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

时间:2022-10-02 13:40:06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县卫健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7篇

篇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健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短板经过反思“假如疫情在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道大考题,既要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又要汲取教训、弥补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意义认识,建立健全决策支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 月底县卫健委先后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室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听取各医疗机构的情况汇报,县卫健委基本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情况。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 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2 个,其中:医院 8 个,乡镇卫生院 14 个,村卫生室 110 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 个,妇幼保健院1 所,其他 18 所。卫生机构床位数 1067,卫生机构技术人员 806 人,医师人数 412 人,注册护士数 394 人,全科医生数 28 人。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申报了 4 个关于提升防疫能力建设项目。

 1.县疾控中心大楼 2.县中医医院感染科大楼 3.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 4.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救助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医疗卫生队伍“招人难、留人难”,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在总体数量上不足,而且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同时,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影响,导致不少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辞职。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地处农村,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因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利于其发挥专业特长,上升空间有限,致使一些医学高等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地区打工,也不愿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身份”。

 2.基层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亟待加强。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在医疗设备配备方面,一是检验和影像方面配备缺乏,一些疾病的确诊必须到大医院做检查。二是已经配备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在精度上不够。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导致其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结果是,在县级医院,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

 三、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规划 (一)多措并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做好“招、引、培、留”工作。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聘政策上适当放宽条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必要补助; 构建卫生人才留住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在薪酬待遇、平台搭建、职业成长等方面下功夫;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基层人才定向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提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供给; 加强全科医师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是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是担负农村防病治病和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指令性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结合的实际,新建防保站 14 所,总建筑面积4000 平方米,工作用房 6-8 间,配齐科室办公设备及冷链设备等,每个乡镇建立独立的防保机构,接受县卫健委管理与指导。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参与辖区镇村一体化防保工作管理。

 2.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改建项目:建设性质内装修改造及防控相关设备购置,改造检验科,建设地点在已开工的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综合大楼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约为600 ㎡,新建医院信息化及远程会诊系统、全县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污水处理系统,购置 ct、dr、彩超、呼吸机、负压救护车及检验科相关设置等。

 3.县智慧医疗能力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1、大数据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2、智慧村医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工程大数据体验

 馆; 3、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 4、中医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系统集成。

 4.县(社区)卫生防疫能力建设:按照每个村卫健室配备 5 万元健康管理和防保设备。

篇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2020 年 07 月 29 日

 公共卫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监督议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动提升我市卫生健康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第六十三次主任会议研究确定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重点内容、具体步骤和工作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过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及时作出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余红艺主任就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立法、监督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我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下,深化监督工作“十步法”,深入组织开展系列调研:一是“学”,市人大常委会举办专题法制讲座,邀请省卫健委副主任夏时

  畅作关于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辅导报告。二是“听”,召开专题汇报会,听取市卫健、编办、发改、财政、医保、教育等 11 个部门相关工作情况的汇报。三是“谈”,召开由区县(市)卫健部门、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负责人、市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市民代表等参加的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四是“察”,常委会组建三个视察组,胡军、戎雪海、王建社副主任带领部分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分赴海曙、镇海和江北等地开展实地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工作情况和意见建议。五是“征”,6月 18 日至 22 日,我委与甬派合作,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等内容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参与投票的“派粉”达 141070 名,社会反响热烈。六是“商”,梳理调研收集的情况及外地做法经验,与市卫健、编办、财政、教育等部门进行专门对接,共商工作举措。七是“协”,委托 10 个区县(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协作调研并收集调研报告,指导市人大代表卫生专业小组开展专题调研,还与公共卫生专家进行交流研讨。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统筹安排、循序推进,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面、提质、增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

  到不断推进。我委与甬派联合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有 87.3%的参与投票者认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体上较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级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统一调度指挥下,全面筑牢疫情防线,依法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阶段性打赢了防控阻击战,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经受了一次重大检验。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制度保障不断完善。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以分管副市长为主任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印发《健康宁波 2030 行动纲要》。纵深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医疗纠纷“宁波解法”,落实《宁波市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宁波市卫生应急工作示范乡镇(街道)考核评估实施办法》等具体措施,构建了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效机制。去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 81.66 岁、孕产妇死亡率接近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2.17‰等反映人群健康的主要指标全国领先;全市法定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198.12/10 万,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二是全面推进改革,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市政府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搭建覆盖全市、层级分明、运转有序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统筹联动不断加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疾病预防、院前急救、血液保障、

  精神卫生等专业机构的组建和职能发挥,构建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四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 4530 家,实有病床 43373 张,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卫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责任制。2018 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代表浙江省接受国家考核,荣获总成绩第一名。

 三是持续加大投入,基础支撑更加有力。2003 年非典以来,我市财政卫生支出由 7.55 亿元增加到 114.27 亿元,年均增长 18.51%,快于同期 GDP 和财政支出的增速。2010 年至 2019年,全市累计投入 52 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 25 元提高至 74 元。截至今年 3 月底,全市各类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743 万人,户籍人口参保率 99.46%。全市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硬件设施改善力度持续加大。市第一医院迁建、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改扩建、市第九医院二期、杭州湾医院等一批医疗卫生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开设全国首家城市云医院,建设慢性病大数据研究等基地,建立精神卫生、区域医疗平台等 9 个信息系统,批量归集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 2.8 亿条信息数据。

 四是坚持联防联控,抗疫工作取得成效。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全面动员指挥,并向社会及时准确公开发布疫情。在不

  同阶段因势施策,实行封闭式管控,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强发热门诊的全周期管理,加大排摸力度,强化流行病学调查,确保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及时优化疗诊方案,实施中西医结合、远程会诊和联手施治,本地确诊病例治愈率达到 100%。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凝聚社会各方合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与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急机制有待完善。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够完善。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健部门和疾控机构难以统筹全市力量。相关部门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部门之间的协作有待加强,联判联动能力有待提升。部门的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处置事件的方式手段还不多样。二是监测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监测“前哨”分布不够广泛,对不明原因新型传染病还是较难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守门人”和“吹哨人”的作用发挥不明显,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物资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应急医护物资储备机构和储备库,本地产业配套不全,没有形成产业链。应急救援物资集中管理、统一

  调拨、统一配送有待加强。财政预算安排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经费有待适度增加。

 (二)硬件设施相对薄弱。一是疾控设施薄弱。市、县两级现有疾控机构基础设施陈旧,设备配置滞后,各类管线老化,实验室总体面积较少,检验检测能力不能适应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二是救治设施薄弱。市本级无独立设置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全市仅 25 家医院开展感染科(传染科)诊疗服务,床位共 462 张,最少的区县(市)只有 10 张,无法满足较大规模集中收治需要。负压病房、负压手术室、负压重症监护病房等医疗救治设施严重短缺。三是基础用房薄弱。多数发热门诊整体面积不充足,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和出入通道设置不规范,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全市急救站点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仅 40%的站点符合建设标准。四是信息设施薄弱。市卫生健康数据中心多数设备临近报废期限、亟需更新。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畅,共享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基层基础不够扎实。一是医防协同合力不够。县域医共体、乡镇(街道)的公共卫生责任尚未全面落实,医共体与所属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权责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医防协同工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医保对分级诊疗制度差异化支付政策的杠杆作用还不充分,鼓励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防病治病、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住院康复的激励机制有待于深化。二是基层

  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相匹配。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困难,公共卫生网底薄弱,截至去年底,全市亏损的有 101 家,亏损面66.9%,总亏损 2.94 亿元。三是公共卫生意识不强。大健康理念有待进一步树立,大健康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公共卫生的法治体系不够完善,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不够。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日常普及和宣传教育不充分。市民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不够强,全市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 1%,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等预防习惯有待养成。

 (四)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编制缺口较大。由于受总量控制等原因,公共卫生人员配备不足。“十三五”期间我市千人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约为 0.69 人,难以达到省市规划的 0.83 人的预定目标。全市疾控机构共有编制 615 个,每万常住人口配比为 0.65,远低于全国 1.46 的平均数。市疾控中心编制数 140 个,列 15 个副省级城市倒数第一,配比率省内低于舟山、衢州、杭州、湖州和丽水。市卫生监督所仅有54个编制,列5个计划单列市倒数第一。二是专业人员不足。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总数偏低,感染科、儿科、精神科、全科医生等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院前急救机构、市中心血站、基层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人员等编制及配备也比较紧缺。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因绩效工资核定基数较低、职称晋级难等原因,人员流失严重。三是

  培养培训不够。本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培训途径缺乏,高学历、高职称医疗卫生人才紧缺。在甬高校仅有宁波大学开设了与公共卫生相关的预防医学专业,且仅三分之一毕业生留甬就业,不能满足本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世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也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目前,新冠疫情还未完全消退,我市又经常面临台风等自然灾害,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补短板、强弱项,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协同机制建设。一要强化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健全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落实责任分工,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建立常态化的工作会商、研判和决策机制。二要落实公共卫生职责。进一步压实市、县、乡等三级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加大公共卫生考核力度。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健康服务等有机融合。

  三要加大基础保障力度。适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卫生基本建设渠道,加大公共卫生应急经费保障力度,健全财政对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强化医保资金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杠杆作用,深入实施分级诊疗制度。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进一步明确疾控机构定位和职能,探索建立疾控与医疗人员合理流动机制。加强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检验检测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疾控机构专业化建设。二要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指挥、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联防联控等四大体系建设,织密织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网。三要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医院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疾病救治机制。加强与上海等高水平医疗机构和研究院所的跨区域合作,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三)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快医疗资源布局。强化全市统筹,科学谋划《宁波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和建设计划,逐步缓解供需矛盾,优化我市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二要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快市第一医院迁建、中科大宁波华美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市疾控中心迁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早建成、早启用。三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做好数据归集和对接,发挥“大数据+基层网格”精密

  智控作用。依托市政务云中心,建立部门和区县市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健康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实施大数据分析,实现重点人群精准管理。

 (四)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强化机构编制保障。科学核定公共卫生相关机构人员编制,缓解机构编制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强基层防保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浙江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等要求,2020 年年底前,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的万分之 1.2—1.4 以及省、市、县三级比例,足额配备疾控中心编制。二要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在甬高校加快建设公共卫生相关学科,造具有国内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加快培养一批既懂公共卫生知识、又善应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

篇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县加快疾病预防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卫

 生服务能力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县政协 XX 年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5 月下旬,由县政协分管领导带队,组织县政协办公室、县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县卫健局相关人员及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传染病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疾病预防体系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成立了全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体

 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专题会议,建立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传染病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疫情报告管理网、卫生监测信息网、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网,全力推进 14 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形成了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全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加大经费投入,设施配备逐步改善。多方筹措资金,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新建县疾控中心四层框架实验楼一幢,购置水质监测设备 X 套,疫苗冷链运输车 X 辆;在县医院建设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生物实验室,配备负压救护车 X 辆,在县医院新址新建双通道传染病区,设置传染病房 X 间(其中负压病房 1 间),床位 X 张;在党原卫生院合道分院建成全县首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积极争取天津帮扶资金,为乡镇卫生院配备 DR 诊断仪、彩超机、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抢救床、神灯治疗仪、中医熏蒸仪等设备X多台,实现了1万人以上的乡镇DR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 4 种设备全覆盖,有效提升了疾病应对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三)严格落实措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持续加强不明原因肺炎、人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乙脑、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等重点疾病监测管理,定期分析监测资料,落实防控措施,有效遏制传染病发生蔓延。扎实开展国家 14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加强儿童免疫规划、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食源性监测与报告、地方病防治等工作,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老高糖患者、孕产妇和 0—6 岁儿童健康服务,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效提升。持续加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先后组织开展医疗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疫苗管理等专项整治 30 多次,切实提高了健康服务能力。

 (四)完善制度机制,应急能力不断加强。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修订完善《XX 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 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应急预案》及各类传染病防治预案,持续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自动预警、预警信号分析处理,全县直报覆盖率、查重率、审核及时率、自动预警信号响应率均达到 100%。以中东呼吸综合症为背景,开展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模拟演练,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县上高度重视,迅速响应,严格落实中央、省市防控

 工作要求,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严格网格化管理,压紧压实各级防控责任,强化保障防护用品及生活必需品供给,在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点、留观室,落实外省及境外返泾来泾人员摸排、集中医学观察、境内疫情重点地区来泾返泾人员核酸检测等措施,确保了全县无新冠肺炎疫情发生。

 二、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高中级职称人员占比少,关键岗位缺人,受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待遇等因素影响,高学历人才难以招聘,学历高、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医技人员外流严重,部分医疗卫生单位人才梯队“断层”严重,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

 (二)基层服务能力较弱。乡镇卫生院救护车辆配备不到位,飞云、红河 2 个卫生院没有配备救护车,其余乡镇卫生院救护车辆配置低、车况不佳,不能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需求;受资金和业务用房影响,全县仅建成党原卫生院合道分院 1 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薄弱,执法车辆无法保证,影响执法连续性和时效性。

 (三)应急能力亟待提升。疾控中心实验室软硬件配置落后,不能满足传染病监测需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呼吸机、负压救护车等设备短缺,部分乡镇卫生院用房紧张,发热门诊建设不规范,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滞后,医疗防护服、医用口罩、消杀用品等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足,不能满足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

 (四)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虽然能够借助各类宣传日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发放宣传资料、宣传画册,但宣传形式内容单一,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广,群众对疾病预防的措施不清楚,政策了解不全面,自我防护意识还不够强,对疾病防控工作还存在片面认识,“重医轻防”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增强防范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定期分析研判疾病预防形式,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机构职能设置,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工作职责、服务范围,加强对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技术指导,提升乡村两级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业务能力,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夯实联防联控基层基础。完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执行专人专机专用

 疫情网络直报制度,及时核实、分析、报告异常信息,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

 (二)加大人才引进,持续稳定人才队伍。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认真研究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畅通紧缺人才引进渠道,充实高学历、高层次专业人才,确保“引得进、留得住”。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加强对现有人员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培训,尽快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遇,选派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人员赴天津进修学习、跟班培训,培养骨干力量。建立完善城镇医院对口支援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切实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健全乡镇卫生院救治体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行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考核,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断促进人才队伍成长。

 (三)完善设施配备,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更新完善仪器设备,配备专业人才,加强检测网络建设,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加快县医院附属工程建设、内部装修及医疗设备购置安装进度,积极增加传染病区负压病房数量,完善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和传染病救治能力。强化统筹协调,

 解决部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业务用房紧张问题,加快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规范发热门诊,更新配备救护车辆,提升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县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明确管理权限,进一步加大防疫物资储备力度,定期更新补充,着力夯实传染病防治基础,确保能够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强化教育宣传,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和健康机构作用,持续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方式,利用好电视、广播、网络等资源,借助各类疾病防治日、宣传日,扎实开展疾病预防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疾病预防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转变重医轻防的思想。经常性组织人员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乡村开展公共卫生知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意识,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篇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于“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有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市政协于近期围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周密部署,建立“六大体系”,实行“十个最”战时机制,探索创新十大举措,用坚决果断的行动和措施遏制住疫情蔓延势头,有效确保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但通过这次疫情,我市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存在薄弱环节。二是公共卫生防控应急体系不够健全,传染病救治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医疗防疫物资储备相对不足。四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水平还不高。

 二、意见建议

  一、加 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在提前预防上补短板。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领域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二是在预防为主上补短板,在科学预判、快速反应上找差距,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上堵漏洞,使这次阻击疫情的有效做法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强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模拟演练,建议组织由市应急指挥部牵头,卫健委组织,由疾控、医疗、公安、后勤保障、新闻报道等多部门参与的“实战演练”,通过演练提高各部门相互配合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二、夯实基层医 疗服务体系,在基层基础上补短板。要强化农村、社区基层防控能力建设,把更多力量资源下沉基层、投入基层。一是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强化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着力按照标准规范建设具备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必要设备的村卫生室,完善村医保障政策,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二是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充分发挥社区关键防线和“一线哨所”的作用。每个社区医院至少配有一名素质过硬的全科医生,做好社区群众健康“守门人”;借助全民参与疫情防控有力势头,积极推进无主楼院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议事会,加大物业进驻老旧小区力度,加强小区公共卫生管理。

 三、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在救治能力上补短板。一

  是加快市传染病医院建设。建议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国内先进标准配备软硬件系统,满足重大传染疫情救治要求和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收治需求。二是各县(市、区)均应建设标准化感传染性疾病救治机构,推广非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改扩建标准,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满足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患者就诊的隔离、观察、治疗等专用区域。三是建立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建立多梯队不同专业的救治队伍,实现场所、人员、设备、功能相配套。

 四、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应急保障上补短板。建议我市建立市级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立一个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专职保障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保得好,提升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保障能力。

 五、注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化方面补短板。一是加快建设我市大数据中心,提高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着力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各医疗机构计算机诊疗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传染病信息的智能化、自动化上报。二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自动化预警系统,让人工智能系统全天候自动监控疫情、自动向防控部门、社会公众发出预警,再由专家跟进研判,最大限度降低传染病爆发风险。三是平战结合,进一步提高远程会诊、远程医疗建设和高科

  技应用水平。

 六、强化卫生领域执法力度,在法治保障上补短板。一是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二是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三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卫生健康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四是要在法律框架内严格执法,一方面对不依法履职人员必须严格问责,另一方面切实把握好执法尺度,依法防疫,做到主体适格、措施适度,防止出现借疫情防控之名、行违法犯罪之实的行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篇五: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市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

 问题及杜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 防治法)在我市的深入贯彻实施,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 力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 会组成由副主任 XX 为组长的视察组,于 X 月 X 日-X 日对我市贯彻实施传染病 防治法,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到 XX 县、XX 县和市直的相关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卫生服务中心、社区、乡镇卫生院 (防保站)等单位进行了实地察看,详细了解传染病应急指挥、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医疗救 治、社会治理等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并与市卫健委、疾控中心、公安局、市场监管 局、医保局、教育局等部门负责同志进

 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市政府专题工作汇报,与政府交换了意见。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把人民健康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位,扎实履行法定职责,在健全体系、提升能力、完善机制、强化保障等方面积极 采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传染病防治法在我市得到深入实施,疫情防控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目前,全市法定传染病得到 较好控制;国家免疫规划全程接种率达到 95%以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有 效落实,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 ( 一) ) 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情况。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防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成立了由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相关各部门参与的防治组织机构,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了 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的标准化建设;重新组建市、县两级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大力支持各级疾控中心以及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 善机构设置,补充人员编制,采购核酸纯化仪、振荡器、荧光定量 PCR 仪等检测设 备。截至目前,市疾控中心、市中心医院、铁煤集团总医院以及 XX

 县医院、XX 县第二医院、XX 县医院均已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开原市、清河区等地实验室改造 也将于近期结束,县域核酸检测机构建设进度排名全省第二;加强了卫生应急演练, 提升了炭疽、禽流感、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传染病预防 控制能力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是主管部门积极工作,法律的宣传普及得到广泛开展。近年来,在全市深入 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紧扣世界卫生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艾滋 病日、世界无烟日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和板报、图 解手册等传统手段,系统组织了防病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等形式多样、丰 富多彩的普及宣教活动,使更多公众了解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策,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自觉意识和全民健康素养。

 三是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依法监管得到明显加强。各有关部门根据传染病防治 法及相关法规的要求,依法履行职责,全力配合,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 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科学有效地开展了传染病防治工作。卫生部门充分发挥监督 执法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市 场监督部门加强监管,确保了食品卫生及传染病防控药械、疫苗的安全有效;教育 部门在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并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学校专项督导检查内容, 严防严控学校传染病风险;农业部门每年对重大动物疫情防治

 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和 检查;水利部门适时对地表水质进行监测,确保了饮水安全。

 ( ( 二) )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情况。一是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 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和优化了平战结合的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协调疫情救治和社 会综合防控工作;强化了部门间和区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设立了卫生应急与安全 生产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等工作,形成了专业部 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提升了重大疫情应急响应 能力。二是公共卫生监测预警、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逐步完善。紧紧围绕 “早发 现、早报告、早处置”的目标,强化了各级疾控机构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能力, 健全了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 和快速反应体系,基本实现了重大疫情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数据共享。制定印发了 《XX 市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了监测哨点布局,区域协同、联 防联控的风险预警体系已在全市基本形成;重新组建了市县两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加强了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强化了对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工作的技 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价、绩效考核等职能;正在逐步健全完善公 共卫生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政策。我市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逐步夯实,目前已初步形成由市 级定点医院和医疗机构、县 (区)级医院和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构成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医防融合、中西医结合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明显提升。三是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坚 持依法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压实属地责任,完善社区治理,形成了全社会 力量共同参与、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公共卫生社会治理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协同 方面,积极引导、吸纳社会力量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和防控工作, 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领域的志愿者组织和社会专业救治力量,特别是社区和村级组织 的公共卫生风险感知能力与卫生防护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公众参与方面,加大公共 卫生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社区便民服 务、心理服务、通勤服务、宣传服务等活动,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 ( 一) )。

 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内零星散发,在境外 持续扩散蔓延,虽然在我市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防控常态化依然不能放松;同时 如炭疽、霍乱、流感、布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在近年来相继在我市出现,

 传 染病防治情况愈加严峻复杂;我市在肺结核预防控制工作上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对 青少年肺结核的防控工作需要加强。

 ( ( 二) ) 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规章制度还需完善。通过这次视察发现,传染病防治法 中的部分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例如,这次新冠疫情 发生时,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强制隔离措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部分条款有义 务规定,没有法律后果等。当前重大疫情防控配套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与我市传 染病防治的工作实际和需要不相适应。

 ( ( 三) )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依然薄弱, , 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整体谋划、系统 重塑、全面提升和织牢织密防护网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市各级疾控机构还 存在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等问题,医疗物资等战略储备不够,传染病防治队伍人员老化、学历偏低、梯队断档,公共卫生人才短缺,特别是基层公共卫生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市乡镇卫生院共有人员X人,其中专职公共卫生人员仅 有X人,占比X% ,全市 X 家乡镇卫生院中,配备专职公共卫生人员的仅有 X 家,占比 X%,不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

 ( ( 四) ) 传染病防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目前,我 市对传染病防治还缺乏更为积极有效的宣传手段,宣传的形式、力度和效果还有待 改进和加强;

 传染病防治单位在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等方 面还存在差距。

 三、意见和建议 针对这次视察中发现的问题,视察组对进一步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加强我市公 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 提高政治站位, , 进一步落实传染病防治责任。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 石。各级政府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 要深入汲取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作为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 协调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要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 挥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参与的防控机制建设,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督促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履行各项职责,实现预 防、治疗和监管有效衔接;要注重加大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有法 必依,违法必究。

 ( ( 二) ) 加大财政投入, , 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建 立起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要千

 方百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好用足用活国家 公共卫生投入政策,扎实推进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筑牢基层公共卫生“网底”; 要逐步完善患者医疗保障政策,加大对特定传染病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减轻传染 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 ( 三) ) 完善制度建设, , 建立依法防控常态化机制。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认真总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 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把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作为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间疫情防控 的重中之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工作决不能放松;要高质高效推进制度建 设,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配套出台 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章文件,切实增强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地制度保障。

 ( ( 四) )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 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要 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的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 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 力;要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要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和医 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要提升 结核病防控能力,抓紧提升结核病医院的救治能力和水平,着重加强对青少年 (重 点是高中阶段)等易感人群的筛查力度;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加大基层公共卫生防控队伍建设,改革完善公共卫生 人才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 更多公共卫生服务人才充实到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 服务站,提高基层一线的疾病发现能力和先期处置能力;要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中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比重,提高疾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 制能力。

 ( ( 五) ) 强化物资设施保障, , 提升医疗救治能力。要科学规划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 备体系,建立完善压茬使用、定期更换机制,及时动态调整物资品类和数量,优化实物储备、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配置结构;要抓紧补齐设施短板,长远谋划,科学布 局,加快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规划建设和市属医院发热门诊改建,以及市中心医院新 建为契机,重点加强负压隔离病房、负压重症监护病房、负压急救车等硬件配备和生 物实验室建设;完善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 救治机制,提高医疗救治能力;要强化科

 技支撑,推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统筹好 疾控中心、医院、第三方检验机构力量,优化检测方法,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 ( 六) )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 夯实公共卫生基层基础。要强化街道 (乡镇)公共卫 生职责,切实把公共卫生政策落地落细;要把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发 挥社区 (村)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加强失管、弃管小区的服务管理;坚持群防群治的 好传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社区工作者、党员 和志愿者等力量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构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 ( 七) )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 营造群防群控的社会 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 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 众准确理解、正确把握、深刻领会法律的各项规定;要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和行之有效的方式,面向全社会开展疾病防控知识和健康教育,特别是要注重对老人、农村群众和流动人口等易感人群常见病、多发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大力倡导科学、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 “公筷公勺”行动,并将卫生健 康和疾病防控知识等内容纳入到校本教材,引导公众和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 惯,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集中整治各类公共卫生突出问题,营造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良

 好环境;要做好公 共环境整治和生活垃圾处理,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健康 XX 建设。

篇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防控、卫生保健等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十分重要,文章将从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内涵和职能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和意见,促进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我国是世界性的人口大国,疾病防控、国民健康保健的任务很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更加完善、合理的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十分必要。

  一、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内涵和职能

 最早的公共卫生体系概念由美国耶鲁大学的 Winslow 教授于 1920 年提出,他指出,公共卫生体系是指通过有组织的社区行动,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疾病的流行,教育个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发展社会体系,以保证社区中每个人享有维持健康的水准,实现疾病预防、延长寿命、促进机体健康,提高生产能力。公共卫生体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得到完善与更新,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在借鉴 Winslow 教授的体系概念和西方发达国家公共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包含 10 项基本职能:①监测公民的健康状况;②预防、控制疾病和威胁健康的事件;③发展公共卫生政策和规划;④執行公共卫生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卫生标准等;⑤开展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的活动;⑥协调各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活动;⑦保证个体及群体的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及可用性;⑧保障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安全;⑨加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础结构建设;⑩研究、发展、实施革新性的社会公共服务政策、措施。

  二、当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但总体上,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还比较滞后,传统疾病和一些公共卫生问题还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一些新的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又不断的出现,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没法高效优质的满足社会需求,为我国的公共卫生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当前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形势严峻。一方面,一些已得到控制的转染性疾病重新复活,一方面新的传染病出现,影响了社会健康和稳定;②慢性传染性疾病负担严重。由于环境污染、老龄化、职业病、城市进程加快等,慢性传染性疾病发病人数增多,并且防控、治疗耗时耗力,是当前我国疾病总负担的 70%;③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健全。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较为薄弱,财政保障不够充分,各部门的卫生智能划分不够清晰具体;④医疗、疾病防控教育不衔接,为疾病的防控带来了困难;⑤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专业人才;⑥应急机制不完善,不利于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技术有效的处理等。

  三、加强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促进其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存的问题和不足,应积极寻找相应的改善策略。

 1 1 、加强“政府 —— 市场 —— 社会”的相互结合

 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单靠某一方面、某一个部门是不行的,必须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发展“大卫生”观念,将国家、市场、三者有效协调起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符合社会、时代潮流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卫生体系,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合理调动和配置,推动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和良好运行。加快服务型政府的转型,为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公平、活跃的市场,促进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举措的有效实施。提升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全球化参与能力,加强跨国合作,促进全球性传染病、全球性突发卫生事业的研究与合作,为我国及全人类的疾病防控、卫生保健做贡献。

  2 2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执法监督

 完善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促进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规范、高效运转的有力保障。应加强《公民健康保障法》或《初级卫生保健法》的制定,并逐级划定卫生保健责任,职权明确,促进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应加强重点疾病的防控,完善和促进《疾病传染法》、《职业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献血法》等相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建设,使重点疾病的防控有法可依,把那个加强监督,执法必严,促进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

 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构建更完善的标准体系;应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管体系建设,形成“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监管机制,加强各层级监督网络的建设,充实农村卫生监督系统,发挥监督的作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3 3 、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应加强组织建设,形成国家、省、市、县的疾控体系,加强村镇卫生院、卫生室的服务工作,做好公共卫生教育与传播、妇幼卫生服务等工作,便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应大力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建设重大卫生服务专项,扩展公共服务项目,促广大农民在突发疾病时得到及时救治;加强财政投入,为公共卫生事业的进行、农村福利支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活动提供基本物质保障;应完善公共卫生花时间指挥系统和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疾控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更加先进的疾病监测系统,做好重要疫苗的接种工作,加大卫生常识的建设与宣传,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人才培养,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保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各部门各领域能及时的整合资源、协调组织、及时有效的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保障社会稳定和民众的健康与安全。

 结语:社会不断进步,民众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不断提升,加强新时代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分必要。我国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应深入解读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和内涵,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强“政府——市场——社会”的相互结合,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执法监督,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长远发展。

篇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市公共卫生体系和传染病防控 能力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政协 XX 市委员会 XX 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由分管副主席 XX 带队,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卫健系统有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组成调研组,于5 月下旬先后深入市、县(区)医疗卫生单位,通过实地了解、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和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X个,总床位数X张(传染病区床位 X 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X 人。其中公立综合医院 X 个、中医医院 X 个、专科医院 X 个,企业及民营医院 X 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X 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X 个,医学在职培训机构 1 家。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成了国家流感麻疹网络检测、艾滋病确证、地方病检测、职业卫生检测、饮用水和食品检测等 X 个专业实验室。现有事业编制 X

 人,实有医学、公共卫生、检验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X 人,其中:高级职称 X 人、中级 X 人,硕士研究生 X 人。

 XX 年,全市共报告 X 种法定传染病 X 例。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为零,婴儿及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X‰、X‰,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有序推进。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市委、市政府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健康 XX”行动,强化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形成了以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执法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骨干、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全面提升。全市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基本达标,配备村医 X 名,各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规范,县区人民医院全部通过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评审,基本医疗保障短板全部“清零”,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争取抗疫特别国债项目X 个、资金 X 亿元,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建成标准化预检分诊

 点 X 个,发热门诊 X 个;实施 XX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传染病区改扩建项目,新建负压病房 9 间,填补市域内无负压病房的空白;实施 XX 市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微生物实验室 XX ㎡,微生物检验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全面提升;确定传染病集中定点救治医院 6 家、后备医院 5 家,隔离病区全部完成“三区两通道”及供氧、通风、污水污物处理升级改造,储备隔离病床 306 张、可转换床位 X张。建成 PCR 实验室 15 家。全市传染病疫情医疗救治和核酸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救治体系短板迅速补齐。

 二康 是推进实施健康 XX 行动,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有效落实。贯彻落实《健康 XX 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实施 18 项健康 XX 行动。加强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实施无偿献血促进行动。加强鼠疫、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加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将慢阻肺纳入慢性病管理。开展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重点职业病危害、食品安全风险、病媒生物、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结核病防控工作年度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前列,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 90%以上。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和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终期评估全部达标。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和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监督覆盖率达到 X%,年度考评居于全省前列。深入开展爱国卫

 生运动,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我市被全国爱卫办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三是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完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及时研判疫情形势,科学应对、精准施策,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完善市、县(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体系,建立了“一办八组六督”的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迅速开展流调溯源、密接追踪、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疫苗接种、督导检查等工作,中医药全程参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新冠疫情初期我市报告的 4 名确诊病例零重症、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未发生聚集性疫情。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坚持“人物并防”,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措施”,组建应急队伍,持续开展院感防控、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储备,实物、生产、流通三类综合储备量基本能够满足“30 天满负荷运转”的要求。坚持平急结合、常备不懈,制定《XX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与报告规范》,国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覆盖市、县、乡、村四级,分级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响应率 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链条响应机制不断完善。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全市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是经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的,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体系机制、经费保障、服务能力、医防结合等四个方面。

 (一)体系机制有短板。

 一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市、县均未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应急预案不能适应新形势,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和决策协同机制不健全。

 二是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仍不规范,传染病区负压隔离病房建设、重症救治设备、负压救护车、隔离防护设备仍不能满足传染病救治需求。

 三是市、县(区)疾控中心实验用房难以满足基本工作需要,主要仪器设备数和实验室检验项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川区、会宁县疾控中心基础设施落后。

 四是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滞后,业务用房、执法设备、执法力量不能满足国家规定和实际工作需求,部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事业身份与国家行政执法要求不一致。

 五是卫生应急处置意识不强。防疫物资储备不足,储备库建设和储备物资管理滞后。

 六是部分乡镇卫生院急诊转运能力不足。个体诊所、村卫生室首诊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疫情防控“哨点”有漏洞。

 (二)经费保障不到位。各级疾控中心虽然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大多数都是“差额保障”运行。财政将疾控中心业务经费与公用经费按比例一并削减,没有预算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经费,未落实人均 1 元的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导致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等工作无经费保障,不能正常运转。大部分县区疾控中心在职职工防疫津贴至今未能纳入财政预算。公立医院长期负债运行,医保基金结算不及时,XX年度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市级医院财政补贴均未拨付,导致医疗机构对公共卫生工作投入不足。

 (三)服务能力有差距。

 一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差、底子薄,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二是县区疾控中心既缺乏政府经费保障,又不能提供社会服务,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不能高效运转,检验检测能力持续弱化和萎缩。

 三是公共卫生机构普遍存在进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问题,市、县区疾控中心核定编制数与实有人员低于国家规定标准,且与承担的繁重任务存在较大差距。公共卫生人才没有编制不能招聘,有了编制招聘不来,招聘来了也不稳定。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薪资待遇低,疾控中心是“死工资”,防疫津贴至今未落实;医院传染病区是“低工资”甚至是“负工资”。严重影响和制约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四是现有人才结构不合理,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日常检测人员仅有 2-3 人,年龄普遍偏大。人员知识

 结构层次总体较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学科带头人梯队断档,基层医疗机构普遍是身兼数职的非专业性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全市疾控机构中无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 18 %,非专业人员占比较大。“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的现象同时存在。

 (四)医防结合不紧密。重医轻防问题较为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疾控“防”、医院“治”、社区“管”三位一体疾病防控模式尚未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各行业还没形成防治合力,很多工作还处在疾控机构单打独斗的状况,重医轻防和防治分离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扭转。市、县、乡、村(社)四级信息化防控网络虽具雏形,但医疗机构、公卫机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建设标准规格不一,信息标准化程度低,基层重复性工作量大、人为错误较多。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诊疗信息和公共卫生数据共享融通困难,疫情监测预警信息传递不顺畅、不及时,收集整理费时费工,医防信息亟待共享融通。

 四、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放在保护人民健

 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高度,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加以解决。

 (一)强化政府责任,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公共卫生是典型的公益事业,加大预防方面的投入,可以从源头减少疾病发生,显著降低社会医疗成本,减轻群众疾病负担。一要统筹做好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各级政府应围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统筹做好专项规划,在体制机制创新、相关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突破,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传染病防控能力大提高。

 二要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投入。把重大疫情应对、免疫规划、能力建设等公共卫生工作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优先安排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市疾控中心重点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县区疾控中心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

 三要加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公立医院建设中优先规划发热门诊,市级重点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市第三人民医院(会宁县人民医院)进行改造,积极协调土地征用, 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专科医院;每个县重点改善 1 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传染病防控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卫生监督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执法设备配备。

 四要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将公共卫生人才纳入

 急需紧缺人才招聘范围,落实各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保障疾控人员防疫津贴足额按时发放。

 。

 (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和职业病、慢性病、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食源性疾病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

 一要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支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机制改革、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科研教学工作,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适当放开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探索一类事业单位保障、参照二类事业单位管理的有效途径,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建议整合全市精神卫生资源, 在市区新建“XX 市精神卫生中心” 。二要创新医防融合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

 三要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提升传染病检测能力。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随机抽查力度,运用信息化和在线监控手段,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三)坚持预防为主,持续推进健康 XX 行动。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紧紧围绕建设“健康 XX”,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形成市、县、乡、村一体化防控网络。施 一要全面实施 18康 项健康 XX 行动。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预防,促进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努力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高的健康绩效。

 二要持续推进健康科普宣传行动。面向社会、家庭和个人普及健康知识,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体系和健康素养、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引导居民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积极组织参与全民健身,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三要加大慢性病防治力度。推进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实做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社区主动筛查力度,提升基层慢性病规范管理能力,积极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四)坚持平急结合,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

 一要建立重大疫情防控应急工作机制。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设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和优化平急结合、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做到指令清晰、系统

 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二要建立重大疫情平急救治转换机制。统筹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制定普通医疗机构、大型公共建筑转化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预案,真正起到“平急结合”作用。

 三要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整合优化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成立市急救中心,建成与全市社会经...

推荐访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 体系建设 调研报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