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文秘网>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2023年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菁选2篇

2023年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菁选2篇

时间:2023-06-04 09:20:06 来源:网友投稿

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概况及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菁选2篇

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概况及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3、领会本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痛苦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

  重点: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难点: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了解内容,设计问题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问题可以是: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1、*荒诞的事特别多:上世纪五十年代打麻雀,六十年代围湖造田,七十年代个人崇拜。

  2、从《秃头歌女》情节介绍。

  3、贝克特简介: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二、默读全文,试着概括人物的言行,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1、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说了些什么?

  (一会儿谈昨天在哪儿过夜,一会儿讲两个贼的事情,一会儿说到《福音书》的地图,还有试着上吊,还有关于脚疼等,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2、他们有什么动作?

  (爱斯特拉冈从一出场就是使劲地脱靴子,往靴内瞧,倒靴子,摸靴子;弗拉季米尔是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内,戴上又摘下帽子。全是些无聊动作。

  3、你有何感想?

  (现代社会的荒诞不经,人们精神上的痛苦不堪)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

  (但它们真的很荒诞吗,真的毫无意义吗,《大话西游》之所以受欢迎,难道只是因为它的搞笑吗?)

  二、叫学生表演性朗读课文对话

  1、开头至111页“爱斯持拉冈 你干嘛不帮帮我?”

  2、113页“美丽的地方”到114页“你说话真是不留情”

  要求学生能读出那种无聊的、不知所云的、混乱的意思

  三、讨论问题:

  1、戈多是谁?

  (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2、为什么要等?

  (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对学生的讨论持鼓励的态度,只要有理就行)

  四、归纳总结

  1、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说明进行明确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讨论,我们把握了本剧的主题,可表述为: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义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2、回答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真的荒诞、无意义吗?

  (本剧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流浪汉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对白,简直没“戏”可看,两个角色也似无个性特征,但看完整个戏剧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蕴。这是为什么?明确: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为了体现他的创伤意图,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戏,简直使观众倒胃。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它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简言之: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形式就是内容”,毫无意义、支离破碎的语言、形象,就是他们戏剧的语言。这就是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现代派作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舍弃虚构,还原生活的真实,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也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所以“荒诞就是真实,无理就是现实”。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我们的艺术观念不行。

  所以,我们会喜欢像《大话西游》一样的"作品)

  教后:

  学生的讨论有这么一些意见,很精彩:

  1、戈多是谁: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相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2、为什么要等: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2

  预习诊断:

  1、听写生字生词

  2、判断下面成语是否有错别字,然后解释下面成语,并用以造句:(口头完成)

  解题:关于“等待戈多”。

  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他会来吗?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说它无望,是因为戈多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织出来的幻想;说它无可奈问,是因为处于绝望境地中的人们除了等待,已别无它法来维系他们苟活的生命。等待固然虚妄,但也惟有等待了。等待已成为他们的生命状态。

  剧中人物对于“戈多”的“等待”,显然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曾就此评说道:“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当我们处于主动状态时,我们可能忘记时光的流逝,于是我们超越了时间;而当我们纯粹被动地等待时,我们将面对时间流逝本身。”这其实是人类所共同具有的一种体验。

  人物分析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特征,更不是以往我们在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典型人物或典型形象。他们只是一种*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剧的荒诞性

  贝克特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性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了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

  首先,欠缺逻辑的剧情。整个剧本与传统戏剧不同,既没有开场、起伏、高潮、结局的戏剧程式,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事件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两个主人公重复、无聊的动作,语无伦次的对白,也表现不出逻辑上的连贯性。话题常常是开了头却没有结局,胡言乱语中突然还会冒出一句至理名言,给人以强烈的突兀感。幕启时两个流浪汉已等了许多天,幕终时他们还要等待下去,舞台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只有无边的等待。

  其次,凋敝的舞台形象。幕布一拉开,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派凋敝凄惨的景象:黄昏的暮霭,荒野中的小路,光秃秃的枯树,两个衣衫褴褛、神态恍惚的流浪汉,这些“直接呈现给观众”的舞台形象,一方面渲染了全剧荒原般的气氛,另一方面,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戏剧的场面而被追加了象征意义,使作者的内在思想转化为视觉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支离破碎的戏剧语言。剧中人物的语言颠三倒四不断重复,既无前因后果,又文不对题。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这样的语言当然不是由于作者的笔力不支所导致,相反,它恰恰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贝克特想用这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语言,来表明一种认识,即在非理性化、非人化的社会里,人既然失去了作为人的特质,也就失去了理性的思考。没有了完整的语言。

  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这种荒诞,实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清醒,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因此,有人称他是“与荒诞生存状态抗争的贝克特”。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本单元各课均属于了解性质,目的是扩展学生知识面,不必深究。

推荐访问:高二 必修 教案 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 菁选2篇 等待戈多(粤教版高二必修)教案1 高中课文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高中语文课文完整版 等待戈多节选高中语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24 大文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桂ICP备150017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