 爱劳动的教育。

 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促使他们充满信心, 张起知识的风帆, 驶向胜利的彼岸。

 发现优点, 放大优点, 不要认为是小题大做, 其实在孩子们的心里这就是很大的进步。

 抓住这个闪光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进行及时表扬, 并以这些闪光点, 作为消除他们消极心理的支撑点, 让他们鼓起勇气, 扬起前进的风帆。对问题学生,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立刻给予鼓励, 使他们看到一份努力,一分成绩, 从而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第六, 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和学生的合力效应。

 任课老师和学生接触最多, 最

 了解学生, 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 如学习动机、 学习态度、 学习障碍、 学习成绩最清楚。

 班主任要团结任课老师, 以便及时准确的做好学生工作, 协调教育方法, 有的放矢形成集体合力教育影响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面向全体、侧重后进生、 个别指导先进的原则, 精心施教, 精心设置不同层次, 深浅度不同的训练题, 不断进行小打小闹的测试, 使之看得见进步, 看的见希望,“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只要我们遵循高起点低要求, 走一步是一步, 逐步提高, 渗透推进, 同样可得到高品位的成绩和收获。

 精心安排座次, 开展各种谈心, 交友活动, 是问题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们的信任。

 第七, 进一步完善落实“三结合” 教育网络。

 在学校、 社会、 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中, 班主任是三者网络中的中心一环, 以班主任为纽带, 积极办好家长学校, 定期向家长汇报班务工作和学生的工作, 学习情况, 取得社会支持,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共同教育问题学生, 改革家访的目的、 内容和方法, 杜绝告状式家访。

 与家长全面交流学生的情况, 突出学生的进步成绩, 善意婉转地提出教育办法也意见, 建立学校、 家庭定期联系制度, 填好家长联系卡。

 孩子是家长的, 也是我们老师的, 为了我们的宝贝, 一起努力。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我们要坚定一个信念:

 “没有做不到家的工作, 没有转变不了的问题学生。” 我们和学生一起成长, 共同经历一生中的美好时光。

 相信自己, 我能行, 我最棒,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附录及参考文献:

  陈仲庚, 人格心理学,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李伟,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王耕、 叶忠根、 林崇德, 小学生心理学,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致

 谢

 在论文完成之际,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西南大学和定州电大给我这次继续深造的机会。

 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我的班主任马老师给予我很大帮助, 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 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 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 我都得到了马老师无私的帮助,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也得到了许多同事的宝贵建议, 支持和帮助, 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感谢所有关心、 支持、 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最后, 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

篇五: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学校、 家庭、 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思考

  记得梁启超曾说过, “少年强则国强” ,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 。

 可见, 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兴亡。

 21 世纪是人类最关心教育的世纪。

 教育是包括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等在内的“大教育系统工程” 。

 那么学校、 家庭、 社会提供了怎样的生活空间? 现在的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名青年教师, 在立足于教学工作之后, 应该时时警醒的问题。

 孩子们整天迷恋着上网, 孩子们只追求穿品牌, 孩子们只想着当明星, 孩子们不好好学习, 家长们经常向老师诉说此类烦恼。

 这些现象不仅使家长们痛心, 也时刻困绕着教师的思绪。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管理? 现代教育中存在着怎样的弊病呢? 这是教师、家长们时常思索的社会问题。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 家庭中丰富的情感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这是提高青少年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孩子以健康的心理、 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而良好的学校教育不仅能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对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有着家庭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但由于教育范围、 角度不同,在教育的方法上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力补充。

 社会教育包括伦理道德教育、 法律法规教育等, 它寓于读书看报、 观看电视、 浏览祖国河山、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之中。

 家长应利用各种途径, 培养孩子热爱祖国、 关心他人的良好品格; 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范围及交友诸方面的情况, 尽量发挥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正面效应。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三个支柱, 缺一不可。

 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工作者, 以学校、 社会、 家庭教育的三结合为思考, 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

 因此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时, 力求寻找学校、 家庭及社会教育三者的切入点, 综合三者形成合力,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必须做到协调一致, 互相配合。

 1、 三结合教育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家庭、 社会和学校三方面以不同的时空占据着学生的整个生活。

 这三者无论哪个方面出现空白, 都将使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 如果学生在一定的时间、 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 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 例如有些学生旷课或者频繁去网吧、 游戏厅等场所。

 做为家长要掌握好学生的作息时间, 尽可能地控制好子女的空余时间。

 社会应规范管理, 禁止学生出入这些场所。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的约束, 家庭有家长的督促, 社会有良好的社会风尚的熏陶。

 因此, 搞好三种教育的衔接, 成为整体化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 三结合教育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平时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 在校外常会被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

 例如迟到了 家长却帮学生找理由

 或自己包揽责任。

 如果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 那么, 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 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

 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 家长对子女溺爱的现象也日益突出, 这些与家庭教育和社会不良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 要不断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 统一组织好社会教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 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 学校、 社会教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

 3、 “三结合” 教育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的互补作用, 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在时空上, 在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教育效果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家庭教育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密血缘关系, 在教育中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 系统性等特点, 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 实用性、 及时性和补偿性的特点, 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 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不同兴趣爱好。

 我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义务呵护、 培养下一代的成长。

 调动学校、 家庭、 社会多方面的力量, 齐抓共管, 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是现代教育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这样三个渠道来突破, 开辟出与时俱进的和谐教育网络途径。

 第一、 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通过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议, 班主任进行家访或通过多种联系手段, 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各项教育目的和要求, 使家长们及时了 解学校的教育意图, 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 形成教育的合力, 共同提高教育的效果。

 第二、 家长应主动与学校、 班主任加强联系。

 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 也希望家长到学校访问, 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 学校对学生当前的教育意图和要求等。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二者只有积极配合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

 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第三、 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只有努力构建好学校、 家庭、 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

 “三结合” 教育的推广与挖掘是全体社会成员团结起来开发现代教育最有效的武器。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形成有其深的影响, 学校、 家庭只有通过多种途径, 多种渠道与社会相结合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 才能塑造具有优良素质的一代新人。

 诗人泰戈尔曾这样说:

 “不是铁器的敲打,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 美丽的鹅卵” 。

 如果孩子是一株新苗, 学校就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沃土; 我们热切期盼着各位家长、 社会的倾情关注, 愿意和大家一道共同探索孩子的成长之路, 乘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为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成长空间, 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G6F5E4D3C2B1A0A+z -y) x(w*v&u% t $s! r#qZpZoYn XmWlVkUjTiSh RgQfPeOeNdMc LbKaJ9I8H7G6 F5E4D 3D2C1B0 A+z-y) x(w*v&u%t$s$r!q#pZ oYnXmW lVkUjT iShRhQgPfOeNdMcLbKaJ9I8H 7G6G5F4E3D2C 1B0A+z-y) x(w*v*u&t%s$r!q #pZoYn XmWlVk UkTjSiRhQgPfOeNdMcLbKaJ9 J8I7H6G5F4E3 D2C1B0A+z-y-x) w(v*u&t%s$ r!q#p ZoYnXnW mVlUkTjSiRh Q gPfOeNdMcMbL aK9J8I7H6G5F 4E3D2C1B1A0z +y-x) w(v*u&t %s$r! q #qZpYo XnWmVlUkTjSiRhQgPfPeOdNc MbLaK9J8I7H6 G5F4E4D3C2B1A0z+y-x) w(v* u&t%t$s! r#qZ pYoXnWmVlUk T jSiShRgQfPeO dNcMbLaK9J8I 7H7G6F5E4D3C 2B1A0z+y-x) w (w*v&u%t$s!r #qZpYo XnWmVlVkUjTiShRgQ fPeOdNcMbLaK aJ9I8H7G6F5E 4 D3C2B1A0z+z -y) x(w* v&u%t $s!r#qZpYoYn X mWlVkUjTiSh RgQfPeO dNdMc LbKaJ9I8H7G6 F5E4D3C2C1B0 A+z-y)x(w*v& u%t$s!r!q#pZoYnXmWlVkUjT iShRgQgPfOeN dMcLbKaJ9I8H7G6F5E4E3D2C 1B0A+z-y) x(w *v&u%t%s$r! q # pZoYnXmWlVk UjTiSiR hQgPf OeNdMcLbKaJ9 I8H7H6G5F4E3 D2C1B0A+z-y) x(w(v*u&t%s$r!q#pZoYnXmW lVlUkT jSiRhQ gPfOeNdMcLbKaK9J8I7H6G5F 4E3D2C 1B0A+z +y-x) w(v*u&t%s$r!q#pZoYo XnWmVlUkTjSi RhQgPfOeNdNcMbLaK9J8I7H6 G5F4E3D2C2B1 A0z+y-x) w(v*u&t%s$r! r#qZ pYoXnW mVlUkT jSiRhQgQfPeOdNcMbLaK9J8I 7H6G5F5E4D3C2B1A0z+y-x) w (v*u&u%t$s! r#qZpYo XnWmV lUkTjTiShRgQ f PeOdNcMbLaK 9J8I8H7G6F5E 4D3C2B1A0z+y - x) x(w*v&u%t $s!r#qZ pYoXn WmWlVkUjTiSh RgQfPeOdNcMb LbKaJ9I8H7G6 F5E4D3C2B1A0 A +z-y) x(w*v& u%t$s! r# qZpZ oYnXmWlVkUjT iShRgQfPeOeN dMcLbKaJ 9I8H 7G6F5E4D3D2C 1B0A+z-y) x(w *v&u%t$s$r!q #pZoYnXmWlVk U jTiShRhQgPf OeNdMcLbKaJ9 I8H7G6G5F4E3 D 2C1B0A+z-y) x(w*v*u& t%s$ r!q#pZoYnXmW lV kUkTjSiRhQ gPfOeNdM cLbK aJ9J8I7H6G5F 4E 3D2C1B0A+z -y-x) w(v *u&t %s$r!q#pZoYn X nWmVlUkTjSi RhQgPfOeNdMc MbLaK9J8I7H6 G5F4E3D2C1B1 A0z+y-x ) w(v* u&t%s$r!q#qZ p YoXnW mVlUkTjSiRhQgP fPe OdNcMbLaK9J8 I7H6G5F4E4D3 C2B1A0z+y -x) w(v*u&t%t$s! r# qZpYoXnWmV lUkTjSiSh RgQ fPeOdNcMbLaK 9J8I7H7G6F5E 4D3C2B1A0z+y -x) w(w*v&u%t $s!r#qZpYoXn WmVlVkUjT iSh RgQfPeOdNcMb La KaJ9I8H7G6 F5E4D3C2B 1A0 z+z-y) x(w*v&u% t$s!r#q ZpYoYnXmWlVkUjTiShRgQfPe OdNcMcLbKaJ9 I8H7G6F5E4D3C2B1B0A+z-y) x(w*v& u%t$s! r#q#pZoYnXmWlVkUjTiShRgQ fPfOeN dMcLbK aJ9I8H7G6F5E4E3D2C1B0A+z -y) x(w*v&u%t %s$r! q#pZoYnXmWlVkUjTiSi RhQgPf OeNdMc LbKaJ9I8H7H6G5F4E3D2C1B0 A+z-y ) x(w(v* u&t%s$r!q#p Z oYnXmWlVlUkT jSiRh QgPfOeN dMcLbKaK9J8I 7H6G5F4E3D2C 1B0A+z+y-x) w (v*u&t%s$r!q#pZoYoXnWmVl UkTjSiRhQgPf OeNdNcMbLaK9J8I7H6G5F4E3 D2C2B 1A0z+y- x) w(v*u&t%s$r! r#qZpYoXnW mVlUk TjSiRhQ gQfPeOdNcMbLaK9J8I7H6G5F 5E4D3C2B1A0z +y-x) w(v*u&u%t$s!r#qZpYo XnWmVlUkTjTi ShRgQf PeOdNcMbLaK9J8I8H 7G6F5E4 D3C2B 1A0z+v*u&t%s $r! q#pZpYoXn WmVlUk TjSiRh QgPfOeOdNcMbLaK9J8I7H6G5 F4E3D3C2B1A0 z+y-x) w(v*u& t%s$s!r#qZpY oXnWmVlUkTjS iRhRgQfPeOdN cMbLaK9J8I7H 6G6F5E4 D3C2B 1A0z+y-x) w(v*v&u%t$s!r#q ZpYoXnW mVlUk UjTiShRgQfPeOdNcMbLaK9J9 I8H7G6F 5E4D3 C2B1A0z+y-y) x(w*v&u%t$s! r#qZpY oXnXmW lVkUjTiShRgQfPeOdNcMcLbK aJ9I8H 7G6F5E 4D3C2B1B0A+z-y) x(w*v&u%t $s!r#q #pZoYn XmWlVkUjTiShRgQfPfOeNdMc LbKaJ9I8H7G6 F5E4E3D2C1B0A+z-y) x(w*v& u%t%s$r ! q#pZ oYnXmWlVkUjTiSiRhQgPfOeN dMcLbKa J9I8H 7H6G5F4E3D2C1B0A+z-y) x(w (v*u&t%s$r!q#pZoYnXmWlV lUkTjSiRhQgP fOeNdMcLbKaK 9J8I7H6G5F4E 3D2C1B0A+z+y -x) w(v*u &t%s $r!q#pZoYoXn W mVlUkTjSiRh QgPfOeN dNcMb LaK9J8I7H6G5 F4E3D2C2B1A0 z+y-x) w(v*u& t%s$r!q#qZpY o XnWmVlUkTjS iRhQgPf PeOdN cMbLaK9J8I7H 6G5F4E4D3C2B 1A0z+y- x) w(v *u&t%t$s!r#q Z pYoXnWmVlUk TjSiShR gQfPe OdNcMbLaK9J8 I7H7G6F5E4D3 C2B1A0z+y-x) w(w*v&u%t$s! r #qZpYoXnWmV lVkUjTiShRgQ fPeOdNcMbLaK a J9I8H7G6F5E 4D3C2B1A 0z+z -y) x(w*v&u%t $sYoXnWmVlUk TjSiRhQg QfPe OdNcMbLaK9J8 I7H6G5F5E4D3 C2B1A0z+ y-x) w(v*u&u%t$s! r#qZpYoXnWmV lUkTjTiShRgQ fPeOdNcMbLaK 9J8I8H 7G6F5E4D3C2B1A 0z+ y-x) x(w*v&u% t$s! r#qZpYoX nWmWlVkUjTiS hRgQfPeOdNcM bL bKaJ9I8H7G 6F5E4D3C2B1A 0A+z-y) x(w*v &u%t$s!r#qZp ZoYnXmWlV kUj TiShRgQfPeOe Nd McLbKaJ9I8 H7G6F5E4D 3D2 C1B0A+z-y) x( w* v&u%t$s$r! q#pZoYnXm WlV kUjTiShRhQgP fO eNdMcLbKaJ 9I8H7G6G5F4E 3D2C1B0A+z-y) x(w*v*u& t%s$r!q #pZoYnXmWlVkUkTjSiRhQgPf OeNdMcLbKaJ9 J8I7H6G5F4E3D2C1B0A+z-y- x) w(v* u&t%s$ r!q#pZoYnXnWmVlUkTjSiRhQ dMcLbK aJ9I8H 7G6F5E4E3D2C1B0A+z-y) x(w *v&u% t%s$r!q #pZoYnXmWlV k UjTiSiRhQgPf OeNdM cLbKaJ9 I8H7H6G5F4E3 D2C1B0A+z-y) x(w(v* u&t%s$ r!q#pZoYnXmWlVlUkTjSiRhQ gPfOeN dMcLbK aK9J8I7H6G5F4E3D2C1B0A+z +y-x)w(v*u&t %s$r! q#pZoYoXnWmVlUkTjSi RhQgP fOeNdNc MbLaK9J8I7H6G5F4E3D2C2B1 A0z+y -x) w(v* u&t%s$r!r#qZpYoXnWmVlUkT jSiRhQ gQfPeO dNcMbLaK9J8I7H6G5F5E4D3C 2B1A0z+y-x) w (v*u&u%t$s!r#qZpYoXnWmVl UkTjT iShRgQf PeOdNc MbLaK9J8I8H7G6F5E 4D3C2B1A0z+y -x) x(w*v&u%t$s! r#qZpYoXn WmWlVk UjTiSh RgQfPeOdNcMbLaKaJ9I8H7G6 F5E4D3C2B1A0 z+z-y) x(w*v& u%t$s!r#qZpY oYnXmWlVkUjT iShRgQfPeOdNdMcLbKaJ9I5E 4D3C2B1A0z+y -x) w(v*u&u%t$s! r#qZpYoXn WmVlUk TjTiSh RgQfPeOdNcMbLaK9J8I8H7G6 F5E4D3C2B1A0 z+y-x) x(w*v& u %t$s!r#qZpY oXnWmWlVkUjT iShRgQfPeOdN cMbLbKaJ9I8H 7G6F5E4 D3C2B 1A0A+z-y) x(w*v&u%t$s!r#q ZpZoYnX mWlVk UjTiShRgQfPeOeNdMcLbKaJ9 I8H7G6F 5E4D3 D2C1B0A+z-y) x(w*v&u%t$s$ r!q#pZ oYnXmW lVkUjTiShRhQgPfOeNdMcLbK aJ9I8H 7G6G5F 4E3D2C1B0A+z-y) x(w*v*u&t %s$r!q#pZoYnXmWlVkUkTjS iRhQgPfOeNdM cLbKaJ9J8I7H 6G5F4E3D2C1B 0A+z-y-x) w(v *u&t%s$r! q#p ZoYnXnWmVlUk T jSiRhQgPfOe NdMcMbL aK9J8 I7H6G2C1B0A+ z-y) x(w*v&u% t%s$r!q#pZoY nXmWlVkUjTiS iR hQgPfOeNdM cLbKaJ9I8H7H 6G5F4E3D2C1B 0A +z-y) x(w(v *u&t%s$r ! q#p ZoYnXmWlVlUk T jSiRhQgPfOe NdMcLbKaK9J8 I7H6G5F4E3D2 C 1B0A+z+y-x) w(v*u&t% s$r! q#pZoYoXnWmV lU kTjSiRhQgP fOeNdNcM bLaK 9J8I7H6G5F4E 3D 2C2B1A0z+y -x) w(v*u &t%s $r!r#qZpYoXn Wm VlUkTjSiRh QgQfPeOd NcMb LaK9J8I7H6G5 F 5E4D3C2B1A0 z+y-x) w (v*u& u%t$s! r#qZpY oXnWmVlUkTjT iShRgQf PeOdN cMbLaK9J8I8H 7G6F5E 4D3C2B1A0z+y- x) x( w*v&u%t$s!r# qZ pYoXnWmWlV kUjTiShR gQfP eOdNcMbLbKaJ 9I8H7G6F5E4D 3C2B1x) w (v*u &t%s$s! r#qZp YoXnWmVlUkTj SiRhRgQfPeOd NcMbLaK9J8I

篇六: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校、 家庭、 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目录:

 一、 学校、 家庭、 社会三者地位与联系;

  (一)

 学校教育是中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二)

 家庭教育是重要环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三)

 社会教育是基础和保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四)

 学校、 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 形成合力. . . . . . . . . . . . . . . 5。

  二、 学校、 家庭、 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一)

 现代教育需要社会、 家庭、 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 . . . . . . . . . . . . . 5。

  (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 家庭、 学校必须形成合力. . . . . . . . . . . . . . . 6。

 三、 着力教育资源整合, 构建学校、 家庭、 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实施体系

 (一)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构建的原则:

 . . . . . . . . . . . . . . . 7。

  (二)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构建的策略:

 . . . . . . . . . . . . . . . 7。

 参考文献

 摘要: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为己任, 以严谨缜密的体系向我们款款走来。教育的内涵很广泛, 而对孩子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 家庭和社会教育三方面。

 其中, 学校教育是主体, 孩子自从进入学龄阶段, 便主要靠学校教育, 学校担负着教授孩子知识、 培养能力、 提高孩子素质的重任。

 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地方。

 家庭教育是基础, 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社会是重要的育人环境, 对孩子的思想品性, 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 学校、 家庭、 社会三种教育密切结合, 是提高孩子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也是深入教育改革、 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任何一个人的发育成长, 都是学校、 家庭、 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新课程

 教育学校

 家庭

 社会 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 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 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

 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 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 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处延伸拓展, 把学校、 家庭、 社会三者紧密的联系起来、 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协调一致, 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 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

  一、 学校、 家庭、 社会三者地位与联系 (一)、 学校教育是中心 几年来, 我除了每学期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的教育外, 充分利用班级黑班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同时, 通过团队组织开展了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拓宽德育途径。

 如:

 开展“学雷峰、 学赖宁”、“讲公德、 守法纪”、“献爱心”、“纪律、 卫生评比”、“课外兴趣小组” 等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生动活泼的文艺汇演、 歌咏比赛、 演讲、 诗歌朗诵比赛、 作文比赛和各种知识竞赛, 这些活动培养了 学生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的崇高思想。

 同时, 学生养成了 关心他们、 关心集体、 助人为乐、 团结友爱、 遵纪守法等良好品德。

 当前, 整个社会的电脑网络在不断发展变化, 社会上的各种“网吧” 迅速发

 展, 吸引了 大批青少年, 但“网吧” 和网络都缺乏有序的规范、 管理, 学生在上网过程中, 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甚至还做出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这就对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了 新的挑战, 也提出了新的德育科研课题。

 去年我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有36%的学生上过网吧, 42%的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上网, 26%的学生注册了 OICQ 网络寻呼号。

 很多学生经常上网聊天, 既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又使他们在网上可以不责任地"聊天"乱侃, 甚至攻击、 侮辱他人。针对这种情况, 去年我进行了“网络上的道德与法制” 的专题教育活动, 发掘各种报刊上有关资料作为教材, 先后打印了《网上冲浪莫触法网》、《 “上网骂人被罚“感言》 等文章, 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学习、 讨论。

 使他们认识到: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但它也是一个公共的世界, 在这里同样必须遵守公共道德和社会行为准则。

 由于这次教育活动比较切合学生实际, 同时通过利用一些案例对他们进行说理引导, 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

 、 家庭教育是重要环节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 家庭中丰富的情感是学校教育所不及的。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这是提高青少年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 众多家长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 对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缺乏良策, 存在若干困惑与苦恼。

 在与家庭联系中, 发现: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但在培养子女成才的观念上存在失误, 只重视检查子女各科学习成绩, 而忽视了 对其思想道德的培养教育。

 有些家长平时过份娇宠孩子, 一旦子女做错什么事, 总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的艰辛、 代价, 一心为了养育孩子, 孩子不应做出错事, 因而采取了 简单、 粗暴的方法训斥孩子, 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长借口工作繁忙, 平时极少与子女交谈, 了解其思想情况, 而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寄托给学校。

 然而, 在学校各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中, 绝大多数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误造成的。

 我班一个姓陈的学生, 经常迟到, 多次缺交作业, 甚至于考试作弊。

 其父母双方对他的教育就有严重失误, 一方是过分溺爱怜惜, 甚至包庇袒护其缺点错误; 一方是过分简单粗暴, 经常以打骂代替教育。

 在对其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不得不请其父母双方一齐到学校, 多次与他们座谈, 从分析该生存在问题入手, 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的不协调造成的严重后果, 希望他们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方法,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协调一致, 才能有教育效果。

 最后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 该学生有了明显进步。

 这充分说明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在每学期召开的学生家长会议上, 都根据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失误, 专题讲述如何搞好家庭教育问题, 如:

 家庭教育如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应讲究科学方法; 家庭教育应注意能力培养, 加强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 家长要关心爱护孩子, 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等, 努力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 社会教育是基础和保障 我曾在初三学生中以“中学生的社会意识” 为主题, 设计了 数十个问题进行抽样问卷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 富有冒险精神, 但又缺乏艰苦思想。

 2、 敢于参予和创新, 但缺乏主动精神。

 3、

 内心存在自我矛盾意识。

 4、

 缺乏个性, 他们对成年人有很大程度上的模仿性。

 5、

 思想波动性大, 易走极端化。

 6、 具有逆抗性, 普遍带有反传统心理。

 7、 缺乏全面、 合理性的认识观, 过分强调自 我意识和过高估计自 己。

 善于客观待人, 主观待我。

 8、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同时又有强烈的自悲感存在。

 9、 对社会的态度:

 疾恶如仇, 反对腐败, 反对不健康的社会风气, 拥护和支持新生事物, 强烈赞同并参予好人好事行为。

 但有时在真正面临问题时又成为一个旁观者。

 10、 对家庭,普遍有一种过高的要求和不合实际的心理。

 11、 崇拜英雄、 明星、 成功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追求时尚, 但常常带有盲目 性。

 12、 早恋、 吸烟等。

 从调查数据和学生存在的问题中, 我认为, 中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影响程度非常敏感, 而且在认识程度上也从单一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学生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虽然有多半的学生对问题都有积极的选择, 但很多问题上近30%的消极反应也令人堪忧, 仅从负面的角度分析, 至少有四点:

 对社会快速的发展感到不适应, 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 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受到多方面的干扰, 影响了正常的思维和行为判断; 过于现实和人本化, 理想与奉献精神淡化; 实践能力低, 缺乏生存竞争意识等。

 前面涉及的诸如此类问题成因很复杂, 有生理、 心理和思想素质的因素, 有环境因素, 有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因素, 但社会教育以及学校与社会教育二者关系的脱节是极重要的一环。

 有人说:

 现在学校老师把学生教育成才需要一个月 , 而社会上某些不良环境把学生教育成虫只要一天。“染于黄则黄, 染于苍则苍”, 这种说法不管是否夸张, 但是环

 境影响的负面效应是公认的。

 现在充斥于社会的非价值取向、 家庭情感危机、 市场经济浸染、 安全诚信问题、 不良文化因素等等, 均对学生构成了 严重冲击和危害。

 由于涉及社会的综合各方面, 要消除这些现象有很大的难度, 加上学生家长们受教育的程度及素质有区别, 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及效果也因人而异。

 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存在许多较复杂的现象和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新特征, 学生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可见学生的成长与以家庭、 学校和社会为特征的社会教育密切相关。

 为此, 我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让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 工厂、 商店、 机关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亲身 感受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树立起为祖国四化建设而奋发学习的目的, 培养“爱国、 爱乡 ” 的信念。

 (四)、 学校、 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 形成合力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从社会大教育中优化出来的的一个更积极向上、 更生动纯洁的育人园地, 应充分发挥她的主导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所以,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 社会这个大课堂既为学生的成才提供宽广的教育环境, 又决定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

 第一, 学校有责任进一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通过经常召开各种类型的家长会议, 班主任进行家访或通过多种联系手段, 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各项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使家长们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意图, 协调好教育的步调及要求, 形成教育的合力, 提高教育的效果。

 第二, 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学校、 班主任加强联系。

 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 也希望家长到学校访问, 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 学校对学生当前的教育意图和要求等。

 不论是学校教育, 还是家庭教育, 其目标都是一致的, 家庭教育只有积极配合学校教育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效果。

 所以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 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第三、 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只有努力构建好学校、 家庭、 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二、 学校、 家庭、 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众所周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现代教育需要社会、 家庭、 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因为这是:

 (一)

 现代教育需要社会、 家庭、 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1、 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告诉我们, 无论学校、 家庭还是社会, 对青少年提出

 的要求、 教育, 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 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会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 更有动力, 可以避免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

 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 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 当然在内容上, 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 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 不能各行其事; 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与学校携起手来, 使学生无论在家庭、 学校, 还是走上社会, 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 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 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告诉我们,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 学校、 社会都各自 发挥着作用, 不管其作用大小, 勿庸置疑, 对学生都会有影响。

 要使家庭、 社会、 学校的教育形成会力, 除了 统一要求外, 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 形成互补。

 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健康成长; 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 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 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 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 创造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 标, 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 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 根据个人的特点, 还要因材施教, 使他们各自的才能, 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 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社会、 家庭、 学校必须形成合力

  1、 我国教育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提高人的素养, 提高教育质量, 建设学习化社会, 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很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

 毛泽东主席生前曾语重心长地说:

 “年轻人就象早上八、 九点钟的太阳,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归根到底是属于你们的。”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 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 家庭、 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只有加强综合管理, 多管齐下, 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而目前教育中出现教育分力, 影响教育质...

篇七: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quot;""年 第!#期

 湖 南 教 育

 #

 !"#$#%&$’(")$#("*+$#

 $%&’&()’*+%,’&+%-.’&

 本刊评论员

 湖 南 教 育 半 月 谈

 本刊本期报道的 《雨湖区构

 筑“三结合”教育的大舞台》一文,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三结合”

 教育好!

 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实行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从青少

 年成长的实际出发,把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系

 统工程来设计实施,突破了只由

 学校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传统观

 念,营造了一个有助于青少年身

 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是落实江泽民同志 《关于教育问

 题的谈话》的重要举措。

 实行“三结合”教育,学校必

 须发挥好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

 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在思想上、实践上真正把德育放

 在首位,在充实新内容、开辟新途

 径、创造新方法、增强针对性和实

 效性等方面花力气、下功夫,引导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制力、鉴

 别力和抵抗力;建立一支以班主

 任、任课教师、少先队、共青团和

 学生管理干部为骨干的德育工作

 队伍,尤其要狠抓师德建设,大力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广

 大教师不仅成为教书的能手,更

 要成为育人的高手。另一方面,学

 校要积极争取学生家庭和全社会

 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用正确的教

 育思想和观念对家庭教育进行指

 导。我国的 《教育法》明确规定:

 “学校、教师要对学生家长提供家

 庭教育的指导。”雨湖区的经验告

 诉我们,学校不仅要办好家长学

 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

 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而且要按

 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向家长

 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子观,争

 取家长对教育改革的理解和支

 持。

 实行“三结合” 教育,家庭要

 积极参与到育人行列中来。家庭

 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

 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的教

 师,家长对孩子思想心理、行为习

 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是学校

 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广大家长

 要把自身的发展与子女的成才看

 得一样重要,在照顾好孩子物质

 生活的同时,教孩子“学会做人” ,

 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长通过

 不断地学习,掌握现代心理学和

 教育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理论,

 并灵活地、具体地和孩子的教育

 实践结合起来,走出过分保护、过

 分干涉、严厉惩罚等家庭教育的

 误区;家长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校的各种活动,配合学校对孩子

 进行教育。与此同时,广大家长要

 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潜

 移默化的教育,在思想品德上、学

 识学风上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以

 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子女,以科

 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唯其如此,家

 长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第一任教

 师。

 实行 “ 三结合” 教育,社会各

 方面都要主动配合学校教书育

 人。

 "# 世纪教育的特点,是教育

 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它的

 重心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可以说

 社会教育将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都重要。怎样发挥社会教育的作

 用$ 雨湖区的实践给我们作出了

 回答。雨湖区的党政领导站在教

 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喊出了

 “德育工作要上去,负责同志要下

 去” 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做到了

 “三个必到”,这是发挥社会教育

 作用的有力保证;与此同时,他们

 加大统筹力度,主动出面动员、组

 织、协调宣传、文化、公安、妇联、

 共青团等部门,以及社会方方面

 面的力量,共同担起优化育人环

 境的责任,形成“三结合”教育的

 合力,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全

 面发展,为学校教育这条素质教

 育主渠道注入了活水,增强了活

 力。

 “三结合” 教育既是一项工

 作、一种事业,也是一门科学。希

 望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

 学校和社会各界把“三结合”教育

 抓得更好,用“三结合” 教育的强

 大合力把我省的素质教育推向一

 个新的阶段。

 “三结合”教育好

篇八: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 T H E S IS摘要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传统的家校合作形式在实践中已显现出一些弊端, 为适应未来社会对入刁的要求, 我们必须建立以学校为主导、 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补充的“三结合” 模式。

 只有形成合力才最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发展。

 在我国,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深入, 家校合作理念较之早期的、 “家校联系” , 在内涵、 形式和意义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为了促进我国家校合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试图以理论依据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对家校合作作进一步的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除了前言、 后记和致谢之外, 全文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教育家校合作概论” 分为四个方面:

 ( 一)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包括概念、 内涵、 各学科的理论分析:

 ( 二)家校合作的特点; ( 三)家校合作的主导地位; f 18)家校合作的深远意义。第二部分“传统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 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早期家校合作教育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一)计划性差. 随意性强; ( 二)单向灌输多, 双向交流少; ( 三)阶段性强, 连续性差; ( 四)互不理解, 沟通不畅。第三部分“家校合作困难的原因” 针对上部分指出的不足, 谈谈原因:

 ( 一)学校方面, 包括学校决策者的意识问题和教师存在的问题; ( - - )家庭方面, 家长的意识问题和能力问题, 及新旧观念对“家校合作” 的不同看法。最后一部分, 在文章前面部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 即“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方法” 。

 共I‘种方法, 仅供参考:

 ( 一)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 二)在学校开漫“家长课堂” ; ( 三)创办家长中心, 推选“家长代言人” ; ( 四)教师家访的新策略; ( 五)双向交流的家长会:

 ( 六)作业本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 ( 七)邀请家长积极参与班级活动; ( 八)网络是家校沟通的另一重要渠道; ( 九)国家政策法规对家校合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十)挖掘社会资源作为家校合作的延续与补充。关键词:

 家校合作理论依掘传统弊端有效方法

 ⑨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 T H E S ISA b str a c tT h eim p o r ta n c eo f 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m id sc h o o l is o b v io u se n o u g h . S in c eth e r e a r ec e r ta inw e a kp o in tsin th e tr a d itio n a lp a tte r no fth ec o m b in a tio n o ff a m ilya n dsch o o l, w em u st esta b lishth ep a tte r no fth ec o m b in a tio n o fth eth ree o fw h ic hth e sch o o Iis th ele a d in g p a r t, th e f a m ilyis th e b a sis a n dtileso c ie tyis th ec o m p le m e n tin o r d e r tom a t c hth er e q u ir e m e n to fth e f u tu r eso c ie tyto th eq u a lif ied p e r so n n e l. T h isjo in edf o r c e sis m o st b en ef icia l to 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 th estu d e n ts f r o m6一l6y e a r so ld . In C h in a .w ith th e r e n e w a l o f th ep o liciesf o r e d u c a tio n a n d th ep en etr a tio no f th e e d u c a tio n a lr e f o r m , th ep r in c ip leo f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sc h o o l isq u ited if f e r e n t f r o m th ee a r lyo n e s lik e “th e c o m b in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sch o o l’ ’ a n d “th e c o n n e c tio no ff a m ilya n dsc h o o l” inc o n n o ta tio n , f o r ma n dm e a n in g , T h ew r ite ra tte m p tstop r o b ein to th ep a tte r no f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sc h o o l a n do f f e r c le a r - a im e dsu g g e stio n so n th e b a sis o fth e c o m b in a tio n o fth eth e o r ya n dex a m p les.B e sid e s th ep r e f a c e , a p p e n d ixa n da c k n o w le d g e m e n t, th eth esis is d iv id e din to f o u rp a rts:T h e f irstp a r tis“ap a n o r a m ao f th ec o o p e r a tio nb e tw e e nf a m ilya n d sc h o o l ine le m e n ta r ye d u c a tio n ” . F o u ra sp e c tsa r e in v o lv e d w h ic h a r e th e th e o r e tic a l b a sis o f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 sc h o o lin c lu d in g c o n c e p ts, c o n n o ta tio na n da n a ly siso fc e r ta inf ield s o fstu d y ; th ech a ra cteristicso f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sch o o l; th e lea d in gr o le o f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sc h o o l a n dth esig n if ic a n c eo f 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sch 0 0 1.T h e se c o n d p a r tis‘‘th ep r o b le m s o f th e tra d itio n a l e d u c a tio n a lp a tte r no f th ec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 sch o o l” . T h em a jo r p r o b le m slie in f o u ra sp e c ts:

 w e a kp la n n in ga n dp la n n in ga tw ill; o n e - w a y in c u lc a tio na n d le sstw o —w a yc o m m u n ic a tio n ;c le a rp h a seb u t w e a kco n tin u ity ; p o o ru n d e r sta n d in ga n dlessc o m m u n ic a tio n ,T h eth ir dp a r tis“th e r e a s o n s o fth ep r o b le m s” . O n eis th eid e o lo g y p r o b le m so fth ed ecisio n m a k e r s o f th e sc h o o l a n d te a c h e r s. T h e o th e r is th eid e o lo g y a n d a bilityp r o b le m s o fth e p a r e n tsa n d th e d if f e r e n t v ie w s to w a r d s 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sch 0 0 1.T h ela stp a r tis th esu g g e stio n so n th e b a sis o fth ep r e v io u s p a r tsth a t is‘‘m e th o d s o fth e e sta b lish m e n t o f e f f e c tiv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a m ilya n d sc h o o l” . T e n m e th o d s a r eII

 @r e c o m m e n d e d a sf o llo w in g :

 1. toc r e a tef r ie n d ly a tm o sp h e r eo fth ec 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 T H E S ISa n dsch 001. 2. to setu p “c la sse sf o rp a ren ts” inth e sch o o ls. 3. toesta b lishp a r e n tsc e n te ra n de le c t“sp o k e sm a nf o rp a ren ts” . 4. tof in d n e ww a y so f th e v isit to th ep a r e n tso fsch o o lch ild r en . 5. to h a v e tw o —w a y c o m m u n ic a tio n inp a r e n ts m e e tin g . 6 . tou s en o te b o o k o fh o m e w o r k a s a lin k b e tw e e nf a m ilya n d sch 0 0 1. 7 . to in v itep a ren tstop a r ticip a teinth e sc h o o l a ctiv ities. 8 . tot!

 sein ter n eta sa n o th e rc h a n n e lo f c o m m u n ic a tio nb e tw e e nf a m ily a n dsc h 0 0 1. 9 . toim p r o v eth e sta te la w s a n dr e g u la tio n s c o n c e r n in gth ep rin cip leso f th e co o p e r a tio no ff a m ilya n d sch o o l1 0 . tota pso cia l r e s o n F c e s a s th eco n tin u itya n dc o m p le m e n to f th ec o o p e r a tio noffa m ilya n dsch 0 0 1.K ey W o rd s:

 h o m e—sch o o l c o o p e r a tio nth e o r e tic b a si str a d itio n a l w e a k n e sse f f e c tiv e w a y

 ⑨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 T H E S ISy 10 127 0 9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一F , 独立进行“|『究J|作Jj『iI投得的{ { J|:

 究成果。

 除文rIt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 木论文不包含f . 【们其他个人或集休已经发表或撰写过n { 刑f 究成果。

 剥木文n ‘J研究做'11贡献的个人和集f 4 ( , 均已n :史巾以f _ !J]7 if f l力式标明。

 木声明的法律结果山木人承担。学位论文怍者签名:

 翻嘭日期:

 矽衫年¨ 月f≯口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木学位沦义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f l: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fJ或机构送交沦文的复印什和咆予版, 允i/I l£ 文被杳阅利瞄阅。

 本人授权华中师范人学- J以将木学位论文f f ,j全部或部5)-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川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a :

 编本学忙论叟。靴论文脯始棚吃日期:

 ∥ 易年Ⅳ月乃口艚溯始%J李馈日期:

 ≯。

 钐年//月, ; 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S 高饺学位沦文全文数椭席发n j章程” , I司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l, 全文发一( 1i, 并川按“章群”巾的舰定享受杠i关权益。

 同意沦文提交后滞后:

 口半, 1:

 ; 口一年:

 L l一:

 。

 印发布。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动吃臼期0一Z 午f 1月f ; 『J

 ⑨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 T H E S IS引言记得发生在小学阶段的一件事情, 印象非常深刻:

 五年级的时候, 班上有位男同学非常乐于助人, 时常帮助一些贫困的老人。

 他有时组织我们到蛇山上拾废品,把卖来的钱买些小东西送给一些贫困老人。

 而我们每次也都干得很卖力, 全然不顾大人们投来诧异的眼光, 每拾到一个废弃物都感到非常开心, 心里想到那是自己干的一件好事, 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可没过多久, 这件事情被班主任老师知道了,她在班上公然点名批评了那位同学说:

 “李某学习成绩不好, 有时间不想想怎么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尽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自己学不好就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一席话说得那位同学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转, 我们也觉得很难过, 老师那么几句话,给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

 事后, 班主任又将男同学的家长请到了学校, 指责家长没有尽好管教责任, 不配合学校的工作。

 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和教育方式非常不认同, 认为教师推卸了责任, 而且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由于和教师的关系没处理好, 家长最后无奈地帮孩子转学了。现在, 十几年过去了,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校所受的学校教育及能力发展状况,仍然引起我们的忧虑。

 让我们再看一则事例:

 前不久晚报上刊登这样一则新闻《小学生写出“阴阳” F 1记》 , 家长张女士发现了读小学五年级儿子掉在床底下的日记本。

 交给教师的日记本内容是, 快乐的大扫除、 同学的友谊、 助人为乐事件等等。而另外还有一本留给自己的日记本上写的:

 “又丌学啦, 又得天天培训, 真不想读书啦!”“和同桌吵架了, 明明不是我的原因, 老师还批评了我, 真烦。

 ” 总之多是消极无奈的活。

 事后, 儿子不以为然的说道:

 “交给老师的写好事, 得的分数高些, 但心理话只能讲给自己昕。

 ” 又说班上有十几名同学的做法跟他一样, 张女士介绍, 孩子成绩很好, 平时总在忙参加学校的培优活动。

 她很焦急地说, 平时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继续这样教育下去, 不是让孩子学会了虚伪吗, 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和老师又不好说, 只有致电记者。掘近几年对中小学生的调查分析表明, 我国中小学生在人格发展中普遍存在缺陷; 一是意志薄弱, 信心不足; 二是依赖性强, 生活“低能” ; 三是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 合作能力差等等。

 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是:

 现行学校教育目标和家庭培养目标不~致、 家校教育没能形成合力。

 我国的家长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

 如在人才观方面, 大多数教师能够确立符合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的『F 确人A ’ 观, 认为凡是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有专长的全面发展的人都是人爿 。

 而不少家长则认为只有脑力劳动者, 如科学家、 工程师、

 @影视歌星、 外资企业的白领阶层才是人才。

 由于这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 因而在培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S T H E ¥ IS养方法、 教育手段上, 也不相同, 严重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我们2l世纪的人爿 , 应当在身心、 智力、 敏感性、 审美意识、 个人责任感、 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才符合国际潮流和未来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的. 学校和家庭应当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

 笔者认为, 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 首先在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形成合力, 促进青少年儿童在品德和学业及其他各方面的良好发展, 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是通过家校之间的合作, 提高教师、 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 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

 在我国现阶段, 家校合作的理念和形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从有关调查可见, 家长与教师之间还存在相互推诿教育责任, 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 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的现状。

 此外, 我国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育管理权力集权化, 家长的权利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等; 再有, 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及师资培训等课程中,缺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使得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技巧主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况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 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 不仅要~致行动, 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 而且要志同道合, 抱着一致的信念, 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无论在教育的目的, 过程还是手段上, 都不要发生分歧” 。

 ” 所以, 本文拟对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马忠虎:

 《某础教育新概念》 , 教育科学; n 版礼19 9 9 年山版。

 @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 S T H E S IS一、 基础教育家校合作概论( 一)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1、 家校合作的概念“合作” 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助方式。

 “家校合作” 一词多见于外国资料, 英文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有“h o m e—sch o o l co o p er a tio il” , 与之相关联的词还有“e d u ca tio nin terv en tio n ” ( 教育介入)、 “p a ren t—tea ch erc o lla b o r a tio ll”( 家长一教师配合)等。

 我国早期的合作活动多称为“家校联系” , 虽然一词之差, 但在观念和行为上却有很大区别。

 “家校合作” 到目前为止, 仍未形成确切的、 被广泛接受的概念。

 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同志认为, 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一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 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 。

 马忠虎的这一观点, 强调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 改变了以往教育界认为家庭教育是从属于学校教育的看法, 平衡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深入到了家校合作的本质。

 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学者一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

 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 一文中, 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 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 家庭、 社区合作” , 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

 艾普斯坦的看法不仅将家庭和学校看作家校关系中的平等成员, 而且还强调了社区对儿童发展和成长的影响和作用; 不仅将学校和家庭看做是家校关系中的成员, 而且还将学生自身也看做是家校关系中的重要一员, 并强调了学生在家校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2、 家校合作的内涵在我国, “家校台作” 尽管尚无确切定义, 但是教育专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都一致认为, 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内涵:( 】

 )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 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 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 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 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o 马忠虎著:

 《基础教育新概念》 . 教育科学小版玑1999年3月 第一版。。

 李飞、 张件释:

 《中羹两田家梭合作机制差异之比较》 . 摘臼《教育探索》 20 0 6 年第3朗

 ⑧( 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 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硕士学位论文M A S T E R l S T H E S IS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 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我国学者提出的“三结合” 理论指出: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 相互配合, 有利于达到加强教育的效果。

 其中, 家庭教育是基础,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社会教育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a 、 不同学科对“家校合作” 所持理论看法( 1)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学校管理中由家长参与决策, 能够增强家长在学校管理中的责任感, 提高教育质量。

 管理理论中, 责权统一的原则表明, 在管理活动中责任与权力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害牾§ 。

 责任由担当的职务决定, 权力是履行责任的保证, 若只有责任没有相应的权力, 责任制就无法建立, 相反只有权力, 没有责任, 就会滥用权, 瞎指挥,因此, 责任、 权力必须坚持相统一的原则。

 在学校管理中,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必须协调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力量, 形成合力, 而其中家长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管理过程中有关决策、 措施的制定有家长...

篇九: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 5 篇

 【篇一】

 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摘要:法律和道德两者的融合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尤其在小学阶段应该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因此,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情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融合 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要求。当前,我国正向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方向迈进。道德与法治课既要教育学生继承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又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法律法规,并以最简洁的文字呈现相关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学法、守法,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 2016 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国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程名称已经从“品德与生活”改为“道德与法治”,并正式走入课堂。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法治教育?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在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具体想法和实践如下:

 一、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依据课程标准,联系家庭、社会、校本课程共同开展。

 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在法治意识方面有明确要求。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初步树立民主意识,崇尚公平与公正。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相融合,在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都渗透相关的法律条文,做到法润童心。如 2016 年 5 月组织的“爱家乡做守法小公民”主题市级品德学科共同体公开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我是共和国小公民》《法律护我成长》的教学中,向学生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笔者结合学校中草药校本课程,将中草药保护内容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如五年级上册《我为祖先而骄傲》一课,将“中草药”保护与开发这一小话题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中草药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笔者与学校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法院青少年庭、司法所、部队广泛联系,坚持做好“三结合普法教育”———学校普法加社会、家庭普法。聘请派出所警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解放军海军战士担任学校义务校外辅导员,到学校举行法制

 讲座(每学期至少两次),通过学生大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争取人民群众对学校普法教育的支持。

 二、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讲法治,体现“法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以一年级上册《学会自我保健》一课为例,教师将书本上的图片资源转化为有本班特色的视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运用讲故事、参加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巧妙地引导学生说出自我发现、自我保护、自我预防的小妙招,入情入境,这和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性相契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上设计了贴心的活动,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自然而然地引出“国际自我保健日”。

 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绿色小卫士》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让学生讨论辩析,辨别是非。具体是利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前后家乡环境的变化来谈,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学生讲到卫生城市创建前,很多老旧社区存在脏、乱、差和如今的环境整洁等情况,原本污水横流的新浦盐河两岸如今碧波荡漾,河里鱼虾成群。通过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要求,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注重情境创设。

 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习,离不开情景的创设,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建构真实的言语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景中,让法治教育在学生的理解中生动地呈现出来。

 以一年级上册《学会自我保健》一课为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班级电台栏目《童言童语》,让学生做小主持人,以“童言童语”总结班级现象,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性相契合。法治教育在情境中得到了延伸。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我想要我能要》时,可以把班级布置为小超市,学生担任售货员和顾客,以创设情境为主,并辅之以讨论、合作、模拟购物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消费靠的是父母的收入,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理应有个合理的尺度。懂得父母挣钱工作的辛苦,并且知道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再如,四年级上册《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关注当下中小学热点问题,教师以略带神秘色彩的心理咨询室引入,很有新意。在课堂上将活动分为“遇到欺负怎么办”和“遇到威胁怎么办”两个板块,通过续编故事,分角色扮演,让学生积极思考,面对欺负该怎么办?让学生明

 白该怎么做,在表演中明辨是非,充分发挥课中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对学法、用法有所思考,有所收获。

 四、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当今时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早已走入课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片、视频,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以信息化带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代化,在课堂中渗透法治。

 教学过程中,可在导课、新授、提升等环节利用,多媒体辅助呈现,让课堂直观化、生动化。如笔者执教《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胜古迹,歌曲《大中国》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美感,同时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教育学生在旅游途中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做到文明旅游,不触犯法律,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悟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以上几种想法和做法所能解决的事,这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大门已经打开,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渗透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法治教育的宗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始终在路上,教师应在道德和法治两者的融合过程中不断探索,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发和构建,帮

 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法治教育的新途径。

 【篇二】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当今课改的浪潮中,“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它已逐步走近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并且已由理论学习提升到课堂实践。记得余文森老师写的《课堂教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学生,如果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其实,学科与学科之间应该是相通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也应该如此,除了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教师所教知识。如何落实课标要求,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努力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相对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言,思想教育更有其复杂性。所谓“言传身教”,这对担任思品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品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其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这就要求教师适应新课

 改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从而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吸取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致力于本学科的教研改革,并且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中,老师积极有效的引导,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充满变化的过程,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教学预案中,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如此才能解决课堂上突如其来的“生成”,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撞击的火花,使“预设”与“生成”与时俱进。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令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创造力,让学生的思维“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二、深入研究课程目标和解读教材 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思品课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小学徳育工作的培养目标,实施途径和教育原则,这是搞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前提.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而且要活用教材。当然,光靠书本提供的素材和内容,往往课堂教学有效性不是那么如意圆满,必须通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悉心研究教法,合理整合

 教学资源后才能将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展示出来,从而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过程达成对学生最大的教育成效,使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作为教师只有在深入领会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灵活驾御课堂,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三、归纳重点,创设情境 拟定教学重点后,我们可以运用让学生借助实物在现场体验感受的方法来掌握教学重点。例如:在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中 “纸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之处”这个环节。可以先请 5 个学生上台分别在“石头、木板、布、纸、竹子”写字,并让他们谈谈在上面写字的感受。这样,学生有了参与,就有了真情实感,谈及感受,就会言之有物。如果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在石头上写字很光滑,但是石头容易跑动”、“在木板上写字,字变得弯弯曲曲的了”、“在布上写字,字会散开来”、“在纸上写字很光滑、很方便,字也写得很漂亮”、“在竹子上写字,字写得不好看” ,并且在老师提出“如果要把很多的字都写在石头、木板、布、纸、竹子上,你们认为在哪种东西上写字最方便?”的质疑后,能回答:“纸”,那么在现场体验“纸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之处”这个环节,就能调动学生的视觉观察、触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学欲望。让学生在实物中体验

 写字的感受,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较快调动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使学生体会纸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因此,给学生一个体验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表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五、巧留作业 作业上,可以运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方法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之后,可以让学生使用一种现代的通信技术跟远方的亲人说说心里话,体会通信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方便。

 教学《追求文明》之后,可以让学生组成“文明小组”做一件文明的事,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文明,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提高。

 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 在课本中,有许多生动的素材,然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常常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教学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多媒体以其直观的效果和...

推荐访问: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论文 家庭 学校 社会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