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7篇

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7篇

时间:2022-10-02 13:40:06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7篇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仙桃市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调研报告 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制科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7篇

篇一: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桃市 2011 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调研报告

 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制科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工作,深入总结推广省级试点单位——仙桃市通海口镇卫生院项目 工作经验,有力地加快和促进全市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 工作规范化运行, 5 月 5 日 , 市疾控中心慢病科一行三人组成专题调研组赴通海口镇卫生院进行了工作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通海口镇卫生院公共卫生部,主要被调查人员为分管领导与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 负责人。

 二、 调研内容 调研范围包括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 共四个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 。

 调研提纲及主要内容为:

 1、 项目 工作实施的综合组织管理情况;

 2、 项目 参与人员的经费使用管理情况;

 3、 项目 间协作运行管理情况;

 4、 项目 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情况;

 5、 项目 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情况。

 三、 调研方法 通过询问被调查人员、 现场查看项目 管理资料、 对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09 版)》( 鄂卫函[2009]671 号转发)、 湖北省卫生厅、 湖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考核办法( 试行)〉 的通知》( 鄂卫发[2010]32 号)

 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项目 管理工作的通知》( 鄂卫函[201 0]579 号)

 要求和我市相关项目 实施方案( 201 0 年 3 月 22 日 培训试行版)

 进行验证与反证、 与被调查人员进行交流探讨等方法, 深入总结通海口镇卫生院项目 管理工作模式、 资料管理、 经费使用等成功经验, 对市级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及不足之处进行反复斟酌, 并为该方案的修订作前期准备。

 四、 调研结果 ( 一)

 综合组织管理情况

  1、 办公场所:

 该院建立了 独立的公共卫生部( 总面积 340 平方米, 分上下两层, 共 8 房 2 厅), 按要求落实了“五室一门诊”的专业科室设置, 即健康教育室( 另设有服务大厅)、 免疫预防管理室、 传染病管理室( 卫生应急室)、 慢性病防制室( 健康咨询室)、 妇幼保健室及预防接种门诊。

 另外, 该部还设置了主任办公室、 信息资料室、 仓库保管室等辅助科室。

 2、 人员配置:

 该院公卫部编制 8 人( 含分管领导兼任公卫部主任), 占本地人口数的 1.4/万, 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6 人( 中级 3 人、 初级 3 人), 财会专业 2 人( 中级 2 人 )

 。

 3、 日 常管理:

 该院成立了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 院长任组长, 各分管院长任副组长, 各项目 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 2 个工作组, 由公 卫部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负责综合协调管理并承担具体日 常事务性工作。

 2 个工作组分别为:

 日 常业务管理组, 以公卫部人员为主, 负责日 常项目 服务业务组织管理; 体检与义诊工作组, 以临床医务人员为主, 负责按项目 计划分工开展定期下乡体检及义诊活动。

 另外, 该院制定了公卫部人员岗位工作职责( 已上墙),实行了内部岗位绩效工资考核; 制作了项目 相关工作制度、 工作流程和工作进度展示牌( 已上墙); 制定了项目 实施工作计划、 方案, 并定期组织了 培训、 督导( 实行片区化督导管理)、 考核, 并对村级项目 参与人员实行了经费补助。

 ( 二)

 经费使用管理情况 该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经费除镇级开展项目 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服务开支外, 对镇村两级参与服务的人员均进行了经费补助, 村级补助项目 分别为:

 健康档案建档:

 每人 2 元;

 传染病报告:

 每例 5 元;

 结核病管理:

 每例 20 元;

 老年人管理:

 每人每年 2 元;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

 每人每次 2 元( 即每人每年 8 元);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每人每年 15 元;

 健康主题宣传咨询:

 每村 2 次每次 100 元;

 健康知识讲座:

 每村 4 次每次 1 00 元。

 另外, 镇级人员健康档案录入:

 每户 1 .5 元; 医护人员参与下乡:

 每人每天20 元( 另安排中餐)。

 该镇 2010 年对村级补助经费约 9 万, 201 1 年预算安排村级补助经费 108090 元。

 ( 三)

 项目 间协作运行管理情况 就慢性病管理四个相关项目 如何相互配合、 协作运行进行调研发现, 该院从项目 的综合组织管理到具体实施服务方面均形成了 较为成熟的运行模式。

 分别

  为:

 1、 组织管理方面:

 一把手院长牵头, 负责门诊部与公卫部( 两部)

 协作及镇村两级协调; 分管院长兼任公卫部主任, 综合协调各项目 运转。

 各服务项目 指定项目 负责人, 负责拟定单项工作计划, 公卫部主任负责各项目 的统筹安排, 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 实施服务方面:

 ( 1)

 通过 4 种综合服务途径发现服务对象:

 一是组织村级统一发现并登记各类服务对象。

 公卫部组织村级卫生室统一开展全镇范围内项目 服务基本情况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村民基本信息登记、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信息登记、 高血压及糖尿病筛查( 现场测量及询问既往史)

 登记、重性精神病患者线索调查与排查登记,以此综合发现并登记各个慢性病相关项目服务人群。

 二是通过健康档案建档体检补充发现慢性病服务对象。

 卫生院组织以临床医护人员为主的体检工作组进村入户, 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 通过进一步询问既往史、 测量血压、 血糖等, 补充发现慢性病服务对象。

 三是通过优先建档及义诊活动进一步补充发现慢性病服务对象。

 卫生院组织体检组对各村登记的老年人、 高血压、 糖尿病与重性精神病进行优先建档和体检,并结合村民健康教育开展义诊活动,指导慢性病高危人群前来就诊以便进一步发现相关服务对象。

 四是通过门诊 35 岁以上常住居民首诊测血压日 常发现慢性病服务对象。

 镇村两级建立门诊 35 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 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指导进行血糖检测, 以便在日 常诊疗活动中进一步发现慢性病服务对象。

 ( 2)

 通过镇村两级协作完成服务内容:

 一是镇级组织专班、 村级配合完成每年一次的体检( 含 1 次随访及健康检查指导), 体检时统一组织各项目 服务对象同期进行, 对行动不便的对象和重性精神病患者实行上门服务。

 二是村级负责每年另外 3 次的随访服务, 镇级负责分片包干督促落实。

 ( 四)

 项目 实施规范化管理情况 镇卫生院统一印制调查登记表, 组织村级开展了 慢性病相关项目 服务对象( 老年人、 高血压、 糖尿病、 重性精神病)

 基本信息调查, 以村为单位进行了登记, 并建立了服务对象资料台账, 镇村各一套。

 台账基本信息为:

 卡:

 村基本情况信息卡( 村人口 数、 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 村民小组数、 总户数、 健康档人数、 孕产妇数、 0-6 岁儿童数、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数、 高血压患者数、 糖尿病患者数、 重性精神病患者数、 村领导姓名与联系电话、 村医姓名与

  联系电话);

 册:

 服务对象基本信息登记册( 共 4 种, 全市标准格式, 分为老年人、 高血压、 糖尿病、 重性精神病, 下同)、 健康管理信息登记册( 共 4 种 )

 ;

 表:

 服务对象基本信息统计表( 4 种)、 健康管理工作计划表、 健康管理信息统计表( 共 4 种 )

 、 体检表( 仅镇级保存 1 份)、 随访表、 上门服务工作记录表、 应急处理工作记录表、 专项宣传教育记录表等。

 各项目 具体管理情况如下:

 1、 老年人健康管理:

 ( 1)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现与登记:

 镇级统一印发了 相关登记表, 召开乡村医生培训会, 组织村医统一开展相关信息调查并核实:

 一是村民基本信息( 含出生日 期), 二是 65 岁以上老年人信息( 可从村民出生日 期推算筛选), 三是开展入户调查核实老年人信息并排查其他服务对象 ( 高血压、 糖尿病、 重性精神病)。镇级安排专人对各村实行分片包干进行工作督导, 以保障工作质量与工作进度。村级登记一个老年人补助 2 元( 凭体检单签名为依据计算)。

 ( 2)

 建档、 体检及健康指导:

 对全镇 65 岁以上老年人开展优先建档服务( 2011 年计划开展), 并落实其年度体检( 仅作一般体格检查, 空腹血糖部分作了初筛, 血常规部分现场抽血带回实验室作了 检测)

 及健康指导服务, 此工作由镇级组织体检工作组入村按组设点集中完成, 村级负责配合。

 村级配合建档一个老年人补助 2 元。

 2、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 1)

 患者的发现与登记:

 通过上述项目 协作运行管理中的 4 种途径发现并登记辖区内的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 目 前主要是通过镇级统一印发相关登记表、召开乡村医生培训会、 组织村医统一开展了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信息调查并核实( 询问既往史)

 来发现和登记相关服务对象。

 ( 2)

 建档、 体检与随访:

 对全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优先建档服务( 201 1 年计划开展, 档案单独存放), 并落实其每年 1 次体检( 仅作一般体格检查, 空腹血糖部分作了初筛, 心电图检查暂未开展)

 及 4 次随访( 其中 1 次随访与体检相结合)。

 每年 1 次体检( 含 1 次随访)

 工作由镇级组织体检工作组入村按组设点完成, 村级负责配合; 另外 3 次随访由村级独立完成, 镇级负责分片包干督促落实。

 村级配合建档一人补助 2 元, 每次随访一人补助 2 元。

 镇级根据随访上报单上的对象签名及电话进行电话抽样复核或上门复核,并按复核结果核发补助经费, 对弄虚作假者取消公共卫生人员津贴和乡医资格, 以此保证项目服务工作质量。

 3、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

  ( 1)

 患者的发现和登记:

 镇级根据市级流转下发的辖区重性精神病人信息表, 组织村级开展线索调查和患者排查, 以完整地发现辖区内所有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并作好登记。

 ( 2)

 建档、 体检与随访:

 对全镇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优先建档服务( 2011年计划开展, 档案单独存放), 并落实其每年 1 次体检( 仅作一般体格检查, 空腹血糖部分作了初筛, 心电图检查暂未开展)

 及 4 次随访( 其中 1 次随访与体检相结合)。

 每年 1 次体检( 含 1 次随访)

 工作由镇级组织体检工作组上门完成,村级负责配合; 另外 3 次随访由村级独立完成, 镇级负责分片包干督促落实。

 村级管理重性精神病病人每人每年补助 1 5 元, 镇级根据随访上报单上的对象或家属签名及电话进行电话抽样复核或上门复核, 并按复核结果核发补助经费, 对弄虚作假者取消公共卫生人员津贴和乡医资格, 以此保证项目 服务工作质量。

 ( 五)

 项目 工作常态化管理情况 镇卫生院在公卫部慢性病防制室设立了健康咨询门诊,并增加了 1 名内科医生, 负责集镇社区慢性病患者日 常就诊接待, 并定期组织其进行随访与体检, 同时接待各村居民上访应诊。

 慢性病项目 负责人牵头该项目 实施, 负责具体的日 常事务, 主要为按计划分阶段分片区依次组织全镇年度体检, 并对 村级随访工作进行督导; 负责每月 收集体检表并录入电脑、 收集随访表录入电脑并抽样复核、 收集健康管理统计表汇总后每月 5 日 前向市级填报全镇项目 信息月 报表。

 各村卫生室为项目 服务网底, 每年按计划分月 分组开展相关对象随访、 上门服务与日 常应急情况处置; 负责配合镇级开展年度体检并完善体检表, 按月 上报随访表与健康管理信息统计表( 均为一式两份, 一份留存备查, 一份报镇级录入电脑和信息汇总上报)。

 五、 调研结论 通海口镇卫生院是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的重点试点单位,该镇项目 工作集聚了 省市镇三级数十位专家的心血与智慧,实属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榜样。

 通过对该镇慢性病管理相关服务项目 历时一天的初步调查研究, 其老年人健康管理、 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慢性病相关项目 服务基本符合上级要求, 且管理有方、 资料齐全、 颇有创新, 应尽快加以进一步总结并全市推广。

 五、 打算与建议 1、 组织基层专家座谈进一步论证。

 拟定于 5 月 10 日 组织通海口 镇卫生院李又斌、 楼河镇卫生院万书桂与陈院长、 三伏潭卫生院何伟、 西流河镇卫生院张黎明、 毛咀镇卫生院易登文、 沙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郭爱平等基层公共卫生专家到市疾控中心进行座谈,进一步论证和总结通海口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

  目 运作模式, 商讨和确定全市标准化、 规范化、 效率化的慢性病相关项目 服务方式、 方法, 并对市级 3 月 份制定的相关实施方案初稿进行修订, 以便正式定稿发文, 指导全市参照执行。

 2、 及时修订项目 工作实施方案。

 拟定于 5 月 12 日 前, 结合前期全市项目工作督导检查、 通海口镇专题调研、 基层专家座谈的结果, 对市级制定的老年人健康管理、 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共4 个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 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修订,形成满足上级要求、 内容齐全、基层可操作性强的全市标准化工作模版。

 3、 及时组织全市项目 工作专题培训。

 拟定于 5 月 20 日 前, 组织全市各镇( 办)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卫部主任( 原则上为分管领导)

 和慢性病项目 负责人到市疾控中心参加慢性病相关项目 专题培训,组织项目 工作开展较好单位作经验交流, 并深入学习 修订后实施方案, 以指导全市统一项目 运行模式,规范档案资料, 进一步加快和促进项目 工作进度。

 4、 项目 工作建议:

 根据通海口镇卫生院公卫部主任李又斌同志提议, 为确保慢性病管理相关项目 工作切实落实到位, 建议市级:

 一是进一步督促各地加快公卫部规范化建设, 二是及时为镇级公卫部统一配备公卫服务专车( 武汉各区的社区已配备, 每辆约 6 万), 三 是 为镇村两级统一配备糖尿病、 高血压服务包 ( 好医生商标)和身高体重秤, 四是及时落实市镇两级公共卫生单位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全额保障。

 二○一一年五月 八日

篇二: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以甲型 H1N1 流感暴发为标志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给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为促进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 年 8 月中旬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夏荣恩、副主任钟玲带领市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卫生疾控等部门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到德城区、 陵县、 夏津县三区县疾控中心、 县乡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表等方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深入了解。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将“深化两好一满意建设卫生强省”纳入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和实施《德州市健康百姓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市卫生疾控部门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基本建立起资源整合、覆盖城乡、反应迅速、处臵有力的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2005 年以来全市完成了市疾控中心和 10 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新建 3 处、扩建 5 处、改造 2 处新增建筑面积 19500M2新增仪器设备投资 1108 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 37 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 2006 年、 2007 年分别完成了 “360 工程”29 处、“1127 工程”87 处卫生院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人才技术培养建设任务2008 年完成市政府“十件实事”确定的 1000 处建设今年将完成近 900 所村卫生室建设。全市规划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00 处已建成 87 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 112.87 万覆盖率 89.25%已为 84.25 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 7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已经基本落实2008 年争取省级社区服务专项资金 1150.2 万元占全省的 20%。

 三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 95%以上连续 8 年居全省上游。稳步推进艾滋病、结核病、 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 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 “六进”活动、 落实相关政策。

 开展了妇幼保健门诊和产科规范化建设调整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体制在全市实行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全市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3 岁以下儿童系

 统管理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四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健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编制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臵预案开展了多次演练。建立起全市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实现了疾控机构纵横连通和市、县、乡三级信息互通。2003年以来我市成功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防止了禽流感向人间传播有效扼制了手足口病疫情防止了较大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有效控制了 1 例传入性甲型 H1N1 流感病例的二代病例传染病总发病率位居全省较低水平连续多年未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

 二、全市公共卫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十分复杂传染病谱不断改变。甲型 H1N1 流感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肺结核病每年新发患者超过 100 万人 这些重大传染病对经济社会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破坏力。另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病不断增多职业病危害更为复杂。应对这些严峻挑战 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功能健全、 机制完善的疾控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财政保障政策不到位疾控机构建设和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对疾控机构的经费等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尤其在县级疾控机构更为突出。一是本级财政拨款不足。大部分县疾控机构虽然在政府编制上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但一直没落实到位。目前我市县级疾控机构年度本级财政拨款 8505639 元 人均 8266 元  仅占职工工资的 32而且疾病防治业务经费几乎没有财政拨款不足部分靠有偿服务和执法执收来弥补。由于疾控部门把工作重点转向创收 而健康教育、 消杀灭技术指导等业务工作无力正常开展影响了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存在重大隐患。二是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需县级财政承担的Ⅰ类疫苗经费至 2008 年才得到部分解决全市实际累计拨款 325 万元为财政应拨付疫苗经费的 36其它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没有拨付到位。三是疾控部门自身创收渠道断流。

 随着今年 6 月 1 日 《食品安全法》 颁布实施县级疾控中心监督所所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能调整食品生产加工划归质监部门管理食品经营流通划归工商部门管理作为原疾控机构业务主要收入来源的食品卫生管理业务收入占 70%左右基本丢失仅德城区疾控中心 2009年预计减收 260 万元预计 2010 年将减收 400 万元。在防病收入方面原来计划免疫的免费Ⅰ类疫苗由 4 个品种扩

 大到 14 种。受这两个因素影响多数县市、区疾控中心业务收入将锐减 70%以上工作运转受到很大制约。

 二公共卫生检测能力与规定要求尚存差距。县级疾控机构楼房建设虽然勉强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多数没有到位无钱购臵新仪器现有设备老化。如德城区疾控中心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常用的设备分别是 1995 年、1996 年购臵的现在已基本淘汰。对照国家标准我市疾控中心的仪器配臵率为 75%可以检测的项目仅占标准数的 80%。县级机构平均仪器配臵率为 30%左右项目检测率仅为 50%有一半的检测项目不能实施。以饮用水检测为例由于缺少设备对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 106 项监测指标市疾控中心仅可以监测 78 项县级的检测手段更为落后。一旦发生诸如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难以保证迅速准确检测给突发事件有效处臵带来严重隐患。

 三乡镇农村卫生防保机构力量薄弱。一是投入少。有的乡镇防保机构的房屋建设虽已完成但有房缺设备、仪器老化的现象突出检测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二是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农村大多数人口最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乡镇卫生院但政策扶持主要在房屋建设等硬件方面对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投资较少或落不到实处致使乡村防保人员参加培训少、收入待遇差。三是乡镇卫生专业

 人才匮乏。有的县乡镇卫生院仅有一名上世纪 70 年代大学毕业的副高级职称人员而且是 60 多岁的返聘人员。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低的“三低”现象非常突出。

 四“重治轻防”、“重医轻防”现象明显。由于投入补偿机制缺陷形成的长期“营养不良”多年来“重治轻防”中暴露出的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对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其工作的常态性认为疾控机构只是处臵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构。疾控机构在经费保障、人才配备、科研力量、检测能力等方面与疾控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都有较大差距。

 一般市民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科学知识重医轻防的意识和现象比较明显遇到疫情或疏于防范导致传染或过度紧张造成恐慌。

 五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公共卫生资源整合。2003年行政区划后形成了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开发区三区并列格局。按照要求疾病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原县级德州市管理原则。中央、省、市驻德城部门、单位和“三区”的疾病控制工作都由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由于行政和业务管理的不同归属致使指挥失灵、不服从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陵县等县存在妇幼保健站隶属人口计生部门而不归属卫生系统的问题不利于加强系统协调管理不利于整合卫生资源。

 三、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卫生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建设不断上新台阶使其在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保障城乡安全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当前投入、长久获益的“利民工程”也是一个可以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医疗机构得到发展党委政府赢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民生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卫生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上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保健需要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优质公共卫生服务。

 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安排把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之中建立健

 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充分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计划、规划、人事、财政等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协作与配合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氛围。

 二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主要由政府负责筹集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抓民生工作的高度加大对县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向抓经济工作一样重视疾控工作并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逐年增加财政直接拨款的比例直至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诸如儿童计划免疫、重大疾病防治等专项工作经费应足额补偿到位对完成诸如饮用水监测、健康教育、慢病预防等重大任务所必须的设备、经费应保证落实。第二鉴于当前我市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乡级政府实际上已失去一级财政职能的实际建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配套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或者市对县级给以配套补助。对必须

 保障的免疫预防经费实行市、县两级按比例筹集市级专户管理分级下拨至县、乡。第三根据地区人口结构、疾病发病等状况进行成本测算,尝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通过“花钱买服务”形式调动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第四对疾控机构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实施项目管理模式明确疾病防控机构须完成的任务量和花费资金通过对政府投入进行绩效考核确保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树新的公共卫生理念 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增强群众新的公共卫生理念规范健康行为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防卫生科普知识是最好的疫苗。要运用多种形式经常性编发宣传教育资料特别要加强对甲型 H1N1 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以及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等卫生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条件做好干部群众的定期健康查体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未病治小病。新闻宣传部门要通过在媒体设立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卫生科普教育。

 四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脱产进修、市县医疗单位对口交流等形式对基层公

 共卫生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二是制定相关政策优化人才结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工作、进修学习、待遇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要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专业人才特别是可以分批选拔卫生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逐步实现乡村医生的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逐步建立起稳定的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三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执业行为管理切实加强对业务机构、专业人员工作责任的考评。

 五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德城区疾控中心、乡办防保机构垂直管理机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管理问题。协调解决陵县等县妇幼保健站归属卫生部门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效能。

篇三: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11 月 2 日至 6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XX 带领调研组,先后深入 XX 区、XX 市、XX 县和 XX 县,实地察看了延大附院、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疾控中心以及部分县级医院、预防接种门诊、乡镇(社区)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汇报会等形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健康延安建设,全市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增强,有效维护和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要求,全面筑牢疫情防线。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市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系统高效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疫情防控办公室细化防控措施,严格抓好落实,坚持 24 小时应急值班值守,确保快速协调处置应急突发疫情。截止 11 月 22 日,全市已经连续 290 天无新发病例。

 (二)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市上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支持,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展了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累计投入 4 亿多元为其配备了四维彩超、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累计投入 X 万元用于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建成 X 所规范化卫生院、X 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公共卫生科,并为 X 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体检车;特别是疫情期间为市二院紧急调配和购置 X 多万元应急医疗设备,完成市疾控中心负压实验室改造工程。全市已建成 X 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量达到 X 万人份。

 (三)城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序开展。一是持续加强传染病防控。开展了艾滋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新型结核病

 防治管理模式,市传染病医院已完成对结核病、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集中收治。二是稳步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全面开展了慢性病管理和监测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免疫规划,认真完成了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疫苗管理和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工作。四是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截止 XX 年 X 月底,全市共查处案件 X 起,罚款 X 万元,规范了医疗秩序,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

 (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市上组建了三个医疗集团,有力推进了市域医疗机构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下沉。全市 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在县域内救治,80%的大病在市域内救治。二是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巩固。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疾病筛查诊断干预、生命救治等妇幼健康网络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成立了市 120 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利用北斗导航系统,对全市 X 个急救站,X 台急救车辆,进行医疗急救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反应时间达到 15分钟的国家标准。四是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充分动员群众参与疾病预防、环境整治等社会性活动,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二、存在问题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是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之间协作不够紧密。存在主体责任不清、信息共享不畅、相互联动不够等现象。二是部分机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妇幼保健机构服务功能不全,仅能开展孕产妇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业务;全市仅有 5 个县区独立设置爱卫办;XX 区没有中医医院,安塞区中医医院仍未开展医疗业务。三是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履职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在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特殊人群和特殊病种的健康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时缺乏有效监督,往往依据报表和纸质档案来判别,导致部分内容不真实,未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真正目的,难以全面承担基层卫生健康一体化管理职责。

 (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设备短缺。县(市、区)疾控机构中仅有 5 所业务用房面积符合建设标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仍不能满足业务需要,缺乏负压转运车辆。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医疗用房短缺,无负压隔离病房,无重症监护室,不能满足传染病患者需求。二是部分县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不规范。只有 4 所(XX、吴起、甘泉、洛川)县级医院设有独立的传染病区。延大附院、XX 市人民医院等规范化发热门诊尚未建成。三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

 后。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不同,水平不齐,互联互通程度较低。

 (三)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不强。一是监测预警还不够及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二是应急管理不够规范。公共卫生的资源统筹、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保障等配套制度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规范,加上日常应急演练不足,疫情突发时,只能被动应付。三是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不足。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新冠疫情防控前期医用物资一度告罄。

 ( 四)公共卫 生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一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占比较低。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中预防医学专业的共 X 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的 X%,全市执业(助理)医师中公共卫生类别的共 X 人,占全市总数的 X%。二是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X 个县区卫健局一把手全部没有医学背景,县区疾控中心领导班子中有 54%的人没有医学背景。三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由于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收入待遇较同级医疗机构偏低、职称晋级不畅,造成公共卫生人才流失严重、招聘难等现象。村医队伍年龄老化,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市政府要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夯实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以市县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以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为疫情监测哨点,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的机制。二是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三是持续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分级诊疗等制度建设,不断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三)进一步补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短板。一是加强市疾控中心和市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建设。在市、县综合医院

 设置符合要求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加大负压实验室、负压救护车、重症监护、隔离病区等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配齐专业的疾控和医疗救护人员。二是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重点强化发热哨点配置,加强乡镇和社区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防控和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卫生领域健康大数据应用,提升信息化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方面的作用发挥。四是加强医疗科技攻关能力建设。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研发中医药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

 (四)进一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能力。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立足提早精准有效,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药品销售监测、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二是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以“平战结合、长远规划”为理念,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建设防治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基地。三是建立常态医疗应急物资战略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保障高效、安全、可控,打造好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五)进一步加强公 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机构设置的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结合实际需求,重新核定各类卫生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统筹优化医疗机构内部编制资源配置。二是加大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人才“百千万”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市政府与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医制度,订单定向为全市乡村医疗机构培养特岗全科医师,培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三是加大公共卫生领域薪酬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专业队伍考核、评价、奖惩机制,落实奖励补贴政策,逐步缩小与同级公立医院之间的薪酬差距,稳步提高工资待遇,确保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稳定。

篇四: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市公共卫生体系和传染病防控 能力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政协 XX 市委员会 XX 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由分管副主席 XX 带队,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卫健系统有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调研组,于5 月下旬先后深入市、县(区)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实地了解、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个,总床位数X张(传染病区床位 X 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X 人。其中公立综合医院 X 个、中医医院 X 个、专科医院 X 个,企业及民营医院 X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X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X 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 1 家。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成了国家流感麻疹网络检测、艾滋病确证、地方病检测、职业卫生检测、饮用水和食品检测等 X 个专业实验室。现有事业编制 X

 人,实有医学、公共卫生、检验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X 人,其中:高级职称 X 人、中级 X 人,硕士研究生 X 人。

 XX 年,全市共报告 X 种法定传染病 X 例。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为零,婴儿及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X‰、X‰,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市委、市政府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健康 XX”行动,强化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形成了以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执法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全面提升。全市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基本达标,配备村医 X 名,各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规范,县区人民医院全部通过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评审,基本医疗保障短板全部“清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争取抗疫特别国债项目X 个、资金 X 亿元,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建成标准化预检分诊

 点 X 个,发热门诊 X 个;实施 XX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传染病区改扩建项目,新建负压病房 9 间,填补市域内无负压病房的空白;实施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微生物实验室 XX ㎡,微生物检验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全面提升;确定传染病集中定点救治医院 6 家、后备医院 5 家,隔离病区全部完成“三区两通道”及供氧、通风、污水污物处理升级改造,储备隔离病床 306 张、可转换床位 X张。建成 PCR 实验室 15 家。全市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和核酸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救治体系短板迅速补齐。

 二康 是推进实施健康 XX 行动,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贯彻落实《健康 XX 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实施 18 项健康 XX 行动。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实施无偿献血促进行动。加强鼠疫、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加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将慢阻肺纳入慢性病管理。开展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重点职业病危害、食品安全风险、病媒生物、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结核病防控工作年度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前列,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 90%以上。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和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终期评估全部达标。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和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监督覆盖率达到 X%,年度考评居于全省前列。深入开展爱国卫

 生运动,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我市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三是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及时研判疫情形势,科学应对、精准施策,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完善市、县(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建立了“一办八组六督”的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迅速开展流调溯源、密接追踪、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疫苗接种、督导检查等工作,中医药全程参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新冠疫情初期我市报告的 4 名确诊病例零重症、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未发生聚集性疫情。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坚持“人物并防”,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组建应急队伍,持续开展院感防控、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储备,实物、生产、流通三类综合储备量基本能够满足“30 天满负荷运转”的要求。坚持平急结合、常备不懈,制定《XX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与报告规范》,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分级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响应率 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链条响应机制不断完善。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体系机制、经费保障、服务能力、医防结合等四个方面。

 (一)体系机制有短板。

 一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市、县均未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急预案不能适应新形势,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和决策协同机制不健全。

 二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仍不规范,传染病区负压隔离病房建设、重症救治设备、负压救护车、隔离防护设备仍不能满足传染病救治需求。

 三是市、县(区)疾控中心实验用房难以满足基本工作需要,主要仪器设备数和实验室检验项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川区、会宁县疾控中心基础设施落后。

 四是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滞后,业务用房、执法设备、执法力量不能满足国家规定和实际工作需求,部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事业身份与国家行政执法要求不一致。

 五是卫生应急处置意识不强。防疫物资储备不足,储备库建设和储备物资管理滞后。

 六是部分乡镇卫生院急诊转运能力不足。个体诊所、村卫生室首诊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疫情防控“哨点”有漏洞。

 (二)经费保障不到位。各级疾控中心虽然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大多数都是“差额保障”运行。财政将疾控中心业务经费与公用经费按比例一并削减,没有预算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费,未落实人均 1 元的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导致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等工作无经费保障,不能正常运转。大部分县区疾控中心在职职工防疫津贴至今未能纳入财政预算。公立医院长期负债运行,医保基金结算不及时,XX年度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市级医院财政补贴均未拨付,导致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工作投入不足。

 (三)服务能力有差距。

 一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差、底子薄,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二是县区疾控中心既缺乏政府经费保障,又不能提供社会服务,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不能高效运转,检验检测能力持续弱化和萎缩。

 三是公共卫生机构普遍存在进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问题,市、县区疾控中心核定编制数与实有人员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且与承担的繁重任务存在较大差距。公共卫生人才没有编制不能招聘,有了编制招聘不来,招聘来了也不稳定。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薪资待遇低,疾控中心是“死工资”,防疫津贴至今未落实;医院传染病区是“低工资”甚至是“负工资”。严重影响和制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四是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日常检测人员仅有 2-3 人,年龄普遍偏大。人员知识

 结构层次总体较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学科带头人梯队断档,基层医疗机构普遍是身兼数职的非专业性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市疾控机构中无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 18 %,非专业人员占比较大。“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同时存在。

 (四)医防结合不紧密。重医轻防问题较为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疾控“防”、医院“治”、社区“管”三位一体疾病防控模式尚未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各行业还没形成防治合力,很多工作还处在疾控机构单打独斗的状况,重医轻防和防治分离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市、县、乡、村(社)四级信息化防控网络虽具雏形,但医疗机构、公卫机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建设标准规格不一,信息标准化程度低,基层重复性工作量大、人为错误较多。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诊疗信息和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融通困难,疫情监测预警信息传递不顺畅、不及时,收集整理费时费工,医防信息亟待共享融通。

 四、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放在保护人民健

 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高度,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加以解决。

 (一)强化政府责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益事业,加大预防方面的投入,可以从源头减少疾病发生,显著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减轻群众疾病负担。一要统筹做好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各级政府应围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统筹做好专项规划,在体制机制创新、相关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突破,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传染病防控能力大提高。

 二要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投入。把重大疫情应对、免疫规划、能力建设等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优先安排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市疾控中心重点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县区疾控中心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

 三要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公立医院建设中优先规划发热门诊,市级重点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市第三人民医院(会宁县人民医院)进行改造,积极协调土地征用, 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每个县重点改善 1 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传染病防控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执法设备配备。

 四要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将公共卫生人才纳入

 急需紧缺人才招聘范围,落实各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保障疾控人员防疫津贴足额按时发放。

 。

 (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和职业病、慢性病、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食源性疾病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

 一要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支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机制改革、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科研教学工作,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适当放开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探索一类事业单位保障、参照二类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建议整合全市精神卫生资源, 在市区新建“XX 市精神卫生中心” 。二要创新医防融合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三要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随机抽查力度,运用信息化和在线监控手段,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三)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推进健康 XX 行动。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紧紧围绕建设“健康 XX”,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形成市、县、乡、村一体化防控网络。施 一要全面实施 18康 项健康 XX 行动。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预防,促进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努力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高的健康绩效。

 二要持续推进健康科普宣传行动。面向社会、家庭和个人普及健康知识,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体系和健康素养、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引导居民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积极组织参与全民健身,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三要加大慢性病防治力度。推进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实做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社区主动筛查力度,提升基层慢性病规范管理能力,积极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四)坚持平急结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

 一要建立重大疫情防控应急工作机制。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设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和优化平急结合、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

 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二要建立重大疫情平急救治转换机制。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制定普通医疗机构、大型公共建筑转化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预案,真正起到“平急结合”作用。

 三要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整合优化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成立市急救中心,建成与全市社会经...

篇五: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县加快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

 生服务能力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县政协 XX 年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5 月下旬,由县政协分管领导带队,组织县政协办公室、县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县卫健局相关人员及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传染病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疾病预防体系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成立了全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体

 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专题会议,建立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传染病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疫情报告管理网、卫生监测信息网、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全力推进 14 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形成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全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加大经费投入,设施配备逐步改善。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新建县疾控中心四层框架实验楼一幢,购置水质监测设备 X 套,疫苗冷链运输车 X 辆;在县医院建设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生物实验室,配备负压救护车 X 辆,在县医院新址新建双通道传染病区,设置传染病房 X 间(其中负压病房 1 间),床位 X 张;在党原卫生院合道分院建成全县首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积极争取天津帮扶资金,为乡镇卫生院配备 DR 诊断仪、彩超机、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抢救床、神灯治疗仪、中医熏蒸仪等设备X多台,实现了1万人以上的乡镇DR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 4 种设备全覆盖,有效提升了疾病应对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三)严格落实措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持续加强不明原因肺炎、人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乙脑、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等重点疾病监测管理,定期分析监测资料,落实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传染病发生蔓延。扎实开展国家 14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儿童免疫规划、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食源性监测与报告、地方病防治等工作,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老高糖患者、孕产妇和 0—6 岁儿童健康服务,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效提升。持续加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先后组织开展医疗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疫苗管理等专项整治 30 多次,切实提高了健康服务能力。

 (四)完善制度机制,应急能力不断加强。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修订完善《XX 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 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应急预案》及各类传染病防治预案,持续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自动预警、预警信号分析处理,全县直报覆盖率、查重率、审核及时率、自动预警信号响应率均达到 100%。以中东呼吸综合症为背景,开展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县上高度重视,迅速响应,严格落实中央、省市防控

 工作要求,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严格网格化管理,压紧压实各级防控责任,强化保障防护用品及生活必需品供给,在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点、留观室,落实外省及境外返泾来泾人员摸排、集中医学观察、境内疫情重点地区来泾返泾人员核酸检测等措施,确保了全县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

 二、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高中级职称人员占比少,关键岗位缺人,受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待遇等因素影响,高学历人才难以招聘,学历高、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医技人员外流严重,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梯队“断层”严重,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

 (二)基层服务能力较弱。乡镇卫生院救护车辆配备不到位,飞云、红河 2 个卫生院没有配备救护车,其余乡镇卫生院救护车辆配置低、车况不佳,不能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求;受资金和业务用房影响,全县仅建成党原卫生院合道分院 1 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车辆无法保证,影响执法连续性和时效性。

 (三)应急能力亟待提升。疾控中心实验室软硬件配置落后,不能满足传染病监测需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呼吸机、负压救护车等设备短缺,部分乡镇卫生院用房紧张,发热门诊建设不规范,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滞后,医疗防护服、医用口罩、消杀用品等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足,不能满足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

 (四)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虽然能够借助各类宣传日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发放宣传资料、宣传画册,但宣传形式内容单一,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群众对疾病预防的措施不清楚,政策了解不全面,自我防护意识还不够强,对疾病防控工作还存在片面认识,“重医轻防”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增强防范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分析研判疾病预防形式,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机构职能设置,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工作职责、服务范围,加强对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技术指导,提升乡村两级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业务能力,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夯实联防联控基层基础。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执行专人专机专用

 疫情网络直报制度,及时核实、分析、报告异常信息,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

 (二)加大人才引进,持续稳定人才队伍。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认真研究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畅通紧缺人才引进渠道,充实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确保“引得进、留得住”。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加强对现有人员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尽快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遇,选派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人员赴天津进修学习、跟班培训,培养骨干力量。建立完善城镇医院对口支援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切实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乡镇卫生院救治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行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促进人才队伍成长。

 (三)完善设施配备,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更新完善仪器设备,配备专业人才,加强检测网络建设,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加快县医院附属工程建设、内部装修及医疗设备购置安装进度,积极增加传染病区负压病房数量,完善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和传染病救治能力。强化统筹协调,

 解决部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业务用房紧张问题,加快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规范发热门诊,更新配备救护车辆,提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县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明确管理权限,进一步加大防疫物资储备力度,定期更新补充,着力夯实传染病防治基础,确保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强化教育宣传,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健康机构作用,持续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方式,利用好电视、广播、网络等资源,借助各类疾病防治日、宣传日,扎实开展疾病预防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疾病预防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重医轻防的思想。经常性组织人员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乡村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篇六: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健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短板经过反思“假如疫情在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道大考题,既要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又要汲取教训、弥补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意义认识,建立健全决策支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 月底县卫健委先后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室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听取各医疗机构的情况汇报,县卫健委基本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情况。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 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2 个,其中:医院 8 个,乡镇卫生院 14 个,村卫生室 110 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个,妇幼保健院1 所,其他 18 所。卫生机构床位数 1067,卫生机构技术人员 806 人,医师人数 412 人,注册护士数 394 人,全科医生数 28 人。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申报了 4 个关于提升防疫能力建设项目。

 1.县疾控中心大楼 2.县中医医院感染科大楼 3.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 4.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救助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医疗卫生队伍“招人难、留人难”,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在总体数量上不足,而且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同时,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影响,导致不少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辞职。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地处农村,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因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利于其发挥专业特长,上升空间有限,致使一些医学高等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地区打工,也不愿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身份”。

 2.基层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亟待加强。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在医疗设备配备方面,一是检验和影像方面配备缺乏,一些疾病的确诊必须到大医院做检查。二是已经配备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在精度上不够。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导致其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结果是,在县级医院,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

 三、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规划 (一)多措并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做好“招、引、培、留”工作。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聘政策上适当放宽条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必要补助; 构建卫生人才留住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在薪酬待遇、平台搭建、职业成长等方面下功夫;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基层人才定向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提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供给; 加强全科医师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是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是担负农村防病治病和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指令性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结合的实际,新建防保站 14 所,总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工作用房 6-8 间,配齐科室办公设备及冷链设备等,每个乡镇建立独立的防保机构,接受县卫健委管理与指导。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参与辖区镇村一体化防保工作管理。

 2.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改建项目:建设性质内装修改造及防控相关设备购置,改造检验科,建设地点在已开工的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综合大楼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约为600 ㎡,新建医院信息化及远程会诊系统、全县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污水处理系统,购置 ct、dr、彩超、呼吸机、负压救护车及检验科相关设置等。

 3.县智慧医疗能力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1、大数据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2、智慧村医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工程大数据体验

 馆; 3、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 4、中医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系统集成。

 4.县(社区)卫生防疫能力建设:按照每个村卫健室配备 5 万元健康管理和防保设备。

篇七: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于“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有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市政协于近期围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周密部署,建立“六大体系”,实行“十个最”战时机制,探索创新十大举措,用坚决果断的行动和措施遏制住疫情蔓延势头,有效确保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但通过这次疫情,我市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公共卫生防控应急体系不够健全,传染病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医疗防疫物资储备相对不足。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水平还不高。

 二、意见建议

  一、加 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在提前预防上补短板。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领域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在预防为主上补短板,在科学预判、快速反应上找差距,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上堵漏洞,使这次阻击疫情的有效做法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建议组织由市应急指挥部牵头,卫健委组织,由疾控、医疗、公安、后勤保障、新闻报道等多部门参与的“实战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各部门相互配合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二、夯实基层医 疗服务体系,在基层基础上补短板。要强化农村、社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把更多力量资源下沉基层、投入基层。一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强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着力按照标准规范建设具备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必要设备的村卫生室,完善村医保障政策,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发挥社区关键防线和“一线哨所”的作用。每个社区医院至少配有一名素质过硬的全科医生,做好社区群众健康“守门人”;借助全民参与疫情防控有力势头,积极推进无主楼院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议事会,加大物业进驻老旧小区力度,加强小区公共卫生管理。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在救治能力上补短板。一

  是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建议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国内先进标准配备软硬件系统,满足重大传染疫情救治要求和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收治需求。二是各县(市、区)均应建设标准化感传染性疾病救治机构,推广非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改扩建标准,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满足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患者就诊的隔离、观察、治疗等专用区域。三是建立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多梯队不同专业的救治队伍,实现场所、人员、设备、功能相配套。

 四、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应急保障上补短板。建议我市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一个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专职保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保得好,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保障能力。

 五、注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方面补短板。一是加快建设我市大数据中心,提高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各医疗机构计算机诊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传染病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上报。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自动化预警系统,让人工智能系统全天候自动监控疫情、自动向防控部门、社会公众发出预警,再由专家跟进研判,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病爆发风险。三是平战结合,进一步提高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建设和高科

  技应用水平。

 六、强化卫生领域执法力度,在法治保障上补短板。一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二是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卫生健康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四是要在法律框架内严格执法,一方面对不依法履职人员必须严格问责,另一方面切实把握好执法尺度,依法防疫,做到主体适格、措施适度,防止出现借疫情防控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的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推荐访问:公共卫生服务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 调研报告 服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