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5篇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5篇

时间:2022-10-12 0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5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 新课导入南京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是我们的六朝古都,自古繁华。我沉醉在秦淮河的烟波里,我流连在夫子庙的人潮里。今天的南京,与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5篇,供大家参考。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5篇

篇一: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

导入 南京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是我们的六朝古都,自古繁华。我沉醉在秦淮河的烟波里,我流连在夫子庙的人潮里。今天的南京,与世界共进,正在呈现蓬勃向上的生机和力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 1937 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在那惨痛的岁月里,我们的同胞惨遭杀戮,我们的古老文明遭受蹂躏。我们只有牢记历史,不忘耻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捍卫和平。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第五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第五课

 写作背景

 知识备查

  1937 年的12 月13 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 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 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 年2 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 每年的12 月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2017 年 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0 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人民日报 》 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南京大屠杀资料

 学习目标 1.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2. 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

 3.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 ,作者发表自己 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 、 观点。

 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新闻 基本 常识

 知识备查

 新闻评论的 特点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 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 的特点,也就是: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钟声” 是 “中国之声” 的简称,暗中蕴含有 “警世钟声” 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 2008 年 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 “国纪平” 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 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 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 快速反应、尖锐鲜明 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参与 “ 钟声 ”署名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作者,每篇文章都是经过许多人的讨论修改,是 集体智慧 的结晶。

 杀 lù 戮 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dǐng 鼎 宝 国 殇 shāng miǎn 缅 怀 cuàn 篡 改 yì 呓 语 hàn 捍 卫 zhōng 衷 初 huán 寰 惨绝人 悼 dào 念 dùn 遁 形 shǐ 矢 志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 了中国捍卫世界 和平的坚定信念。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2. 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精读细研 题解 1. 点明了这 则新闻评论的 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精读细研 2. 第一段“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

 1 1. . 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

 赫赫文明

 仁风远播

 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

 积弱积贫

 九原板荡

 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

 毁吾南京

 劫掠黎庶

 屠戮苍生

 卅万忘灵

 饮恨江城

 日月惨淡

 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

 旷世未闻

 同胞何辜

 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

 金戈鼍鼓

 兄弟同心

 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

 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

 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

 家国维新

 昭昭前事

 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

 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

 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

 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

 民族复兴

 tuó xuān

 精读细研 3. 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 2017 年 10 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 „„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4. 第 三 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 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 和平的严峻形势 。

 精读细研 5. 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 年 11 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 218 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精读细研 6. 第 五 段引用 《 纽约时报 》 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 《 纽约时报 》 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 下文南京 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 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7. 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精读细研

  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 和 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 开篇 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 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 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精读细研

 精读细研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 100 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 百般抵赖 , 扭曲历史 , 美化战争 , 颠倒黑白 ,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精读细研 那些 人 以 丑态百出 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 良知。

 “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提出 218 项建议, 狠批 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精读细研

  国家 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 装睡梦游 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从 “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 何等 珍贵。

 精读细研

  铭记 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 一以贯之 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 2017 年 12 月 13 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 吸取 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 30 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板书设计 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篇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

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二战 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 10 多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 9 月3 3 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 月 13 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 年7 7 月6 6 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习近平 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过的话,仍萦绕在耳边,引人深思。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

 南京大屠杀 ,从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记忆,正式上升为 “ 人类记忆 ”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 《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缅怀遇难者,深刻认识国行公祭的意义。情境导入

 国家公祭日 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 9 月3 3 日 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 月 13 日 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 年7 7 月6 6 日, “ 国家公祭网 ” 正式上线 。国家公祭日的由来

 日本右翼分子受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响,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发生在1982 年、1986 年及2001 年的审定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事件,都充分说明了他们不顾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感情,歪曲和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消息, 翻开这段历史,看看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1. 了解新闻评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2. 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重点)3.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重点)

 “钟声” 是 “ 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 2008 年 11 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作者简介

 公 祭 (jì)

 )

 宝 鼎 (dǐ nɡ )

 国 殇 (shā nɡ )杀 戮 (lù)

 )

 悼 念(dà o)

 惨绝人 寰 (huá n)篡 改(cuà n)

 抵 赖 (là i)

 妄 图(wàn nɡ )警 惕 (tì)

 )

 呓 语(yì)

 )

 振聋发 聩 (kuì)

 )遁 形(dù n)

 矢 志(shǐ )

 捍 卫(hà n)誓 言(shì)

 )

 彰 显(zhā nɡ )

 磅礴 (pán nɡb bó)

 )读一读

 【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颠倒黑白】

 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振聋发聩】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沧海桑田】

 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一以贯之】

 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词语掌握

 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 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 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知识链接新闻评论一般具有 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 的特点,也就是:; 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 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新闻报道 传播事实信息 ,新闻评论 发表意见信息 ;新闻报道 以叙述为主 ,新闻评论 以议论为主 ;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 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新闻评论具有 引导、监督、表态、深化 的作用。知识链接

 2017 年 12 月 13 日, 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0 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 人民日报 》 的记 者就此事件写 了这篇 新闻评论 ,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写作背景

 1 1 、 课文以 《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1 1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 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 。(2 2 )标题 简明、醒目 ,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初读感知

 2 2 、听课文朗读,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初读感知

 第一部分(第1 1 段)点明主要事件,交代事件背景。第二部分(第 2~4 段)写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南京大屠杀的不同态度,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第三部分(第5 5 、6 6 段)写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课文结构

 2 2 、第一段“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30 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 1 、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用宝鼎铭文 ,一方面 点明 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 丰富 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插叙。

 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 时间和死亡人数 ,补充说明 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精读品味

 3. 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列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无耻行径,与第2 段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顽固态度。4. 试分析本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本句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作用,强调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精读品味

 :

 试简要分析这篇时评的论证思路。论证小结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举行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丑态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概述国家公祭的基本情况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南京的命运转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思路小结历史不会改变,事实不会消失提出论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对比论证引述事实思路清晰论证充分叙议结合对比鲜明导向性强立场严正视野开阔事实充分

 1 1 、 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 南京大屠杀 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 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2 、是啊,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也更要铭记于心。回颐历史看看现实,我们中学生该如何肩负使命才能新树民族尊严,新铸中华辉煌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更应该牢记惨绝人寰的灾难,牢记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因为它更能警醒我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本文报道了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事件,主要讲述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和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态度鲜明地批判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态度,表明了中国人民将铭记历史,捍卫世界和平。小结

 板书设计阐述观点强化观点: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缅怀先烈热爱和平历史不能忘却,历史不能扭曲

 重 大 意 义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重 大 意 义2014年4月27日,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在南京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玛格丽特二世走过和平广场。

 重 大 意 义中国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仅仅是为了悼念死难者、缅怀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更是为了向世界传达捍卫历史真相、守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而公祭日也引来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重 大 意 义此外,印度新德里电视台、《巴基斯坦观察家报》、马来西亚《婆罗洲邮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外媒都对公祭活动予以及时报道和关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十分讽刺的是,就在世界各地都在悼念死难者、缅怀历史之际,日本却还在为慰安妇铜像问题吵着要与旧金山“绝交”。据日本共同社12日报道,日本大阪市议会12日通过了反对美国旧金山市接受象征原日军慰安妇问题少女像的决议,还通过了要求日本中央政府继续致力于撤走少女像工作的意见书。大阪市市长吉村洋文还声称,将解除与旧金山的友好城市关系。不过,据了解,旧金山市市长李孟贤早前就曾回信日方,并称在慰安妇铜像问题上“没有讨论余地”。

 慰 安 妇 的 故 事由中韩两国艺术家创作的慰安妇少女像28日在韩国首尔城北区的一个街心公园中正式揭幕。这两尊雕像是为纪念日本侵略时期被强征为慰安妇的中韩少女而设立的。参与雕像创作的史咏称:“用艺术的方式表现残酷的历史,让我很受感动。”韩国艺术家金云晟称:“中韩两国人民都遭受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害,有着共同的痛苦回忆。这下韩国慰安妇少女不会那么孤独了。旁边的空椅子希望能够承载日本的反省和道歉。”中韩慰安妇少女雕像

 铭记历史 守护和平

 重 大 意 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所以我们不仅要记住我们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更应该牢记惨绝人寰的灾难,牢记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因为它更能警醒我们如何走好今后的路。

 不忘历史,矢志复兴。今天的中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同心凝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正是对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写作特点

 事实充分,准确性强这篇时评中作者运用大量事实,特别是运用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这样就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准确性强。

 新闻报道 与 新闻评论不同点 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内 容表达方式写作目的作 用总结提升传播事实信息以叙述为主告知信息传播信息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温习旧知: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性的一种方法。用事实来证明论点,论点更具说服力运用名言警句、科学公理以及人们皆知的常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比喻,从而证明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能使论述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两面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能更突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使论证严密,更具说服力。比喻论证

 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状元成才路1. 选择一则时事写一篇时评,要求贴近生活,内容积极向上。2.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对和平的热爱。课后作业

篇三: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

 2.学习新闻评论的写法,培养阅读新闻评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快速阅读中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段落作用,理清思路。

 2.在大声诵读中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生活,热爱和平。

  重点 把握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

 难点 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时评的结构和特点。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1.南京大屠杀相关文字、图片、视频。

 2.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图片、视频。

 1 课时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并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 年 2 月 27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是珍视和平,更是不忘屈辱。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署名,暗含“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个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参与“钟声“署名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的讨论修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017 年 12 月 13 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 80 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本篇新闻,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俗称“时评”,属于论说文范畴。新闻评论以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指出了国行公祭的目的——铭记历史,悼念死难者,捍卫世界和平;揭示了这篇评论的观点,警醒意义鲜明。

 2.速读课文,完成表格内容。

 国行

 公祭,

 为佑

 世界

 和平

 开门见山,指出国行公祭目的

 具体

 评论

 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

 日本右翼:否认历史

 正义力量:反击右翼势力

 表达

 愿望

 南京现状:和平之城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

 铭记

 历史

 捍卫

 和平

  1.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新闻评论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铭文韵律整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出后文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第②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选择了世界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

 3.第③段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历史真相和良知的无耻行为作用是什么? ①暴露了日本右翼分子对当年侵略战争罪行的百般抵赖,妄图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②表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依然顽固,为下文写“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人爱好和平人们的高度警惕”作铺垫;③表明了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必要性。

 4.“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大规模篡改”“阻止”等词语表现出日本右翼分子的嚣张和虚伪,其行为令人警惕。

 5.第④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正义力量”与“日本右翼分子”两者对比,突出显示出正义力量的强大,“梦中呓语”的比喻贴切地表现了日本右翼的虚妄与丑陋,充满讽刺意味。

 7.第⑤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8.第⑥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第⑥段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

 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9.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时事展开评论的?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引出话题,揭示出我们举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这一观点。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相关纪念活动,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文章也注意到,当今时代,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文章通过引述国际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分析指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接着,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恐怖之城”发展为“和平之城”的事实,号召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照应话题,深化论证效果。

 10.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全文,你有怎样的阅读体会?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有 30 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久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针对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写了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行为,又指出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抹杀历史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作者在这篇时评中大量运用事实材料,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相关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甚至直接引用原材料,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之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首段→开门见山,指出国行公祭的目的主体→具体评论 ①正义之士不忘历史②日本右翼否认历史③高度警惕倒行逆施最后两段表达愿望 →   ①中华民族热爱和平②捍卫和平信念坚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这是一篇新闻评论,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评论,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其次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南京大屠杀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因此背景的介绍必不可少。这篇新闻评论层次清晰,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我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着重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探讨文章的写法。学过之后,同学们对新闻评论这一文体的文章特点有了整体感知,激发了对新闻评论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新闻的能力。

 通过课文的教学,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没多大兴趣,也并不十分关注,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独特文化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四: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

5 国行公祭 , 为佑世界和 平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上册

 导入新课1937 年 12 月 13 日 , 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并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 30万同胞被杀戮 。

 2014 年2 2 月 27 日 ,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过 决定 , 以立法形式将 12 月 13 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决议 议 的通过 , 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到国家层面 。

 国家公祭日的 的 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 、 捍卫人类尊严 、 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 立 场 。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 是缅怀过去 , 更是抚慰民心 , 是珍视和平 ,更是 是 不忘屈辱 。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 《 国行公祭 , 为佑世界和平 》 。

 作者简介“ 钟声 ” 是 “ 中国之声 ” 的简称 , 暗中蕴含有 “警世钟声 ” 的寓意 。

 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 , 以 “ 钟声 ” 为笔名的国际评论 。

 自 2008 年 11 月推出后产生 了较大影响 。

 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 “ 国纪平 ” 之后 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 , 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 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 , 在风格上以 快速反应 、 尖锐鲜明见长 , 与 “ 国纪平 ” 的重大题材 、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

 创作背景2017 年 12 月 13 日 , 是南京大屠 杀惨案发生 80 周年 , 也是第四个南京 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人民日报 》发表本篇新闻评论 , 深切缅怀南京 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 , 并警 示世人铭记历史 , 勿忘伤痛 , 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

 文体常识新闻评论 , 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 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 问题发议论 、 讲道理 , 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 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 采用的社论 、 评论 、 评论员文章 、 短评 、 编者按 、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 , 俗称 “ 时评 ” , 属于论说文范畴 。

 新闻评论的特点 :它以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 , 具有时效性 、针对性 、 准确性 、 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 。

 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评论重大新闻事件时所持的观点 、 所讲的道理 ,明辨是非 。2. 学习新闻评论有的放矢 、 就事论理 、 有感而发的立意特色 。3. 培养爱国情感和正义感 。

 自读课文·动手标记整体感知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指出了国行公祭的目的—— 铭记历史 ,悼念死难者 , 捍卫世界和平 ; 揭示了这篇 评论的观点 , 警醒意义鲜明 。

 2.速读课文,完成表格内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开门见山,指出国行公祭的目的铭记历史具体,评论正义之士:纪念死难者日本右翼:

 否认历史正义力量:

 反击右翼势力表达愿望南京现状:

 和平之城捍卫和平

 1. 字词疏 通杀 戮( ( lù )

 )

 篡 改( (cuàn)

 )

 辱 没( ( mò )

 )呓语 语 ( )

 遁 形( (dùn )

 )

 彰 显 ( zhāng )惨绝人 寰( ( huán)

 )

 振聋发 聩( ( kuì)

 )

 呓语 :国殇 :

 为国牺牲的人 , 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惨绝人寰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 , 形容悲惨到了极点 。人寰 , 人间 。篡改:

 :

 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梦话 。振聋发聩 :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遁形 :隐藏形体 。

 2 2. .内容层次第一部分 (1 1 )

 :

 引出评论的话题 , 概述第四个公祭 日悼念死难同胞的情形 , 指出中国人民是永远牢记历史 、 维护 和平与正义的 。第二部分 (2 2 -4 4 ):

 概述世界各地的正义人士纪念 南京大屠杀的活动 , 揭露和批判日本右翼妄图辱没真相的丑 恶行径 , 指出正义力量的强大 , 历史是不会被忘记的 。第三部分 (5 5 、6 6 ):

 总结 、 号召 , 强调我们 会铭记历史 、 缅怀先烈 、 开创未来 , 以捍卫世界的和平 。

 精读文本1. 开头引用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 , 一方面 , 点明新闻评论的内容 , 增 强现场感 ,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另一方面 , 铭文韵律 整齐 ,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引出后文新闻报道的内容 , 丰 富文章的内容 ,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 2. 第 ② 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选择了世界多个地区 、 不同阶层 、 多种形式的南京大 屠杀的纪念活动 , 多国度 、 多阶层 、 多角度的材料 , 更有说 服力 , 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 。

 3. 第 ③ 段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以丑态百出的表演 、妄图辱没历史真相和良知的无耻行为作用是什么 ?① 暴露了日本右翼分子对当年侵略战争罪行的百 般抵赖 , 妄图扭曲历史 , 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 ; ② 表明 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依然顽固 , 为下文写 “ 日 本右翼越顽固 , 越会引起爱好和平人们的高度警惕 ” 作 铺垫 ; ③ 表明了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 式的必要性 。

 4. 第 ④ 段能否去掉 ? 为什么 ?不能去掉 。

 因为这一部分用两个事实具体说明了正义的 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的反击 , 强调 “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 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 , 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5. 第 ⑤ 段引用 《 纽约时报 》 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 《 纽约时报 》 的报道作为论据 , 有时间 , 有报道 单位 , 表明事实清楚 , 材料真实 , 无可辩驳 ;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 成为 “ 和平之城 ” 形成对比 , 突出和平的珍贵 。

 6. 第 ⑥ 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 有什么作用 ?内容 :

 第 ⑥ 段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 , 以及中国具 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 。作用 :

 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 深化中心 , 升华主题 , 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

 7. 语言赏析 。(1)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句子中画线词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大规模篡改 ”“ 阻止 ” 等词语表现出日本右翼分 子的嚣张和虚伪 , 其行为令人警惕 。(2)“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手法 。

 将 “ 正义力量 ” 与“ 日本右翼分子 ” 两者对比 , 突出显示出正义力量的强大 ;“ 梦中呓语 ” 的比喻贴切地表现了日本右翼的虚妄与丑陋 ,充满讽刺意味 。

 合作探究这篇新闻评论是怎样针对时事展开评论的 ?文章开始引述国家公祭鼎铭文的语句 , 引出话题 , 揭示出我们举 举 行国家公祭是为永远牢记历史 , 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 同 维护和平这一观点 。

 然后又评述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正义人士组织的 的 相关纪念活动 , 指出历史是不可能被忘却的 。

 文章也注意到 , 当今时 时 代 , 仍有日本右翼辱没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发生 。

 文章通过引述国际 际 社会对日本右翼的批判 , 分析指出 “ 南京大屠杀 , 早已是所有正义力 力 量的集体记忆 ” 。

 接着 , 文章通过南京由被战火摧残的 “ 恐怖之城”

 发展为 “ 和平之城 ” 的事实 , 号召人们铭记历史 、 缅怀先烈 、 珍爱和 和 平 、 开创未来 , 照应话题 , 深化论证效果 。

 写作特色1. 思想深刻 , 说理性强 。

 文章针对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 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 , 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 , 既写了全 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行为 , 又指出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 、 抹杀历史 的痴心妄想 , 摆事实 、 讲道理 , 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 , 认识有高度 , 思想针对性强 。2. 事实清楚 , 准确性强 。

 作者在这篇时评中大量运用事实材料 ,特别是美国 、 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相关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甚至直接引用原材料 , 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 使之具有无 可辩驳的力量 。

 文章小结这篇评论由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 祭日写起 , 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 ,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 ; 也批判了日本右翼 势力妄图篡改历史的罪恶行径 。

 以南京 “ 恐怖之城 ”

 到 “ 和平之城 ” 的沧桑巨变 , 鼓舞 、 召唤人们铭 记历史 、 捍卫和平 、 开创未来 。

 文章结构

 拓展延伸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也是最好的清 醒剂 , 更是最好的见证者 。

 阅读全文 , 你有 怎样的阅读体会 ?

 谢谢观看Thank You

篇五: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

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导入新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重点)2.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难点)3.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素养)学习目标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警醒世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写作背景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 (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 )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 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有19万;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有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特大惨案。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资料链接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资料链接

 新闻评论,是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资料链接

 【国殇(shānɡ)】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惨绝人寰(huán)】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篡(cuàn)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呓(yì)语】梦话。【振聋发聩(kuì)】比喻唤屋糊涂麻本的人。聩,聋。【遁(din)形】隐藏形体。自主学习

 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整体感知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研读课文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研读课文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①选文××段采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②××段能否去掉?为什么?①根据插叙的特征判断记叙顺序;②明确补充说明的对象;③答题格式:补充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武功秘笈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研读课文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①选文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②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把握论证方法的特征及作用;②辨析相关句子,判断论证方法及证明的观点;③答题格式:运用了……论证方法,通过……(论据),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武功秘笈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研读课文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研读课文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研读课文

 7.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研读课文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这篇文章,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 ,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 。最后。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合作探究

 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请简要分析本文(某部分)论证的过程。①文章首先提出……这一论点/引出……论题;接着,使用了……论证方法/从……进行了论证;最后提出……的结论/强调……的中心论点/发出……的号召。②首先列举……事例,然后从……角度/运用……论证方法,对……进行了论证,最后得出了……结论,证明了……论点。武功秘笈

 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新闻报道 ,新闻评论 ;新闻报道以,新闻评论以 ;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新闻评论则旨在 。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了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合作探究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品析语言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品析语言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开启崭新的时代故事。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同胞死难,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灾难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砥砺前行12.13

推荐访问: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作者 公祭 世界和平 作者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