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财政制度名词解释3篇现代财政制度名词解释 下面是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考生们整理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知识概要,希望考生们都能顺利通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财政制度名词解释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现代财政制度名词解释
是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考生们整理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知识概要, 希望考生们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报告摘要】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必须完善立法、 明确事权、 改革税制、 稳定税负、 透明预算、 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报告解读】
[变化]此次全会将财税问题单独放在一段, 而不是像金融、 企业改革等只是提了几句, 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超出了过去历届全会。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 维护市场统一、 促进社会公平、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亮点]其一, 在财政的重要性上, 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 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考量,是一个新提法。
其二, 公报提到了 要建立科学的财税体制。
这一方面要反映中国实际情况;一方面还要反映国际通行做法。
其三, 提到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权力和责任要进行明确, 并要有法制保障。其四, 全会讲到要做到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
当前不少事权集中在地方政府, 民生改革、 教育改革、 城乡 一体化改革等任务繁重。
但同时却没有相匹配的财权, 一些基层政府甚至绝大多数财力都是靠转移支付。
为此, 现在就是要厘清事权和财权, 做到有事做就有钱来保障。
[改革税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分析及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也就是行政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今年 3 月新一届政府履新以来, 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撬动行政体制改革,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截至目前, 已分四批取消、 下放了300 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在行政审批权下放的同时, 政府监管、 社会组织如何“配套”, 才能规避“一收就死、 一放就乱”困局, 达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理想状态—政府的归政府, 市场的归市场?三中全会公报对此做出了全面部署, 要求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
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特别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而且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 而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 都是市场体系的两个最重要的“支点”。
[综合分析]财政问题, 实质是公共资源配置体系与机制的问题。
财税改革密切联系战略和全局。
在我国经济仍具黄金发展期特征的同时, 要看到伴随而来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一方面, 在财政方面, 省以下体制一直未进入真正的分税制状态,基层财政困难、 大量隐性负债和短期行为明显的“土地财政”偏颇, 引起广泛诟病,为化解矛盾、 真正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 服务又好又快发展, 强调财政体制的扁平化、 县级财力保障、 地方税体系建设、 转移支付改进、 预算的透明、 规范和民主化、 法治化都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正在呼唤新的一轮价、 税、 财配套改革。
在我国一般商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 当前, 资源产品价格、 不动产价格等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比价关系不能理顺、 价格形成机制扭曲问题, 愈益形成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 最突出的例子是社会再生产“命脉”层面“从煤到电”的配置机制扭曲, 比价关系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不能有效形成产业上、 中、 下游全程各相关主体的节电、 节能、 降耗、 低碳发展的内在激励。
除此之外, 从资源开发到社会总产品分配中的重要制度——地方税体系和地方政府阳光融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省以下财政分税制迟迟不能落实, 成为政府职能转换、 行为优化方面的明显障碍, 基层财政困难、 地方大量隐性负债、 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为人们所诟病的问题, 都与此有关。
篇二:现代财政制度名词解释
学名词解释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
另一方面, 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 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 或正外部性; 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 或负的外部性。
外部效应也可解释某个个经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 身的成本和收益上, 而是会给其他的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者坏处。
主要手段有 3 个方面——立法和行政手段, 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政府干预:
财政手段。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需要:
指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诸如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 防治水旱灾害、 环境保护、 国防建设等等。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只 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 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 从而任一消费者都可以免费消费公共产品。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指当增加一个人消费某产品时, 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法律、国防等; 反之, 则该产品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 如服装等。免费搭车:
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 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公共提供:
公共提供” 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 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私人提供:
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 通过价格调节, 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 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 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生产:
是指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
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公共定价:
公共定价是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财政支出的效率:
财政支出的效率原则, 是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 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财政监督:
财政机关对行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执行财税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及对涉及财政收支、 会计资料和国有资本金管理等事项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称为财政监督。经济建设费:
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 城市维护费、 地质勘探费、 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增拨企业流动资金、 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社会文教费:
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 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 主要包括:
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 体育、 地震、 海洋、 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 业务经费、 专项经费、 培训经费等。购买性支出:
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 包括购买进行日 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 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
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 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 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 主要有补助支出、 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比。
若弹性系数大于 1 , 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 GDP 增长速度。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以 MGP 表示。
该指标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 GDP 增产额之间的关系, 即 GDP 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 GDP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之增长额的比例社会消费性支出:
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 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行政管理费:
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审判机关、 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 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国防费
:
国家用于国防建设和战争的专项经费。文科卫支出:
文科卫支出是文化、 教育、 卫生支出的简称。
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 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 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财政投资性支出:
是以政府为主体, 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 政策性投资。基础设施:
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 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
build-operate-transfer 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 与私人企BOT
投资方式:
业(项目 公司)
签订特许权协议, 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来承担该基础设施项目 的投资 、融资、 建设、 经营与维护, 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 这个私人企业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 由此来回收项目 的投融资, 建造、 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取合理回报; 政府部门则拥有对这一基础设施的监督权、 调控权; 特许期届满, 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财政投融资:
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 标, 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 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 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 的的前提下, 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 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社会保障制度:
由法律规定了的、 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现收现付制:
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 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 本期征收, 本期使用, 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
从政府角度看, 支付是无偿的; 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 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 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 根据国家宏观财政贴息:
经济形势和政策目 标, 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税收支出:
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 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 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税收豁免:
是指在一定期间内, 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 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 或对其
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 以豁免其税收负担。纳税扣除:
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 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 以减轻其税负。
换言之, 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课税所得时, 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 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
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税收抵免:
优惠税率:
指对于来自 受惠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所适用的关税率, 较一般关税率为低,通常是由于均属于同一国家集团的成员或者由于政治因素的考虑, 而给予的优惠待遇。延期纳税:
指延缓一定时期后再缴纳税收。
狭义的延期纳税专门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延期纳税规定进行的延期纳税; 广义的延期纳税还包括纳税人按照国家其他规定可以达到延期纳税目 的的财务安排和纳税计划。盈亏相抵:
指允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 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 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加速折旧:
指按照税法规定准予采取缩短折旧年限、 提高折旧率的办法, 加快折旧速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财政收入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税收、 政府收费、 债务收入、 铸币收入、 通货膨胀收入。
同时还可以分为经营性收入和非经营性收入。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
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增长边际倾向:
财政收入增加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财政支出政府收费:
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预算外资金:
指国家机关、 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 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税收的强制性:
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 凭借政权力量, 依据政治权力, 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税收的固定性:
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 即纳税人、 课税对象、 税目 、税率、 计价办法和期限等, 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 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试用期间,是一种固定的连续收入。税收的无偿性:
指通过征税, 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 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纳税人
:
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 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课税对象:
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 的物, 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通过规定课税对象解决对什么征税这一问题。课税标准:
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或称课税依据 :
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随税基的增加而按其级距提高的税率起征点和免税额:
起征点, 又称“征税起点” 或“起税点” , 是指税法规定对征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
免税额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商品课税:
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
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
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 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财产课税:
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直接税与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直接向个人或企业开征的税, 包括对所得、 劳动报酬和利润的征税。
直接税与间接税相对应:
间接税是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 从而只是间接地以公众为征税对象。
间接税包括销售税, 还有对财产、 酒类、 进口品和汽油等所征的税。从量税与从价税:
从量税(specific duty)
是按照商品的重量、 数量、 容量、 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税收。
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值或价格形式为标准, 按一定比例计算征收的各种税。价内税与价外税
:
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
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
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
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前转
:
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后转
:
指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 通过压低进货的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混转
:
是指纳税人将自 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税收的收入效应:
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 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税收的替代效应
:
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 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
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 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拉弗曲线” :
一般情况下, 税率越高, 政府的税收就越多, ; 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 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 投资减少, 收入减少, 即税基减小, 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二、 简答题1、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其经济意义为①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 是通过支出市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想交换, 在这里, 政府直接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自身出现在市场上, 因而, 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 对分配的影响是直接的; 而转移性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是间接的。②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 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因此, 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约束效益; 而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约束效益是软的。③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 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2、 财政分配的特点①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②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总产品, 主要 是剩余产品 M。
③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④财政分配的形式与一定的经济形态相联系⑤财政分配的过程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收入来实现 3、 税收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
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利, 通常颁布法令实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它是税收的前提, 解决征之有保的问题
②无偿性:
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 税款及为国家所有, 既不需要偿还, 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它是税收的核心, 解决征之有用的问题。
...
篇三:现代财政制度名词解释
解释及政策解读1. 一般公共预算
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2. 政府性基金预算
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3.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
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是对国有资本收益作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
5. 支出功能分类
即财政支出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所做的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的钱花到哪里去,做了哪些方面的事。现行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置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农林水等 26 类科目,类下再分款、项两级科目。
6. 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支出经济分类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作的一种分类。为贯彻落实《预算法》,推动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
明的预算制度,2018 年 1 月 1 日起,全面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方案》,根据政府预算管理和部门预算管理的不同特点,完善现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继续作为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满足部门预算管理需要;同时,新增一套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一步提高预算透明度,满足政府预算管理和人大审查预算需要。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类、款两级,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类级科目 10 个,款级科目 96 个;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类级科目 15 个,款级科目 60 个。
7. 转移性收入
反映政府间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以及不同性质之间的调拨收入。包括:税收返还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调入资金等。
8. 返还性收入
是指中央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以及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时,将上划中央收入中原属地方的部分以一定的返还方式归还地方的收入。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收入、所得税基数返还收入、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收入、“营改增”基数返还收入等 4 项。
9. “营改增”基数返还收入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增值税收入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由 75:25 改为 50:50,为确保改革后中央与地方既得财力不变,以 2014 年为基数,核定中央税收返还或地方上缴基数。
10. 上级转移支付收入
是指中央、省、市对我区的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和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指中央、省、市对承担委托事务、共同事务的地方政府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补助,以及对应由地方政府承担的事务给予的具有指定用途的奖励或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是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均衡地区之间的财力差距,不指定资金用途,由接受转移支付的地方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收入。
11. 转移性支出
反映政府间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以及不同性质资金之间的调拨支出。包括:税收返还支出、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专项转移支付支出、调出资金、债券转贷支出等。
12. 基本支出
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其机构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家庭和个人的补助支出等。
13. 项目支出
项目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以外编制的年度项目支出计划。
14. 中期财政规划
由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通过逐年更新滚动管理,强化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
束性,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15. 地方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分为一般债券、专项债券两类。一般债券是为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专项债券是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
16. 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是指各级财政将超收资金或结余资金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以及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
17. 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财政事权是一级政府应承担的运用财政资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任务和职责;支出责任是政府履行财政事权的支出义务和保障。科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18.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
根据国务院、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地方要加大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力度。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是按资金来源及所在环节,结转超过两年的资金应收回同级财政统筹使用或补充预算稳定
调节基金,结转未超过两年的可按规定调整用途使用。每项政府性基金结转资金规模超过该项基金当年收入 30%的部分,应调入一般公共预算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地方可实行更严格的统筹措施。
19. 产业发展基金
是由各级政府出资设立,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引导性基金。产业发展基金主要采用阶段参股、直接投资等运作方式,通过科学规范的组织架构和利益绑定机制设计,吸引社会各类资本出资和引导投向,更好地落实政府战略,支持重点产业和领域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指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由社会资本提供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政府依据绩效评价结果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同时政府加强运行监督和质量价格监管,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21. 政府购买服务
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及政府履职中所需的辅助性服务,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
22. 预算绩效管理
是将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方法融入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一起成为预算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运行监控为保障,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关键,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的预算管理模式。
23. “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
2017 年 9 月,省里批复同意设立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目前已向国务院申报设立国家级综合试验区。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为核心载体,以港口互联互通、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科技合作、金融保险服务、人文交流为重点,积极打造“一带一路”港航物流中心、投资贸易便利化先行区、产业科技合作引领区、金融保险服务示范区、人文交流门户区,勇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努力建成“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
24. “中国制造 2025 ”
制造业是宁波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宁波是我国首个“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城市,将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制造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打造形成以“智能升级、智慧转化、智力集聚、机制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宁
波智造”,培育形成“高端人才育高端成果、高端成果筑高端产业、高端产业聚高端人才”的制造业发展循环生态,更好助力全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25. “双下沉、两提升”工程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开展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即“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率”。
26.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2016 年—2019 年,全市 112 个乡镇开展以加强规划设计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小城镇规划不合理、生产生活设施供给滞后、特色缺失、管理薄弱等问题,全面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整治资金投入采用考核补助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券相结合的方式。
推荐访问:现代财政制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财政 制度